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那日子、那时辰,没人知道:《先知》

那日子、那时辰,没人知道:《先知》

那日子、那时辰,没人知道:《先知》  
  
http://www.artblog.cn/U/joshuawang/archives/2009/51501.html
-|王怡 发表于 2009-7-27 9:30:00


            马友友和他朋友们,出了一张圣乐专辑,“Songs of Joy&Peace”。里面有首著名的福音歌曲,“This Little Light of Mine”(我是主微光)。在教会的儿童主日学中,常能听到。电影前小段,类似通常的科幻惊悚片。但当天体物理学家约翰赶到小学,看他儿子参加合唱。居然是唱这首歌,我心头一阵温暖,就像小时候,接上了“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的暗号。
这首歌写于1920年,来自耶稣在“登山宝训”中一段著名的话。他说,“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

导演特意用这首歌,总想,总是有意味。“做光做盐”,是基督徒最爱说的。甚至也是一般公众最熟悉的、对基督徒人生理想的表达。但话有两个方向,一是指向灵魂的救赎与福音的传扬,一是涵盖基督徒的社会责任与文化使命。一般来说,比较基要派的基督徒,倾向于只认可前者;接受加尔文主义影响的基督徒,会承认后者。所以在末世论上,对《启示录》的解释也有不同。倾向前者的,认为在普世大灾难与上帝的末日审判之间,会有次序地发生一些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上帝在地上直接施行统治的“千禧年王国”——插句广告,当初共产主义在欧洲兴起,很大程度上是犹太人的“弥赛亚主义”、基要派基督徒的“千禧年主义”和黑格尔哲学的三结合。换言之,所谓共产主义,就是世俗版的千禧年王国,与乌托邦赛跑,就像夸父在地上逐日。

千禧年主义者相信,那日子来到时,在世的基督徒会在灾前被提到空中,不经过身体死亡,直接进入永生。人类灵魂中的罪性被彻底除尽,相信上帝的人与上帝同在,也与人类史上所有的信徒同在,活在一个圣洁美善的、被更新的宇宙中。美国的世俗知识分子,常常愤怒地说,什么是福音派基督徒呢,就是那些相信有一天这世界会毁灭,而他们会在某个早晨忽然消失的人。

在公立学校的纪念活动中出现福音歌曲,是不同寻常的。在今日美国,这几乎被认定是违宪,也不符合“政治正确”的世俗观念。所以这电影实在出人意料,无数瞄准世界末日的好莱坞大片,结果都不是说末日,而是在说英雄。英雄拯救地球,是好莱坞版的稳定压倒一切。之前的美国科幻灾难片,几乎都是以基督宗教的外貌,来讲希腊宗教的故事。直到这部《先知》,我越看越担心,心想这世界如何收场。没想到,导演居然就按着先知以西结的预言和《启示录》的描述,拍了一个末日审判的故事。他居然就真让整个地球毁灭了。而且真就放在了2009年。这也是所有关于世界末日的电影中,情节设定离上映时间最近的。

导演借用基督教的末日论,对金融危机下的社会心理来了一次商业性的试水。换成其他国家,这就叫煽动颠覆地球罪。有人说,这片子是拍给死硬派基督徒的。他们有安慰,我们怎么办。逻辑上说,若不相信一个物理意义上的末日,和一个道德意义上的审判,就压根不需要安慰。没有人是单单相信末日,而不相信救赎的。不相信救赎的人,都不真相信末日。所以基督教对末日的信念,若对他人构成压力,这压力不是从外面来,而是原本就在他心中。

有人幽默地说,对无神论者而言,这部影片的意思就是“出来混,迟早要还”。人都要死,世界当然也会结束。世界末日其实是一个很唯物主义的观念。基督徒的不同,是他们相信末日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更是道德和灵魂意义上的;不但有审判,而且有救赎。

你如何知道这日子、这时辰,就不会发生在自己在世之时呢。其实多数人下意识都持有一种未经审视的念头,就是我和我的时代,不会这么倒霉吧,据说全球石油还能用50年。假如你的人生选择与行为判断,建立在这个点上,那才是真正的迷信。因为理性、逻辑和实证,都无法给出确据。若我们活在一个没有确据的信念下,我们的一生,实在不配被称为“科学人生观”。我们的一生,就是迷信的一生。

按哲学家普兰丁格对知识的定义,所谓真知识,就是一种有确据与担保的认知。借款需要房子担保,知识也需要担保。他有三个论证,第一,三段论和归纳法都不完全,不能提供对任何全称判断的“担保”。第二,基督教的知识论,将对知识的担保,建立在对启示的信靠上。一是上帝显明的旨意(圣经),一是圣灵在人内心超理性的感召(隐藏的旨意)。普兰丁格认为,信仰本身就是知识,因为这足以构成一种有效的担保。第三,如果你否定第二点,最终的结论就是,人间没有任何确定的知识。

所以苏格拉底不是谦虚,他临终说,我一无所知。不是在数量上对认知的不知足,而是在确定性上对认知的绝望。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最终承认他的所有知识都缺乏担保。就像一间银行,忽然发现它的所有债权都没有抵押。

对基督徒来说,这电影关乎末日论。对唯物主义者而言,则首先关乎认识论。对约翰来说,则是信仰在苦难中的回归。他是牧师的儿子,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半辈子和父亲不相往来。课堂上,他指着太阳系模型,对学生说,有两种宇宙论,一种是决定论的,为什么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刚刚好,远一点、近一点都不会有生命。因为宇宙是被设计的,没有一件偶然的事。另一种是非决定论,认定万事皆属偶然,没有设计,也没有目的。

学生问,你的看法呢。约翰说,或许是偶然吧。他想起了相信决定论的父亲,和刚在车祸中离世的妻子。最后,约翰跪下来,看着天使接走他的孩子。当太阳耀斑毁灭地球时,他赶回去,和父亲和好,与家人拥抱。在火焰袭来的一刻,老牧师说,“这不是结束”。片末的一幕,无数天使,将孩子们提到空中,不经过死亡,来到新天新地,向着生命树跑去。

强调文化使命的基督徒,往往不对启示录作过于精确的解释。我们等待那日子,却不知道那日子。所以活着一天,就还是这世界的管家。哪怕这艘船明天就报废,若有人说,请帮我补一个洞,我们也当满有盼望地干起来。因为我们的盼望,和这艘船何时报废本来就无关。所以那首“我是主微光”,除了在教会中唱,也在1950-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中唱,成为当时反对种族隔离的著名歌曲之一。.

TOP

植物的能量已经大不如前了

末日不远了.

TOP

那个妈妈,后来,明白她的妈妈是对的,是爱她的,但是在最后时刻,还是不相信她妈妈写下的数字,一意孤行,死于午夜十二点
在那最后的时刻,她谁也不相信只相信自己的想法。即使她也曾后悔过她对她母亲的不信任。
如我。信服地读了很多书,但是那一刻会不会谁也不信任?没有行为的信心还是死。自己选择的死。

我想她的母亲是最伤心的人了,知道自己孩子的死,知道自己孩子临到死还是不会相信自己。
就像耶稣,一直爱着世人,即使聆听过很多的忏悔,而最后最危险的时候,他们还是不信任地离他而去走向死地。

那一刻,谁能听到耳语者的声音?离开这个世界?.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