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你家的孩子是“破坏王”吗

你家的孩子是“破坏王”吗

  “破坏”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常会出现的现象,原因来自孩子动作发展上的需要或是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然,也可能是孩子为了博取注意,而导致的类化行为。每个孩子所展现出来的“破坏”状况、程度都不相同。
    幼儿的动作发展从出生就开始了,很多父母都应该感受过初生宝宝的抓握力惊人,到了七、八个月还会出现用双手撕、丢东西等动作,到了一岁左右开始学说话,也可以走路了,“破坏”行为会变得更频繁也更精细,当然也更令人头痛。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总有着一个值得探讨的涵义,在破坏行为出现时,不能因为父母的情绪而大声喝止或只是消极的叹息。孩子对于周围环境和外界事物的理解和感知,多半是伴随着动作而进行的,幼儿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并不容易,因此导致父母眼中的破坏行为出现,但这些行为却常是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一种练习过程,父母若能了解孩子的发展,细心的协助孩子练习,掌控自己的动作去体验周围事物,才能有效避免破坏行为的发生,对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也有正面的帮助。

(来源:光华日报).

TOP

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幼儿的破坏性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可分为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两类。
    无意性破坏主要出现在小年龄的幼儿身上,这时的幼儿神经通路、反射弧形成不久,反应和协调机能还很弱,而且,大脑皮质注意神经元所在的额叶尚未成熟,造成了幼儿注意力不易集中,这一阶段的幼儿出现一些无意性破坏行为,纯属生理现象。  
  游戏中出现的有意性破坏行为集中地出现在3岁左右的幼儿。这个时期的幼儿,大多数有了一定的活动能力,他们对游戏的兴趣不在于游戏活动的形式、内容,而在于游戏活动本身。游戏中,他们会不满足于既定的游戏内容、形式,往往用一些破坏性行为来显示自己的力量,表现自己的存在,这样他们会感到新鲜好玩。由此可见,幼儿的有意性破坏行为实质上是幼儿自我意识的萌芽,表现了一种探索精神,是最初的思维活动。因此,家长们要意识到这些破坏性行为背后的积极因素。  
  总之,家长们应该把幼儿的破坏性行为看作是正常的健康的生理现象。针对幼儿出现的不同情况,首先要分清是无意性破坏还是有意性破坏。对于幼儿的有意性破坏行为,要因势利导,在满足幼儿探究事物心理的基础上,启发教育,但对一些违反公德、损坏公物的行为要进行批评,使幼儿意识到自己做了错事。当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这些“破坏性行为”会逐渐地抑制消失。  
(来源:当代健康报).

TOP

“破坏王”的心理--好奇与模仿

好奇心理:好奇是幼儿心理的主要特征,他们对不理解的事物,都有强烈的探究心理,总想摸摸、看看、闻闻、尝尝,弄个明白,喜欢拆卸钟表、玩具、收音机、笔,乱按电器开关或遥控器,从而损坏了东西。损坏了东西,家长不要粗暴惩罚,以免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家长可引导孩子把拆下的东西装配起来,恢复原样。孩子在装配活动中,能进一步了解物体的结构并弄明白:有些东西是不能拆的,一拆就坏了。平时,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哪些东西是不能乱摸乱尝的(如电器、药品),以防事故发生。对爱动手的孩子,可为他们购买拼插组合玩具,使他们在装拆活动中体会构造的快乐。
    盲目模仿心理:爱模仿是幼儿典型的心理特征。孩子把成人当作行动的榜样,成人怎样做,他也机械地跟着学,由此产生不良后果。父母在事后要给孩子补充有关知识,使他们明白为何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破坏。平时要告诉孩子哪些事可以学成人的样子做(如刷牙、洗脸、摆碗筷、洗手帕等),哪些不能;尤其是不能乱动煤气、电器的开关等。

(来源:中华育儿网).

TOP

.

TOP

反光镜赶快假大空分毫分分斤分微毫个爱国感风格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