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生煎包

生煎包

一天一男子背着双肩包过上海地铁安检,安检员朝伊喊:“古来乃桑机包古一古。”
此时,只见后面的中年妇女一边吃生煎包一边回答说:“现在哪能嘎严格额啦?”同时把刚咬了一口的生煎包放到了安检机的传送带上。
.

TOP

上海话里只有生煎馒头,从来没有听说过生煎包.

TOP

双、生 不同音!.

TOP

引用:
原帖由 s1100 于 2013-8-16 18:35 发表
上海话里只有生煎馒头,从来没有听说过生煎包
小杨生煎啊。。。
生煎包啊

有两种叫法,生煎馒头,生煎包
小时侯都是馒头馒头的叫,生煎包上海发言是后来才有的,我估计是有些人跟着字面发音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jess 于 2013-8-23 15:46 发表

小杨生煎啊。。。
生煎包啊

有两种叫法,生煎馒头,生煎包
小时侯都是馒头馒头的叫,生煎包上海发言是后来才有的,我估计是有些人跟着字面发音的
上海言话从来没“包”个讲法。.

TOP

引用:
原帖由 samyik 于 2013-8-23 16:46 发表


上海言话从来没“包”个讲法。
是的,但80后的孩子基本上是遵循普通话的词语来发上海话的音
比如上学,我们以前叫读书去了,他们现在都说上学去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jess 于 2013-8-26 13:40 发表

是的,但80后的孩子基本上是遵循普通话的词语来发上海话的音
比如上学,我们以前叫读书去了,他们现在都说上学去了
不是遵循,是被洗脑了。消灭文化是既定目标,只是不敢明说。.

TOP

老早小晨光从来伐晓得馒头跟包子有撒区别,阿拉统统叫馒头的呀:肉馒头、菜馒头、豆沙馒头、淡馒头、生煎馒头、小笼馒头。。。特别的只有花卷、牛肉煎包,还有啥,欢迎补充。.

TOP

小时候都说菜馒头,豆沙馒头,是不说菜包,豆沙包的。

昨天儿子晚上吃饭时说今年换了个数学老师,跟妈妈一样“4”和“10”读不清爽,伊阿爸老头就讲上海人发音里么翘舌头额音,呐娘上海人!.

TOP

回复 5楼samyik 的帖子

正解,么“包”呃,生煎就是生煎,小笼就是小笼,.

TOP

卖芭比馒头的老板娘说,在他们北方,包子是指有馅的,馒头么就是白馒头之类的,偶说阿拉上海人从小都叫馒头的,一听包子就是知道是外地人.

TOP

引用:
原帖由 猫猫妈妈 于 2013-9-3 15:03 发表
卖芭比馒头的老板娘说,在他们北方,包子是指有馅的,馒头么就是白馒头之类的,偶说阿拉上海人从小都叫馒头的,一听包子就是知道是外地人
馒头是古老的称呼,北方话是另起炉灶的新汉语。.

TOP

回复 12楼samyik 的帖子

是的。馒头传说是诸葛亮渡泸水时候,以这种东西代替人头祭神。馒头实际是蛮头,也就是蛮人人头的意思。.

TOP

引用:
原帖由 Jennierunrun 于 2013-8-29 00:32 发表
老早小晨光从来伐晓得馒头跟包子有撒区别,阿拉统统叫馒头的呀:肉馒头、菜馒头、豆沙馒头、淡馒头、生煎馒头、小笼馒头。。。特别的只有花卷、牛肉煎包,还有啥,欢迎补充。
黑洋酥馒头.

TOP

回复 14楼辣妹 的帖子

.

TOP

我倒是查过字典,包子:是有馅的,馒头:是没有馅的。
所以我们上海人是讲错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一将妈妈 于 2013-9-29 16:17 发表
我倒是查过字典,包子:是有馅的,馒头:是没有馅的。
所以我们上海人是讲错的。
你查的是现代汉语词典,而方言中有很多古汉语的沿用,上海话也是.

TOP

引用:
原帖由 一将妈妈 于 2013-9-29 16:17 发表
我倒是查过字典,包子:是有馅的,馒头:是没有馅的。
所以我们上海人是讲错的。
你拿解释官话词汇的字典释义来解释吴语词汇,牛头不对马嘴。

生活常用词汇各方言差异很大,在福建的一些地方,包子甚至是指没有馅儿的馒头。.

TOP

引用:
原帖由 samyik 于 2013-8-22 15:41 发表
双、生 不同音!
发现上海话里面好多字其实是不同音的,但现在大家都念成一样的了。比如说:米、面;线、细;官、干,我家是本地人,发音都是有分别的。包括“生煎包”的“煎”,其实和“肩”发音也是不一样的。

[ 本帖最后由 chgtq 于 2013-10-12 12:52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hgtq 于 2013-10-12 12:50 发表

发现上海话里面好多字其实是不同音的,但现在大家都念成一样的了。比如说:米、面;线、细;官、干,我家是本地人,发音都是有分别的。包括“生煎包”的“煎”,其实和“肩”发音也是不一样的。
米、面。“面”字原先是有鼻音韵尾n的,这个n先是弱化,后来脱落,元音前移,逐步变成i,同“米”,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了一二百年,在市区已完成,在郊区尚未完全合并。北部吴语中的咸摄字(以m收尾)、山摄字(以n收尾)都是这样变化的。

线煎、细肩。前一组俗称尖音,后一组俗称团音,尖音读“子、此、四、事”类声母,团音读“鸡、起、其、戏”类声母,在吴语大城市中基本合流了,全读成团音,在乡村基本还是分别的。团音来自舌根音,“细”“肩”的声母原本是/h/ /k/,在前元音的作用下声母前移,最终与舌尖声母合流,这个变化过程在上海话中持续了两三百年的时候。一个半世纪以前,西方学者纪录的上海话中“去”字还是读作/k'i/。

官、干完全是两类不同的韵母,受苏州话影响,上海市区话两类韵母主原元音相同,“官”字多了个u介音,青少年则丢失了介音而完全混同。.

TOP

回复 20楼samyik 的帖子

“线”和“细”不是尖团音的问题,感觉韵母也不一样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chgtq 于 2013-10-12 15:25 发表
“线”和“细”不是尖团音的问题,感觉韵母也不一样啊。
和 面米一样的规律.

TOP

上海本地话  上海市区话  上海新新派
米    mi              mi                mi        
面    miɪ            mi               mi
线    siɪ              ɕi                 ɕi   
细    ɕi               ɕi                 ɕi   
官    kue            kuø              kø
干    kø  ke        kø                kø
煎    tsiɪ             tɕi               tɕi
肩    tɕiɪ             tɕi               tɕi

[ 本帖最后由 samyik 于 2013-10-12 22:39 编辑 ].

TOP

双肩包  .

TOP

回复 23楼samyik 的帖子

你还有研究的
现在很少人研究方言的。我们那时候大人怎么说就跟着学。现在小孩保姆带就说带口音的普通话,老人带的去幼儿园了也说普通话。
前两天坐公交听到上海话报站我还吓了一跳.

TOP

引用:
原帖由 667788 于 2013-10-12 20:13 发表
你还有研究的
现在很少人研究方言的。我们那时候大人怎么说就跟着学。现在小孩保姆带就说带口音的普通话,老人带的去幼儿园了也说普通话。
前两天坐公交听到上海话报站我还吓了一跳
研究者不少的,复旦、华师大、上大等都有课程的。全国就更多了,有一个全国性的季刊《方言》。上海话方面比较全面的专业工具书有《上海市区方言志》、《上海地区方言调查研究》,且配有音档。.

TOP

引用:
原帖由 TJMM 于 2013-10-12 18:35 发表
双肩包  
生、双 不同音。.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