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8-12-9 19:57 发表
当我们对数学问题不断的深入讨论下去的时候。我的儿子在不断的打哈欠,那么我是不是应该把儿子拎出去教育一顿:"你怎么能对学习这么没有兴趣,你看这里多少BBMM都在刻苦地专研数学问题."
……
但是,数学真的就是这么狭隘吗?如果这的是这样,那数学真的是无趣的。不喜欢做题的同学可以放假了……
深有同感!
严重同意!
回归“亲子数学”
最近的帖子由于几个大虾的加入,讨论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热闹了。其中的许多讨论,唤起了我学过的许多曾经让我会心一笑的数学知识,也让我增长了许多新的数学知识。可是,怎么说呢?好像我们这些BBMM自己玩起了数学,却忘记我们的孩子。个人认为,让孩子喜爱数学的BBMM一定也是数学迷。各位迷到在此开数学学术讨论会的程度,令我感动。只是本帖是想一起来谈“亲子数学”,尤其是“快乐的亲子数学”。因此,请各位发表了数学方面的高见之后,也谈谈如何让孩子们领会这些高见,并且像我们一样享受其中的乐趣。
我带个头吧!——回到亲子数学上来。
今天下完班上来看,觉得这个帖不怎么好玩了。就翻墙到蓬莱路第二小学里,找好看好玩的东东。在这里,茄妈YANGXIMI几乎每隔一天,就会说个蕃茄小子的传奇故事。今天我又看到一则数学方面的帖子。转述如下:
恼人的小一数学
YANGXIMI 2008-12-9 14:02
(引自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page=1#pid4061655)
昨天被这个看图列式真得搞死,周练上又有一道偶看不懂的,或者说偶看不清的,所幸蕃茄做对了。就是有只笼子,里面有五只,外面有七只,介我想要么是5+7,那么就是求有几只鸟,要么是12-7,笼子里还有几只鸟,再不济12-5,飞走了几只鸟。结果真晕死,统统不是,答案是8-3+4,偶怎么看都看不明白,后来蕃茄告诉偶,故事是酱紫滴:本来笼子里有8只鸟,飞走了3只,所以还有5只,但还有4只想进来,所以答案是9.真真彻底晕厥咯!我问他怎么知道外面七只鸟里有逃出去的,有作死要进来的,他说看鸟的嘴巴,朝笼子外的说明是逃走,朝笼子里说明要进来。偶,偶,偶,让偶死了吧!
还有一道附加题:A+B=15,A-B=5,问A=?,B=?。
蕃茄的确会做,但他的算法和我们的代数完全不是,在我看来那就是凑数,他看了题目就告诉我:其实就是有两个数,它们加起来的和是15,它们相减的差是5,问我们这两个数是几。然后他就自己凑15的分与合,一下下就凑出了10和5.但如果数字再大些,这种方法肯定就不行了。
我觉得这种方法太“低级”,但在旺网上得到人家肯定,说是数学的一种很重要的演算方法,叫“试算法”,介么我也呒没想法咧,人家搞数学的人都肯定的说,呵呵。
我试着教他把两等式相加或者相减,可蕃茄不是很明白等式的意义,所以并不能运用。
我再试着教他代入法,把式二代入式一,一开始很难理解,但后来通俗地讲了一下,终于明白了。我是这样解释的:式二表明什么呢,表明A比B大5,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把B写成A-5?蕃茄不理解,但他认同A比B大5,经过自己的反复凑数演算,终于认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小五的话,的确可以写成另一个数减5,(晕死!)。然后他自己就把A-5代入了式A,然后求出了A。
但是偶换了两个数字给他做,可能比较大,和都出到64了,想当然以为蕃茄还会做咯,结果不会了。我估计是自己教的方法不对头,想向大家求助,到底哪能解释比较好懂些???
偶是真的白痴咯。或者说偶以前解题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咯,比如这个等式互加减什么的,偶真是昨天才明白为什么可以滴。所以现在很怕教错蕃茄了,我不知道让他怎么理解这个“代入”的概念。现在他可以把式2化解成A=5+B,但就是想不通代入这一层,一定要我帮他代好了,他才会作下去。是不是偶教的方法本来就不对头呢?不应该教他代入什么的?
懒汉试算法:hxy007回复YANGXIMI 的帖子
是的,教早了。一般效果不好。
就让他试算吧!你想啊——因为这道题,蕃茄公子不得不一个数一个数、一组数一组数地试算下去。他最终总能找到答案,而且顺便做了许多道加法、减法题目,还不会觉得累,不觉得烦,多合算啊!
但是,有四个建议:
第一,在试算之前,可以和蕃茄公子讨论和估计一下试算的范围,可以这么启发:A最大可能是多少?(从式一中可知是15)A最小可能是多少?(从式二中可知是5)这既是在确定试算范围,也是在让孩子明白试算并不是瞎猜。就他目前所知的自然数范围而言,他要是用A=16或A=4去试算,就是瞎猜。
第二,试算时要阻止蕃茄公子不要无规律地、跳跃性地乱猜,要求他或建议他,在既定的试算范围内有序地试算。可以从“A为15时,B在一式中和在二式中是多少,是不是一样”开始,然后试算“A为14时,B在一式中和在二式中是多少,是不是一样”,降序试算,直到找到答案;也可以从“A为5时,B在一式中和在二式中是多少,是不是一样”开始,升序试算,直至找到答案。这么有序试算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去体会为什么要这样做——乱猜可能会漏算了正确选项!
第三,如果蕃茄公子有兴趣探讨这个话题,还可以进一步鼓励和启发孩子:能不能想个法子,少试算几次就找到答案?其中有一个法子是:先试算一头一尾(A=5和A=15),在没有找到答案的情况下,再试算中间那个数(A=10),这下恰好就找到了答案。在别的题目中,中间数可能还不是答案。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正确答案是在前半部分(如5~10),还是在后半部分(如10~15)。这等于是减掉了一半试算量。反复用这个法子,就能够以一种严谨的但试算次数少的方法,找到答案。有了这个思路,你会发现数大的方程式,用试算的方法也可解答。如果蕃茄公子对想出一个如此巧妙、合理的偷懒办法有兴趣,一定要加以鼓励和促进。
第四,即使孩子对上述“懒汉试算法”没有兴趣,或者不理解,也没有关系。让他老老实实从5到15(或从15到5)有序地试算,可能会另有一番作用。因为,这种一个不漏的有序试算,会在试算的孩子面前,呈现A和B在两个方程式中的变化规律。适当提示和引导,孩子就可能发现这种规律,甚至就会觉察到两个式子中有一种神奇的联系。他要是再灵机一动,一不小心就“发明”了代入法,或者说,突然领悟了代入法——
成功的教例见本帖第16楼(有人批评hxy007把事情弄繁琐了,可能是因为没有理解俺的深意)。就算一时领会不到,也可以为初中正式学习二元一次方程作一次初步的启蒙。
总之,这个题目本来就不应该让小学生做。在小学的任何考试、测试中,都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题(奥数除外,它太牛了)。如果出现的话,将是千夫所指、万妇所骂。如果作为小学生平时练习中的附加题-选做题-提高题,让某些小学生自愿选做、试做,做着玩,似无不可,惟试算法可取。让孩子试算这道题,不是为了检查孩子有多聪明,也不是为了让孩子仅仅解决这个具体的问题,甚至不是为了使孩子的试算技巧更加熟练,而是为了让孩子经历一段富有挑战性的、愉快的数学旅程,顺便感受一下数学精巧的思维方式。
教学相长
顺便说一说“教学相长”。
茄妈自晒:“以前解题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咯,比如这个等式互加减什么的,偶真是昨天才明白为什么可以滴。”这很正常。许多学识,我们自以为懂了,其实不然,可能还是夹生饭,或者说,可能还没有完全消化。这种知识上的隐性不足,在正常的学习中本人不易觉察到,但会在教孩子的过程中暴露出来,也会在教孩子的过程中得以弥补。所以,古人说:“教学相长!”
《学记》云:“学然后 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 学相长也。”
今天许多人把这里的“教学相长”解释为:老师或家长的教,学生或孩子的学,相互促进。谬也!古人的意思要深刻得多了,人家说的是:教学生、教孩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困惑,进而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强不息。简单地说,教是一种再好不过的学。
所以,不要把教学生、辅导孩子,仅仅看成是一项促进孩子学习的义务或责任,这种事情也是促进我们自己成长的一种方式。教不仅仅使学生或孩子受益,也使我们自己受益。让孩子快乐学习数学,我们也能从中分享快乐。
广而言之,为了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或者为了帮助孩子巩固和补差,让孩子做题仅仅是一种选择。还可以让孩子出题来考我们,或者让孩子来教我们。教别人,不仅是我们成年人的一种学习方式,也可以成为孩子们的一种特别学习方式。如果我的孩子喜欢教他的同学,我会万分欣喜。那不是在浪费他的时间,而是在真正地学习和提高。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8-12-10 10:3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