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4affd2f45ee41d1d#rd
上帝的恩典如何让我们行义?
2015-06-11 铸剑为犁 铸剑为犁
铸剑为犁
微信号 linjian0903
经文:“我以公义为衣服,以公平为外袍和冠冕。”(《圣经·约伯记》29:14)
上帝的恩典如何让我们行义?by 铸剑为犁《慷慨的正义》读后感
2013 年,我读唐崇荣牧师的讲座集《基督徒的爱与恨》,其中有一段唐牧师25岁时的见证至今让我久久难忘。唐牧师说:
“爱是一种很痛苦的感情。有一次我教儿童主日学,讲到一半时我笑笑地转过头对旁边的孩子说:‘是吗?小朋友。’但当我看到那孩子时,我吓死了!那个小朋友脸上的肉一块一块跳出来,黑的、白的,就像苦瓜,整个脸爆出来,眼睛凸出来。我一看就吓死了,马上转移视线去看那些可爱的孩子,不再看他。’”
唐牧师感觉很痛苦,因为他没有去爱那位“一看就能把人吓死”的小朋友。这是蒙恩之人的一个标记。无论被爱的对象是否可爱,蒙恩的信徒,只要不去爱,他就一定会感到痛苦。因为他直接违背了上帝的命令——你们要尽心、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人如己——圣灵一定会责备他。同样,一个蒙恩的信徒,只要没有施行正义,他也一定会感到痛苦。因为这也是在违背上帝的命令。
3年前,我从温州火车站坐车去北京上学,在进站口遇见一个瘸腿的老年乞丐,正犹豫是不是要把书包里的食物和饮料和他一起分享时,一个年轻人跑到他身边,使劲地踹了他一脚,然后带着得胜的嘲笑的扭曲的笑容跑走了。而老人,却倒在地上一直呻吟、叹气,没有人扶持。那个时候,我站在远处定睛看了许久,许久……最终没有鼓起勇气向他靠近一步。
每次想起这件事情,我都很羞愧、也很痛苦,觉得自己一点都不像基督徒。我心里深深知道,上帝是要我去帮助他的,但是我却没有。
一、不去行义,就是在犯罪
不去爱,不去行义,就是在得罪上帝,没有遵行上帝的命令。在《慷慨的正义》里,提摩太·凯勒在解释《约伯记》31章时这样表达:
我若不容贫寒人得其所愿,或叫寡妇眼中失望;或独自吃我一点食物,孤儿没有与我同吃;我若见人因无衣死亡,或见穷乏人身无遮盖;我若不使他因我羊的毛得暖,为我祝福;我若在城门口见有帮助我的,举手攻击孤儿;情愿我的肩头从缺盆骨脱落,我的膀臂从羊矢骨折断。因神降的灾祸使我恐惧;因他的威严,我不能妄为。——《约伯记》31:16-23
约伯认为,任何他本来可以但没有帮助到寡妇、穷人和残疾人的事,都是一样可怕的罪,触犯了上帝的荣耀(23节),也当受审判和惩罚(28节)
二、我们为什么不能行义?
既然蒙恩的信徒内心都知道,不去行义,就是在向上帝犯了一项严重的罪,那为什么我们还是很难“慷慨地正义”呢?
1人以自我为中心
首先,人不能行义,是因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不以上帝为中心。
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我到底为什么不能够去帮助那位被年轻人踹倒在地上的瘸腿老人。最开始的时候,我发现,第一,可能是我比较看重自己的时间,因为要去赶火车;第二,可能是我比较看重自己的面子,因为不知道我去了别人会怎么看我,我会连他一同被嘲笑吗?;最重要的是第三,我不愿为此付任何代价,我担心我去帮助那位老人会被他讹诈。一些吃的东西,一点时间的陪伴,或许对我来说都不是很大的难处,但一想到可能要付上的巨大的代价(被敲诈),我行义的脚步就被止住。
似乎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我不能行义,都是因为我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而轻忽了上帝的荣耀。我看重我的时间、看重我的面子,看重一切我可能会被(仅仅是可能)牺牲掉的东西,我就不愿意去行善。
其实,当我在犹豫的时候,就是我心里“以自我为中心”和“以上帝为中心”相互较量的时候。最终,强大的自我将那软弱的“怜悯的心肠”压制的彻彻底底。自我既做了主,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抵挡上帝命令——不去行义——的罪来。
但真正的爱,是在爱中忘了自己。就如凯勒在书中所言,行义,就是要摆上自己,牺牲自己的利益,谋求他人的好处。在本书的最后一章第八章,凯勒说:
“我们的自我专注,已经带来更深的社会罪恶,包括战争、犯罪、家庭解体、压迫和非正义。因为与上帝的关系瓦解了,我们不论在灵性上还是肉体上都失去了平安。但是,‘行义’的意思就是到那些失去平安的地方,去修复平安。而修复平安的方法就是牺牲自己,献出你的时间、物品、力量和资源,将之注入别人的生命和需要中。当我们集中精力满足穷人的需要时,平安就会来到。”
换言之,当我们真正按照上帝的命令“慷慨地正义”时,不仅我们那种原本顺服肉体不遵行上帝旨意的那种痛苦和不安会消散,被“慷慨的正义”所覆盖的社区也会得到某种程度的平安。
接下来,我们要讲提摩太·凯勒在书里反复提到的一点:
2没有经历到上帝的恩典
我们不能行义,极有可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经历到上帝的恩典。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提到蒙恩之人的一个标记是,当他不爱或者心里没有爱的时候,他会感到痛苦。换言之,当一个人没有“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时,他也会感到痛苦。如果一个人不去施行正义,又不感到痛苦,反倒觉得理所当然,那极有可能,这个人还没有经历到上帝的恩典。在本书第五章,凯勒写道:
“如果一个人内心领会了上帝恩典的意义,他就会行义。如果他没有按正义而行,那么他也许可以嘴上说自己为上帝的恩典感恩,但在心里却远离上帝。如果他不关心穷人,这表明,一种最好的情况是,他并不理解自己经历到的恩典;而最差的一种情况时,他根本就没有经历过上帝救赎的恩典。”——P093
在后续的章节,凯勒继续补充道:
“如果你鄙视穷人,漠视他们的苦难,你就没有真正理解或经历上帝的恩典。”—— P095
“那些灵里为中产阶级的人,都对穷人比较冷漠。但那些领会恩典福音精髓的人,会成为灵里贫穷的,结果他们的心会靠近那些物质上贫穷的人。福音在某种程度上会重塑你的自我形象,因此你也会更认同那些处于需要中的人。”——P100
3不够认识真理
最后,我们不能行义,是因为我们不够认识真理。或者说,我们对圣经有关“慷慨的正义”“怜悯穷人”这方面的教导不清不楚,糊里糊涂。
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里论到“教会财产的使用”时说,教会的财产(不管是土地还是金钱)都用于施舍穷人。当时教会中也流传一首歌提醒监督和执事:他们所管理的一切不是他们自己的,而是神为穷人预备的,且他们若窃取或忽略,等于是流穷人的血。
凯勒在本书开篇的序言里也提到这一点,他说,在长老会教会组织中,有两种职分:长老和执事。在教会历史上,执事被任命去服事社区中的穷人和有需要的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传统丢失了,执事演变成了看门人和财务管理者。——P008
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里讲了几个故事,他说,当耶路撒冷遭遇饥荒,而西利尔(Cyril)无计可施时,他卖了教会中的器皿和衣服,将这笔钱用来帮助穷人。同样地,亚米大(Amida)的监督阿迦修(Acacius)在许多波斯人因饥荒即将丧生时,他和他的牧师一起开会,说:“我们的神不需要盘子和杯子,因他不吃也不喝”,之后他熔化了圣殿的器皿,买食物以及付被掳掠之人的赎价。……教会之所以有金子,不是为了要保存起来,而是要花在有需要之人的身上。…… 综上所述,安波罗修在另一处说得很真切:“教会所有的财产是要用来帮助穷人”以及“真监督所拥有的一切都属于穷人”。
这对中国教会实在是一个极大的提醒。诚如凯勒所言,现代教会的执事大部分都成了看门人和管理者,很少有一个教会专门安排一个执事去服侍社区中的穷人和有需要的人。这一传统早已丢失,甚至,中国很少有教会有这个意识——认为“教会所有的财产是要用来帮助穷人”的。前段时间,我还听说天津的某间教会的执事,通过各种手段将来参加主日聚会的乞丐赶出教会。教会的清洁、教会的面子,教会“外貌”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传福音、救灵魂”的重要性。前几年,温州教会大肆兴建新教堂、大教堂、豪华教堂,都把钱用在建筑上。有些教会花了1000万盖一座教堂,却不愿意一年花10万雇一个牧师。
这几年,我也看到很多教会,在圣诞节搞得十分隆重,有些教会甚至摆了几十桌吃喝快乐,全然不顾平安夜里那些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流浪老人。无论是领袖还是平信徒,都没有想过应该余出一部分,不是所有,至少是余出一部分给穷人。我们很少有人想过,圣诞节,应该带上暖水袋、带上保暖的衣物去到最穷的地方,和他们分享上帝的恩典,分享福音。
纵观中国的大部分教会,有多少个教会专门设置“慈惠资金”用来怜悯穷人呢?教会的财产有多少是真正花在穷人身上呢?求主怜悯我们!
或许,橡树最近出版的凯勒牧师的《慷慨的正义》是一次机会,可以帮助中国教会走出以前那种“不正当使用教会财产”的误区。就这方面来讲。提摩太·凯勒的这本新书对中国教会的意义不可谓不重大,或许,它真的可以帮助中国教会在金钱的使用上成为一个合神心意的教会——信徒慷慨地奉献,教会慷慨地施予穷人。
三、我们为什么能行义?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和“我们为什么不能行义?”是相对的。除去了那些“我们为什么不能行义?”的原因,我们自然而然就比较能够行义。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以自我为中心,总是以上帝为中心,且经历过上帝的恩典,对《圣经》关于“慷慨的正义”的教导也比较清楚,那他就比较能够行义。除此之外,凯勒在本书的第五章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行义的动机——上帝的创造。上帝的创造向我们透露出两个信息:
1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
第一,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因此,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一个人都有尊严。套用C.S路易斯的话说,与我们开玩笑、一起工作、结婚,被我们斥责和剥削的,是一些不朽的生命。如果我们承认上帝的创造,如果我们敬畏上帝,我们就会“敬畏”上帝所创造的人。关于这一点,凯勒也有一段鞭辟入里的故事,他说:
“有一个不了解美国历史的外国人,去弗吉尼亚旅游,他看到维农山被保留为一个国家纪念地,而且被尊为极有价值的地方,就觉得非常不解。因为弗吉尼亚还有好几处种植园,其建筑价值和华丽程度远远超过维农山。于是有人跟她说,维农山是华盛顿的故居,他是我们国家的创立者。因为我们尊重那位房主,我们就珍视他的故居。那间房子的深层意义与其建筑本身是不相关的。”
同理,人的深层意义和人本身是不相关的。无论我们施予和怜悯的对象有多么糟糕,只要我们还承认他是上帝造的,只要我们还敬畏上帝,我们就会尊重并且爱护上帝所创造的每一个人。
2世界是按照上帝的话造的
第二,世界是按照上帝的话造的。这表明上帝拥有这世上一切资源的所有权。如果我们承认上帝的所有权,我们就会承认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的,乃是上帝白白赐给我们的。凯勒担心有人会以为“自己的钱是自己努力赚来的”这种想法,他特意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假如你出生在十三世纪西藏的某座山上,而不是生在二十世纪的一个西方国家,那么不论你多么努力工作,你都不可能太富裕。所以,尽管你靠努力致富,但努力从来不是主要原因,人富裕的主要原因从来都是上帝白白的恩典。
既然一切都是上帝白白赐给我们的,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将这些资源据为己有,不施予给穷人。上帝赐给我们这所有的东西都是希望我们可以管理好,“按时分粮”,分给那些最有需要的穷人。
四、我们怎样行义
接下来是凯勒关于 “我们应当如何行义”的一些具体操作。总体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总是想到行义;第二,给予“弱势群体”不同层次的帮助。
1总是想到行义
关于这一点,凯勒引用了《约伯记》29章的经文,当约伯说:“我以公义作衣服穿上;我的公平好像外袍和冠冕”(14节),他的意思是公义总是被他放在心上,他总是想方设法去行义。上帝不想我们只是给穷人以敷衍的帮助,而是长时间努力思考该如何改善他们的处境。
2不同层次的帮助
根据凯勒的经验,他认为弱势群体至少需要三个层次的帮助:救济、发展和社会改良。
救济,是指直接的救助,为满足人直接的身体、物质和经济需求。最常见的是,对处于饥饿和寒冷边缘的弱势群体,我们给他们送吃的送穿的;对于债台高筑的家庭,我们给予一定额度的教会资助,供他们维持基本的家务开销。但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很多人拿到吃的、穿的、花的,等吃完穿完花完就继续陷入在贫困当中,还是需要教会不断救助。救济只能解燃眉之急,治标不治本。所以,凯勒提出了第二个层次的帮助——发展。
发展,这意味着给一个人、一个家庭或整个社区提供他们需要达到自立的资源。如何帮助一个贫困家庭或个人走出一种长期依赖的状态?这包括教育、工作机会和培训、求知技巧和经济咨询,也包括帮助一个家庭买房置业。
最后一个层次是社会改良。社会改良,即建立一种新的社会机制,以防止更多的人称为受害者。我们可以想象,当那个被强盗打得半死的人,被治好以后,有了一个稳定的生活,但当他每次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的时候,都被打得半死,那情况还是没有得到改善。或者说,当好撒玛利亚人每次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的时候,都会在路上看到一个被暴打、被抢劫的受伤者,那情况还是没有得到改善。所以,除了给予人直接的救济,帮助穷人走出长期的依赖状态(发展)外,还需要社会改良——改变社会现有的结构和状态。换言之,基督徒应当在社会上发挥足够的影响力,促进社会向“平安”的方向发展。
五、本书的现实意义
读这本书,有时候就像读爱德华兹的《宗教情感》一样,迫使我不得不反思我到底是否深深地经历到上帝的恩典,并且被这种经历持续的影响。凯勒在本书里反复地说,蒙恩必然使人行义,一个不行义的人,或者一个漠视穷人的人极有可能还没有经历过上帝的恩典。我因此而恐惧战兢。这本书有一种功效,不仅能让人感受到上帝对于穷人和弱势群体深切的爱,同时也让人看到今日信徒和教会在行义上深深的亏欠。在“被基督的爱激励”与“欠福音(或作行义)的债”这两种情感影响下,本书的另外一种功效也体现出来,就是让人心里火热,想要将信仰付诸实践,以爱的行动去关心困苦的人群,并建设充满慷慨正义的社区。
更为重要的是,在过去30年间,中国从全球最需援助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贫困人口比率也从1981年的84%下降为2008年的13.1%(世界银行数据)。今天的中国教会拥有的资源越来越多,我们不是没有能力去建立“充满慷慨正义的社区”,我们是还没有意识到上帝在这件事情上对我们美好的心意。盼望凯勒的这本《慷慨的正义》可以帮助中国教会脱离“关注自我的需要”,转向那些更需要帮助的穷人,将神的恩典带出去,将每一座城里原属于上帝的百姓带回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