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38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小升初语文衔接班第2-8讲 在后面更新。

小升初语文衔接班第2-8讲 在后面更新。

一、教学内容:

小升初语文衔接班第2讲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二. 学习过程: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

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混乱”;劳,“使……劳累”。

例(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以……为耻。



(二)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准确掌握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而唯有熟读、精思才能摸到门道,掌握规律。因此,课文要认真学,有些典型句子要背诵,常见虚词的用法可以整理成表,这样才便于记忆。

(三)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将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这是学习文言的综合性训练,多做这方面练习,对于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文言文翻译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点:首先要忠于原文。其次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信、达、雅。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前两点就可以了。

要做到准确、通顺,就要多学多练,平时除学好文言课文,还要多看些课外的文言文章,多积累些文言实词、虚词,熟悉文言句式的特点,还要掌握必要的历史文化常识。另外,也要讲求翻译技巧。

2.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补、删、留、变、换的方法。

补,就是指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要补足。如“帝感其诚”在动词“感”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译时补出,全句可译成“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删,是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等,翻译时要删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

留,是指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国号、器具等,翻译时要保留,可照录不译。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变,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变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如“何苦而不平”,此句可变为“苦何而不平”的形式。

换,是指把文言词语换成恰当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四)理解内容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逐段概括内容要点,然后“合并同类”,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

2. 注意文体特点,把握核心句和关键句。核心句指对主旨做出概括、提示的句子。把握了核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关键句指那些在思路的展开、主旨的表现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3. 结合有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评判文章的社会意义。

4. 重视诵读。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分析写法、品味语言。

(1)分析选材和剪材有什么特点。分析作者为什么选这些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详略安排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什么作用。

(2)分析写人、写景、记事的方法。

(3)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

(4)体会关键词语、句子的表达作用。

(5)深入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感情。



【典型例题】

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

(2)是日,饮酒乐,天雨(    )

(3)公将焉之(    )

(4)岂可不一会期哉(    )

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焉置土石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        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① 打猎  ② 下雨  ③ 到、往  ④ 约定的时间

(2)A(疑问代词哪里)

(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

(4)守信



【模拟试题】

(一)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 下列语句,诵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 妇亦 / 起大呼

B. 又夹百千 / 求救声

C. 虽人 / 有百手,手 / 有百指

D. 不能 / 名其一处也

2. 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虽人有百手   虽:虽然

B. 不能指其一端   指:手指

C. 不能名其一处   名:说出

D. 几欲先走   走:走开

3. 对划线语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正面描绘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B. 反映出口技表演者的内容非常恐怖,令人胆战心惊。

C.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写出了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情景。

D.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4.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听口技表演的人很多。

B. 表演者和观众面对面坐在一间屋里。

C. 表演者所用道具非常简单。

D. 表演者还没开始表演就抓住了听众。



(二)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 下面各句加点词古今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

A. 居五日,扁鹊复见。                   B. 北山愚公……面山而居

C.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 将“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译为现代汉语。

3. 把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4.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                整个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



(三)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1. 解释加点词。

(1)天雨,解素衣。(    )

(2)岂能无怪哉?(    )

2. 翻译下面句子。

(1)衣素衣而出

(2)迎而吠之

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顿两处)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4. 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试题答案】

(一)

1. D    A项应为“妇/亦起大呼”,B项应为“又夹/百千求救声”,C项应为“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2. C     “虽”是“即使”;“指”是“指明”;“走”是“跑”。

3. D    画线句的用词都是观众的反应,因为这种反应是表演者引起的,所以从侧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4. B     根据“施八尺屏障”可知表演者与听众隔开的。



(二)

1. B

2. 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3. 1—9句为第一层;10—11句为第二层;最后两句为第三层。

4. 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人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三)

1.(1)下雨   (2)感到奇怪

2.(1)穿着白色的衣服出去。   (2)冲着杨布叫

3. 向者 / 使汝 / 白而往黑而来

4. 举例:遇事要善于思考;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教学内容:

小升初语文衔接班第3讲

修辞方法、修改病句



二. 学习过程

(一)什么是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而采取的有一定表达效果的语言方式。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常用的修辞方法

1.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格。

(1)比喻的结构

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喻体、比喻词组成。

(2)构成比喻的条件

①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非同类事物

②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

③ 喻体必须为人们所熟悉

④ 比喻必须注意感情色彩

(3)比喻的种类

①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连接,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例如:一道美丽的彩虹横跨空中,好像在天上搭起了一座长长的、弯弯的彩桥。

再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② 暗喻:本体、喻体全出现,中间用“是”“成为”“变成”等带有判断性的词取代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

例如:这里是花的海洋。

再如:秋天,桃子熟了,梨熟了,苹果也熟了。我们村成了果园。

③ 借喻:就是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可以说是喻体、本体二者合二为一。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因此,使用借喻的句子显得精炼、含蓄。

例如: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再如:自然界只是严冬和初春才飘落雪花,而我们的教室里,却一年四季都飘着洁白的雪花。

2. 拟人

把物当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有两种类型:

(1)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例如: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2)人直接同事物对话

例如:啊!遵义,光荣的山城,

      我要尽情把你称赞——

      当年,革命面临历史的岔路口,

      是你,目送党奔向新的路程……

3. 夸张

为了表达强烈感情,突出事情的某一特点,有意将其作扩大或缩小描写。夸张虽然是对某一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写,但不是无原则地夸大或缩小,它和说大话、说假话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它是艺术地扩大或缩小,要有艺术性。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再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

运用夸张要注意:

(1)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从真情实感出发,用得合乎情理,合乎分寸。

(2)要明确,显豁,不要使人误认为是事实。

(3)要注意文体的要求,在说明文中,是不宜用夸张的。

4. 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叫排比。使用排比,可以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例如: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运用排比应注意:

(1)注意各句间的关系,如时间的先后、范围大小、程度轻重,加以合理安排。

(2)要有真情实感,不要拼凑词句,牵强附会。

5. 反问

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的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例如: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人,从小到大,哪一个没挨过母亲的巴掌呢?难道做儿女的能因此记恨?

      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6. 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7. 设问

设问是为了突出强调,启发引导或抒发感情而有意提问的一种修辞方法。设问是根据需要提出问题后随后作答,即自问自答,也可以自问不答,引导读者深入探讨,实际上在文中已做了回答。

例如: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你们的主要对手是谁呢?是你们自己,首先要战胜自己。



(三)修改病句

病句是指结构不完整,意思表达不明确、不清楚,甚至是错误的句子。修改病句就是针对病因,用增、删、调、换等方法,把病句改成正确的句子。



(四)常见语病

1. 用词不当

这类病句主要是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而错用了近义词、褒义词或关联词等,尤其是近义词,不能从词的范围大小、词义轻重、感情色彩的褒贬等方面正确使用词语,造成词不达意,违反了句子结构规律,违反客观事理的病句。

例如:

(1)我们要发挥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发挥”改为“发扬”)

(2)同学们实事求是地揭发了他工作中的优点和缺点。(“揭发”改为“指出”)

(3)他虽然学习好,但是经常热情地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虽然……但是……”改为“不仅……而且……”)

2. 成分残缺

除独词句,无主句外,一个句子至少应有两部分,一部分指出要说的对象是“谁”或“什么”;另一部分指出说明的对象“怎么样”或“是什么”。如果少了其中任何一部分,句子就不完整,就是成分残缺。

例如:

(1)通过这件事,明白了一个道理。(少主语)

(2)公共汽车将在我们家门前的公路上。(少谓语)

(3)我们开展学习雷锋。(少宾语)

3. 搭配不当

句子是一个一个的词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这种有规律的组合,就是词语搭配。词语间的搭配相对稳定。如果违反了搭配的规律,就会犯搭配不当的错误。

例如:

(1)随地吐痰的人是一种不文明的习惯。(删去“的人”)

(2)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很快克服了错误。(改为“克服的困难”或“改正了错误”)

(3)会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红旗”改为“彩旗”)

(4)我的心在热烈地跳动。(“热烈”改为“激烈”)

(5)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改为“桌椅摆得整整齐齐”)

(6)他虽然很瘦,而且精神很饱满。(“而且”改为“但是”)

4. 词序混乱

词序是词语在句子中排列的顺序,这种顺序反映了词语在语句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从原则上说,每一个词语在语言结构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绝大多数句子的词序都和句子的意思紧密相联,词序变了,句子意思就会改变,或者句子不通顺。

例如:

(1)某些广东省的人也说普通话。(改为“广东省的某些人”)

(2)我把胜利的消息已经告诉了大家。(“已经”放在“把”前)

(3)这次考试同学们普遍的成绩提高了。(“普遍”放在“提高”前)

5. 重复累赘

有些句子,意思本来表达清楚了,可是作者又加上一些词语,同句子中的一些词语意思重复,显得啰嗦多余,使表达不当。

例如:

(1)在小组讨论会上,他首先第一个发言。(“首先”和“第一个”删去一个)

(2)盛开的菊花完全开放,非常美丽。(“盛开的”和“完全开放”删去一个)

6. 自相矛盾

句子中的内容前后矛盾,使人不清楚句子的意思,应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句子中矛盾、含糊不清的词语。

例如:我们已经将要小学毕业了。(“已经”和“将要”矛盾,去掉一个)

7. 分类不当

句子中所指的事物不属于同一种类型,或把类属大小不同的词语并用在一起,即造成分类不当。应运用词语归类的知识,把不是同一类的词语删去。

例如:我爱吃苹果、香蕉、黄瓜等水果。(“黄瓜”删去)



(五)修改病句的原则

1. 病因要查清

2. 修改尽量少

3. 原意要保留

4. 检查要仔细



【模拟试题】

一. 修辞

1. 从下面几句话中,找出与“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    )

① 二六七号牢房在歌唱。

②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③ 他站在那里,像秋天田野里的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④ 风,你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2. 对下面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C.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

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① 拟人、夸张、对偶、比喻

② 拟人、夸张、对比、对偶

③ 比喻、比喻、拟人、对偶

④ 排比、夸张、比喻、拟人

3. 下面句子中有一个不是比喻句,找出来(    )

A. 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

B.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C. 苏州园林可不是对称的,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D. 没有歌唱就没有生命,好像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一样。

4. 下面三句话使用的修辞方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

① 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②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③ 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青青翠竹呢?

A. ① 拟人  ② 夸张  ③ 反问

B. ① 比喻  ② 拟人  ③ 反问

C. ① 夸张  ② 拟人  ③ 设问

D. ① 拟人  ② 夸张   ③ 设问

5. 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根据你的观察、联想和想像,用同样的修辞方法,再写出两句话。

a. 高空的白云不时地变化着,一会儿像一只只肥硕的绵羊,一会儿像一座座雄伟的宝塔,       ,        ,真是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b.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       ,       。

6. 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运用反复修辞,表现词人急于寻路归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B.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运用比喻,鲜明形象地说明了语言的重要性,以此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C. 眼前的山,已把夏天的翠裙换成了深秋茶绿色的晚服。(运用拟人和比喻写出了山色的变化)

D. 一味地追“星”,一味地模仿“星”,哪里还会有创新意识?哪里还会有开拓精神呢?(运用设问和反问,批评了“追星族”缺乏创新和开拓)



二. 修改病句

1. 仔细阅读下面的句子,选出没有语病的句子,在括号内打“√”,有语病的句子,请在句子下面的横线上改正。

(1)我们必须认真克服,随时发现工作中的缺点。(    )

                                          

(2)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

                                          

(3)粮食来之不易,我们应当爱护。(    )

                                          

(4)他经常回忆过去有趣的往事。(    )

                                          

(5)赶去参观的有老人、工人、农民、老师、学生。(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实现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B.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难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

C. 新世纪里,我们有决心把自己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

D. 能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放学回家后,他放下自己的书包就来到自来水前洗自己的手。

B. 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出色的人民教师的平凡而伟大的事迹。

C. 他在工作中任劳任怨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D. 在研讨会上,他积极地听取大家的批评。

4. 下面这段话有重复啰嗦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必须删去的有三处,请把删除的部分的序号写在横线上。



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坏的原因,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没有把握住自

        ⑴          ⑵          ⑶               ⑷              ⑸

己,受了坏人的影响,才逐渐变坏的;如果这个人能把握自己,能抵制多方面的各种坏的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影响,那么,他还会变坏吗?

    ⑿

应删除的有      、      、      。










【试题答案】

一.

1. ③     2. ②     3. C     4. A     

5. a. 一会儿像一头头安详的睡狮,一会儿像一树树盛开的梨花。

b. 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6. D



二.

1. ①“克服”后加上“困难” ② √  ③ “爱护”改为“爱惜” ④ 去掉“过去”

⑤ 去掉“老人”

2. A

3. C

4. ②⑥⑨


[ 本帖最后由 lvyy2488 于 2009-7-25 23:01 编辑 ].

TOP

回复 1#lvyy2488 的帖子

这么好的东东,为什么大家没有看见呢?哦!我是夜猫子,大家都休息了。顶!.

TOP

好东西,收藏..

TOP

收藏..

TOP

第一讲能给个链接吗?.

TOP

感谢!

献花!.

TOP

回复 1#lvyy2488 的帖子

很有用 谢谢.

TOP

好东西,谢谢!.

TOP

很有用的,谢谢.

TOP

收藏,献花.

TOP

回复 1#lvyy2488 的帖子

谢谢.

TOP

收藏,献花.

TOP

收藏了,谢谢!.

TOP

TOP

真是太好了!谢谢!!!.

TOP

刚刚看到,原来有7讲啊!正好暑假给儿子学习学习,太谢谢了!.

TOP

回复 14#lvyy2488 的帖子

谢谢!.

TOP

谢谢楼主.

TOP

再送花.

TOP

谢谢.

TOP

感谢。。。自己先要学习一下。.

TOP

感谢!.

TOP

谢谢!.

TOP

一、教学内容:

小升初语文衔接班第4讲

话题作文



二. 学习过程:

(一)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是一种比较新的命题形式。它与命题作文的区别是虽然都有“题”,但命题作文的“题”是标题,学生必须用这个标题,按这个标题规定的内容和体裁进行写作,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而“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就是引发谈话的由头,而围绕这个话题所引发的一切都要以作为这个作文的写作材料,构思成文后就是一篇关于“××”的话题作文。



(二)命题形式

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一般包括“导语”、“话题”和“要求”三个部分。“导语”往往是一段话、一则故事,目的是引出话题,帮助学生激活思维、拓展思路。“话题”部分明确提出话题,多用“请你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样的语句来表示,点明了写作的范围和表达的重心,这一点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应认真理解、把握。“要求”部分一般提出对文体的要求,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对于题目,往往要求自拟,字数大多为600字左右。



(三)话题作文的一般思路

话题作文的写作是自由的,但话题作文也是有一定思路可循的,有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思路,在写作时就有助于将全文写好,写新,获得成功。

1. 围绕话题,自选材料

开放的话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材范围,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动情点都可以纳入写作的范围中,生活中没有东西也往往可以通过作者的想像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例如“心愿”这个话题,同学们的心愿多得像天上的星星,其中有自己的、父母的、朋友的,同学的等等,这些心愿既可以是个人的小小心愿,也可以是国家民族的大心愿。围绕话题有这么多的材料,可一篇作文的篇幅有限,不能都用上,要有所选择,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有话可讲的,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2. 围绕材料,明确中心

我们选择一个最有话可说的材料,并不是把这个材料记下来就行了,紧接着就要思考,这个材料能表达什么中心,话题作文在注意事项中往往明确提示“立意自定”,因为“话题”只是个范围,需要学生自行化大为小,选择新颖的角度确立中心,并在写作过程中体现这个中心。立意力争做到三点:一是鲜明。文章歌颂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二是正确。如写记叙文要做到“思想感情健康”,立意合乎法律法规,符合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念,富有时代精神。三是力求新颖、深刻。不重复别人思想,人云亦云,落入俗套,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3. 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

文体的自由选择,可以说是话题作文最重要的特点。文体的彻底解放,使同学可以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可不再为写错文体而有“马失前蹄”的担忧。或叙述故事,讲述经历,创作童话,抒写感受,甚至是写日记,书信等形式,同学们尽可以拿起最熟悉最得心应手的文体来表达。

例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幸福,时时刻刻围绕在你身旁。如果你从母亲手中接过饭碗,心存温馨,那就是幸福;如果你在灯下读着朋友来信,品味友情,那就是幸福,如果你独坐一隅,静静听歌,凝神遐思,那就是幸福……,当然,不同的人对幸福也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这篇话题作文,“文体不限”,拟题者命题对文体要求淡化,如果你要写作记叙文,以叙事为主比较恰当,可以写使你感到幸福的一件事,这件事可以是发生在你自己身上的,也可以是发生在他人身上的。比如:暑假里你去了一趟老家,结识了一个山村里的穷孩子,你了解这个孩子的身世,内心世界,你为他的处境感到伤心。再看看自己,吃穿不愁,生活无忧无虑,比起那个山村孩子,你感到了无比幸福,或许你是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在你生日那天,老师、同学们送来了生日礼物,此时此刻,在一声声祝福中,你感到了莫大的幸福。

如果你写散文,应以“幸福”为主线,可以去抓拍几组镜头。比如:海滩上,旅游的人们在尽情享受着沙滩,阳光,海水,他们中有幸福的三口之家,有陶醉在爱河的恋人们;操场上,孩子们无忧无虑地运动,游戏、玩耍,他们在幸福成长……你还可以任感情的意识自由奔流,用排比段的形式,抒写我们对幸福的感受。比如:“我们是幸福的,因为世纪的更替,新千年我们赶上了……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盛世太平的年代,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生活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我们是幸福的……”

  4. 拟一个吸引人的标题

材料,中心,文体都确定了,接下来要思考如何拟一个恰当的标题。话题作文的话题不等于文章标题,而且在要求中往往有“题目自拟”这样一条。俗话说:题好文一半。一个醒目的标题自然是一篇作文引人注目的亮点。

拟题的方法有两种,它们都有一个共同原则,即紧扣材料写中心,一是话题前后加修饰语,大题变小。如以“掌声”为话题作文拟题:“珍贵的掌声”、“掌声催我奋进”等。以“呼唤”为话题作文拟题;“爱的呼唤”、“大自然的呼唤”、“呼唤自由”、“呼唤友情”等。另一种方法是标题中不出现话题,而是作文中心内容的体现。如以“心愿”为话题作文拟题:“我想有个家”、“中国梦”、“团圆”、“妈妈,请放开我”等等。

总的说来,拟题要从文章的具体内容、体裁出发,做到准确、简明、醒目、新颖、有诗意。



(四)话题作文写作时时注意事项

话题作文要求宽松,较少审题障碍,看起来比较好写,但恰恰因为这一点,容易使学生走进误区。因此,在写作时以下几点应特点注意:

1. 不要把话题当文题。话题作文的导语提供的是写作范围,并非作文题目,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宜把话题直接做标题,应从中提炼出自己的题目。

2. 不要以为“文体不限”就是“不要文体”。如果不管文体,信马由缰,文章就会不伦不类。所以,一定要选定一种文体,然后按这一文体的有关要求写作。

3. 不要泛泛而谈。要“大题小作”,不能浮光掠影,泛泛而谈,致使全文充满了大话、空话、假话、套话,找不到明晰的中心。

4. 不要游离“话题”。写作前,一定要读懂“话题”,写作中一定要扣住话题。其实,有的文章只要在恰当的地方点示一下“话题”,文章就不担心离题了。

例文赏析

以“闲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内容不限,不少于600字。

例文:

“爱管闲事”的他

“喂,下来!站在下面不能看吗?”

一声大喊把我吓了一跳,我差点儿从花台上掉下来。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他。

“我又没掐花,看看还不行吗?”我很不服气地小声回了一句,尽管我说话的声音非常小,但他还是听见了。

“那花台是用土坯垒的,本来就不结实,要是孩子们都像你这样往上爬,用不了几天就会把花台踩坏的!踩坏了花台,那花还能保住吗?……”

“又不是你家的,真是多管闲事。”我虽然又顶了一句,但声音却特小,小得只有我自己能听清。无奈,我只好下了花台,赶紧逃离了这个是非之地,要是让他把我拉到家长面前,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我说他爱管闲事,你也许不信,那你再看看下边这件事吧!

那天我们几个同学在社区内参加义务植树,用的是居委会提 供的工具。一个同学挖坑时用力过猛,“咔嚓”一声,铁锹把断成了两截,这个同学立即将上半截扔了出去。

“喂!是谁扔的呀”不知是谁在远处吼了一声,吓得那个同学赶紧怯生生地答道:“是我,那铁锹把断了,没用了。”

“什么?没用了?”吼叫声响到了耳边,抬眼一看,啊,又是他!

居委会的工具,碍他什么事?朋友,这不是爱管闲事又是什么?我心里真想为那个同学打抱不平,但又不敢出声,因为我还没忘记上次爬花台的教训。

“说得轻松!断了就扔,多浪费呀!要是你自己家的,你会扔吗?铁锹把断了,还可以改做小锹柄嘛!小小年纪,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呀。哼!……”得,这啰嗦起来又是没完没了。

那同学面对这没完没了的啰嗦,脸红得像熟透了的苹果,他只是愣愣地站着,哑口无言。我和其他同学都面面相觑,十分尴尬。

如此爱管闲事的例子举不胜举。噢,我该告诉大家他是谁了——我的邻居王大爷。
点评: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如此开篇,新颖有趣。



这几段对话和心理描写,紧扣题眼“爱管闲事”,而本文的主人公“他”是谁,一直作为悬念留给读者。











再扣题眼“爱管闲事”,过渡自然。









“又是他”——仍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姓甚名谁?悬念迭起,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前后两次写没完没了的“啰嗦”,“爱管闲事”的人物个性表现得十分鲜明。

心理和情态描写,栩栩如生。





篇末点题,画龙点睛,全文悬念,一语道破。


    总评:本文记叙了两件极其平常的小事,事虽小,却记叙得具体生动;两件事表现一个人,人虽普通,却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如此写人记事,给初学记叙文写作的同学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学习范例。



【模拟试题】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训练(一)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既然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不能没有缺陷。”这话告诉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地会说错话,做错事,要永远不犯错误,只有一事不做。

请以“错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展开联想和想像等。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



训练(二)

我想变成一只在天空中飞翔的小鸟,我想变成一只在原野上奔跑的小鹿……,你呢?

请以“向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试题答案】

训练(一)

精彩构思

1. 抄袭

讲述自己所犯的抄袭数学作业的错误。

要交数学作业了,我还有一道大题没做,昨天上课没有听讲,所以不会做。我害怕做错了被老师批评,我拿过同桌的作业本草草地抄了下来。中午,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我和同桌的作业本上分别是两个红红的×。我告诉老师是因为我害怕犯错,所以抄了同桌的作业。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其实这样才是犯了更大的错误。

2. 错误与进步

虚构寓言,说明不要害怕犯错误的主题。

小百灵和小乌鸦同去音乐学院学习唱歌。小百灵的基础没有小乌鸦好,但是它反复练习,不怕犯错误,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天天进步。而小乌鸦自视自己天赋较高,又怕别人嘲笑自己犯错误,一直不肯开口练习。终于,小百灵学成毕业,成为森林歌唱家,而小乌鸦则一事无成。



训练(二)

精彩构思

向往   结合个人经历,讲述自己所向往的某件事。

小时候,我就知道泰山是五岳之尊,也听过“重于泰山”,“稳如泰山”的成语;读书后,我知道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情,也看到杜甫在登完泰山后写下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于是,登泰山成了我向往已久的一件事。今年暑假,我和父母一起终于完成了我多年的心愿,也明白了和体会了对向往的事物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才有得到的道理。.

TOP

一、教学内容:

小升初语文衔接班第5讲

诗歌鉴赏



二. 学习过程

(一)诗歌的文体知识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要求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诗歌的分类按其标准的不同,大体有如下几种:

1. 从内容上,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叙事诗以记叙历史上或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甚至是诗人的亲身经历为主、穿插抒情、议论。如北朝民歌《木兰诗》、杜甫的《石壕吏》等。抒情诗以抒发感情为主,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它是诗人内心生活的表现,这种内心生活还与时代精神、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咏物、送别、相思、边塞、田园等题材的诗歌大部分是抒情诗,如曹操的《观沧海》、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哲理诗是以揭示哲理为主的诗歌,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2. 从形式上,诗又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格律诗要求字数、句数、韵脚、对仗、平仄等都符合规定的格式。我国的古典诗歌(包括诗、词、曲)都是格律诗。格律诗还包括今人创作的以旧体诗词形式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词(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等),以及新诗中格律派诗人创作的诗歌(如闻一多的《死水》等)。自由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的,它打破了传统诗歌形式上的束缚,不拘泥于外在韵律,无固定格式,自由成章,更易于表达现代生活的复杂内容。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3. 从诗歌的创作时代上看,可以大致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古典诗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化出许多不同的形式,古体诗、近体诗、词、曲都是诗歌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其中古体诗是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如《龟虽寿》、《观沧海》等。近体诗是指唐初开始形成,逐步成熟的诗体,主要包括律诗和绝句两种。现代诗歌是指现代诗人创作的诗歌(包括其中一部分模仿古人诗词形式创作的旧体诗歌)。



(二)诗歌的基本特征

1. 抒情性

一切文艺作品都需要表现感情,诗歌尤其需要表现感情。强烈的感情色彩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之一。抒情诗中固然充溢着作者的情感,如曹操的《龟虽寿》中“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直接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与天争寿的人生态度,抒发了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读来让人热血沸腾。就是叙事诗中也处处流露作者的情感,如杜甫的《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饱含作者对如狼似虎的差役的愤怒控诉;“妇啼一何苦”、“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抒发了作者对饱受战乱之苦,家破人亡的老妇人一家的深切同情。我们在阅读欣赏诗歌时,必须正确领悟充溢在诗行中的情感,由此获得全诗的要义。

2. 形象性

诗歌中表达的感情虽然也有直抒胸臆之笔,但绝大多数是通过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达的。形象是指经过作者艺术概括加工创作出来的生动具体的生活图景,它可以是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也可指诗中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描绘“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图景,让人眼前浮现一位目送友人越去越远,久久不愿离开的诗人形象,表达了对友人的绵绵情意。

3. 精炼性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但由于受篇幅、对仗、平仄、押韵等形式上的限制,对语言的要求十分苛刻。诗歌的语言应该是精炼的,用字要精当,含义要隽永,往往选用准确而富有表现力的字眼,让人回味悠长。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风烟望五津”的“望”字就用得妙,从长安望不到五津,这是诗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气象开阔——既然五津风烟在望,则此行并非远别,无须悲伤。

4. 音乐性

诗歌的音乐性较多体现在押韵和节奏上。在古代,诗词曲本来都是可以合乐演唱的,词牌、曲牌就是记录乐谱的专门名称。新诗的作者也都十分注意诗歌的押韵和节奏,尽管不像旧体诗那样有严格的句数、字数、平仄、韵脚的规定,但绝非兴之所至,信笔写来。因此,对诗歌必须反复吟咏,甚至能熟读成诵,在其间体会诗歌的节奏感,音乐美。



(三)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1. 了解诗歌的背景

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诗歌也不例外。但是诗歌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所以许多语言精炼而又内涵丰富的诗歌不会像其他文学作品一样,用一定的篇幅去介绍社会环境和政治背景。再者,诗歌含蓄委婉,诗人的创作意旨经常隐藏在诗句的表面意义之下。要想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除了认真分析作品之外,还需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比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对这里的“落花时节”怎么理解?有人联系第三句“江南好风景”,说是杜甫遇到李龟年是在春天,当时百花盛开,有的已开始凋谢。有人进一步联系一、二句,认为李龟年过去是“岐王”、“崔九”等王公大臣宠幸的歌手,如今却流落江南,这里是说他到了艺术的“落花时节”了。还有人从杜甫方面考虑,说杜甫少年时在文坛已崭露头角,但满怀抱负始终无法施展,辗转漂泊,如今垂垂老矣,这“落花时节”是对自身不幸的慨叹。又有人认为,唐朝经过安史之乱,贞观、开元以来的盛世一去不复返了,像杜甫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怎会无视于此呢?所以“落花时节”还包含着对国家残破、民生凋敝的无限感慨。这些理解都没有错,但深浅大不相同。究其原因,正是对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了解的深浅不同所致。

因此,鉴赏诗歌,必须有一定历史知识的储备。对于历史著名的诗歌作者必须了解其生平经历、思想抱负、风格气质等。对于非著名作家,还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预习提示、书下注释等。

2. 品味诗歌的意境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但诗歌中的感情又不是直白地显露出来的,而往往借助于某种具体可感的形象传达出来的,我们鉴赏诗歌时常提到“意境”,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鉴赏诗歌,就是透过字面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去深入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过程。

如崔颢的《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其中的“日暮”“烟波”,描绘出一幅夕阳西下,暮色苍茫、波涛浩渺的空旷悲凉图画,置身其中,人很容易感到自身的渺小和无所归依,因此自然而然地触发了思乡之愁,发出了“乡关何处是”的追询。诗句中,情与景和谐地融合了一起,产生了撼人心魄的共鸣。

另外,在鉴赏中国古代诗歌时,还必须了解一些传统的审美习惯,把握诸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流逝”等符合我国传统民族心理的审美特点。这样,品味意境时,才会更深入诗人的内心。

3. 咀嚼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炼和富有表现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读诗时,要善于咀嚼语言,把握诗句的字面含意和言外之意,进而感受诗中塑造的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情感和哲理。

诗歌的语言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在形式上主要有两大特点:① 有大量的省略跳跃。② 有较多的倒装语序。这两种情分别要加以补充想像和调整为正常语序才能很好地理解诗句。当然还要反复吟咏,深入把握字里行间的深层含意。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字面浅显直白,可细细咀嚼,大有深意。离家时风华正茂,归来时垂暮之年,在对比中已暗含了诗人人世沧桑之感。诗人还特别提到“乡音未改”这一细节,隐隐流露出他以为故乡人会把他当作自己人的美好期待,可没料到会出现“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喜剧场面。“儿童笑问”表面上增添了这个场面的欢乐气氛,实则更反衬诗人内心希望落空后的悲凉,他久客伤老的感情也就表达得更为真切动人。

4. 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除了直接抒情外,更多的是间接抒情,其中情景交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悠久传统。诗歌的表现手法内涵十分宽泛,仅举几个方面为例,以此举一反三。

① 对比。如杜甫的《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一何怒”、“一何苦”,差役的凶暴蛮横和老妇人的凄苦无助如在眼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② 以动衬静。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中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鹊惊飞的声音,蝉的鸣叫更显示出农村夏夜的宁静。

③ 互文。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应理解为“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④ 用典。诗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赏析典故的作用,必须熟悉典故的来历。如陈毅的《梅岭三章》中“此头须向国门悬”,就是用了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前发誓要抉目悬挂姑苏城门目睹越军从此门而入的典故。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死不暝目,死后也要目睹国民党反动派灭亡的信念。

此外,鉴赏诗歌还必须注意作品的不同风格,仔细体会不同诗人作品的风格差异。 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艺术手法。

以上所讲的诗歌鉴赏方法,主要以旧体诗词为例,对新诗的鉴赏要求和方法基本上和旧体诗词相同。欣赏新诗要注意反复诵读品味,仔细分析鉴别,展开联想和想像去感受诗歌的形象,进而体味意境,把握主题。



【模拟试题】

一. 基础知识

1. 下列加点字理解有误的是(    )

A. 带月荷锄归(扛着)                    B. 故人具鸡黍(备,置办)

C. 青山郭外斜(与“直”相对)      D. 还来就菊花(靠近,引申为欣赏)

2. 对下列各句所运用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对比)

B.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拟人、对偶)

C.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对偶)

D.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对偶)

3. 下列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荡胸生层云(远望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激荡)

B. 齐鲁青未了。(泰山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C. 七八个星天外(天外七八个星)

D.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就变得宽阔了)

4.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

A.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B. 谁家新燕/啄春泥

C. 山重/水复/疑/无路                        D. 常记/溪亭/日暮

5. 关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

A. 以“沉舟”“病树”与“千帆过”“万木春”作对照,表现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B.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怅惘但又表现了达观的人生态度。

C. 形象地描绘了眼前景物,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陶醉忘情的心态。

D. 通过眼前景物的描写,揭示了客观事物新陈代谢,发展变化的规律。

6. 默写。

(1)何当共剪西窗烛,                 。

(2)             ,夜泊秦淮近酒家。

(3)问渠哪得清如许,            。

(4)听妇前致词:            ,死者长已矣。



二. 阅读理解

(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初唐四杰”指     、     、     、     四位诗人。

2.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诗,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      。

3. 诗中写友情的千古名句是          。

4. 诗的颔联是      ,      。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究竟好在哪里?

                                                



(二)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1. 这首诗是(    )

A. 七律     B. 民歌     C. 七绝     D. 古体诗

2.“花满蹊”的“蹊”解释为(    )

A. 小路     B. 小河     C. 院子     D. 台阶

3. 三、四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对偶、比喻     B. 比喻、拟人     C. 拟人、夸张     D. 对偶、拟人

4. 这首诗描写的是(    )

A. 初夏景象      B. 阳春景象     C. 初秋景象      D. 早春景象










【试题答案】

一.

1. C(“斜”,意思是“立”)

2. A(对偶)

3. D(应为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的水面就宽阔了)

4. C

5. C

6. 略



二.

(一)

1.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 律诗;送别诗

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5. 一洗过去送别诗那种黯然伤怀的情调,代之以积极健康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这正是它脍炙人口的原因。



(二)

1. C      2. A       3. D      4. B.

TOP

献花.

TOP

再次感谢 .

TOP

一. 教学内容:

小升初语文衔接班第6讲

散文鉴赏



二. 学习过程:

(一)散文的基本知识

传统意义上的“散文”概念十分宽泛,是指除韵文(诗词曲赋)以外的一切文体,包括奏疏、书信、策论等实用文体。现代意义的散文是指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我们这里所说的散文指的就是后者。

散文根据内容性质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

1. 叙事散文。这类散文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回忆录、游记等等。叙事性散文要求必须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但同时也有一定的情节和人物描写。叙事散文所描写的主人公既是真实的人物,又是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魏巍的《我的老师》。

2. 抒情散文。这类散文以咏物言志、借景抒情为主要特色,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和语言的锤炼。如朱自清的《春》,张晓风的《敬畏生命》等。

3. 哲理散文。偏重于说理,但它不是单纯抽象的论证,而是借助文学的联想、比喻,利用文学形象来说明社会生活中的哲理,把深刻的理性思辨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蒙田的《热爱生命》就是外国哲理小品中的名篇。



(二)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的重要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尤其是它的选材十分广泛自由,联想,想象丰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所谓“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明确而又集中的主题。以想象、联想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是散文常见的表达技巧。从细微处着笔,以小见大,是散文表现主题的常见形式。



(三)散文鉴赏的基本方法

1. 把握散文的结构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结构特点的集中体现。理解这个特点不要被它材料上“松散”的表象所迷惑,要抓住它“神聚”的实质。要明白所有的材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这种写法,还能收到跌宕起伏、曲折有致的效果。为了便于迅速快捷的把握散文的结构,欣赏时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抓“文眼”。“文眼”,顾名思义,就是文章的眼睛,它是文章的精要所在,像人的眼睛一样,能传达、透视人的心灵。阅读散文,就可以通过“文眼”这个窗口,窥见作品的感情基调;抓住了“文眼”,就可以抓住全文的“纲”,再分析其他的内容,就“纲举目张”了。如朱自清的《春》,文眼是“一年之计在于春”,赞美了春的活力,生机,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和美好的憧憬。

(2)识“线索”。散文为了达到“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往往用线索将所有材料贯穿起来。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的“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这四次“背影”,把回忆和现实,相见,离别和牵挂几个生活场景贯穿在一起,表现了在没落的社会时代背景下,父亲对儿子深沉博大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愧疚、牵挂之情。

(3)辨“关键”。在散文行文过程中,往往有很多关键性的句子对于我们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大有帮助。抓住这些标志性词句,就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效率。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可以大致分为三种:① 叙事性散文中表示时空变换或观察角度转换的词句。② 首尾呼应句。③ 过渡衔接句。

2. 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被称为“美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语言的优美、畅达,富有节奏,同时也凝练、干净,富有哲理。因此,阅读散文时,就要认真分析散文语言优美、凝练、畅达的特色,从而在形式上对散文加以赏析。尽管散文语言的美表现为不同类型,但品味散文语言,基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1)品味语言的形象性。散文阅读,品味语言是重点,阅读时应细细咀嚼,揣摩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这一段描写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写景时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用词十分妥帖。如“石井栏”由于长年使用,所以变得十分“光滑”;“黄蜂”体形“肥胖”,所以“伏在菜花上”;“叫天子”行动“轻捷”,故而“窜”向云霄。

(2)品味语言的情蕴。散文中蕴涵着作者的情感,这种情感可能是通过抒情性的句子直接表达出来的,但更多的是蕴涵在或记叙或描写的字里行间。品味散文的语言,还要善于品味出词句中蕴涵的情感。如《济南的冬天》,多用拟人、比喻、语言温情脉脉,像“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民在冬天是面上含着笑的。”这样的语言在文中俯拾皆是,口语化的语言,朴实温情的语调,恰似一个和蔼的老人在和你促膝谈心,倾诉着他对济南冬天的深深依恋和喜爱之情。

(3)品味语言中的哲理。优秀的散文,不仅仅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而且往往揭示了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感悟。品味散文的语言,更应深入体味语言中揭示的哲理。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通过追述植物飘散种子的场景对心灵的震撼,而揭示了生命在传承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其中许多句子都是很值得玩味的。

品味语言时,还要注意语言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我们不仅能够识别语句中用到的修辞格,而且应该进一步深挖有关修辞方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情达意作用。如“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本句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它写出了野花繁多,散布在草丛中随风摇曳的动态美,写出了野花的活力与生机,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活力。

  3. 领悟散文的意境

优美的散文,其意境可以与诗歌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何谓“意境”?散文中的“意”是指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依托,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因事明理,这可依托的景、物、事就是“境”。意境就是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亲临其境,产生了与作者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

我们在领悟意境时,应从散文所记叙的事,所描绘的景着手。在叙事性散文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文中所记叙的事件尤其是经典的细节,体会其中所融之情。如《背影》中对父亲买橘子的一段描写,使我们读者感到眼前仿佛浮现出父亲行动迟缓吃力的形象,父亲本来年岁已老,又刚刚遭受过丧母和失业的双重人生打击,加之身体肥胖,更显老态龙钟,行动十分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买橘子的平凡举动中所包含的伟大的父爱就更让人感动!而此前“我”却对他颇不耐烦,现在想起来,怎不让人愧疚?

在写景抒情的散文中,我们要留意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注意作者在对景物描写中所突出的特征,所营造的气氛,从而体会景中所融之情、所涵之理。《紫藤萝瀑布》中这株紫藤萝,在那荒唐的年代,“稀落”、“伶仃”地挂在树梢,显得毫无生气;而现在,却又重瓣焕发出生机,开得如此繁茂、热闹、欢乐。在一株花的今昔对比中,作者获得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从心理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此外,欣赏散文还要注意把握散文的技巧。散文的技巧包括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多方面的特色,善于把握散文的技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散文的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我们写作散文的能力。



【典型例题】

金色花

(1)偶尔看见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里陆续弄了一些花草来,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这才意识到,养花并非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情。

(2)只有仙人掌活下来了。

(3)无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着阳光和空气。

(4)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强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这样易于生活该有多好啊。对于它的存在,我却不再关心。

(5)许久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望远,无意瞥见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6)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它丑……

(7)我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困难一百倍,这可怕的东西!

(8)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有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

(9)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射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10)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十二片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11)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12)此刻,仙人掌骄傲地高擎着。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全部心血。

(13)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

(14)可以想像,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在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

(15)它并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16)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1. 根据(4)~(7)段内容,分别概括出开花前的“仙人掌”和“海棠、月季、文竹”一类花草的特点。

(1)开花前仙人掌的特点:                        。

(2)海棠、月季、文竹一类花草的特点:                     。

2. 根据(3)~(13)段内容,概括出作者对仙人掌的感情所经历的四种变化。

           →       →       →      

3. 作者在第(13)段中写道:“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请根据(3)~(13)段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浅薄庸俗”?

                                                            

4. 文章采用了纵横对比的手法,纵观全文,分别概括出纵向和横向对比的内容。

(1)纵向对比为          和           的对比。

(2)横向对比为          和           的对比。

5. 本文是一篇状物寓理的散文,作者通过对“金色花”的描写,要揭示怎样的一个道理(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案:

1.

(1)开花前仙人掌的特点:外表丑陋但倔强。

(2)海棠、月季,文竹一类花草的特点:外表美丽但娇弱。

2. 遗憾→厌恶→惊奇→赞叹

3.

(1)因为仙人掌赖以生存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它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2)因为作者在仙人掌开花前曾厌恶讥笑它丑陋的外表,而忽视了它内在的精神。

4. 纵向:仙人掌开花前和开花后的对比。

    横向:仙人掌和海棠、月季、文竹的对比。

5.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模拟试题】

    阅读理解:

(一)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候,我忽然爬起来,(①)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②)地回答。

“不是放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1. 作者对蔡老师一直以第三人称“她”来称呼的,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第二人称“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对其作者分析恰当的一项(    )

A. 直接对话,更加真实                   B. 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C. 形式变换,更加活泼                   D. 叙述自如,更加简洁

2.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句中括号内(    )

    A. 模模糊糊    B. 迷迷糊糊

3. 对文中“默默地”所表达的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达了“我”对自己喜爱的老师想念的感情。

B. 表达了“我”对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

C. 表达了“我”关心自己喜爱的老师的心情。

D. 表达了“我”埋怨老师放假回家的心情。

4. 本文有一条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分别指出下列句子表达了作者哪种感情、选择填空。

A. 回忆    B. 依恋    C. 思念

(1)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    )

(2)“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

(3)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



(二)

我的母亲(节选)

老舍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饮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笔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到小学任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都是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有点偏爱的话,她应该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以至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时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早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眼。今天,我又想起当日孤独地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1. 选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各用一句话简明概括。

(1)                        

(2)                     

(3)                     

2. 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3. 这段文字表达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4. 这段文字共写了几个人物?哪个详写?哪个略写?哪些一笔带过?为什么这样写?

                                          

  5. 在原文中直接用“//”划分层次,并说明分层的根据。  

                                          



(三)

绿

又是绿色稠密的节季,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沉浸在绿色遐思之中。

我爱绿色,我爱这有着无限生命力,充溢着旺盛的青春气息滴翠的色彩。这四季的绿就像人的一生。

春天的绿□□,夏天的绿□□,秋天的绿,□□,冬天的绿□□。

我喜欢独步于夏天的绿阴中,任凭清风轻吻我的秀发似乎吹动绿杨。欣赏柳枝摇曳的飘动。绿色草地,两只白蝴蝶飞旋着,带给我神思缥缈的遐想。我喜欢金风送爽的秋天,绿叶凋零,万般地依依不舍,打着旋,悠悠地,缓缓地,逐渐萧疏,秋林显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天繁盛,是眷恋眨眼即逝的生命吗?不,每每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也要不遗余力地描绘。金秋丰收的喜悦,装点大自然迷人的画卷,这最后瞬间的绿,仍是美丽的。

然而,我也爱冬天的松树,无数细小的针状绿叶在北风呼啸中奏响春雷般的松涛。白雪飘落亲吻在松树上,一种心灵的纯洁之情油然而生。每每此时我会披一件绿的披风和树媲美。争宠着雪的爱抚,好惬意,好洒脱。

我最爱的还是初春的绿。她似少女的初恋,如一抹柔情般稚嫩。霏霏细雨的清晨,那如云如烟的绿,似一位着柔纱的仙子。飘飘的,柔柔的,似一杯浓浓的醇酒,一封爱情的信笺,一张温柔含着泪水的少女面孔,给人们带来了多少温馨。

我喜欢绿,绿的可靠,绿的谦虚,绿的宽容,绿的博大和永恒。

1. 第三段方框中用词依次正确的一项是(    )

A. 活泼、凝重、深沉、纯真

B. 纯真、活泼、凝重、深沉

C. 凝重、纯真、深沉、活泼

D. 深沉、活泼、纯真、凝重

2. 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写作顺序又是如何安排的?

                                            

3. 本文在写四季的绿时详略不同,应如何理解?

                                            

4. 绿的含义有哪些?用文中词语回答。(不超过10个字)

                                            

5. 以一句话概括表述文章的中心思想。

                                            

  6. 这篇文章用了多种手法,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比喻,拟人     B. 象征    C. 联想     D. 抒情












【试题答案】

(一)

1. B   2.(1)B  (2)A   3. B   4. BCC



(二)

1.

(1)母亲不辞劳苦,筹措巨款,送儿子上学。

(2)母亲割舍对女儿的疼爱,送女儿出嫁。

(3)母亲孤独地度过凄惨的除夕,送我返校。

2. 疼爱儿女,深明大义,坚强朴实。

3. 热爱、赞颂以及失去母亲的悲伤,对母亲的无限怀念。

4. 5个,母亲、三姐、我、姑母、哥哥。突出中心,更集中表现了母亲的性格特点。

5. 一层:“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以后”

二层:“老去。‖不久。”分层依据是按每一件事的叙说。



(三)

1. B

2. 线索:我对绿的喜爱之情   顺序:以季节变化为序

3. 文章安排详略巧妙,总写较略,而写四季较详,写四季中,夏季写得详,就突出了“绿”的重点。

4. 可靠,谦虚,宽容,博大,永恒

5. 通过写对绿的热爱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喜爱和赞美。.

TOP

一. 教学内容:

小升初语文衔接班第7讲

    《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 训练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诗歌。

3. 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明确“山”和“海”的含义。

5.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6.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7. 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山”和“海”象征意义的体会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四. 知识分析

《在山的那边》

1. 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2. 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

1. 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3)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我”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经验”有两层意思:① 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 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 主要内容: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五. 知识积累

1. 关于朗读:

(一)朗读是用出声的读来表达课文的内容

朗读有三个步骤:准确朗读、理解朗读和表情朗读。(1)准确朗读。能读准字音,朗读时能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颠倒,句读分明,速度适宜,节奏鲜明,不出现拖腔拉调或两字一顿的错误读法。(2)理解朗读。在理解作品基础上的朗读。如句子的意思,特别是语句间一些细微的差别;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文言虚词、标点符号、关联词语等标志着句型的区别、语气的不同、间歇的长短用相应的声音读出来。(3)表情朗读。是在理解作品基础上的再创造,是把自己的热情倾注到作品中去,真实而生动地表达出作品深刻的思想。表情朗读依靠真情实感、丰富的想象和熟练的语言技巧,将音响、音力、音色、音律等声音的各方面以及语气、语调等和谐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2. 诗歌欣赏:

山民

                                     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提示:《山民》是一首饱含哲理的语言诗。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性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诗中的“山”和“海”已不单指自然界中的实体,而是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生活环境、工作中的重重困难、人生道路的曲折、历史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等。“海”可以让人想象到光明的前程、理想的目标、事业的辉煌、人生的美好前程等。



【典型例题及分析】

一. 知能达标训练:

1. 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2. 诗歌文体常识填空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______、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_____,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______,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3.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诗中的“山”象征_______,“海”象征______,“无数座山象征”________,“爬山”象征______。



二. 综合能力训练:

1. 结合全诗的内容,解释下面两句诗中“海”的不同含义。

(1)哦,山那边是海吗?

(2)在山的那边,是海!用信念凝成的海。

2. 在“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一句中,“铁青着脸”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颗“种子”是什么?为什么“扎下了深根”?

4.“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几句是写实际的景物还是虚写?它有什么深沉含义?

5.“零分”指什么?为什么说“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6. 有一首歌唱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本诗中与此句意思相近的诗句是哪些?

7. 小时侯爬山“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长大了,“我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你能分别用两个成语概括这两个时期的爬山经历吗?

8.“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句中“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呢?找出与“想望”意义相同的另外两个词。

答案:

一. 知能达标训练:

1. 痴想:发呆地想。           

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凝成: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文中作吸引、招引。

喧腾: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2. 散文     社会生活      想象

3. 实现理想途中的困难     理想的境界     重重困难     艰苦奋斗

二. 综合能力训练:

1.(1)指的是自然界的海。(2)指的是美好的人生理想。

2.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当时的懊恼失望之情。

3.“种子”是妈妈说的山那边是“海”的信念理想。“扎下了深根”则表示“我”对这信念的渴望。

4. 虚写;抒写了对实现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的向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5.“零分”指“幻想的破灭”。“我”原来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现实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比喻我的幻想全然落空了。

6.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7. 大失所望   百折不挠

8. 爬山看海   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           

幻想  和信念



【模拟试题】

1. 读了这首诗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现在”的“我”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习题。

冰心诗三首

(一)成功的花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实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嫩绿的芽儿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三)青年人

青年人,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

——《繁星》

(1)给加点横线字注音:

惊羡 (     )             着(     )笔

(2)解释词语:

惊羡:

明艳:

(3)第(二)首诗中“发展你自己”中的“发展”可用第(一)首诗中的哪些诗句来代替?

(4)“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和“深红的果儿”分别象征一个人的三个时期,即_____、______和_____,它们的人生观是“_____”、“____”和“_____”(用原诗中的词语填空)。

(5)第(三)首诗中“描写”和“着笔”各比喻什么?

(6)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感受?请写出来。










【试题答案】

1. 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富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充满信心和勇气的奋斗者。

2.

(1)xiàn   zhuó

(2)惊异地羡慕;明朗艳丽。

(3)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4)少年  青年  老年  发展  贡献  牺牲

(5)“描写”比喻努力奋斗的过程,“着笔”比喻努力奋斗的结果。

(6)言之有理即可,如:成功是用汗水换来的,要发展自己,不要只看到成功,而忽略了艰辛的等.

TOP

  下载先    今天又能撒花了.

TOP

献花了!请问数学的讲座还有吗?我只下载了第一讲。.

TOP

有的,可是数学符号等复制不上来啊。抱歉.

TOP

谢谢楼主!献花!.

TOP

一. 教学内容:

小升初语文衔接班第8讲

    《生命 生命》《生命的意义》



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揣摩词语,感悟文章思想感情。

2. 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 了解保尔瞻仰烈士公墓,一路上的环境描写和进入墓地时的环境描写,这两处描写既渲染了两种不同的气氛,又为人物活动设置了场景。

4. 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保尔的传世名言,努力学习保尔的革命精神。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2. 揣摩词语的表现力,加强对生命的感悟。

3. 境描写和抒情言志的关系

4. 名言的赏析和背诵



四. 知识分析

《生命 生命》

1. 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 为什么?

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2. 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3. 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4. 课文中心:作者呼唤“生命,生命”,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愿每个人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生命的意义》

1. 作者介绍: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前苏联作家,生于工人家庭,曾参加红军奔赴前线,1920年因重伤复员,1927年由于病情恶化而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在病榻上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的另一部反映乌克兰人民在内战时期保卫苏维埃政权斗争的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因逝世没能完成。

2. 正音解词:

碌碌(lù)无为   岔(chà)路口    空寂(jì)   高耸(sǒng)   如茵(yīn)

幽(yōu)思      栅(zhà)栏      踱(duó)着步子

幽思:沉静地深思,幽:沉静,深远之意。

阴郁:忧郁,不开朗

深沉:指思想感情不外露

高耸:高而直

挺拔:直立而高耸

3. 全文以什么为顺序写的?

全文以踪迹为顺序,写保尔瞻仰烈士公墓的所见所思。

4. 作者渲染了哪两种不同的气氛?

一种是肃杀的。街道“冷冷清清的”,监狱“阴森的”,广场“空寂的”,小镇尽头“阴郁而冷清”的。这是白匪严重破坏留下的痕迹和创伤。但是苏维埃政权毕竟胜利了,严冬过后,大地回春,另一种气氛是充满生机,欣欣向荣的。这种气氛是用自然景物体现出来的,“田野里复苏的大地散出新春的气息”,“谷地里满铺着如茵的嫩草”,“陡坡外高耸着挺拔的青松”,“松林轻声地沙沙作响”“墓地周围”是“一圈苍翠的小树”。这是国内战争胜利的苏维埃大地的新春,这是烈士用年轻的生命换来的新春,这也就是对烈士的告慰。

5. 如何理解环境描写和抒情言志的关系?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抒情言志,表达保尔革命的人生观。作者把他安排在凭吊烈士公墓这个场合。这样的环境描写,一面写出了“昨天”的遗迹,又写出了“今天”的新景,烈士牺牲在“昨天”那样的环境里,但是他们赢得了“今天”这样的环境,这双重的环境描写是作者独运的匠心。 显示了烈士生命的意义,这就自然使保尔心中充满了那种深沉的哀思。

6.“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一段分析

这段名言中心意义就是我们常说的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先是说生命的宝贵,抒发了革命者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宝贵”前面一个“最”字表明对生命的极端珍惜。这一句还不尽意,又从另一角度说生命的宝贵:“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本来是不言而喻的,但补说这么一句,生命的宝贵更得到了强调,更能提醒人们不可虚度年华。虚度年华必然悔恨,碌碌无为,必然羞耻。一个设问句不是单说“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在“生命”之前加上“这仅有的一次”,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极其严肃的思考了。

如果接着这样回答:“应当把生命献给共产主义事业。”意思是有了,可是表达效果不如作者。作者的表述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作者不用抽象的说教,而用形象的描述,他把哲理寓于崇高而美好的形象之中。“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能这样经常“回忆往事”,足见他的生活态度何等严肃认真;能有这样的心情,又见他以前是怎样的刻苦奋斗了。“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两个意思大体相同,但有些差别,“碌碌无为”是辛辛苦苦但无所作为,并无建树的意思,那是更高的要求。前两个短语,形式又有一种对称的美,语言优美动人。

这样不断奋斗,终其一生,“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个“能够”,充满了无限自豪和欣慰的感情,那是问心无愧的门豪,献身崇高理想的欣慰“生命”前面加了“整个”,后面又加了“全部精力”,表达的毫不含糊,那是不折不扣的严格要求。共产主义事业就是为人类解放而斗争,就是“为了改变那些生于贫贱、生就作奴隶的人们的命运,为了使他们的生活变得美好”,是对共产主义事业透彻的理解。认定共产主义事业是“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这又是何等坚定的信念,何等高尚的情操。生命是宝贵的,而生命的意义只在于献给解放人类的事业,毫无利己的动机。这种彻底的革命的人生观,正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高尚最美好的思想。这段名言是如此激动人心!课文中,这段话既是对烈士的崇高评价也是对自己的有力激励,字字句句都闪耀着灿烂夺目的思想光辉。



【典型例题及分析】

1. 根据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句子。

zǔ  guó  lì  yì  gāo  yú  yī  qiè!

2. 用课文原句填空。(①—③小题必做,④⑤两小题选做一题)

①_________,必有我师焉。(《论语》)

② 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 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④ 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蕴涵丰富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⑤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表达对亲人朋友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爱莲说》的“说”、《陋室铭》的“铭”、《出师表》的“表”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B.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主人公鲁滨孙孤身流落荒岛后为生存而拼搏的聪明才智和顽强毅力。

C.《竞选州长》和《我的叔叔于勒》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创作的短篇小说,

作品中的“我”分别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和法国作家莫泊桑。

D. 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肯定了它的史学价值,又肯定了它的文学价值。

4.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 南大街工贸大厦前的流动采血车在人潮中格外引人瞩目,等侯献血的群众在车外排

起长队,成为节日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

B. 这场比赛可谓波澜不惊,奥运会与世锦赛双料冠军王楠苦战五局,终于击败对手E-沃西克,获得最后胜利。

C. 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希望日本政府尊重亚洲人民的感情;妥善处理教科书和历史问题,采取切实措施防止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D. 信中,庞女士对来南通采访时受到的无微不至的热情服务表示感谢,并由衷地称赞南通美丽的城市风景与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   

5. 下面语段中②③两旬有语病,请把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① 大自然是抚育人类成长的摇篮,千万不可将它变成人类自我毁灭的蕰昌坟场。②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且是逆耳忠言。③ 我们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和后人利益为代价。④ 各级政府要把环境保护列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努力促进社会事业、经济指标和生态效益和谐稳定的发展。

第②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2. ① 三人行 ② 千树万树梨花开 ③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⑤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 C

4. B

5. 第②句修改意见:删去“而且”的“且”字。

第③句修改意见:在“为代价”后面加上“的短视行为”。



【模拟试题】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不屑(    )置辩                   (2)打折(   )了腿

(3)声色jù( )厉                        (4)yǎn(   )旗息鼓

2. 修改下列病句。

(1)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情,我以后再告诉你。

(2)能否刻苦学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3. 根据下面句子的特点,仿写句子。

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倦怠无力了时,淡雅的馨香和醇美使你神情气爽;

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

母亲是

母亲是

4. 根据提示,默写下面古诗文句子。

(1)             ,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2)坐观垂钓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采菊东篱下,           。(《饮酒》)

(4)了却君王天下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                     ,在乎山之间也。(《醇翁亭记》)

(6)杜甫身处漏雨茅屋,仍然忧国忧民,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            ,           ”的呼喊,表达了他的济世情怀。

(7)古诗词中有许多写到洛阳的句子,请写出两句。

5.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6个字)

3月31日,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组织学生观看革命传统教育影片。中午12点40分左右,该校一、二年级的数百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中排队向金坛城区金沙影剧院进发。队伍刚走出校门,一辆小轿车由西向东飞驰而来,危急中,52岁的殷雪梅老师张开双臂,奋力将走在马路中央的六七个学生推到了路旁,她自己却被小轿车撞飞到25米外落下……学生得救了,可是以身躯挡车勇救学生的英雄教师殷雪梅老师,却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4月5日凌晨1时在金坛市人民医院去世。殷雪梅老师的事迹感天动地,谱写了一曲人民教师的英雄赞歌。







【试题答案】

1.

(1)xiè   (2)shé   (3)俱   (4)偃

2.

(1)去掉“具体”     (2)去掉“能否”

3. 运用比喻,句子通顺,前后一致,形象生动即可。

4.

(1)抽刀断水水更流

(2)徒有羡鱼情

(3)悠然见南山

(4)赢得生前身后名

(5)醉翁之意不在酒

(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例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洛阳牡丹甲天下。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 殷雪梅老师用爱谱写生命赞歌 或:殷雪梅老师勇救学生壮烈牺牲(意思对即可).

TOP

.

TOP

.

TOP

.

TOP

送花,我们也有用.

TOP

再谢。.

TOP

献花。.

TOP

献花献花,收藏先.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