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3个人次参与评价】

许锡良:幼儿读经有什么危害?

可理解的输入,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经很好。
囫囵吞枣,有这时间,幼儿园的孩子不如多玩一会儿,或者多看点绘本。我家小孩,在3岁左右也能熟记三字经,纯属照相记忆,除了人前炫耀下,无啥用处。时间长了,又忘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11-11-30 17:38 发表
背诵这些就缺乏想象力

李安应该是个没有想象力的人。结果这个没想象力的人混得比陈凯歌、张艺谋好。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2-6 17:1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旺旺她爸 于 2011-11-30 20:16 发表
我不认为这种读圣经是西方非常普及的方法,恐怕只有一些虔诚的信徒家庭才会这么做。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2-6 17:17 编辑 ].

TOP

我的孩子现在一年级,基本上每天和我一起学一段《论语》,越背越熟越快,也开始能理解某些词的意思,偶尔会引用一句,十分到位,所以,对我的孩子来说,读经益处多多。其实,不管学什么,都不可能对每个人都有帮助,走哪个极端都不可取,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PS:我也给个链接,尽说读经好的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eff7f40100rbg4.html.

TOP

我家孩子小时候也读三字经,百家姓,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反而是字学了很多,对看书非常有帮助。目前小一,各科成绩都很好。.

TOP

我有点同意那个大观点,希望经历过了,回头再看看那些古东西比较能产生心里共鸣

关键书中的东西,观点,也是来自生活的经验.

TOP

回复 53楼meia 的帖子

其实啊,我看一些主张读经(不管是中国经典还是圣经)的家长,一部分是出于无奈。因为自己没能够体会经典的精髓并加以身体力行,不能通过言传身教给孩子做榜样,但是又希望给孩子传承传统,就让他们直接去读经。.

TOP

回复 52楼meia 的帖子

李安出名的是《卧虎藏龙》《喜宴》《推手》父亲三部曲,这是西方人文精神?恰恰相反,他是这几个导演中最有中国人文精神的。有人把他和中国诗人导演费勒比较:20世纪上半期,费穆让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最现代的艺术形式电影中复苏;20世纪末,李安又一次使中国传统精神在电影中表现,并且将这种精神推向了世界。李安与费穆有着相同的文人气质,二人深厚的学识与修养,使他们的名字永远地记录在电影史上。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11-12-1 11:03 编辑 ].

TOP

回复 57楼太平洋 的帖子

你不学就不学,谁也没强迫,但不要臆测别人.

TOP

回复 59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谁说我不学的?我说不定学得比你多。.

TOP

回复 53楼meia 的帖子

中国人这样学英语,是听也听不懂的,怎么是学习呢,心理安慰而已。

这是语感啊,大姐。当然要看懂英文,还是要学单词的。这种学语言的方法,早就有了,辜鸿铭 就是这样做的。http://www.jiese.org/bbs/viewthread.php?tid=51498不过,申明一下,我们接触得晚,这样学英语的方式时间很短。.

TOP

回复 61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补充点资料,英国早期教英语就是这种诵读法(LOOK&SAY),当时孩子就是这样跟着老师读经典作品,老师也不多作解释。后来教学法才逐渐改变。但现代欧美国家也开始重视这种方法。

我这本手中《儿童西方文化导读》,有《I  Have  a  dream>.圣经第十三章、短诗等内容。有CD。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11-12-1 11:09 编辑 ].

TOP

回复 62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国外主流的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是通过分级阅读逐步提高难度.

TOP

回复 62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这种中国人编的“导读”,不读也罢。编写的人还不知道有多高深的造诣呢。.

TOP

回复 64楼太平洋 的帖子

你水平比人家高,我早知道了。.

TOP

回复 65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气急败坏干嘛。我又没拿他们和我自己比。你要看导读,好歹也找个人家本国主流的呀。.

TOP

回复 66楼太平洋 的帖子

我毛气急败坏啊,我是真心赞美.

TOP

回复 66楼太平洋 的帖子

我介绍的是自己孩子当时学习的内容,与大家分享。你可以介绍他国主流啊,矛盾吗?.

TOP

回复 68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谢谢分享.

TOP

回复 64楼太平洋 的帖子

郭姮晏,美国纽约大学金融、国际贸易双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水平对我来说足够了。.

TOP

回复 70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我不是说编写者的水平相对读者来说应该有多高,而是说编写者在所有作者中间,应该具备较高水平。.

TOP

回复 72楼kathyzhang0703 的帖子

诵读的时候不是玩。我说的玩是诵读以外的时间-----------.

TOP

我家小孩小时候读三字经是自愿的,读一会也就几分钟。根本没耽误玩。.

TOP

儿子小时候背过《三字经》,专门学过《弟子规》,现在还打算三年级暑假里专门去学学《论语》,中国的古文这么博大精深,小时候不灌进去,实在太可惜了。这种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
《论语》,《道德经》和《韩非》,三本觉得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代表儒家,道家和法家,打算在他成人之前先通通灌进去。
我自己记得我初中看蔡志忠的漫画《菜根谭》,很多都不能理解,但是那些话都印在脑子里,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会时不时浮现出来,让我感悟。.

TOP

我觉得读经,对孩子来说可以知道什么是良知和道义。多多少少保存在心底,长大后不至于像现在的一些人那样做人和做事会冲破道德底线.

TOP

不错,只要是父母有一颗向善的心,教育方法是见人见智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安容妈妈 于 2011-12-1 13:22 发表
我觉得读经,对孩子来说可以知道什么是良知和道义。多多少少保存在心底,长大后不至于像现在的一些人那样做人和做事会冲破道德底线
顶!.

TOP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11-11-30 15:45 发表
这有什么扯的。我还真的买过一本《批判性思维》的书给2个孩子上过课,上的不多而已,因为有些内容我也不太懂。不过这个理念我很早就教给他们了。
弱弱地问一生,书名就是《批判性思维》?作者是谁?几年级给孩子讲的?.

TOP

再弱弱地说点自己的小意见:经是那个经,读不读,它都在那里。也许我们真正应该学习的是如何读书,当然,也包括经书。.

TOP

回复 81楼ccpaging 的帖子

书名是《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过去我好像介绍过。还算浅显易懂。我记得是小孩子预初左右教过。.

TOP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11-12-1 10:09 发表
李安出名的是《卧虎藏龙》《喜宴》《推手》父亲三部曲,这是西方人文精神?恰恰相反,他是这几个导演中最有中国人文精神的。有人把他和中国诗人导演费勒比较:20世纪上半期,费穆让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最现代的艺术形 ...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2-6 17:17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11-12-1 10:23 发表
中国人这样学英语,是听也听不懂的,怎么是学习呢,心理安慰而已。

这是语感啊,大姐。当然要看懂英文,还是要学单词的。这种学语言的方法,早就有了,辜鸿铭 就是这样做的。http://www.jiese.org/bbs/viewthread ...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2-6 17:1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11-12-1 10:32 发表
补充点资料,英国早期教英语就是这种诵读法(LOOK&SAY),当时孩子就是这样跟着老师读经典作品,老师也不多作解释。后来教学法才逐渐改变。但现代欧美国家也开始重视这种方法。

我这本手中《儿童西方文化导读》,有 ...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2-6 17:18 编辑 ].

TOP

回复 85楼meia 的帖子

我没有说过他弘扬儒家精神,谢谢。.

TOP

引用:
原帖由 安容妈妈 于 2011-12-1 13:22 发表
我觉得读经,对孩子来说可以知道什么是良知和道义。多多少少保存在心底,长大后不至于像现在的一些人那样做人和做事会冲破道德底线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2-6 17:18 编辑 ].

TOP

回复 84楼子玖妈妈 的帖子

学好了先拿来批判下儒家.

TOP

看了半天,知道旺爸的意思了。旺爸的意思是不赞成机械记忆,因为一个东西不理解就去记忆的话,是无用的,也是记不牢的。
这个就是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念:理解了并且掌握了之后再记住。
关于这一点,建议旺爸去看一个视频,是读经的老师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演讲,很有意思的,其中特别提到了“是否需要先理解之后再记忆”这个问题: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9W4TljcWkAg/
视频有点长,希望旺爸有点耐心把它看完。

中国古人读十年书后,就可以做国家的总理,管理一个国家了。我们今天读十年书,高中还没毕业。我们每天都在送孩子去学校读书,都在问“今天在学校读了什么书?”。回头想想自己读书的过程,整个从小到中学阶段,我其实几乎没读什么书,我读的全是课本,全是课本里面的一篇篇孤立的文章,要不是某个暑假我强迫自己读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我还真是没在高考之前读过一本像样的书。这那叫读书啊!应该叫“读文章”更恰当一点。建议以后各位BBMM问孩子的时候不要再问读书读的怎么样了,应该问读课本读的怎么样。同样是读书,古人读十年的书,估计超过我们今天一个博士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读书的量。.

TOP

引用:
原帖由 旺旺她爸 于 2011-11-30 20:32 发表
这恐怕就是教育观念的区别了,我始终认为孩子小的时候最大的任务就是玩,他们是在玩中学习的,这样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这一点,我完全同意!
小孩子是需要玩,在玩中学习,问题是在玩中学什么?其次,小孩子也不能只玩不学,适当的学还是需要的,同样的问题:学什么?.

TOP

引用:
原帖由 meia 于 2011-12-1 17:04 发表


“现在的一些人那样做人和做事会冲破道德底线”,到底是哪些人呢?是指现在的年轻人吗?包括我们自己吗?包括我们的父母这一代吗?包括我们的祖父母这一代吗?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开始那样做人和做事会冲 ...
从不读经开始。哈哈,开个玩笑。.

TOP

引用:
原帖由 旺旺她爸 于 2011-11-30 20:16 发表
我不认为这种读圣经是西方非常普及的方法,恐怕只有一些虔诚的信徒家庭才会这么做。
据说比尔盖茨后来的软件开发的灵感(又据说,写软件和写文章一样,有灵感的人才能编出好的程序)是因为他小时候背熟《圣经》。据说而已,别当真。.

TOP

引用:
原帖由 meia 于 2011-12-1 16:53 发表
这不是有效率的方法,我自己的体会。

为什么很多中国人人在美国多年,还不会说英语? 语感到哪里去了? 其实这不是关键所在。

辜鸿铭,看看他的经历,很难效仿的。
这帖子竟然扯到如何学英语的问题上来了,有意思。

在中学的时候,我的英语老师告诉我要像学母语那样的去学英语,这样才能掌握的牢固。可以我那位英语老师自己也没给我指出一条如何想学母语(也就是汉语)那样去学英语的方法,故此今天我的英语虽然可以和洋人自由对话,但还是个洋泾浜。

后来,接触了读经,猛然发现:这就是学母语的方法啊!
想想小孩子躺在摇篮里,抱在母亲怀里,在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其实他就在学母语了。从小孩生下来的第一天开始就在学母语了,先用耳朵去听,听各种各样的语言和声音,包括大人的讲话,电视、电台里的人们的讲话。虽然我们有时候教婴儿发个什么啊、哦、爸爸、妈妈等的话,但孩子醒着的时候,听到的几乎全是大人们完整的讲话(也就是标准的汉语)。所以,婴儿学母语,从来都不是从爸爸、妈妈、啊、哦等所谓的“婴儿语言”开始学起的,而已从完整的标准的母语开始学起的,只是因为婴儿的发声器官不成熟,不能讲出来而已。

现在有很多洋人在中国,会讲很流利的汉语,但是看不懂报纸,会讲不会看。因为他们学中文就是沿用了学母语的原理来学的。

而我们读经中的读英文的经典,从一开始就听完整的、标准的英语经典,是最好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在此同时,适当的教一点语法就足够了,至于语音,掌握一下音标即可,因为大量听和背英文的经典,自然就学到了最标准的发音了。这样学到的英语,不但是地道的英语,纯正的英语,而且还是高雅的英语。终身不会忘记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franco 于 2011-12-1 19:15 发表
看了半天,知道旺爸的意思了。旺爸的意思是不赞成机械记忆,因为一个东西不理解就去记忆的话,是无用的,也是记不牢的。
这个就是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念:理解了并且掌握了之后再记住。
关于这一点,建议旺 ...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2-6 17:1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franco 于 2011-12-1 19:48 发表


这帖子竟然扯到如何学英语的问题上来了,有意思。

在中学的时候,我的英语老师告诉我要像学母语那样的去学英语,这样才能掌握的牢固。可以我那位英语老师自己也没给我指出一条如何想学母语(也就是汉语)那样 ...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2-6 17:19 编辑 ].

TOP

我是很同意子玫妈妈的思想的。想想老一辈的,没有读几年书,但是写字,作对都比我们多了十几二十年的人强得多。我是非常赞赏多阅读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franco 于 2011-12-1 19:48 发表


这帖子竟然扯到如何学英语的问题上来了,有意思。

在中学的时候,我的英语老师告诉我要像学母语那样的去学英语,这样才能掌握的牢固。可以我那位英语老师自己也没给我指出一条如何想学母语(也就是汉语)那样 ...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2-6 17:20 编辑 ].

TOP

赞同旺爸的观点, 如果孩子有兴趣, 家长能指导帮助孩子理解, 适当读一点的确可以提高孩子古文水平, 对中国文化也能有深入的了解.
但坚决反对现在那些所谓专家提倡的, 不管懂不懂, 先读了再说的教育方法。从幼儿园开始, 每天大量时间的阿宝背书。一则浪费孩子游戏的大好时光。二则破坏了孩子长大后初识古文的那种惊艳感受。想想我们小时候熟读的“床前明月光”,直到现在也没觉得这词句有啥激动人心。倒是一些课文上没学过的诗词,长大后第一次读到,反而带来更多惊喜。.

TOP

对于反对诵读经典的家长,我想反问一下:你们有没有在自己孩子或其他孩子身上做过类似实验?有没有自己实际经历和感受的?有没有结合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悟下尝试去诵读这些古文经典?如果没有,我个人觉得你的认识是有想当然的嫌疑的。
    先把自己一点肤浅的认识贴过来(自己写在其他论坛上讨论作文的一段话),有时间再多写点感受:
    如果真想孩子做到下笔如有神,就需要多读多背诵古体散文、唐诗宋词、甚至诸子百家、史记等文章,虽然对文章孩子不懂,但如能在小时候多背诵,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收益:(1)深度开发孩子的记忆能力;(2)文学和哲学思想方面的熏陶。唐诗宋词大部分家长知道怎么回事,但不知道我们家长当中有多少家长读过诸子百家、史记等著作?如果把唐诗宋词比作流行歌曲的话,诸子百家、史记等著作就是宏大的交响乐,它不但具有文学性,还具有思想性,而这两点是目前语文基础教育上基本是缺失的。我们的语文教育基本沦落为和外语一样,是作为交流的一个工具。而英语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将英语作为一门科学在学,注重语法、字词,缺少关注优美的表达。语文教学具有与英语类似的病症:关注字词,而缺少对文学性、思想性的教育。这种方法导致的后果便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解放后各行各业缺少大师,我个人认为正是因为语文(准确来说应是国文)教育当中缺失文学性、思想性所致,我们教育出来的都是缺少文化内核的技匠型、知识型人才,对于每年数百万毕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准确地定义应该是有知识、没文化的人,遗憾的是我自己也属于这其中的一分子。
     学国文和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不一样,读不懂并不等于诵读就没意义,就拿相同的一部<<红楼>>来说,十几岁、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四十几岁、五十几岁、六十几岁,在一个人不同的年龄段读起来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相同的一部<<命运>>交响曲,一个人不同的年龄段听下来感觉也会不一样。而数学,你必须学会加减法运算,才可能理解和接受乘除法运算;必须接受未知数的概念,才可能学会列方程、解方程。因此,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是非常严谨的,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非常明确,不会产生一个人十岁时理解数字1的概念和六十岁时理解数字1的概念是不同的情况。正是国文、音乐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具有不同的属性,决定我们要想学好它们的方法自然是有区别的。
   再有一个我们家长和老师最容易忽略或根本不曾考虑过的问题便是:中小学生的孩子们从生理特性来说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孩子最大的优势便是相对大人来说具有超强的记忆能力。随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记忆能力是不断衰退的,而四岁(四岁以前孩子没有长期记忆能力)至十三岁是每个人关键的长期记忆期,一旦过了青春期,人的长期记忆能力和记忆效率将大打折扣。因此,抓住孩子的关键记忆期,大量诵读一些具有文学性、思想性的文章将令他(她)终生受益。
   在我们目前的基础教育当中,具有大量违反基本人性或生理特点的过度教育现象,从三年级开始要学生写作文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现象之一。对于人这个系统来说,阅读是基本的营养摄入,写作是产出。不经过大量的营养摄入,要想有良好的产出显然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而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无论是文章阅读的书面信息摄入,还是现实生活中耳闻目见的现实世界信息的摄入,都是相对比较有限的。而为了应试,老师们不得已教的一些所谓模版和套路,除了增加孩子们为赋新词强作愁的痛苦之外,其作用便是大大禁锢了孩子们的发散性创新思维的发育发展。在原来仅仅普及小学教育的社会现实情况下,在三年级开始教作文,可以让仅有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而现在已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社会现实条件下,完全可以将作文推后到6-7年级学生具备了更强的自我识别能力之后开始可能更为合理,而在6年级之前,利用孩子的生理特点和优势,主要增大孩子们的背诵量和深度,做好知识储备。.

TOP

引用:
原帖由 Hansson妈 于 2011-12-1 23:23 发表
对于反对诵读经典的家长,我想反问一下:你们有没有在自己孩子或其他孩子身上做过类似实验?有没有自己实际经历和感受的?有没有结合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悟下尝试去诵读这些古文经典?如果没有,我个人觉得你的认识 ...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2-6 17:20 编辑 ].

TOP

回复 102楼meia 的帖子

同感,我家旺旺读水浒,古文版读了3,4次,每次都是第一回还没读完就放弃了,实在读不下去。现在在看少儿版的,但仍然不习惯其中的很多用词,也不喜欢其中的打打杀杀,动辄一个人头砍掉的情节。
我自己小时候读红楼梦,也有类似的情况,看不下去,直到高中大学有了情感体验了,才读出滋味来,反反复复每年都要看上2遍。
对于幼儿教育,我的观点一直是:先让他们学会生活--吃饭,穿衣,走路,说话,运动...--在这些基本的生活活动中学习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才是最好的办法。.

TOP

引用:
原帖由 旺旺她爸 于 2011-12-2 06:07 发表
同感,我家旺旺读水浒,古文版读了3,4次,每次都是第一回还没读完就放弃了,实在读不下去。现在在看少儿版的,但仍然不习惯其中的很多用词,也不喜欢其中的打打杀杀,动辄一个人头砍掉的情节。
我自己小时候读红楼 ...
[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2-12-6 17:20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