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个人次参与评价】

看懂上海:“吵相骂”勿动手

看懂上海:“吵相骂”勿动手

2014-01-18 在这里,看懂上海 看看新闻网

要说今朝的话题前,先来看一段上海人“吵相骂”的对白:
一次去饭店吃饭,见到两个上海男人吵相骂,起因不过就是骑车的擦了走路的。
一个人说:“小赤佬,侬哪能?”
另一个说:“侬想哪能?”
我吃好饭出来,两个人依然在互相指着鼻子骂,“哪能”!
最后,连旁边围观的都看不下去了,直接被劝开。
不料临走时,一个还回头骂了一句:“侬则垃圾!”,另一个听到了也不示弱:“侬是垃圾!”,然后,就在一片“好了,好了”的劝架声各走各的阳关道了,至始至终“君子动口不动手”。
这里还有个段子,如果其中一个骂,“侬有本事喏,有本事就伐要走!马上回来收拾侬”,你继续在那里等他,你就会被上海人当做一个十足的笑料,而广为流传开来。
过去还有一句话,在“吵相骂”的时候,您千万别信以为真:“当心我斗(dou)侬!”,或者“侬伐要拉我,我要打死他!”,叫了半天,即使你不相信,叫的那人也不会抡拳头,来证明给你看的,他是真的叫你“伐要拉伊”。
上海闲话相当形象,把普通话的“吵架”,叫做“吵相骂”;火气一大,发展下去,就是“打相打”(“打架”的意思)。
为什么说形象呢?因为,在上海话里还有一个词:“骂山门”,这是指一个人骂街,旁人听起来十分热闹,但是一个人骂得口干舌燥的,人也疲了,自然就会歇搁;“吵相骂”就不同了,字眼上一看便知,是两个人吵。这个“山门”就是庙门,因此也有人写成“骂三门”——一座庙么,总有左中右三扇门的。
那么在过去,为什么外地人会对上海人有“喜欢吵相骂”的不好印象呢?
其实,这和当年上海城市之拥挤,居住条件之简陋,物质资源之匮乏有关——当然,这在30多年前,也不是上海一个城市的问题。所以,有句刚句,还是要感谢改革开放,感谢邓小平。
侬想想看,上班人挤人、下班人挤人,回到屋里厢,五、六个人挤一间十几平的房子,汏浴、上厕所侪不方便,尤其是要跟老婆过过性生活,还要拉块帘子,伐好发声音,动作幅度还要小,否则阁楼楼板一塌,下面睏的,还是自家姆妈——侬说说看,人的脾气会好伐?
举个例子,以前上海滩要看“吵相骂”,啥地方最多?侬就寻啥地方排队的人最多就可以了,小菜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老早底,小菜场里是闹猛得勿得了,有排队的,就有插队的。侬讲伊是排在后面的,伊讲侬倒是“插档”(上海话:插队)的。隔手,大家就吵起相骂来了。为啥吵?小菜场供应紧张呀,错过了一个位子,就有可能买不到想要的菜。
过去还有一个字,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么?“摆篮头”,指的就是买小菜的阿姨妈妈、好婆阿娘联手排队:一人排一个队,但一人要占好几只位子,以破篮头、旧砖头代替人头。篮头摆得多了,后来者不买账,就会去踢篮头,又是一场相骂。所以,“吵相骂”、“骂山门”,是老早底小菜场最大的特色。不过,上海人动口不动手,吵了一通就算了。回去路上照样喜气洋洋,还有互相交流买了点啥、交流买菜经验,一路拎菜一路笑——北方人不是喜欢“嘲笑”阿拉:“你们上海人只会动动嘴巴”,好啊,不动嘴巴动拳头!乃么要死咧,“救命车”就天天等在小菜场门口好了!
“抡拳头”不是水平,占到便宜又如何?还是逃不过法律制裁的,这就是上海人精明的地方,也是懂法律,守规矩的表现。不是不打,而是知道,打赢了照样进去蹲两天。“动动嘴巴”就能让你服输才是高手,更高水平的,吵也不跟你吵,回头“乃伊做忒!”——当然,这是流氓做派,“周清口”在哈三华四了(注:“哈三华四”,上海话,意思是胡说八道)。现在条件好了,吃饱了跟侬吵,互相擦到、碰到,如果没什么损失,大家打个招呼,客客气气;碰到“定头货”,最多也就瞪对方一记,回去屋里厢适适宜宜,没必要在大马路上争,弄不好还会被人说:“吃相难看”。所以,物质基础还是决定上层建筑的,一个中产阶级多的城市,大乱乱不到哪里,“纺锤型”的社会,才是最稳定的社会形态——前半句是马克思说的,后半句,阿拉就伐晓得哉。
哎,“定头货”啥意思晓得伐?上海话里“定头货”有两种性质:一种是—个很耀武扬威的人,但遇到足以克制他的人,他就服服帖帖,响都不响,这就是“碰着定头货了”;还有—种,是两个人棋逢敌手,旗鼓相当,一向可以吃得掉人,独有对于这对方,势均力敌,大家都无可奈何,这就是双方都遇到了定头货了。噢哟,从“吵相骂”谈到了“定头货”,原来,我天天来跟大家“嘎三胡”啊!
伐要忘记,天天收阿拉的微信哦?!.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