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7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一粒糖果的诱惑 ---“延迟满足”的心理实验(转载)

一粒糖果的诱惑 ---“延迟满足”的心理实验(转载)

这是一个寂静的午后。苹果花的香味,弥漫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镇小学的校园里。其中一个班的8个学生,被老师带到了校长旁边的一间很大的空房里。玻璃窗明晃晃的耀眼,鸟儿,飞过的痕迹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正当学生们强按住内心的好奇,凝神等待着将要发生的一切时,老师领着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他一脸和蔼地来到孩子们中间,给每个人都发了一粒包装十分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这糖果属于你的,可以随时吃掉,但如果谁能坚持等我回来以后再吃,那就会得到两粒同样的糖果作为奖励。说完,他和老师一起转身离开了这里。

    等待是漫长的,许诺是遥远的,而那颗糖果却真真切切地摆在每个孩子的面前。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这颗糖果对孩子们的诱惑也越来越大,伴随着窗外苹果花的芬芳,这种诱惑几乎不可抗拒。.

TOP

有一个孩子剥掉了精美的糖纸,把糖放进嘴里并发出“啧啧”的声音。受他的影响,有几个孩子忍不住了,纷纷剥开了精美的糖纸。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在千方百计地控制着自己,一直等到那陌生人回来。那是一个比暑假还漫长的40分钟。但陌生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承诺,那些付出等待的孩子得到了应有的奖励。

    事实上,这是一次叫做“延迟满足”的心理实验。后来,那个陌生人跟踪这些孩子整整20年。他发现,能够“延迟满足”的学生,数学、语文的成绩要比那些熬不住的学生平均高出20分。参加工作后,他们从来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总是能走出困境获得成功。

    抵御唾手可得的诱惑,期待通过努力才能得到的许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照现实生活,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或许就不难作出正确的选择。.

TOP

我们无法控制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

40年前,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米切尔做了一个考验儿童耐心和意志力的棉花糖实验,十几年后,研究者发现那些通过实验的孩子成年后更加成功。多年来,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智力是预测人生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但米切尔认为智力其实受制于自我控制力,“我们无法控制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

    六十年代末,卡罗琳·威茨还一名4岁的小女孩,她被邀请到斯坦福大学比恩幼儿园的一间游戏房。房间比橱柜大不了多少,里面摆放着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有人叫卡罗琳坐在椅子上,从桌子上的盘子里挑一块零食,盘子里装着棉花糖、曲奇饼和脆饼干。卡罗琳挑了一块棉花糖。虽然现在已经44岁,卡罗琳仍然对这种软绵绵的甜食没有抗拒力。一名研究者对卡罗琳说:她可以选择现在就吃一块棉花糖,或者等他出去一会儿,当他回来后,她可以得到两块棉花糖。在他出去期间,如果她等得不耐烦,可以摇桌子上的铃,他会立刻返回,那么她可以立刻得到一块棉花糖,但必须放弃第二块。说完,他离开了房间。

    虽然卡罗琳对这次试验并没有清晰记忆,做实验的科学家也拒绝透露关于实验对象的信息,但她有强烈的感觉,自己选择了等待,吃到两块棉花糖。“我很擅长等待,”卡罗琳告诉我,“给我一项挑战或一个任务,那我一定会找到方法去完成它,即使意味着放弃我最喜欢的食物。”她的母亲凯伦·索廷诺更加肯定:“还是小孩时,卡罗琳就很有耐心。我肯定她选择了等待。”比卡罗琳年长一岁的哥哥克雷格也参加了同一个实验。他完全没有表现出妹妹的坚韧。他对那个实验倒是记忆犹新:“在某个时刻,我突然想到房间里只有我一个人,谁会知道我究竟拿来多少糖果?”克雷格说他还参加了另一个类似实验。不过诱惑物换成了玩具。有人告诉他,如果等待就可以拿到两个玩具。但他偷偷地打开了桌子。“我把里面的玩具都清空了,”他说,“我拿走了一切。在那之后,老师告诫我说再也不要进去实验房间。”.

TOP

这些实验的录像非常有趣。在短暂等待期间,孩子们的表现千奇百怪。有的用手盖住眼睛,转过身,故意不去看桌上的盘子。还有的不安地踢桌子,或拉扯自己的小辫子。一个留着小分头的男孩,小心翼翼地扫视了周围一眼,确定没有人在看他,于是伸手从盘子里拿出一块奥利奥饼干,掰开后舔掉中间的白色奶油,然后再把饼干合起来,放回盘子,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多数孩子像克雷格一样。他们无法抗拒眼前的诱惑,连短短3分钟也等待不下去。“有几个孩子,不假思索,立刻就吃掉了棉花糖。”主持这次实验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切尔说。“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过等待。多数孩子会猛盯着棉花糖,大约30秒钟后觉得等不下去了,于是摇铃。”只有约30%的孩子,像卡罗琳一样,成功等到实验者返回,有时候要等上15分钟。这些孩子找到了一种抵抗诱惑的方法。

    这次实验的最初目标是揭示人们能够推迟享受的心理过程,了解为什么有的人会选择投降。70年代初,就棉花糖实验发表了几篇论文后,米切尔的目标转移到了其他研究上。“用棉花糖和孩子做实验玩不出太多花样。”

    但偶尔米切尔会向他的3个同在比恩幼儿园上学的女儿打听她们朋友的情况。“大多对话像是晚餐时的闲谈,”他说,“我会问她们,‘简怎么样?埃里克怎么样?他们在学校还好吗?’”米切尔开始注意到孩子们的学业成绩和他们等待棉花糖能力之间的联系。他让他的女儿给朋友的学习打分。比较分数和原来的实验数据后,他发现了两者的相互关系。“那时,我意识到这个研究需要深入下去。”1981年,给所有参加过棉花糖实验的653名孩子的父母和老师发去了调查问卷。那时,他们已经进入高中。他询问了他们的许多情况,包括制定计划,做长期打算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同学相处的情况,以及他们的SAT(美国大学标准入学考试)分数。

    分析调查结果后,米切尔发现,那些不擅长等待的孩子似乎更容易有行为问题,无论是在学校或家里都如此。他们的SAT成绩较差,不擅长应对压力环境,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交不到朋友。能够等待15分钟的孩子比只能等待30秒钟的孩子的SAT成绩平均高出210分。.

TOP

在后来的实验中,米切尔和他的同事发现,只有19个月的幼童身上已经可以看到有无自控能力的差别。当幼童被和母亲暂时分开时,有的孩子立刻嚎啕大哭,另一些则可以通过分散注意力(比如玩耍手边的玩具)克服焦虑。当孩子们长到5岁时,他们又对他们进行棉花糖实验,结果发现那些立刻嚎啕大哭的孩子也是那些无法抵制当前诱惑的孩子。

    如此看来,自控力似乎至少部分源自遗传。但米切尔不愿草率做结论。“通常而言,分离天性和养育就像分离性格和情境一样。两者是相互作用的。比如,当米切尔对纽约布朗克斯区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做棉花糖实验时发现,他们的推迟享受能力低于普通水平。他说,”如果在穷人家长大,练习推迟享受的机会肯定较少。没有练习,那么你将永远不知道该如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无从琢磨出最好的拖延策略。“换句话说,人们学习如何使用自己的大脑,正如他们学习使用计算机:通过尝试和失败。”

    但米切尔发现了条捷径。他和同事们教给孩子们一个简单的心理技巧———假装桌上的棉花糖是一幅画,一幅装在相框里的画。这样一来,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大幅提高。那些曾经1分钟也等不了的孩子,现在能够等上15分钟。“我们所做的,只是教给他们大脑使用手册里的一两条。一旦意识到意志力其实就是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和思想,就不难学会如何增强它。”

    米切尔担心,即使他的教育方案完美无缺,仍然有许多科学家无法控制的因素,比如家庭环境。他知道,教会孩子们心理技巧并不难,真正的挑战是养成习惯,这需要反复练习。米切尔说,“这个时候家长的作用举足轻重。”即使最普通的童年习惯———比如晚餐前不要吃零食,或把零花钱存起来———其实都是潜移默化的心理训练:我们教导自己如何思考,从而战胜我们的欲望。但米切尔不满足于这样不正规的训练。“我们应该把棉花糖给每个幼儿园学童,我们应该告诉他们,‘你看见这颗棉花糖了吗?不一定现在就吃掉它。你可以等待,这样能吃到更多的棉花糖。我来教你如何做。’”.

TOP

好文章!!!
要收藏起来,受教!.

TOP

先吃了再说.

TOP

对如何培养心智成熟的孩子感兴趣的父母,可以看看这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作者派克是个心理医生,他最早提出了“延迟满足感”这个概念。

[ 本帖最后由 英君妈妈 于 2009-12-8 16:50 编辑 ].

TOP

回复 7#apple313 的帖子

那你就只能吃一块啦。.

TOP

回复 8#英君妈妈 的帖子

能够等待15分钟的孩子比只能等待30秒钟的孩子的SAT成绩平均高出210分。-------------我很相信这个结论。谢谢推荐。.

TOP

.

TOP

最后吃的黄泥螺

孩子小时候常咳嗽,一直不敢让他吃太鲜太咸的东西。难得给他吃黄泥螺,他总是很珍惜。我们数三个放他碗里,他一定把碗里的饭吃干净了,才开始吃第一个黄泥螺。我们怕他留到最后吃太咸,一直教他跟饭一起吃才好,但他依然如故。这是孩子上学前的事了。
我曾经觉得孩子这样的脾性不太大气,不过没有太往心里去。今天看了楼主的文章,不禁有点高兴起来,原来这还跟一种延迟满足的心理特质相关联。
把这个特质推广,就想到了吃葡萄的事情。即使一直就只有一串葡萄,有的人也是把最好的留到最后。那这样的人是不是也表现出延迟满足的特质了呢?我们能否说,好葡萄留到后面吃的,成功的概率较大?那以后面试时,让应聘人吃葡萄不就可以了嘛,哈哈。
我觉得这是天性,后天培养(如果能改变的话)究竟能改变多少,只有天知道了。
不过心里又想,如果所有的人都表现出趋同的特质,这世界是不是乏味了一些?呵呵

[ 本帖最后由 冬瓜爸爸 于 2009-12-9 16:43 编辑 ].

TOP

非常非常好的文章。在心理学教育中有提到过延迟满足,而这是目前独生子女普遍缺乏的。.

TOP

回复 12#冬瓜爸爸 的帖子

我妹妹的儿子,每次都将好东西留在最后吃,但经常在他将要享用的最后一霎那,好东西掉地上了,没得吃了。我女儿则相反,每次先挑好的、喜欢的先吃,到最后吃不下、剩下的就是不如前面喜欢的东东。
这个有的跑题,但是否也有心理暗示?还是仅仅是习惯?.

TOP

送花了
女儿吃东西也是喜欢把好的放在后面吃,不知这是否算延迟满足?不过相比同龄人,她是自控力和自觉性算好的。希望长大后成功几率大点,偷着乐.

TOP

回复 8#英君妈妈 的帖子

谢谢英君妈妈的推荐,去看看.

TOP

回复 12#冬瓜爸爸 的帖子

很有意思的拓展。.

TOP

回复 15#小虎妞妈妈 的帖子

谢谢你的花,偶家儿子自控能力较强,倒是从来没试过先吃好的还是先吃差的。.

TOP

先吃糖的孩子也许这时候肚子饿了吧.

TOP

回复 19#HellenMM 的帖子

I full 了U。也不是么道理哦。.

TOP

那么正好孩子是不喜欢吃糖的,根本无所谓一颗二颗的呢?.

TOP

读后感:LD,摒得牢滴孩子更有出息,是伐?.

TOP

回复 22#揭幕者 的帖子

偶是转载,侬是专家,还是要听侬额。.

TOP

回复 14#happynini妈妈 的帖子

这个我也看到过试验的。 所谓先吃好的是乐观主义者,因为 每次吃的都是手上最好的。 先吃坏的把好的留下,属于悲观主义者, 因为每次吃的都是手里最差的。  呵呵。 我小时候吃馒头, 总是先吃皮, 小心翼翼地等着最后享受那个馅的时候, 通常那个肉馅都会掉到地上, 超级郁闷。.

TOP

凭我对自家儿子的了解,他是很喜欢吃糖的,但是这个实验他会看在最后可以多拿两个糖的份上一定会忍着最后吃。但是我却没发现他战胜困难的勇气有多大,而且面对困难,基本是立马能溜就溜。这个实验对心理的测试也不是绝对的。
吃其他也是一样,很小的时候儿子就可以把自己最爱吃的留到最后享用或者是按照他事先定好的时间再吃。有时候我都很佩服他的忍耐心,我是相反的,先挑好吃的吃。

[ 本帖最后由 rong163 于 2009-12-12 13:31 编辑 ].

TOP

现在要做这个实验蛮难的,因为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都可以,知道没人跟他们抢吃的。现在的心理是:有钱还怕买不到好吃的?.

TOP

回复 25#rong163 的帖子

偶很怀疑你们家好吃的都被你吃了,如果不够的话儿子反而吃不到。.

TOP

回复 26#harry2186 的帖子

我见过有父母为了让孩子有争夺意识故意和小孩抢吃的,吃完就没了。虽然觉得未必没有道理,但自己始终做不到。不知道以后怎样的培养才更适应社会。
反过来想,一个富足社会不会有太多争抢现象,也许进步使然吧。.

TOP

回复 24#MARK妈眯 的帖子

这个性格分析,有点道理。.

TOP

我家LM说她知道这个测试,她说她会吃掉半颗糖,如何再耐心等待。
这只是她现在的说法,但是否真会有孩子这样做吗?又能说明啥?.

TOP

打错了,不是“如何”,是“然后”.

TOP

回复 1#shuaishuaimm 的帖子

献花啦
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延迟满足”显得更加重要。要求合理的,要满足,但要延迟满足,让他们有一个期待的过程,这样才会知道珍惜。.

TOP

献花!.

TOP

回复 32#KAIXINMM 的帖子

专业人士来了,如何回答30楼HAPPYNINI的结果呢?.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