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一个腰部以下的叛逆:电影《V字仇杀队》

一个腰部以下的叛逆:电影《V字仇杀队》

一个腰部以下的叛逆:电影《V字仇杀队》
http://www.u148.net/article/22494.html

沃卓斯基兄弟在《骇客帝国》三部曲后,推出这部对恐怖主义立场暧昧的电影。在柏林电影节亮相,直到一区推出DVD,争议之声仍不绝于耳。电影把英国史上著名的“火药阴谋案”,搬到了假想中的极权主义英国。当年没能炸掉王室和上下两院的天主教狂热分子盖·福克斯,摇身变成大众民主的斗士,最终利用伦敦地铁炸毁了古老的国会。影片原定在2005年11月5日,也就是“火药阴谋案”400周年纪念日举行首映,因其对伦敦地铁爆炸案的渲染与联想,而被迫推迟到今年上映。

  1605年,火药成为这个世界的关键词。在英国,一群梦想复辟天主教统治的狂热分子策划炸毁议会和王室。11月5日是议会大典,福克斯成功的将36桶火药偷运到国会的地下室。这一阴谋在5日凌晨奇迹般的败露,福克斯等人被处绞刑。英国逃过了人类政治史上最大的一次恐怖策划,他们实在有理由纪念这个日子,因为这批火药足以将整座国会炸毁20余次。所以11月5日成了英国传统的火药节,人们上街庆贺,将福克斯的人像反复焚烧了400年。

  同年同月,世界另一端的北京城,却没能避开热兵器时代的第一次大爆炸。掌管皇家火药库的两名宦官,命令工匠用铁斧劈开结成硬块的旧火药,结果造成震动京师的爆炸。当场炸死官兵93人,居民死亡无数,炸毁房屋三十余间。

  这两个火药事件,预示了近代的第一次全球化,就是热兵器暴力的全球化。恐怖主义是这部电影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时代背景。但这部电影原本还有另一个令人亲近的背景,那就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的“反乌托邦”传统。

  有件事非常奇怪,“乌托邦”思想是从英国诞生的,而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也都是英国人写的,如奥威尔的《1984》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而且最近二十年来,著名的“反乌托邦”电影也都是英国人拍的,如《1984》在1984年被英国导演搬上银幕。1985年,特里·吉列姆在英国拍出他最经典的电影《妙想天开》。这部电影是奥威尔和卡夫卡的混合,对人们在极权主义和官僚主义体制下的挣扎,作了最形而上的镜像思考。似乎是为了更符合我的描述,吉列姆甚至离开好莱坞,特意加入英国国籍。

  和《妙想天开》一样,《V字仇杀队》也改编自英国作家的作品。也耸人听闻的假设英国成了一个纳粹式的极权国家。和《1984》一样,一个至高无上的党和“老大哥”控制了人们的一切思想。一个离极权主义最遥远的国家,一种与极权主义最陌生的体制,却被想象为一个必须炸毁国会、推倒重来的法西斯国家。乐观的人会说,这证明了只有最自由的体制,才能容忍最恶毒的批评。但悲观的人会说,是啊,连英国也可能出希特勒,人类还有什么希望呢。想想大英图书馆那两道恶狠狠的脚印吧。如果自由意味着同时产出乌托邦和反乌托邦,同时产出恐怖和非暴力。那么得胜的希望又在哪里?

  我承认影片中那个戴着福克斯面具的“V”,的确很有魅力,混乱了很多年轻观众的希望。很多人面对这部电影,企图分辨革命和恐怖主义的差别。但火药的出场,意味着它们之间一切差别都是可以被取消的。我也承认当“V”说出那段经典的台词时你很难不被诱惑,他说“面具下是思想,你无法杀死它,因为它刀枪不入”。几百年来,人们一步步把“思想”偶像化,当作真理本身去崇拜,最终导致相对主义和价值虚无。谁有资格说谁是错的呢,这一结论其实就是恐怖主义的本源。沃卓斯基兄弟的初衷,是借这部电影表达对西方宗教保守主义复兴的不满和逆反,但不满的列车通往哪里呢,竟然通向了反人类的地铁爆炸案。“思想”二字听起来很高贵,但人们往往不愿承认思想的主要成分,是激情和欲望再掺苏打水。

  欲望无敌,这就是“反乌托邦”的原则。在《1984》中,奥威尔说,“做爱本身就是造反”,一次高潮就是对党的一次打击。温斯顿对他的女友说,“你只是一个腰部以下的叛逆”。亚里士多德说,理性就是对激情的克服。而腰部以下的叛逆,只是将这个世界由一种激情交给另一种激情。这也是我对《V字仇杀队》的评语。事实上,二十世纪并未诞生真正的“反乌托邦”精神,因为只有乌托邦才能反乌托邦。当一个“盼望不至于羞耻”的真正的乌托邦隐匿了,那些虚假的乌托邦你怎么去反呢,你的所谓反,其实只是替换。

  盲目的眼看不见真正的历史。在福克斯的前后时代,英国史上有三种比他更值得尊敬的“受害者”。电影中用禁止《可兰经》来说明极权的性质,暗示以革命追求信仰自由的正当性。但就在火药阴谋案前50年,著名的殉道者丁道尔,为了将《圣经》译成英文,使英国老百姓能直接阅读圣经,而被天主教会烧死在火刑柱上。但他死前一刻并没有说,“炸毁国会吧,英国才有希望”,他说,“上帝啊,求你开启英格兰国王的眼睛”。到福克斯策划阴谋时,英文版圣经已经合法出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局面恰恰是福克斯所仇恨的,也是他决心炸毁国会的原因之一。6年后,没被他炸死的詹姆士一世,主持翻译的英文钦定版圣经,以5个先令的价格大量出版。

  另一个人物是开创了违宪审查制度的柯克法官。他对那个没被炸死的国王说,司法必须独立,对不起,你没有审案子的权力。几年后,詹姆斯一世将他撤职。柯克转而成为下议院的议员,坚持主权在议会、而不在国王的宪法传统。几年后,詹姆斯又解散了下议院。但柯克也没有说,“杀死暴君吧,英国才有希望”。

  第三个是清教徒和他们的长老会,因为宣扬民主理念和要求政教分离而受到迫害。詹姆斯一世的母亲,天主教徒玛丽女王临朝时,短短3年烧死了400名新教徒,留下“血腥玛丽”的称呼。詹姆士是新教徒,但反对政教分离,坚持必须由国王任命主教。他要求清教徒宣誓承认国王的最高宗教权威。清教徒们没有使用火药,他们成为远走荷兰和美利坚的“天路客”,为人类开创出宪政共和制度。

  英国拥有古典自由和立宪政体,恰恰在于它固执地走在与“火药阴谋案”相反的道路上。这部电影替福克斯翻案,不过是为了取悦这个世界的相对主义激情。电影中V的颠覆计划很有意味,他第一年先炸毁了伦敦的老贝利法院,当那个著名的蒙眼的正义女神像倒下,意味着他要成为最高大法官。第二年再炸国会,乃是行使他偷来的审判权。马丁·路德曾经在反对德国农民战争时说,革命就是对上帝的叛乱。托尔斯泰在小说《复活》的扉页上,引用圣经题下“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这是一切非暴力的前提和信心。所谓革命或恐怖就是不承认自己之上的裁判权,而决意自我伸冤,担任人类的最高裁判官。

  V其实是罗伯斯庇尔和马拉的混合,趋向马拉的一面使他看起来饶有情趣,甚至缓解了暴力的令人不适。某种无政府主义色彩也冲淡了暴力的专制内核。但趋向罗氏的那一面才是V的答案。他在密室中练剑的镜头,如一种强迫症,显出复仇动机的苦毒。他试图爱艾薇,也试图模仿正义,却始终无法胜过那满心的杀气。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最高大法官,别以为这是理想主义,这只是一个腰部以下的叛逆。无论V的造型多酷,飞刀舞得多圆,如《箴言书》所说,“有一条路人以为正,至终成为死亡之路”。真正的希望没有火药味,真正的英雄永远是丁道尔、柯克和那些天路客们。

  沃卓斯基兄弟给了我们一个噩梦,我们要知道如何醒来。.

TOP

【转载】驳王书亚《一个腰部以下的叛逆》
http://cdread.com/thread-2997-1-1.html

(2011-01-12 11:32:2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2c3e7f0100p2pn.html


 很多年后的今天,我才看了这部《V字仇杀队》(这翻译太不准确了)。按照惯例我来到豆瓣为这部电影打分,赫然发现了王书亚弟兄的影评《一个腰部以下的叛逆》。细读之后对王书亚弟兄的看法不能苟同,在此撰文反驳。没有系统的影评经验,没有严密的逻辑思考,仅仅是一些随想。
  
  我认为王书亚弟兄把反抗和暴力反抗混淆了。V最后的胜利不是炸掉国会,炸掉法院,而是民众内心的崛起,民众不再惧怕邪恶并且走到一起;军队在民众面前主动的放下了武器。而V并没有在爆炸的硝烟中加冕,相反的他为了所有人意识的崛起而牺牲。所以最后女主角会说V是我们“所有人”。而如你所见的,最终获得胜利的是“所有人”,所有带着V面具的人——他们没有一个人手中拿着武器,他们没有一个人使用了暴力,但是他们战胜了暴力,他们让暴力屈服。
  而我得出这个结论的关键点,就在下面一段的分析当中。我猜想王书亚弟兄和其他信神的朋友在看到电影中对同性恋的赞同暗示后会产生反感甚至厌恶。从而导致对这部影片有一些不再冷静的解读。并且没有注意到下文提到的这段戏当中,关键的元素。
  
  请王书亚长老找回这部电影重新看一次,从1小时21分钟那里,从女主角从V用来“教育”她的把戏中出来那里,仔细想一想当女主角得知真相,感觉不吃所错,又是愤怒又是无助,处在意识最薄弱最容易被煽动的时候,V开始说一大堆道理,一大堆理论。直到女主角从窒息中缓过劲来,在V如此多的煽动言辞过后V问女主角感觉到了什么?女主角说的并不是V想要的那句话吧?她为什么没有就认同V了?而是说她“头晕”?那是因为女主角本来就不应该当理解当时的V,当时的V是偏激的,也就是王书亚弟兄笔下那种腰部以下的叛逆者。接下来女主角和V到楼顶去淋雨,女主角说——God is in the rain!然后那一滴雨水落在她的额头上(这看起来像什么?有没有让你想到洗礼?)然后女主角在雨中,同时画面剪辑表现的从前的V在火中,他们展开双臂,那看起来像什么?在洗礼过后?那是重生!这洗礼不是仅仅对于女主角的,同样是对于V的。或许V一开始带着“腰部以下的叛逆”,就像无数的年轻人容易犯得错误一样。但是当他们一起经历了那场上帝在其中的雨之后。在女主角离开之前,V带女主角去看《盐沼》的海报时。他们的对话当中,可以看出V仍然没有觉悟,他的理念仍然是要用monstrous的反击来针对曾经monstrous折磨他的人。于是女主角轻蔑(这轻蔑如同王书亚弟兄对于“腰部以下的叛逆”)的说——they created a monster!,然后V沉默了并且低下了头,此时此刻V才完成了他的洗礼。就像电影中女主角在楼顶淋雨时对比剪辑中暗示的那样,V是从烈火中重生的,难免有冲动与激情;而女主角是从雨水中重生的;而那句关键的台词——上帝在雨中!于是这雨中和了这火,他们共同的重生才成就完整的V。V不是那个在面具下的人,V是他们所有人亦或我们所有人。
  正是这雨,浇熄了腰部以下的叛逆,正是这雨让受到monstrous折磨后的V没有成为一个monster,而是在雨中接受了洗礼,最终成为“思想”,成为一种非具体的形态。最终不是V,而是在无数子弹穿透的钢铁板甲后面,在至始至终没有揭开过的面具后面,那我们以为无坚不摧甚至可能是超能英雄的“脆弱肉体”流血死亡而换来的”思想”,促使民众走上街头,促使民众完成了意识的崛起,并最终用非暴力的方式,让暴力屈服。
  接下来在地铁中的戏,V把开启火车的主动权交给了女主角,而不是自己来开启火车。让我们想一想,如果在他亲手开启火车会发生什么?他不会有时间去杀死苏特勒,更重要的也不会被打死。苏特勒暂时没有死,但是烟火点燃了,爆炸发生了,民众的情绪被推向高潮了,于是他们潮水般的涌向军队,于是苏特勒下令了,军队开枪了,一部分民众死去,后面源源不断的涌出更多的人。最终那些脆弱的暴力机关被愤怒的充满仇恨的民众淹没,暴力机关在无数牺牲流血的代价下被推翻,苏特勒会被愤怒的人群碾压致死,V亦完成他的复仇并活着走出来被拥戴。(这个时候他被拥戴出来成为新的元首,再要还权于民就千难万难了,无法理解这种困难的,可以去找科幻小说《沙丘》系列,特别是续集《沙丘之子》)这就是V本来的计划。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在那场雨之后,在11月5日这天,女主角回来,他们在地铁下的对话
  V: …….我把这一切留给你,让你自由处置。
  女:这是另外一个诡计么?
  V:不 再没有诡计,再没有谎言,只有事实。这事实是,你让我明白了,我是错的,明白按下这个开关的决定,不该由我来做。
  女:为什么?
  V:因为这个世界(旧世界,苏特勒统治下的世界),我是其中一部分的这个世界,我(我们每个人)帮助塑造的世界(这里V说自己是旧世界的一部分,并且旧世界能够存在也因为“我/们”有份帮忙塑造,苏特勒是被民众的恐惧愚昧激情拥戴出来的)将在今晚消亡。而明天,将是不同的世界,该由不同的人来塑造,这个决定应由“他们”来做(他们是谁?他们就是女主角以及最终涌向广场的千千万万人)
  从这段对话中,能够发现,V已经不是过去的V,他最终的选择是把民众的权利交还给民众,而自己去见那个“创造我的人,报答他所做的一切”。Monster用monstrous的折磨创造了V,而V最终勇敢的去直面Monster 。他必然知道这是去送死,他更明白,他是去做必要的牺牲。
  这一刻,你还认为他仅仅是去复仇么?
  
  再来说下片中或许使信神的朋友反感的同性恋的问题。为什么最终所有人揭开面具,你看到那些已经死去的人们?包括那些同性恋者,那些曾经专囧制政囧权下“有罪”而被处死的人,他们“有罪”。但不是人能定的“罪”,不是人能审判的“罪”,更不是人有权处死他们的“罪”——所以他们复活了。如果抓捕同性恋处决同性恋不被当成电影中的反面教材。是否会让王书亚弟兄好受一点?把这个反面教材反过来就是——抓捕并处决同性恋变成正面教材。这是恐怕更是弟兄们不愿意看到的,更加违背上帝意愿的。上帝给了人犯罪的自由,上帝更加给了人认罪的自由,最终——上帝还用自己的血,给了人赎罪的自由!这是不能被剥夺,不能被“人”审判,不能被“人”处决的。
  最后回到最初,在看到王书亚弟兄的影评前,我按照惯例在豆瓣上给这部电影打分,并且写下我的一句话影评——“如果任何一个中国人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希望,那么这个希望在《让子弹飞》中那些光着膀子的“你我”中被抹杀掉了。“ 那些在哪怕在“下半身的叛逆”的煽动中都不敢站出来的光膀子,那些最终只关心哄抢家具财务的光膀子…….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