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81个人次参与评价】

说古道今,图说老上海的风情与经典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好贴。 谢谢分享.

TOP

我来为龙宝娘添砖加瓦了.

TOP

老上海美女年画
•   这些年画向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那个时代的有趣信息,首先画面中的中国美女每一位都是洋式打扮,说明十里洋场的上海已经认同了西洋文化,西风东渐并且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其次画面中的美好生活场景充满了小资情调,暗示了那时候的大城市人们所期望的理想生活状态。还有,这些年画美女代表了那个时代上海人心中美女的形象,既显中国古典美又包含了西洋文化的因素。每个时代的年画都或多或少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印痕,虽然都是手工绘制印刷却象照相底片一样忠实地记录了人们的生活和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大概就是年画的魅力吧
.

TOP

老上海女子贵族学校”———圣玛利亚女校
    中山公园西南侧,长宁路1187号。半个多世纪以前,这里曾经是上海著名的女子教会中学———圣玛利亚女校(St.Mary’sHall),校园的建筑风格很统一,都是灰色的墙面,中西合壁的风格。当年这是一所女子贵族教会学校,旧上海滩的很多名媛淑女,包括红极一时的影星都出自这所学校,如张爱玲、俞庆棠等。
     圣玛利亚女校由美国圣公会创办于清光绪七年。前身为创办于清咸丰元年的文纪女塾。最初的校址是在圣约翰大学内的斐蔚堂(今六三楼),民国12年(1923年)迁至白利南路(今长宁路),新校园的建筑由当时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首任校长为中国人黄素娥(她也是圣约翰大学校长施若瑟的妻子)。
圣玛利亚女校在教学上重视学生生活方式、社交能力。设英文、中文和音乐三部,偏重英文。纪律颇严,学生早晚均须行祈祷礼;请假外出,必须由家属或保证人报告校长;往来信件,校长有检查之权。提倡健身运动,注重养成学生集体生活的习惯。
    1952年,圣玛利亚女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其与中西女子中学合并,命名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学校师生整体迁至今江苏路上的中西女校校园内。长宁路上的圣玛利亚女校旧址成为了东华大学(原纺织大学)的一个分校区。2003年时该校区被上海一著名房地产集团看中,现已荒废,周围设高墙,校园建筑随时都有被拆除的可能。



[ 本帖最后由 小美女妈 于 2010-3-31 08:20 编辑 ].

TOP

“1952年,圣玛利亚女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其与中西女子中学合并,命名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学校师生整体迁至今江苏路上的中西女校校园内。长宁路上的圣玛利亚女校旧址成为了东华大学(原纺织大学)的一个分校区。2003年时该校区被上海一著名房地产集团看中,现已荒废,周围设高墙,校园建筑随”历史就是这样消亡的。可惜了。.

TOP

老上海的西装故事
    西装移民于上海,与上海众多红帮裁缝不可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大批浙江奉化籍裁缝到上海立脚谋生,由于他们擅长模仿,而且全面掌握“量、算、裁、缝”的技艺,所以深受主顾的欢迎。1896年,奉化江口镇前江村人江良通首先在南京路上开设了一家“和昌号”裁缝店,一些有实力的奉帮裁缝也纷纷跟进,南京路上有了多家奉帮裁缝店,如“王兴昌”、“荣昌祥”、“裕昌祥”、“王顺泰”、“王荣康”、“汇利”等。他们擅长模仿,便顺应潮流改名“西服店”,打出“西服”旗号,中国第一套西装就是在南京路诞生的,而第一个提倡穿西装的是著名革命家徐锡麟。1904年,徐锡麟从日本回到上海,找到了著名的裁缝店“王兴昌”,指着身上穿的西装, 叫店主王兴昌依样画葫芦也做一套,王兴昌虽然手艺高超, 但面对这头一遭的活计,却有点怯阵了,徐锡麟和颜悦色地勉励他:“不要紧,做坏了不叫你赔,而且照样给你工钱。”于是,王兴昌放开胆量,做坏了一套又一套,最后终于做成功了,与徐锡麟那套一模一样。徐锡麟自然非常高兴, 赞赏之余给了不少赏钱。王兴昌为徐锡麟做西装的消息也就不胫而走了。
    西装店等级森严,先以区域分,再,以马路分,然后大牌名牌,声望最高的都有老主顾长户头,价钱高得你非到他那里去做不可,否则何以攀跻人夸示人?当年是以英国式为经典,中老绅士就之;法国式为摩登,公子哥儿趋之;意大利式为别致,玩家骑师悦之。
  西装要讲料作,那时独尊英纺,而且必要纯羊毛,稍有混杂,身价大跌。夏令品类派力斯、凡立丁、雪克斯丁、 白畔叽等;冬令品类巧克丁、板丝呢、唐令哥、厚花呢等;春秋品类海力斯、法兰绒、轧别丁、舍维、霍母斯本、薄花呢等。所谓“英国花呢”,厚薄两型纷繁得热昏。国际最新杂志汇集上海,中国缝工无疑世界第一。
    据一些老上海回忆,在三四十年代,一两黄金可以做二到三套上好英国呢三件套西装,价钱不菲
    做西服最著名的莫过于“亨生”与“培罗蒙”了。前者创办于1929年,以款式新颖、工艺精湛而被同行誉为上海西装“一只鼎”。上海的西装行业曾有“七工头”与“五工头”之说,这是指一套西装花七个人工还是五个人工,“七工头”的档子自然高一些了。“亨生”属于“七工头”档子。创始人徐余章的开门徒弟林瑞祥在西服工艺造型和品种款式上独树一帜,创造出新型的“修长西服”,线条活泼流畅,领、胸、腰等部位平展舒适,被称为“少;少壮新潮西服”。“培罗蒙”开设于此前后年代,素有“西服骄子”之称,外观上平、直、戤、登、挺,内型上胖、窝、圆、服、顺,操作上推、归、拔、“四功”(刀、车、手、烫功)到家,上海人称为“海派西装”。
    按照2 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尚标准,一套gent 1eman (绅士)的“行头”一般应该包括以下这些内容:
  一顶呢帽或草帽;
  一套三件头西装;
  内衣、衬衫和领带(或领结);
  袜子和皮鞋(或连鞋罩);
  其他的还有皮带或吊裤带、袖扣、领带扣针、襟针;
  打火机、香烟盒、钥匙链、钱包……
   西装成了老上海心目中的摩登象征,与精致、优雅同义。
.

TOP

回复 55#喜扬扬 的帖子

谢谢,我漏了.

TOP

老上海的香烟文化--香烟与香烟画片
香烟牌子:
      茄力克(Garrik),这是最高级的香烟,英国直接进口,上海天津等地都不生产,五十支听装,一块银元一听,是达官贵人、豪富吸食的。当时有民谣: “眼上戴着托立克,嘴里叼着茄力克,手里拿着司梯克。”王了一先生散文《手杖》中曾用过这首民谣,见《棕榈轩詹言》之十。
    三九牌(999)烟支细长,只有富豪女太太们吸。五十支听装。
     三五牌(555)听装,也是高贵烟,价格同以上两种,也是英国生产,上海不生产。
     白锡包(Capstan),上海俗称绞盘牌,因烟盒上印有轮船的绞盘而得名。白锡包是指烟盒内有锡纸,外面白纸包装。又因白纸上印蓝色图案、英文商标。天津、北京又称之为蓝炮台。有听装,亦多廿支盒装者。
    绿锡包(The three castles),因烟盒绿色,叫绿锡包。但南北更多俗称“三炮台”,同白锡包一样,是当时十分流行的高级烟。五十支听装卖五角,二十支盒装卖二角。以上两种烟,开始进口,后来英美烟草公司、颐中烟草公司均在上海、天津取进口大桶烟丝,就地生产。还有一种黄色包装的,俗称“黄炮台”,行销不广、售价与以上两种同,都是高级烟。
   红锡包(Ruby queen),上海俗称“大英牌”,北方俗称“大粉包”,粉红色听装或盒装,盒装十支,售价一角。听装每元三听,行销最广,最受工薪阶层欢迎。另有细支者,北方称之为“小粉包”,亦甚普遍。
  强盗牌(The pirate),俗称老刀牌,十支装,行销极广,深入内地。价与小粉包同。以上均英商英美烟公司生产销售。均用外文商际。此外该公司均在上海、天津等地用中国烟叶生产之香烟,用中文商标,以品质高下排列如下:
   大前门行销最广、最久,现在仍有此牌。
   哈德门行销亦广、亦久,但次于“前门”。
   大婴孩南方叫“小囡牌”,多行销农村。
   公鸡牌多行销农村。
   生产香烟,开始只有英商英美烟公司,后称颐中烟公司,不久即有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由香港到上海开厂,据民国八年《北京旅行指南》该公司所登广告,有:
   /大喜牌十支盒装、五十支听装均有。长城牌包装亦同上。其广告词云: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真正国货。民国八年,本公司创设已有十六年。所制各烟,纯用本国黄冈、南雄、均州等处所采烟叶,品质优良,气味香醇,如大喜、长城等烟,尤为价廉物美,远近驰名,爱国诸君,幸垂购焉。”/
    据此亦可证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之历史。此外记忆中之香烟牌号,如:人顶球牌、白金龙、大联珠、翠鸟牌,在北方城乡间,亦十分普遍,均十支小盒,五十盒一大匣。价钱都不贵,然其出产公司,已记不清,一时无法查考了。在二十年代后期,亦有宁波人陈楚湘、戴耕莘在沪创办华成烟公司,出“金鼠牌”香烟,其商标非常像“茄力克”之狮身人面卧像。当时亦无人议论其商标。此牌香烟,价格低廉,行销农村甚广。后又出著名之“美丽牌”高档香烟,烟盒中间印一椭圆形时装女士像。“美丽牌”烟质量又好,价格适中,在中高档烟中,吸者最多,一时超过大英牌和大前门。香烟广告亦在各大报章、杂志及各闹市大广告牌上刊载。前文所述,只及英美烟公司、南洋兄弟烟公司、华成烟公司,这些都是最大的几家。但香烟生意,是一种税收最多、最赚钱的生意,不但竞争剧烈,而且前半世纪中,投资此项生意的小厂也多,手头资料,自清末民初,直到三四十年代,就有“上海瑞华”、“中国惠南”、“上海和兴”、“上海中兴”、“中华海员”、“亡梅福新”、“上海锦华”等烟草公司。这自是极少的一部分,其间开业、倒闭、再开业,又不知有多少,兴废之间,也是一部小小的沧桑史了。以上说的还主要是上海一市,其它天津、青岛当时也有一些香烟厂,地方如山西阎锡山西北实业公司,也办过香烟厂,生产过“雁门关”、“五台山”牌香烟,但时间不长,知者已很少了。
    三四十年代,国人吸烟,都习惯吸英国式香烟,好的是弗吉尼亚烟叶制造,国产烟叶多用凤阳(安徽)、许昌(河南)、黄冈(湖北)、南雄(广东)、均州(河南禹县)等地所产。 “七•七”事变前,几乎极少人吸美国烟,如“骆驼”、“吉士”等牌子。美国烟的流行是抗战胜利后才开始的。这时早已没有香烟画片了。


                                                
  

[ 本帖最后由 小美女妈 于 2010-3-31 09:28 编辑 ].

TOP

龙宝妈和小美女妈妈都辛苦了,献花,大大的献花!!

还有,我老爱老爱你们的.

TOP

回复 52#小美女妈 的帖子

谢谢亲爱的.

TOP

回复 49#ruixuet 的帖子

谢谢谢谢 .

TOP

回复 50#文的妈妈 的帖子

是的呀,还有很多,我们慢慢道来.

TOP

回复 59#臭屁辰辰 的帖子

me too.......

TOP

香烟画片
 诸多商标的香烟,除去开烟厂的老板而外,要许许多多从业人员。这中间管理人员、生产工人、运输、销售等不要说了,而且还要好的印刷厂、印刷工人,更重要的是美术设计人员。漂亮的烟盒要美术设计,广告要设计,要画师画时装仕女画。为“美丽牌”,画广告的谢之光,就是一时著名的专画香烟广告的画家。还有不少专门给香烟画片作画稿的不知名画师,这些画片最为儿童、小学、初中的学生喜爱,因而这些不知名的画师也可以说是早期的儿童读物画家”。因为香烟是大人吸的,而烟盒里的画片却是当年儿童最爱玩的玩具。烟盒里的画片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这个问题恐咱很难确切回答,但可以肯定,在清代光绪末年、宣统年间就十分普遍了。手头的画片资料,里面画的三百六十行,就全是梳辫子的。有一张上海瑞华烟公司的画片,背面印着龙旗,这是清末大清国的国旗,现代人已很少见到了
    烟草公司当时在听装或匣装香烟(当时只有十支装硬匣,尚未风行二十支软匣)内,都附入一张香烟牌子,上面都印有单色或彩色的图画或照片。如明星照和风景照片,但多数是画的《三国志》和《封神榜》人物,每张一人,也有戏出多人场面,还有花鸟及民间风俗等画面,内容极为广泛,数量也庞大,有的一整套要一百多张。以后不乏收集香烟牌子的收藏家。我曾在四十年代在孟德兰路(今江阴路)一姚姓家(忘却名字)看过他收藏的各种香烟牌子,有数万种之多,而且大多是整套的,大小各不相同,真是洋洋大观。所以在抗战前,像我在幼年时,都有收集香烟牌子的爱好,孩子们玩弄香烟牌子,风气很盛,直到抗战爆发前后,香烟匣内才取消了附赠香烟牌子,目前在过去年代盛行的香烟牌子,已难于看到了,已成历史陈迹
    香烟画片是在抗日战争后消失的,当时战火纷飞,已无暇及此了。
    除香烟牌子外,香烟公司另外做广告的方法,就是每年印送月份牌,亦即现在的年历。当时的月份牌印得很大,有整张,也印得比较讲究,民间都把它悬挂室内。内容都是画的美人,画得很时髦,也有画儿童的形象。画法是用擦笔画加水彩,用喷笔画出来。这是专门在月份牌上流行的一种特殊画法。因此画面十分细腻准确,美丽悦目,容易吸引人。但这是商业性的,并非艺术性的。在当时流行全国,极为风行,这种类似月份牌的画,一九四九年以后还有生产,都改为新内容的月份牌年画了。
    关于香烟广告月份牌的作者,最早开始于民国初年,由郑曼陀最早使用这种画法,所以他是中国使用擦笔水彩喷画最早的一人。其后有杭稚英、谢之光、金梅生、张碧梧、金雪尘、李慕白,都是擅画月份牌香烟广告画的人,其中杭稚英名望最大,另外谢之光及华成烟公司的张秋寒等,均擅画报刊香烟广告(黑白的),名声很大,谢后改画国画,张则专画香烟包装
                                      
烟画上第一位五彩精印的京剧大明星, 就是著名的戏剧大师梅兰芳博士。                                                                             民国烟卡  
                                                                         
老刀牌香烟广告 启用了当时戏曲名角吕月樵之女吕美玉的《失足恨》剧照头像作标志           华成烟草公司的一幅广告

[ 本帖最后由 小美女妈 于 2010-3-31 09:25 编辑 ].

TOP

shanghai 独有的“洋泾浜英语”

老上海,就算是底层的劳动者,大多也会讲一些简单的英语,不妨碍和洋人们的交流,比如保姆,花匠,司机,厨子,服务生,售货员等等,更勿说是洋行人员或文职人员了。

洋泾浜英语是十九世纪中外在上海开始使用的混杂语言,只有口头形式,没有统一的书面形式,变体很多。 它是英语与上海话结合的产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宁波话与粤语的影响。其语法不符合英语习惯,语音受汉语影响。该语言流行于当时的上海洋泾浜周边地区,故由此得名。由于该语言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现在“洋泾浜英语”一般被认为与中式英语具有相同的含义,但事实上它只是中式英语的一个代表,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为特殊的历史意义。

洋泾浜是上海的一条小河流,与黄浦江相连,从今延安东路渡口西向流至今西藏南路[1]。在19世纪中叶,英国、法国相继在上海设立租界区,洋泾浜正是英法租界的界河。租界设置后,大量的商业机构出现在小河两岸,洋泾浜也因此成为上海对外贸易的一条重要的河流。由于中外商人语言交流不便,“洋泾浜英语”便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诞生了。


最初的洋泾浜英语多为英语和粤语的混合体,这是由于香港、澳门、广州的洋行纷纷在上海开设分支机构,一些广东地区的职员纷纷进入上海,在与英国商人的沟通中,逐步形成了最初的洋泾浜英语。[3]

随后,上海的其他籍商人为了获取直接与外商交流的机会,纷纷学习英语。而此时,宁波商人也大量涌入上海,出版商看准商机,出版了《英话注解》[4],该手册使用汉字对英语进行注音,由于该书六位作者全是宁波人,因此使用的汉字发音为宁波方言。因此洋泾浜英语逐渐变为英语、上海话、宁波话的混合形式为标准,各种出版物也越来越多,成为当时被广泛使用的中英商业语言。



关于洋泾浜老上海有个经典笑话,无从考问真假,众人一笑而已:一个厨子去洋人家里应聘,和女主人谈条件时想吃在东家,住在东家,就是现在的包吃包住,结果,该厨子出口为“eat you,sleep you".

[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22:18 编辑 ].

TOP

趣味洋泾浜绕口令

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廿四洋钿吞的福(twenty-four)。
是叫也司(yes)勿叫诺(no),如此如此沙咸沙(so and so)。
真崭实货佛立谷(very good),靴叫蒲脱(boot)鞋叫靴(shoe)。
洋行买办江摆渡(comprador),小火轮叫司汀巴(steamer)。
翘梯(tea)翘梯请吃茶,雪堂(sit down)雪堂请侬坐。
烘山芋叫扑铁秃(potato),东洋车子力克靴(rickshaw)。
打屁股叫班蒲曲(bamboo chop),混账王八蛋风炉(daffy low)。
那摩温(number one)先生是阿大,跑街先生杀老夫(shroff)。
麦克(mark)麦克钞票多,毕的生司(empty cents)当票多。
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
爷要发茶(father)娘卖茶(mother),丈人阿伯发音落(father-in-law)。.

TOP

影响不小——丰富了普通话和上海方言的词汇

虽然洋泾浜英语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增加了许多上海话甚至普通话中的词汇,例如:

[编辑] 音译词
马达(motor)、腊克(lacquer)、克罗米(chromium)、泡立水(polish)、马赛克(mosaic)、水门汀(cement)、水汀(steam)、戤司(gas)、吉普(jeep)、摩托车(motorcycle)、卡(Car)、派力司(palace)、开司米(cashmere)、柠檬(lemon)、沙拉(salad)、土司(toast)、布丁(budding)、三明治(sandwich)、白脱(butter)、咖啡(法语café 英语coffee)、可可(cocoa)、咖喱(curry)、阿司匹林(aspirin)、来苏尔(lysol)、凡士林(vaseline)、课程(法语cours 英语course)、戳子(chop)、麦克风(microphone)、披耶那(piano)、梵哑铃(violin)、萨克斯风(saxophone)、倍司(bass)、沙蟹(show hand)、道勃儿(double)、司到婆(stop)、脱去包(touch ball)、搞儿(goal)、捎(shoot)、派司(pass)、维纳斯(venus)、沙发(sofa)、派队(party)、德律风(telephone)、扑落(插扑)(plug)、司答脱(start)、违司(waste)、司的克(stick)、行(hong)、康白度(comprador)、台头(title)、唛头 (mark)、克拉(color)、圣(saint)、安琪儿(angel)、磅(pound)、打(dozen)、听(tin)、巧克力(chocolate)、牛轧(nougat)、厄戤(again)、派司(pass)、哈夫(half)、克符(cuff)。

[编辑] 音译加意译
卡车(Camion)、卡片(card)、啤酒(beer)、酒吧(bar)、沙丁鱼(sardine)、雪茄烟(cigar)、雪纺绸(chiffon)、卡宾枪(cabine)、加农炮(canon)、来复枪(rifle)、米达尺(meter)、法兰盘(flan)、杏利蛋(omelet)、司必灵锁(spring)、道林纸(dauling)、拍纸薄(pad)、高尔夫球(golf)、华尔兹舞(waltz)、茄克衫(jacket)、车胎(tire)、派克大衣(parka)、贝雷帽(béret)

冰激凌(ice cream)、苏打水(soda water)、罗宋汤(Russian soup)、求是糖(juice)、霓虹灯(neon light)、俱乐部(club)、维他命(vitamin)、引擎(engine)、幽默(humor)、乌托邦(utopia).

TOP

有引申意义的

有引申意义的
发嗲(dear)、轧朋友(get)、着台型(dashing)、坍招式(juice)、开大兴(dashy)、肮三(on sale)、蹩脚(bilge)、邋遢(litter)、瘪三(beggar san)、赖三(lassie)、戆大(gander)、小开(kite)、大班(banker)、嘎山河(gossip)、发格(fuck)

这些外来语有的已经不被使用如:拨落头(plug,现在上海话一般用插拨,也就是插座+拨落头)、司的克(stick)、德律风(telephone)等,但有的仍被广泛使用,如:戆大(gander)、水门汀(cement)、肮三(on sale)等。

有的词语已经传至其他方言区(包括官话区),成为汉语中被普遍认同的词语,如:麦克风(microphone)、时髦(smart)等。.

TOP

回复 68#龙宝娘 的帖子

哈哈,很有趣.

TOP

。我不由的说:尊敬的龙宝娘,怀着及其钦佩的心情拜读图文并茂的我称之为“上海昨日风情”的大作,深深为你作为一个上海人对上海爱之深切的这种情感而感动!.

TOP

很生动,很真实..

TOP

真不错啊,LZ有心的,谢谢分享.

TOP

引用:
原帖由 almading 于 2010-3-31 09:43 发表
。我不由的说:尊敬的龙宝娘,怀着及其钦佩的心情拜读图文并茂的我称之为“上海昨日风情”的大作,深深为你作为一个上海人对上海爱之深切的这种情感而感动!
谢谢 你的名称对我很有启发,我要加上去,你不要问我收版权哦。.

TOP

谢谢!
对霞飞路情有独钟
出生、成长的青葱岁月都留在了那里.

TOP

回复 73#龙宝娘 的帖子

么问题!.

TOP

老上海的最早灯光
1882年英商上海电光公司成立,同年7月26日对外供应照明用电。当时上海仅有15盏英制弧光灯,每盏亮度2千支光。这是电灯用作路灯照明后苏州河桥上的弧光路灯。
.

TOP

外滩建筑群的历史和现在——远东金融中心(20年代起各国银行林立)

原有名称 江海关  
现有名称 上海海关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13号  
建筑年份 1925年

[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10:53 编辑 ].

附件

上海海关.jpg (111.21 KB)

2010-3-31 10:10

上海海关.jpg

TOP

原有名称 中国银行  
现有名称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23号  
建筑年份 1937年.

附件

中国银行.jpg (120.21 KB)

2010-3-31 10:12

中国银行.jpg

TOP

看起来真是那么的有韵味,顶,送花.

TOP

原有名称 沙逊大厦、华懋饭店  
现有名称 和平饭店北楼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20号  
建筑年份 1929年.

附件

沙逊大厦.jpg (111.86 KB)

2010-3-31 10:13

沙逊大厦.jpg

TOP

谢谢LZ,这么好的DD,给你送花了..

TOP

谢谢小美女妈,也给你送花..

TOP

原有名称 汇丰银行大楼  
现有名称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10-12号  
建筑年份 1923年

在外滩群楼中有一幢曾被称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如果您在漫步外滩时也曾经踏入中山东一路的12号大楼的正厅,我保证您会发现这种说法丝毫不为夸张。除了华丽,这还是一幢充满历史感的建筑,汇丰银行,市政府和浦东发展银行曾先后使用过此楼。.

[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22:13 编辑 ].

附件

汇丰银行大楼.jpg (116.69 KB)

2010-3-31 10:14

汇丰银行大楼.jpg

TOP

原有名称 上海总会  
现有名称 东风饭店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2号  
建筑年份 1911年.

附件

上海总会.jpg (123.49 KB)

2010-3-31 10:17

上海总会.jpg

TOP

原有名称 跑马总会  
现有名称 上海美术馆  
坐落位置 南京西路325号  
建筑年份 1933年.

附件

跑马总会.jpg (101.75 KB)

2010-3-31 10:19

跑马总会.jpg

TOP

原有名称 华安、人寿保险公司  
现有名称 金门饭店  
坐落位置 南京西路104号  
建筑年份 1933年.

附件

华安保险.jpg (109.98 KB)

2010-3-31 10:23

华安保险.jpg

TOP

引用:
原帖由 龙宝娘 于 2010-3-30 21:05 发表
世纪初的上海火车北站,英式建筑风格至今看来还那么和谐。

上海火车北站,又称上海北火车站,簡称上海北站,俗称老北站,1950年至1987年间曾称上海站,位于中国上海闸北区天目东路宝山路口。1987年上海火车站(新 ...
这个火车站让我联想起现在台北的火车站。很相似的风格。.

TOP

原有名称 新新公司  
现有名称 上海第一食品商店  
坐落位置 南京东路720号  
建筑年份 1925年.

附件

新新公司.jpg (111.25 KB)

2010-3-31 10:27

新新公司.jpg

TOP

献束大一点的,谢谢你
.

TOP

原有名称 公共租界工部局  
现有名称 老市府大楼  
坐落位置 江西中路215、209号;汉口路193号、223号、239号;福州路198、200号  
建筑年份 1913~1919年.

附件

公共租界工部局.jpg (100.92 KB)

2010-3-31 10:31

公共租界工部局.jpg

TOP

原有名称 怡和洋行  
现有名称 市对外贸易局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27号  
建筑年份 1920年.

附件

怡和洋行.jpg (132.39 KB)

2010-3-31 10:33

怡和洋行.jpg

TOP

原有名称 东方汇理银行  
现有名称 中国光大银行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29号  
建筑年份 1914年.

附件

东方汇理银行.jpg (131.91 KB)

2010-3-31 10:36

东方汇理银行.jpg

TOP

原有名称 有利银行  
现有名称 上海建筑设计院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4号  
建筑年份 1916-1918年.

附件

有利银行.jpg (106.56 KB)

2010-3-31 10:38

有利银行.jpg

TOP

原有名称 亚细亚大楼  
现有名称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上海银行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1号  
建筑年份 1916年.

附件

亚细亚大楼.jpg (108.88 KB)

2010-3-31 10:39

亚细亚大楼.jpg

TOP

原有名称 中国通商银行  
现有名称 华夏银行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6号  
建筑年份 1893年前.

附件

中国通商银行.jpg (117.18 KB)

2010-3-31 10:42

中国通商银行.jpg

TOP

原有名称 大北电报局  
现有名称 盘谷银行上海分行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7号  
建筑年份 1906-1907年.

附件

大北电报局.jpg (132.09 KB)

2010-3-31 10:44

大北电报局.jpg

TOP

原有名称 华俄道胜银行  
现有名称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15号  
建筑年份 1910年.

附件

华俄道胜银行.jpg (124.86 KB)

2010-3-31 10:47

华俄道胜银行.jpg

TOP

原有名称 台湾银行  
现有名称 工艺品进出口公司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16号  
建筑年份 1926年.

附件

台湾银行.jpg (133.43 KB)

2010-3-31 10:49

台湾银行.jpg

TOP

原有名称 麦加利银行  
现有名称 上海家用纺织品进出口公司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18号  
建筑年份 1922年.

附件

麦加利银行.jpg (126.89 KB)

2010-3-31 10:50

麦加利银行.jpg

TOP

建筑真美.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