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学校里边一直在为期末的统考上下齐心地准备着。我这个BB倒是轻松了,看电视剧之余,偶见儿子带回来的报纸上,有这么一道题(以下“==”线间隔部分均为摘抄原文):
引用:
赛题:
甲乙丙三人跑1000米,他们同时从起跑线出发。甲到终点时,乙离终点还有50米。乙到终点时,丙离终点还有100米。问:甲到终点时,丙离终点还有多少米?
分析:
乙跑1000米时,丙跑1000 - 100=900(米)
因此,乙跑50米时,丙跑50X900 - 1000=45(米)
由于乙到终点时,丙离终点还有100米,因此,在乙离终点还有50米时,丙离终点还有100 + 45=145(米),即:甲到终点时,丙离终点还有145米。
名师点拨:
有人用连比“消去”乙,建立甲与丙的直接联系。虽然这样也能解决问题,但比较麻烦。
第一印象
初看到这道题,我的第一想法是:
答案应该是:
50 + 100 = 150米
似乎只是某个调皮的老师多给出一些数据来迷惑同学们的。正准备放下报纸,瞥见了报纸的右上角赫然写着黑体的“奥数”两字,不对,这道题没这么简单。
关于黑体
原来我在工厂里边当程序员时,办公室主任经常借我去帮他们打那些他们以为十分重要的“红头文件”,而我是最讨厌打字的,所以,我经常去了以后,笨拙地打几个拼音,然后让在一旁,跟打字员海阔天空,当然这些文件还是打字员来完成,我只不过坐在边上陪聊罢了。打字员有时也非常愤恨某些无聊的文件,于是我们就有意地把这些文件的字体设置成“黑体”,如果碰到令人振奋的文件,如发奖金、涨工资,我们就把文件的字体设置成漂亮的“楷体”。所以,我一直认为“黑体”是不好的。
回到正题,继续思考
应该说这是一道好题目,仔细想想的话,我们很快可以发现,我的第一印象跟我们的经验是违背的。如果2个同学跑步,一个速度快,一个速度慢,那么同时出发时,他们的差距是0,跑的越长,差距越大,所以,这里的差距是跟奔跑的距离有关系的,而且是个乘法除法的关系。因为加减法关系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而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这个乘除法关系的关键就是“速度”。
模糊记得,速度是在初二开始学习物理时才明确的概念。无论如何,只要明白了“速度”的概念,这道题其实非常简单。
同学们体验过速度的
Alex 参加过数次游泳比赛,在运动会上还得了二年级组的第二名,“与第一名只差一DD。”回来后 Alex 不无遗憾的告诉我。
Alex他们从懂事起就立刻成为了刘翔的粉丝,说起刘翔的110米跨栏,“速度”总是不能被排除在外的。
所以,同学们知道速度,有速度的体验,只是没有明确罢了,隔了一DD一捅就破的窗户纸。
奥数不能如此“矫情”
在没有看题后面所谓的“分析”前,我以为,这题一定要先捅破“速度”这层窗户纸,然后大路自然开阔了。
可是,“分析”里边竟然连“速度”的味都没有,如此重要的、有趣的、有体验的东西,竟然能被如此机械地绕过了。试想一下,如果同学们在目瞪口呆的看着老师如此解题时,不小心问了一句“为什么”,老师该如何作答?如何能不讲“速度”而绕着弯的讲“速度”?如此“分析”数学题,除了“做作”、“矫情”实在是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来评价了。
而后面的“名师点拨”更是把这种矫情、故作聪明状发挥到了极致。真想不到,“奥数”还发明了什么“连比消去法”,我被点拨晕乎了。不就是“速度”嘛,三岁小儿都知道,有什么可显摆的。
真正的名师
再次推荐小学高年级的同学阅读《帮你学数学》,张景中老师可以从“油炸馒头”,讲到“放大镜中的世界”,讲到“天上的云”,讲到“霏霏细雨”。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两眼放光,脑子里的小马达高速运转,地下天上任意驰骋,数学物理无所不谈,那是何等的境界啊!那才是真正的“数学”,多少人为之孜孜不倦的“数学”绝不会是前面这道题所展现的那种故弄玄虚、矫揉造作,讲的通便大刀阔斧、勇往直前,讲不通便放上一放,再过几年才明白的道理还是道理,又不会变质。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6-18 23:2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