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5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退学申请书》触动中国式教育神经

《退学申请书》触动中国式教育神经

《南方日报》教育周刊于11月20日发表的《十岁“优等生”申请退学争取“自由空间”》封面文章在全国引起轰动。随后三天内主人公冯邵一的《退学申请书》在微博上引发了2.4万余次的转发和评论,网友围绕教育理念进行热议。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2-12/04/content_7148281.htm
反响

    家长述说孩子“苦难的童年”

    “看到孩子成天为作业和排名焦虑不安时,我的心好痛。”安女士说当她看到《十岁优等生申请退学争取自由空间》时,非常同情孩子。这些天来,记者不断接到因看了本报报道述说孩子“苦难的童年”的家长电话。

    安女士的儿子在广州越秀区一所重点小学上四年级,她说,从小学三年级,孩子就压力山大。“每月的测验、期中考、期末考、班排名、级排名、黑压压的资料和各种试卷,让孩子进入‘苦难的童年’。”

    此时,她家的日子变得“鸡飞狗跳”。每天下班回家,吃完饭就开始陪孩子写作业。默写听写、单词背诵、陪说陪练、改正错题……“很多东西我觉得自己也要从头学起,把一家人都折腾得身心疲惫。”

    最让孩子难受的是排名,总分差十来分,排名就会落后一大截。

    “幸福”这个词最近很流行。有朋友问儿子:“幸福是什么?”儿子说:“我知道,就是有人能帮我写作业,考试不排名。”

    杨先生说起儿子也是痛心疾首。小杨小时候跟邵一一样很聪明,参加小学生作文比赛还拿过奖,学习成绩也很不错。但到了五年级就开始逃学。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作业太多,交不上来,被老师批评,成绩一落千丈,干脆迷上了打游戏。“当我们发现时已经晚了。”

    杨先生夫妇都是企业部门负责人,没有时间陪孩子做作业。他说,以前以为孩子天资聪明又花赞助费送到重点学校就放心了。去年孩子小学毕业了,他花了“重金”把儿子送到一家重点中学住校。希望住校能把孩子网瘾戒掉,但孩子还是经常从学校偷跑去网吧。

    张女士的女儿已上初三,谈及女儿她仍不断叹气。“你知道她几年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吗?初一还有理想,初二陷入迷茫,初三就不想读书了,就是因为排名让她抬不起头。”女儿初一时是班上的前3名,后来跌出前5,再后来跌出前10。她自己的自信,也一点点被打击。

    张女士说,从初二开始,女儿每晚11点才做完作业。可这还不算迟的。据孩子讲,班上那些想进前三所重点高中的孩子,没有在12点前睡觉的。“孩子说,读得这么苦也没有希望进重点,读书还有什么意思。”

    很多家长对记者说,在学校孩子已经没有太多的自由和乐趣。一切,都在往功利的路上走。仅有的操场活动、体育课,也在为达标而锻炼。

    反思

    孩子没有幸福童年是谁之过?

    “学校作业和培优班老师布置的作业加在一起,晚上经常要‘加班’才能搞定,苦不堪言。”五年级学生晓军说。一名被培优课占据了整个暑假的小学生说:“来自爸妈的压力让我们喘不过气来,希望寒假里没有‘培优’。”

    学校教育造成孩子没有了幸福的童年到底是谁之过?很多家长都把矛头指向老师和学校。孩子又认为他们不幸福的童年还有来自爸妈的压力。多重重压下的孩子恨不得退学,他们认为冯邵一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中国教育经济协会常务理事、广东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铁民教授说,今天死板、僵化的教育完全忽视学校教育的主体——孩子们的需求,大量的作业和不断的排名钳制孩子们的个体思想,扼杀孩子们在学业之外的梦想。教育如此违背孩子们的意愿和个性,连冯邵一这样全面发展的“优等生”都会生厌,萌生退学之意,更莫说其他孩子。“传统的教育制度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不然我们的下一代会毁了。”

    “‘申请退学’这种‘激将法’直接拷问基础教育的三大问题,”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员钟守权说,一是如何遵循教育规律,促进每个学生愉快学习、快乐成长;二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怎样才更有利于人的全面、主动、个性化的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三是如何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成长得到全面、公正、客观、积极的认可和促进。

    在他看来,厌学情况最为严重的是初中,“初中阶段的教育问题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短板、软肋。”

    钟守权认为,初中教育不如高中高考有影响力,不如小学取消统考升学后的教育改革有活力,但中考依旧,处于改革无活力、应试无影响力的尴尬、被动境地。因此,初中教育如何实现轻负高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应引起高度重视。“我省一些地方专门提出‘振兴初中行动计划’,是很有教育情怀和眼光的举措。”

    很多专家认为,标准化的考试与素质教育严重相悖,“答题卡”式的标准化考试,对孩子的思想、个性发展、创造性培养等是一种钳制。

    建议

    重视教育的人性化和个性化

    媒体、网络对《退学申请书》热议,也引起了河南著名诗人胡兰兰的关注。上周,她也开始了对应试教育的宣战,“诗人蓝蓝”在其微博贴出《致教育部的一封公开信》,直指应试教育。她认为,“学生因作业和考分产生的巨大压力,其根源就在‘应试教育’体制。”

    她说,“2002年,我一位朋友唯一的儿子——正在读初二的14岁男孩毕某某,因为假期作业没写完,害怕被老师批评或叫家长到学校,不敢去上学,在家中洗手间里上吊自杀身亡。”

    “可怕的作业毁灭了一个少年的生命。”这名少年,胡兰兰曾多么熟悉,“他乒乓球打得特别好。”可有一天,“好朋友却跟我说,他被作业逼死了。”

    从那天起,她开始关注教育。然而,10年的关注,却令她心痛。“因为作业写不完、害怕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惩罚去跳楼自杀,仅去年的新闻报道中就多达二三十起。”“现在,只见应试,不见教育!”她建议取消高考制度。

    然而在广东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铁民教授看来,高考制度作为一种比较公平的制度,现阶段存在有它的必要,应试教育的改革不能急转弯。

    他坦承,目前最辛苦的族群就是中学生,最大的问题不是压力大,而是动力差,他们是被学校和家长用鞭子赶着去读书而痛苦万分。

    “要让孩子学习有动力,政府必让教育成为人的教育,充分重视个性化。”张教授指出。

    他说,“个性化教育”并非教育领域的全新的概念,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个性化教育是为了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他告诉记者,国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研究表明,教师视野的最佳覆盖范围为25—28个学生。小班化教育最适宜的班级规模为25人左右。如果班级学生额太多,教师就会顾此失彼,难以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为什么老师都喜欢采用题海战术,就是因为学生人数太多,老师只有用作业来操练、控制学生”。

    “升学率、考分与政绩、工资及职称挂钩。老师身上的升学压力成绩焦虑,迫使他们再将压力转嫁学生。”

    他认为,现在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大多数是锦上添花,珠三角中小学硬件设施已“武装到了牙齿”,但教师配备、小班化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老师上完课就布置作业,甚至都没有精力改作业,让家长改、同学之间改。“孩子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感受能力、交流能力、研究能力都不是靠写作业和排名培养起来的。”

    探索

    小班化教学因材施教

    “学习都会有压力的,美国学生升学也存在压力。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感到成功的乐趣,产生动力战胜压力。”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副校长刘沙说。

    华美英语实验学校是一所英语特色民办学校,到目前为止,学校逾1000名毕业学生升入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百所大学留学深造,并有近百人获国外大学奖学金。刘校长告诉记者,该校学生刚进学校时大多属于中等水平,即使是华美高一精英班的学生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尖子生。精英班同时开设国内高考课程和美国、加拿大重点高中英语课程,实现国内外名牌大学双升学。“精英班的压力最大,但几年下来成绩却是最好的班。”

    据介绍,精英班完全按照美加中学小班教学模式,每个班25人左右,该班级改变传统的“秧田式”为“茶馆式”,课桌椅设计可根据学科和活动的需要随意组合;同学们上课可以玩英语游戏,也可以组合成小组进行课题讨论。外教上课形式活泼,课堂气氛活跃,鼓励不同意见学生争辩问题。刘校长认为,“小班化,最重要的是老师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情绪,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辅导。”

    据了解,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小班化教育已成为世界上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我省不少民办学校对小班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公办学校由于财政体制诸多原因,只有少量的试点。

    沙面小学,是广州公立学校中最早进行“小班教学实验”的学校。该校每个班不到30名学生,没有单独设立班主任,却配备两名“包班”的老师。所谓“包班”,即老师必须全天都和学生们在一起,所以“包班”老师的办公室即学生教室。上课期间,两名老师也几乎在同时上课,孩子们自觉分小组找老师。这样,“小班”显得更“小”:一个老师应对十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老师充分的“关照”。虽然老师们没有独立办公室,但学校专门配置一间休息室。在这种环境中,孩子们觉得非常愉快。

    “学生如矿山,浑身都是宝,不要一味挖掘金矿银矿,而忽略了他们身上的水源和空气;每座山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要懂得欣赏和培育。”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说。

    他认为,基础教育不能把学生固化在纯粹应付考试,学校教育要满足孩子的个性需求,教育部门要为孩子提供多元发展的良好机制,而小班化则是一种趋势。“事实上,小班化教学不是说简单的人数的减少,而是探索在班级人数减少后,如何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加强,加强教育的有效性。”.

TOP

周刊速评

    中国式教育与“男孩危机”

    刘茜

    冯邵一的《退学申请书》引起了不断的热议,也终于触动了死水微澜的中国式教育的神经。有人在《光明网》上发表文章说,2012年,应该记住冯邵一这个小小少年。

    不错,《退学申请书》表达了中国式教育体制下受压抑少年愤怒的呐喊。幸好冯邵一是标准的“优等生”,要不然他的声音不会引起人们重视。不过好学生冯邵一的意见却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中国式教育体制下的男孩们,他们的困惑与迷茫。中国式教育是不是导致了“男孩危机”?

    不久前,北大教授吴必虎在微博上发表观点,呼吁社会重视“男孩危机”并建议“错龄入学”,引发社会热议。

    吴必虎说,现在大中小学都出现了男生学习不如女生的情况。虽然有人解释说男生上了高中就可以赶上来,但情况并不是这样。很多大学里女生数量都多于男生,高考的女状元也越来越多,并且不仅局限于文科,很多理科状元也都是女生。

    他把原因归结为男女同龄入学,男生心智成熟晚的原因。于是热议便围绕着男生该不该晚入学来讨论。

    从世界范围来看,历来男女都是同龄入学,在我们读书时,小学女孩成绩比男孩好,但是上初中后,大多是男孩成绩遥遥领先。工作多年后,有一定成就的90%都是男同学。

    然而今天为什么就乾坤颠倒呢?吴教授说,招收博士生符合条件的大都是女生,好不容易有几个男生,一看都唯唯诺诺,很女性化。他很忧虑:以后国家到哪里去找栋梁之材啊!但他把这种原因归结为,男女同龄入学,男孩长期被女孩欺负压迫。

    其实,男孩受到的压迫不是女孩而是中国式的教育制度。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就是要求孩子要听话,现在稍微好一点的学校,“巨无霸”班是常态,在这样的班级中,女孩可能会更听话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并获得奖励,而男孩可能显得更淘气和具有个性,而被“修理”。在我们读书年代,班级不那么拥挤,老师还有耐心帮助调皮的男生后进变先进。但今天老师面对着黑压压的班级,早就心烦了。有个做中学老师的朋友曾对我说,到了夏天,六十多个人的班,学生的臭汗味,熏得直想吐,对不听话的男生恨不得马上赶出教室。

    因此在中国式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管理只能靠做大量的作业和考试排名,不然无法控制。女性的韧性和顺从就有了优势,不少女生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能够主动适应,取得好成绩。她们的这种优势一般能够保持到大学。

    另外,现行考试制度也对男孩子十分不利,过去考试着重于知识面、创造力、实践能力,适合男孩的特点,也适合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不少男孩脱颖而出。但如今的考试大多注重知识点,答案强调标准化,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尤其是反复做作业操练和各种排名,极大地考验小男孩的耐力和挫伤他们的自信心。于是,优秀的男孩冯邵一在网上发表《退学申请书》表示反抗,而更多普通的男孩反抗的方式就是逃学、打机、混日子……

    环顾周围朋友们的孩子,有女儿的成绩还不错,而大多数男孩的家庭说起孩子来就叹气。我这些朋友夫妻几乎都是高学历人群,有两个父亲甚至有博士学位,孩子的学校也是名校。但这些朋友共同的特点就是夫妻事业心强,不能陪孩子做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儿子就容易成落后生。有男孩成绩还可以,往往是个性很像女孩那种。而我儿子学习成绩还行,就是因为我注意到了大班制对男孩的极度不利,几乎放弃了事业的追求,花很多的时间进行“人盯人”战术。现在我注意到有不少男孩的家庭,妻子为了让男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干脆回家去当全职太太。

    也许缘于天性,“勇于实践”的男孩子需要“头破血流”才能得到教训。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通过实践得来的教训,可能对他一生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但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往往等不及男孩觉醒,成绩的排名早早地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他们列入“升学无望”行列,然后用一些强硬的手段把这些“落后生”送入前途渺茫的境地。

    今天,在北大吴教授发出了“男孩危机”警告的同时,应试教育造成部分中国学生“高分低能”、实践能力较差的现实越来越引起重视。我们看到,即使一直是各名牌大学争相录取的“高考状元”也不能幸免,2010年数据显示,中国六成高考状元被哈佛拒收。今天教育的危机已不单是“男孩危机”了,而是全面的危机,需要全社会深刻的反思,更需要政府重新做出顶层设计。.

TOP

是不要去上学,多烦,主要是冬天忒早起床,老作孽的。
我见过有人说以后大家都不上学,学习就上网校,所有的孩子只上1只小学,那就是上海小学,大家只上1只中学,就是上海中学。
由于是网络上学,你可以睡到自然醒,学完去家附近的各种俱乐部,健身学艺随便你,学期结束去学校统考,排名自个上网去查,考不出的留级,考得好的发奖学金!!!
减少城市早晚高峰压力,增加睡眠增加娱乐,彻底杜绝ZS杯具,更不会有大中小队长以及5毛条缸。
同学们,全体退学喽!
这样的学习,有几个会不喜欢?.

TOP

谁都知道有问题,但是怎么解决呢?作业过多也是个大问题,下课不让出教室,操场除了体育课别的时候不能去,这都是啥规定啊,孩子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失去学习动力,一辈子给毁掉了。
我们读书的时代,中学里平均成绩肯定是男生好过女生,尖子中男女生比例很平衡。现在好多公办初中的所谓提高班,女生是占绝对优势啊。
唉,国家应该立法来保护孩子的学习自由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悠优 于 2012-12-4 13:09 发表 \"\"
是不要去上学,多烦,主要是冬天忒早起床,老作孽的。
我见过有人说以后大家都不上学,学习就上网校,所有的孩子只上1只小学,那就是上海小学,大家只上1只中学,就是上海中学。
由于是网络上学,你可以睡到自然醒 ...
只要有考试、排名就会有压力!小孩自然是喜欢想学就学,想玩就玩的生活,家长呢?有几个家长在看到自己孩子排名落后时还会淡定。如果是这样,课外的培训班就不会这么红火了!
    压力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父母!.

TOP

回复 3楼悠优 的帖子

.

TOP

回复 6楼花儿心藏的妈妈 的帖子

谢谢。
我个人觉得既然是学生么,考试和排名总归是少不了的,至于心态,各家各心态,百花齐放的,后面还跟着争鸣啥的。。。哪里管得过来呦

能做到我描述的状态就够阿弥陀佛感谢上帝感恩安拉以及各路神仙了,嗲来,还表考试,美得~做梦去吧!.

TOP

回复 7楼悠优 的帖子

我之前也想过,但是看了你的,真是想的周到可实践!.

TOP

呵呵,韩寒老了,新生一代后继有人。.

TOP

回复 3楼悠优 的帖子

不上大學的話,很可行哦~.

TOP

回复 10楼混凝土 的帖子

小学初中可这样,到了高中2年级以上,还是要课堂授课滴,大学更不能仅靠网络课程。.

TOP

回复 11楼悠优 的帖子

這個可以解決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可以舒緩惡性競爭,真的可行哦!.

TOP

回复 2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中国式教育的最大压力来源是家长。 怪老师和学校是错误的。 家长的不正确价值观导致了这种压力。 重点学校一定是少数的, 而这些学校功课多, 可是家长还是拼命逼孩子去上。 中国的家长过多地干涉孩子直至他们离开人世, 导致了很多矛盾和问题。.

TOP

回复 13楼rainbow123 的帖子

家长不正确的价值观是社会现象的反映。.

TOP

回复 12楼混凝土 的帖子

是的,3楼的方案至少解决了早晚高峰行路难问题,大大提高畅通度。更重要的是保障学子们睡眠不足问题,还确保每人按需选择体育运动与艺术等课外学习。孩子们尽可以白天练琴,练球,而不是天黑放学了去搞,扰民又时间紧迫。。。。
好处实在是多得数不过来呀,哈哈.

TOP

仿佛是中考自主招生的前奏,小升初就够受了,别再变啥花样了,一考或多次考平均分都可以,就是别自主,这小学读的方向都木有了,小娃一个对众多口味的校,难.

TOP

引用:
原帖由 悠优 于 2012-12-4 13:09 发表 \"\"
是不要去上学,多烦,主要是冬天忒早起床,老作孽的。
我见过有人说以后大家都不上学,学习就上网校,所有的孩子只上1只小学,那就是上海小学,大家只上1只中学,就是上海中学。
由于是网络上学,你可以睡到自然醒 ...
这样的话,叫嚣资源不够不能放开异地考的人也歇菜了……
但是,思想品德课问题,政工干部失业问题…….

TOP

回复 17楼shilr 的帖子

还是你想得深层次考虑得周到。到时候某些人又要开始叫了:谁动了我的奶酪!.

TOP

回复 3楼悠优 的帖子

这种天真幼稚的想法还是等到下辈子去实现吧。这辈子,想都别想。.

TOP

回复 14楼秋贝 的帖子

社会也是由众多家庭和家长组成的。 所以又是人的问题, 不要怪别人。.

TOP

回复 20楼rainbow123 的帖子

是制度的问题,家长也很无奈。.

TOP

回复 21楼秋贝 的帖子

不是制度, 孩子可以去当工人, 服务员, 没有人说一定要上大学。 如果制度改变了大家都可以上高中和大学, 还是有人要去从事蓝领工作的。 所以是家长的观念, 是人。.

TOP

就没有人来提议联合起来开个私塾的?哈哈.

TOP

说来可笑啊!
现在孩子运动项目也得家长像当一门课程一样安排时间去学,因为学校压根没时间给孩子们运动,许多球类项目因为学校没有提供运动时间孩子花钱在外面学,男生怎么办啊?.

TOP

所有的问题都是骗子的“绩效考核”,考核校长,考核老师,考核学生。怎么能不疯。.

TOP

回复 23楼小羊羔妈妈 的帖子

国家是不允许开的。以前好像报上刊登过一个很有名的私塾,后来被取缔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