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儿童早期智力开发中的偏差

儿童早期智力开发中的偏差

张忠华


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开发问题,国内外教育家、心理学家曾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大家得出的结论是相近的。例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的基础主要是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的90%。”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一个孩子到4岁时,其智力已经发展了将近50%,另外30%到8岁时发育完成,其余的20%到17岁时完成”。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则强调:“儿童出生后头三年的发展,其程度和重要性,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这些论断都说明,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决定一生的成就,若早期教育的基础打得好,以后的发展起点就高,成才的可能性就大一些。由此可见,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但令人担忧的是,不少的家长和教师并未真正理解“早期智力开发”的含义,致使对儿童的教育和智力开发出现种种问题和偏差。

1.理解偏差。表现为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指导。或一味地教儿童识字、数数、背唐诗宋词;或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学琴、棋、书、画,结果是以知识代替智力,从局部能力取代整体智力的培养。这表明家长和教师不具备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2.目的偏差。智力开发的根本点是启迪儿童的智慧潜力。但一个无可变更的现实是,不管如何开发,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只是少数,大多数人只能屈居中等地位。甘当平常之人。而对于智力严重缺陷的儿童,智力开发不过是使之具备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由此可知,开发所能达到的,只是把孩子的智力潜能充分发掘出来,而儿童的潜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值高度适当。智力开发绝对不能等同于培养天才。只能是在儿童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促其个性才智更好的发展。

3.手段偏差。具体表现之一是滥用奖惩。例如,以金钱或物质刺激儿童的学习欲望,使儿童的活动局限于物质奖励本身;把智力开发降低为家庭作业的布置与完成,孩子稍不及时,则滥加惩罚,因而忽视了儿童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表现之二是方法呆板。强迫孩子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学习,最终贻误了智力开发的契机,阻碍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我国幼教之父的陈鹤琴先生说:“要把小孩看成小孩,不可妄想缩短他做小孩的时期,不可剥夺他在小孩时应享有的权利。”儿童天真烂漫,极易接受新鲜事物,好奇心特强,若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其智力就会有很大的飞跃。但有的家长和教师忽视儿童的年龄特点,提前实现从游戏为主到学习为主的过渡,这样,势必会束缚儿童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造成儿童智力结构的失衡,抑制了他们智力的发展。

此外,对儿童不仅应进行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而且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塑造和养成。它对智力因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一个孩子若没有追求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品格,最终将很难成才。因此,必须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同时抓,才能使儿童的智力得到持续、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思维与智慧》1997.01.

TOP

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同时抓,才能使儿童的智力得到持续、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

TOP

引用:
原帖由 lvyy2488 于 2006-9-13 12:46 发表
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同时抓,才能使儿童的智力得到持续、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