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10个人次参与评价】

年复一年的小升初大战

年复一年的小升初大战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79660
端午节放假首日,广州民校联考开战,由于民校联盟单考“撞车”,实考人数大缩水,使得不少学校考场安排过剩。但是,孩子们的考试压力不减,家长们组成的陪考团更可谓壮观。

小升初的话题几乎每年都要谈,谈来谈去都是老调重弹,耗尽评论者的口水和家长们的耐心,无论建议如何可行,都无改政府部门掩耳盗铃听之任之的作风,假民校们也是无动于衷爱理不理。家长无奈地表示潮流如此,只能随波逐流,否则被淘汰的是孩子。

邓小平说过,“没有好的制度,好人也会做坏事”。畸形教育制度的形成,是自上而下“努力”的结果,主要有三个推动力:垄断教育权力的政府部门、利欲熏心的学校以及望子成龙的家长,不管孩子愿不愿意,都必须按照政府设定的路线,再闯关学校设置的各种入学门槛,背后还有家长们由各种“殷切期望”聚合的推力,孩子别无选择。

于是,在多重压力下悲剧便不断产生:浙江金华一个13岁男孩命丧在自己妈妈手中,而起因只是因为周末的早上赖床不起。一个13岁的宁夏小女孩在小学毕业典礼的当天上吊自杀了,为的只是给父母省10万元择校费。本该快乐无忧的童年,却被畸形的教育制度摧残至此,到底谁该负责任?

首先最该负责任的是政府部门,因为没有谁比政府更清楚自己在义务教育中应承担什么责任。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规定的政府责任,政府必须保障每个孩子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而不是光喊口号却不作为。而我们看到的事实往往是,当触及的是其自身利益时,政府就与民众打哈哈。而对非利益所及之处,倒是相当热衷“管闲事”,喜欢请客不埋单。因此,政府必须继续做好保障性教育,并放开对办学权的垄断和干预,让学校办得更多更好,增加孩子的选择减少孩子的痛苦。

其次要负责的是坐地起价的学校,包括公校和假名校。公校的公益性回归逐步在实现,择校费等听说已经取消,但事实上如何不得而知。而这些参与联考的“假名校”们,有多少没有与公共资源沾边?“假名校”的产生是由于公校不敢明目张胆收取择校费,最初以办实验班的方式扩大招生。后来发现获利丰厚,很多学校后来干脆将实验班改为民办性质的实验学校。这也正是一些公立学校愿意把本属国有资源的实验设备、校舍场地与民办学校共享的缘由所在。可见,“假名校”就是公校的私生子,只不过是换个马甲,但却避开了政策法规。

让孩子们身心俱疲的还有家长们对小升初的“用钱投票”,给这个抹杀孩子天性、剥夺孩子童年的考试制度无声的支持。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更有利的位置,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孩子却病倒摔倒在“起跑线”上。家长们越发严重的“教育焦虑症”正在摧毁越来越多的家庭,使得这个教育制度倍显尴尬。

但愿今年的呼吁,明年能够得到改善。要知道制度的好坏,与政府有关,也与你我有关,不改变,便沉沦。

(文章发表于2012.6.26《新快报》).

TOP

支持"放开对办学权的垄断和干预,让学校办得更多更好".

TOP

明年旺旺也要小升初了吧。我们也一样。.

TOP

回复 2楼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洗脑要从娃娃抓起,要是开放办学,那还了得?.

TOP

啊没想到小女和旺旺一起参加明年的大战,希望我们都能心想事成。.

TOP

香港也一樣,家長們越來越焦慮。
慶倖的是我一向不喜歡隨大流。.

TOP

回复 6楼混凝土 的帖子

香港没有开放办学?
美国政府垄断干预?.

TOP

最好最公平的小升初方式,就是恢复我们小时候的小升初全市统一考试,可惜教育局是不会肯的了。.

TOP

回复 7楼ljj 的帖子

香港的教育制度本跟隨英制(回歸后開始不三不四,改了又改), 體制內中小學分為兩種:公立和直資。

公立學校(也叫傳統學校)按照地區電腦分派學位,教學大綱、教材按照教育局指引,九年制免費教育, 書本校服自費。

直資學校是在2000年開始陸續出現的另一種辦學形式,接受電腦派位,也可以自主招生, 教育大綱、教材自行決定,可以收學費但金額須由教育局審批核准(每年1萬到9萬不等),書本校服自費。此類學校相對比較開放,但水準也很參差。很多老牌名校都轉為直資學校了,也有很多是小學到中學一條龍。

這兩種形式的中學都會參加統一的文憑試(以前是中五會考),然後就可以選擇入讀本港大學或者其他高等學院,或者海外升學。

小升初不需要考試,決定參加電腦派位的學生,小學五年級下學期和六年級全年(共三個學期)的成績需要遞交給教育局存檔,作為該校的水平參考。

選擇自己報讀直資中學的,需要寫信給教育局表示放棄派位(當然, 很多人不放棄派位,雙保險),一般在11、12月開始遞交申請,面試會安排在一月到五月,有的學校需要複試。申請資料裏面包含了過去兩年的成績單和一些凸顯個人優勢的證明。面試時學生和家長單獨或一起見老師, 有些學校甚至嚴格規定雙親都得出現。

[ 本帖最后由 混凝土 于 2012-6-27 11:18 编辑 ].

TOP

大量的、不断扩建中的公办学校,180元一学期的代办费,很多的
几年前,公办转制的学校(收费低于民办)也纷纷恢复为公办
初中义务制教育的资源很丰富啊。
应对人口的激增,新建780所幼、小、初、高学校的计划也在实施中。.

TOP

回复 9楼混凝土 的帖子

谢谢,看晕了。
哪位来判断下,HK是开放办学还是垄断办学,为哈也如此焦虑?.

TOP

引用:
原帖由 混凝土 于 2012-6-27 10:41 发表
香港也一樣,家長們越來越焦慮。
慶倖的是我一向不喜歡隨大流。
我觉得所谓竞争,的确就是你参与了,也必然焦虑;
放平心态,尽力而为了,也就不那么负面情绪了。.

TOP

我们心平气和的进了地段学校,没有折腾,没有投一份简历,小升初就这样结束了。.

TOP

回复 13楼junhuayang2005 的帖子

可能你们对口的初中比较好,否则也没法淡定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XGBB 于 2012-6-27 12:25 发表
可能你们对口的初中比较好,否则也没法淡定的。
地段中学地段班。
据说地段班大概一半左右的学生数学或者外语不及格。(有可能是部分班级部分考试)。
选择地段中学的原因就是离家近,另外不愿意孩子承受无谓的压力。.

TOP

回复 11楼ljj 的帖子

公立學校是政府的,直資是民辦的。.

TOP

回复 12楼城市的风 的帖子

我們只選了一所直資中學,人家不收。於是選了另一家,收了。
兩家的共通之處是:地方大(尤其前者,有草地足球場和棒球場),華洋雜處,學風開明,全人教育,不以成績論英雄。.

TOP

回复 17楼混凝土 的帖子

有选择真好,我们没什么选择,尽力放手一搏,也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心态)吧。.

TOP

回复 1楼旺旺她爸 的帖子

LD关心这种帖子了,明年一起小升初。.

TOP

回复 19楼一一妈妈 的帖子

呵呵,俺不会。.

TOP

回复 20楼旺旺她爸 的帖子

还是LD心态平和啊。

加入这场战争的筒子们心态都要变恶劣些。告诉自己,要淡定。.

TOP

反对选拔、反对择校的极左
支持择校、支持统考的极右
.

TOP

我的观点是偏右的。

孩子的教育,家长按照自己的见识来决定,不要追求和别人一样。凭自己的常识,认为错的,就不要做,哪怕有压力有难度,也要坚持。如果家长自己都做不到,如何要求孩子。 孩子的教育不要交给别人,目前的社会和学校都不可靠。家长按照自己仔细衡量的原则来指导孩子,尽力就好,不用太在乎成败,以后不会遗憾。谁都不是上帝。

孩子得到良好教育是人生大事。无论环境如何,家长都应该尽力提供条件。

教育制度的事一般家长也管不了,不要拉着孩子加入抵制或支持体制的行列,这些事和孩子无关。

孩子是生活在环境中的,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免除竞争和挑战,是一种欺骗,孩子在与别人的交往中知道辨别好坏,依然会感到压力,不是家长说没有就没有的。

中国的教育也不是简单改一个制度就可以解决的,看看那些课本、还有学校的老师、还有社会的大环境,这些都对孩子有极大的影响。

一句话,家长要加油,不要指望别人.

TOP

转载链接上有条评论蛮有意思:

天下第一楼:
中国式的教育说到底了就是阶级教育,就是特权教育。说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所谓的公立学校,无论小学,初中或者高中,肯定是重点的学府,而这些学校肯定是只对某些团体开放的,如公务员团体,如行政事业单位团体,如国企团体。那么有钱的人们想入读这些学校,有什么方法和手段呢?给钱买学位,或者纳捐求学位,这就是所谓的教育捐献。那么没钱有没有权的人怎办呢?通通去就读非重点学府吧。那么非重点学府又是怎样的环境呢?师资肯定是差的了,环境肯定是不怎么好的了,教学资源肯定不丰富的了,在里面就读肯定就没有面子的了,里面的同学肯定不是吊丝就是穷二代了。广大家长,再怎么傻也不会想把自己的孩子往那种地方送,特别是目前校园暴力不断泛滥的年代。所以只能拼命地削尖脑袋往占尽社会优势与资源的所谓“重点学府”去钻。所以教育也是一个赚钱手段,特别是重点学府。其实,大家应该想一下,是谁造就了这么多的“重点学府”。.

TOP

回复 24楼ccpaging 的帖子

这条评论对现在的学校知之甚少。.

TOP

回复 25楼家有考王 的帖子

不完全对,也不都是错的。有点意思吧。.

TOP

回复 26楼ccpaging 的帖子

其依据“说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所谓的公立学校,无论小学,初中或者高中,肯定是重点的学府”,这个对吗?.

TOP

重点学校政策

http://news.qq.com/zt2011/ghgcd/49.htm

重点学校,国人再熟悉不过了。家长们送礼跑关系、一掷千金,方法用尽只为挤进名校。当然,我们无法苛责家长们的争先恐后,因为几乎没有谁甘于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但这并不意味着,重点学校的存在是合理的。
我国的重点学校与其他国家在自由竞争之下自然形成的名校不同,许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里,为了国家发展经济或者特定阶层的利益,通过行政权力人为地集中教育资源形成的“贵族学校”。本期专题拟全程梳理权力集中资源建立“重点学校”的历史过程。

前30年:教育公平被国家经济发展目标所压倒

周恩来在二届人大
50年代初,周恩来:集中力量办重点学校,培养更高质量专门人才
50年代初,中国开始全面移植苏联的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急需高等教育人才。当时教育资源有限,要更快为工业培养人才,面临着选择:是即先普及教育,为更多民众提供教育机会;还是牺牲部分民众的教育机会,先集中资源提高部分学校的质量,快速向高校输送合格生源?那时领导层选择了后者。

1959年,总理周恩来在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说:“在各级全日制的学校中,应该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个经常的基本任务,而且首先集中较大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以便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迅速促进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提高。抓住重点,带动一般,是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 ”

1962年,教育部下发通知建立重点中小学
1962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明文规定,要求各地选定一批重点中小学,这些学校的数量、规模与高一级学校的招生保持适当比例,高中应全部包括在这类学校内,与高一级学校形成“小宝塔”,并集中精力先办好一批“拔尖”学校。

重点学校的前身:只向领导开放的干部子女小学
这种集中资源建学校的思路,早在1952年“干部子弟学校”的建立中有所展现。干部子女学校也是先集中经费,建立设备精良的学校,但又与“重点学校”有区别,它只向达到一定级别的领导子女开放,可谓让领导子女先跑。这只是建国初期干部阶层拥有特殊利益的冰山一角,彼时的中国,并非如一些人所想象的是一个官民平等的社会。

关于干部子弟学校,1952年,政务院颁布的《干部子女小学暂行实施办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机关及团体得根据需要,设立干部子女小学”,“干部子女小学的设置、人事配备、经费,由设立机关或团体负责解决”,如限于人力物力不能招收全部机关子女时,“得依干部的职务、工作年限、待遇等条件优先录取一部分;对烈士遗孤,应给予特别照顾”。

据1952年底华北、华东、东北、西北四大区的不完全统计,共有干部子女小学42所,学生13 084人,教职员工2 975人,他们只对本系统的干部子女开放。

干部子弟学校教师编制比例是农村学校六倍
干部子弟集中了大量资源,自然比其他学校优异。譬如编制,干部子女小学学生与员工之比为6∶1,而一般大城市小学的这一比例为28∶1,农村小学为35∶1。

此外,京城“贵族”集中一起在上学,一下子就将这一阶层的生活状体集中呈现出来。当时许多家长用小汽车接送孩子。据1954年12月11日(星期六)北京6个干部子女小学的不完全统计,接学生的小汽车共359辆次。(《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杨东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由于干部子弟学校,用民众钱办学却只向领导开放,加之学校呈现出来的“贵族生活”,招致民众不满。1955年10月,中央决定取消各地干部子弟学校。

其实:干部子女学校早在解放前延安时期就已出现
干部子弟学校不是建国后的产物,其历史可追溯到延安时期的办学经历。战争时期的延安即已出现等级化教育。

譬如,当时成立的保育院,就是采取供给制方式重点包办党、政、军托幼机构机关幼儿园。保育院不是所有干部都能享受的,需要一定的级别,并按级别区别对待:边区保育院看护儿童需要核查父母的干部身份和工作单位,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孩子父母身份不同,所得待遇差别很大,连孩子母亲的补贴也有很大的差别,内部分化严重。

文革期间:重点学校被取消
文革时,社会混乱不堪,教育领域则是奇怪的混合:一方面是“知识无用论”“反智主义”盛行,另一方面,农民教育得到普及和发展,重点学校制度也被取消了。

后30年:重点学校继续泛滥,农村学生宁愿打工

重点学校改头换面
1977年至1978年,邓小平约十四次谈及要办重点学校,尽快培养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
文革结束后,领导层开始大力发展经济。这与50年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大体方向,经济和工业化成为主导,而领导层的选择也并无二致,教育公平再次被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所压倒。

1977年,邓小平作了一系列关于恢复高考的讲话和批示,几乎每次谈话和批示都提要建设重点学校,前前后后约14次。譬如,1977年5月12日,他说:“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五年小见成效,十年中见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见成效。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

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邓小平又说:“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但是,同样明显的是,要极大地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没有‘三老四严’的作风,没有从难从严的要求,没有严格训练,也不能达到目的。”;提出要“早出成果,早出人才”,要求“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

1978年,教育部重建重点学校制度
1978年,教育部制定《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提出全国重点中小学形成“小金字塔”结构,并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来源等方面向重点学校倾斜,由此形成国家级、省级、地级、县级的重点学校“层层重点”的格局。

重点学校绝大多数设在城市:城市占70%,农村占2%
重点学校主要分布在城市。1982年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48所重点中学的调查显示,城市243所,占70%;县镇98所,占28%;农村7所,占2%。其中7个省、直辖市的农村没有一所重点中学。

重点中学设备费等于9所非重点中学设备费总和的9倍
政府对重点中学建设,主要以增加重点中学的附加经费。有学者对某地调查统计得出,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在生均教育经费上虽有差别,但并不严重,差别主要来自附加经费。1989年至1996年,该地区3所重点中学共得到855万元附加经费。1996年的500万元被用于为一所重点中学修建运动场。而普通学校却没有得到任何附加经费。仪器设备的投入,每所重点中学所得几乎等于9所非重点中学设备费总和的9倍。

1986年, 重点学校催生择校热,国家教委推行小学初中就近入学
重点学校政策实施不久后,负面影响就日渐彰显,“择校热”“应试教育”被国人所诟病。教育主管部门开始认识到重点学校政策的弊端,于是先向义务教育开刀。

1986年,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在普及初中的地方改革初中招生办法的通知》,首次规定:“积极而稳妥地取消初中招生考试,并按学籍管理规定,凡准予毕业的小学生就近直接升人初中学习”。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但没有细则解释如何就近入学。 虽然这时国家没有正式文件取消重点学校制度,但是推行小学初中就近入学,在客观上是改革重点学校制度的尝试。

1996年, “就近入学”无济于事,国家教委再推示范性高中,扩大学校差距
政府推行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无疑是好事,但是实际效果不如预期理想,因为它不是解决教育均衡的手段,反而其实施的前提是学校之间发展均衡。在学校差距极大地前提下,但凡有经济能力的家长们不会“听天由命”甘于让自己的孩子被分配到“差”的学校的。

此外,教育部门还继续集中扶持重点、制造重点,扩大学校之间差距。

1995年7月,国家教委下达《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通知》,决定在2000年以前分批建设并评估验收示范性高中,其思路依然是建设重点中学的思路。

2003年至2004年调查显示:上层阶层子女有60%就读重点中学,底层子女60%就读非重点中学
对于重点学校的一个质疑就是,是否成为少数人的特权。这种质疑是有事实根据的。譬如,重点学校要从现有体制取得经费,渠道之一就是“共建费”。政府、企业或机构资助一笔不菲的费用,学校提供学额作为交换。此举将权势部门子女的择校费转化为公款,不需要家长自行出资,对学校也十分安全。譬如当时有调查显示,1996年福州市某重点中学初三的一个班中,科技以上干部的子女28名,占56%。(见彭在羹《重点中学干部子女增多的忧虑及对策 》,教育参考,1996年第六期)

此外,2003 年下半年至2004年初,学者杨东平等人对北京、苏州、宁波等10个城市调查显示,优势阶层(高级和中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子女约60%在重点中学就读,而低阶层家庭的恰好相反,约60%子女在非重点学校就读,如果再考虑各阶层的人口比例,这种差距还更大,上层子女进入重点中学的入学机会比低阶层子女要高得多。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禁止办重点学校,效果甚微
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办重点学校和重点班。 虽然法律已有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也有具体要求,但不少地方在具体操作中仍然乔装打扮,偷梁换柱,办起了所谓的“示范校”、“实验班”、“特长班”等等,重点校、重点班实际上是“名亡实存”。…[详细]

2006年调查显示:60%农村孩子不再继续读高中
重点学校政策催生“择校热”“应试教育”,这已是老生常了。近期,媒体报道农村孩子考上重点大学比例在下降,编者认为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学子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根本就没有机会参加高考。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秘书长涂猛在2006年曾透露,据青基会调查,60%以上的农村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后,不能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而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这大大地缩小了农村地区的优质生源,使很多优秀的农村学子在初中毕业后就与名校无缘。…[详细]

现状:农村孩子如果去了一个差的学校,宁愿去打工
为什么他们不继续读高中呢?《长江商报》曾报道一所农村高中的典型衰落过程,从中可以一窥究竟。…[详细]

“更要命的是,孩子们都不想读书了。”读书无用论在这个县城的大多数农村蔓延。上当阳一中,在当地是大多数农家孩子的梦想,这个在村民看来才有点城里模样的学校,一般只招尖子生,大多数农村学生去不了当阳一中。再加上这几年河溶高中考上名校的比率在逐年下降。大多数学生想,去了一个差的学校,毕业后又不好找工作,他们宁愿在家长撺掇下,选择去南方打工。 ”…[详细]

参考文献:《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杨东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详细]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6-27 18:01 编辑 ].

TOP

结语(前帖没转完整)

http://news.qq.com/zt2011/ghgcd/49.htm
重点学校制度最不合理之处,在于把本应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分成三六九等,教育资源优先向重点学校倾斜,普通学校却严重匮乏,用全体纳税人的钱办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

TOP

请别说“公平”两字

不反对家长们努力争取重点学校这部分被集中的教育资源。“2003年至2004年调查显示:上层阶层子女有60%就读重点中学,底层子女60%就读非重点中学”,如果各位家长能凭借自己的努力打破这个百分比,也不错。至于怎么努力,走门子、逼娃应试等等,跟俺没关系,默默不语。

但是,请别说“公平”两字,实在 忒 不好意思了。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6-27 18:03 编辑 ].

TOP

义务教育阶段

应该废除重点学校.

TOP

回复 22楼meia 的帖子

把公平与自由对立起来,本身就是左派观念.

TOP

重点学校前身是干部子弟学校,这点我十分同意。
去年想在原南汇地区买房子,兜兜转转一大圈,看到很多环境优美的好房子,但就是没法下手,因为周围都没有个像样点的学校。后来发现好学校基本只有区政府附近才有,并入浦东前南汇想把区政府搬到临港,和漂亮的政府大楼同时建成的是上海中学东校。能说教育公平,没有特权阶层吗?那好学校为啥不建在大型安居社区里呢,那里要上学的孩子不是更多?!.

TOP

引用:
原帖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12-6-27 19:05 发表
把公平与自由对立起来,本身就是左派观念
这是我随便说的,争这个左右干啥。真正左右之分是政治上的。

抓阄叫公平吗? 竞争就是不自由吗?.

TOP

引用:
原帖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12-6-27 19:02 发表
应该废除重点学校
你搞个民意调查试试。废除重点学校,是极左路线.

TOP

废除重点学校,就是一刀切,大锅饭,懒汉做法。

即使废除重点学校,学校仍有好坏之分。.

TOP

辩证法,强大啊。.

TOP

这里不是辩论贴。

我只表达我的观点,没有说其他家长观点不对。

多样化最好,不要求同。.

TOP

社会没有上层和底层之分是不可能的,所谓的社会公平是在底层和上层之间留一条通路,让底层的人通过努力能进入上层。学校也一样,如果占有优质资源的好学校完全向寒门子弟关闭的话,那就是不公平。考试虽然不完美,但它毕竟给下层人民留了这么条通道,所以我支持任何公开公正的考试。.

TOP

引用:
原帖由 双鱼阳 于 2012-6-27 20:28 发表
社会没有上层和底层之分是不可能的,所谓的社会公平是在底层和上层之间留一条通路,让底层的人通过努力能进入上层。学校也一样,如果占有优质资源的好学校完全向寒门子弟关闭的话,那就是不公平。考试虽然不完美,但 ...
我支持你的观点。.

TOP

不废除普及教育中的公办、民办重点学校,就不要谈什么教育公平。.

TOP

回复 41楼ccpaging 的帖子

民办倒无所谓重点与否。如果还有特别的经费照顾,严格说来那也不算民办了。.

TOP

回复 42楼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关于民办,俺说的不是太严谨,不太容易界定它。.

TOP

引用:
原帖由 双鱼阳 于 2012-6-27 20:28 发表
社会没有上层和底层之分是不可能的,所谓的社会公平是在底层和上层之间留一条通路,让底层的人通过努力能进入上层。学校也一样,如果占有优质资源的好学校完全向寒门子弟关闭的话,那就是不公平。考试虽然不完美,但 ...
教育的公平是指其经费来自纳税人,那么就要以公平的方式用之于纳税人。上下层通道,俺觉得跟俺没什么直接关系。选拔更是 ZF 的事儿,跟俺也没什么直接关系。这是俺这个老百姓的粗浅之见,不一定完全对。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6-27 22:4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meia 于 2012-6-27 16:50 发表
我的观点是偏右的。

孩子的教育,家长按照自己的见识来决定,不要追求和别人一样。凭自己的常识,认为错的,就不要做,哪怕有压力有难度,也要坚持。如果家长自己都做不到,如何要求孩子。 孩子的教育不要交给别人 ...
非常同意!.

TOP

回复 18楼城市的风 的帖子

主要還是看家長的見識和膽識。.

TOP

回复 47楼kathyzhang0703 的帖子

我說的就是體制內,不是沒有選擇的,但得看家長有沒有膽識和遠見。.

TOP

回复 49楼kathyzhang0703 的帖子

体制是残酷而无情的。在扭曲的体制下,顺应是凹凸,不顺应也是凹凸。所以,俺选择,该干嘛干嘛,该凹凸就凹凸。家长凹凸了,才能保护孩子不凹凸,茁壮成长。

旺旺网可以把“给你一片纯净的天空”改成“撑起一片纯净的天空”。虽然,作为家长,撑的吃力又难看。但是,俺们不撑,谁撑呢?就这么凹凸着吧。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6-28 12:44 编辑 ].

TOP

回复 49楼kathyzhang0703 的帖子

你可以選擇不追求名校,不追求高分,但著重培養孩子的人格健全和興趣廣泛,幫孩子開闊眼界和胸襟,因為踏入社會時,憑的還是孩子本身的特質。.

TOP

回复 51楼混凝土 的帖子

同意。对家庭来说,孩子成长的终极目标是自立于社会。孩子所凭借的是本身的素质。.

TOP

 70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