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爱满天下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爱满天下

对      联

在立脚点求平等,于出头处要自由。
慧眼观人长处,正心慎我独时。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以宇宙为学校,奉自然为宗师。
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
人生为一大事来,丈夫志在探新地。
义则居先利则居后,敬其所长恕其所短。
行是知之始,学非问不明。
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
青山只会磨今古,流水何曾洗是非。
同心家富裕,合力国本强。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纪念馆位于歙县城内小北街。1984年由崇一学堂旧址改建,陶行知少年时曾在此读书。崇一学堂房屋建于清光绪年间,坐东朝西,三间两进,中有天井。原为住宅,1905年歙县耶酥教会在此创办崇一中学堂,简称“崇一学堂”,占地约500平方米,前进为教学区, 后进为生活区。扩建成陶行知纪念馆后,大门为东向,用青灰色水磨砖砌,黟县青石门额镌刻胡耀邦手书“陶行知纪念馆”六个填金大字。门厅正中设陶行知胸像。后进为展厅,陈列陶行知的生平事迹、历史照片、手迹、图表、实物等。宋庆龄题词“万世师表”匾额挂在主厅内。在崇一学堂宿舍,北室陈设三张单人床,东侧床边写有“陶文 睿床位”五个字,墙上留有陶行知当年题写的座右铭:“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他后来的丰功伟绩足以说明他确实这样做了。
    陶行知(1891年-1946年),歙县黄潭源村人,原名文睿,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曾用名知行。他15岁入学读书,先后就读于歙县崇一学堂、杭州广济医学堂、金陵大学文学系。1914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主修市政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师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17年学成归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北京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南京安徽公学校长等职。1923年,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开始了他为之奋斗终生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事业。通过不断的实践,他认为“行”在先,“知”在后,于是毅然抛弃了“知行合一”和杜威的“自然主义经验论”思想,正式更名为陶行知。1927年,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命脉,“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延伸。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特质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要办求大众解放和民族解放的教育。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实践相联系,反对死读书,强调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论。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其中“做”是中心。主张“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强调“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要求“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并身体力行,同贫苦学生同劳动、同甘苦。陶行知在晓庄师范茅屋礼堂两旁写了一副对联“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体现了他面对工农大众的教育方针。“生活教育论”在中国教育思想界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申报》上发表了一系列宣传抗日的文章。1932年创办了平民教育组织──山海工学团。工是工作,学是科学,团是团体。他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陶行知创立工学团旨在将工场、学堂、社会打成一片,以最敏捷的手段,对大众实施培养普遍的军事能力、生产能力、科学能力、识字能力、运用民权的能力、节制生育的能力等“六大训练”,以达到人人生产、人人长进、人人平等互助、人人自卫卫人的目标,从而拯救整个中华民族于生死关头。 1939 年他在重庆创办了著名的育才学校,1944年10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不久当选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主编《民主教育》和《民主》杂志。1946年1月,与李公仆等人创办社会大学,并担任校长。 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陶行知创办了晓庄师范、上海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46年7月25日,他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 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情,为人民的教育和民族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身。陶行知病逝后,延安各界举行了隆重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周恩来高度评价他“是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称他是“万世师表”,郭沫若盛赞他“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陶行知逝世了,然而他的精神不死。其创立的事业后继有人。在今日黄山尤其是教育界,学陶、师陶、研陶蔚然成风。安徽省行知中学,是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的实验基地,自1983年以来,共培养了蚕桑、多种经营、茶叶、园艺、美工、水利等20多个专业的2000多名毕业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有用之才。歙县行知小学开展了“文化早餐”、“社会实践”实验,1990年获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国陶行知基金会“陶研优秀成果奖”。陶研之花在黄山结出了丰硕之果。
为了纪念缅怀陶行知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991年,歙县人民政府在城西门中心建立了“行知公园”,园名为时任总理的李鹏同志题写,公园左侧耸立着一块末经雕琢的大青石,重约15吨,正面写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背面题写“爱满天下”几个大字,为陶行知手迹。公园广场竖立着一尊陶行知铜像,身穿长袍,戴眼镜,左手握卷,侧身举目远眺。铜像高3.1米,重1.3吨,底座为大理石基,2米高,上书“陶行知1891-1946”一行字,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孙起孟手笔。铜像右侧有一堵纪念墙,上写“万世师表”四字,系宋庆龄手书。公园右侧建有象征陶先生“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三圆亭。圆亭周围花圃遍植碧桃、紫叶李,蕴含桃李满天下的含义。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寄托着故乡人民对陶先生的怀念之情。在黄山风景区西海至光明顶的盘山道上,1996年建立了一座“行知亭”,亭柱上镌有陶先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名言,亭前的石牌上镌着“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格言。立于亭中,远眺飞来石,雄奇险峻;近观名言警句,回味无穷。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能得到思想上的薰陶和人格上的升华。
   
    陶行知离开家乡后再也没有回来过。然而他深爱着这片土地和人民。1923年9月, 陶行知游览长城时得到一块长城砖,便将这块砖寄给正在筹建的安徽省立第四女子师范学校(今为屯溪隆阜中学),并致信说“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我们四女师既得万里长城之砖,自有在造就人才、保障共和国的路途上进行了。”表示了他对四女师的期望。陶行知在《徽州人的使命》一文中,更是寄希望于故乡的人民,文章从徽州的天时地利谈起,“我们徽州,山水灵秀,气候温和,人民向来安居乐业,真可谓世外桃源。察看他的背景,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和他相似,这个地方就是瑞士”,呼吁徽州人“发奋为强”,团结奋斗,做“有智慧,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把徽州建成中国“一块优美的领土”。作者最后写道,“我以致诚之意敬告我们敬爱的父老兄弟姐妹:我们千万不要辜负新安大好山水,我们要把我们一个个的小生命捧出来,造成徽州的伟大的新生命”。
   
     是的,今天的黄山人正站立于新世纪的门槛上,努力实践着陶先生的教导,为建设一个更加美丽、富强、繁荣的新黄山而努力奋斗着。

【陶行知】(1891一1946)现代著名平民教育家。原名文睿,曾用名知行。歙县黄潭源村人。15岁入学读书,先后就读于歙县崇一学堂、杭州广济医学堂、金陵大学文学系。1914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主修市政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成为杜威和盂禄的弟子。1917年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北京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南京安徽公学校长等职。1923年,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开始了他为之奋斗终生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事业。1926年,起草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在南京郊区创办了中外闻名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并提出了"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1930年4月,晓庄师范被国民党政府查封,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逃亡日本,1931年春回国,在上海创办自然学园,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在《申报》上发表了一系列宣传抗日的文章。1932年,创办了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社和国难教育社,提倡"小先生制",主张教育深入民间,为民众生活服务、为抗日救国服务。1935年,陶行知同沈钧儒、邹韬奋等人发起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会理事,并与沈钧儒等人联合发表了《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的共同声明,受到毛泽东的赞赏。同年7月,以国民外交使节身份访问欧、美、亚、非28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的国民心愿。1939年7月,陶行知在重庆市郊的合川县创办了著名的育才学校。1944年10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中央常委和教育委员会主任,主编《民主教育》杂志和《民主》周刊。1946年1月,在中共南方局支持下,与李公朴等人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担任校长。同年7月25日,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陶行知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提出"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的口号,并且真正做到身体力行,同贫苦学生同劳动、同甘苦。在晓庄师范的茅屋礼堂两旁有一副对联:"和马牛羊鸡犬冢做朋友,对稻梁寂麦黍稷下功夫。"体现了陶行知面对工农大众的教育方针。陶行知成名以后,生活依然俭朴,他曾自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对联自勉。鉴于陶行知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创造性的工作业绩,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尊称他为"万世师表"。主要著述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集》、《行知诗歌集》。为了纪念陶行知,歙县崇一学堂旧址被建成了陶行知纪念馆,可供后人瞻仰。

《中国教育改造》的力量之链
所写、所信、所行构成了一条推动人生,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之链,这一力量之链在不断地向前推进时发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正是这股力量铸就了陶行知的人生奇迹

  《中国教育改造》是陶行知在他所进行的中国教育改造试验——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创办一周年之际自编的一本文集,自1928年4月由亚东图书馆出版,到1934年4月就发行达7版。后经1981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再版,1995年东方出版社纳入20世纪经典丛书出版,加之湖南教育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的《陶行知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文集》等多种文集的收入,印行总量颇巨,当是20世纪对中国教育影响至深至远的一本著作。

  陶行知在该书《自序》中有几句令众多所谓的教育家或教育学家难以望其项背的话:“这部书代表我在中国教育里摸黑路所见着的几线光明。……当选择旧稿时,我曾下了一个决心,凡是为外国教育制度拉洋车的文字一概删除不留,所留的都是我所体验出来的。所以我所写的便是我所信的,也就是我所行的。”

  对于这段话的较为全面的理解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首先必须明了陶行知这一时期已经形成的基本观念:反传统,反洋化,却不简单拒绝中西文化,而是主张在教育改造过程中坚持“去”与“取”,不问“新”与“旧”、“中”与“西”,只问“适”与“不适”。简言之,中西古今的知识与文化应当是所写、所信、所行的初始条件。

  在此基础上,作为一种个体体验,所写、所信、所行的关系又不那么简单,无疑,第一层含义为在“行”的基础上产生“信”,然后用“写”表达出来;仅仅理解到这一层是不够的,所写的所信的还必须用来指导、支配所行的,所行的又在继续不断地修改所信、所写的,这是一个反复地、多维度同时进行的过程。因此有从“教授”写到“教学”,从“教学”写到“教学做”的过程;有对试验主义与新教育、生利主义与职业教育、学生自治、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的倡导;有以“中心小学”为中心的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有“农业上安根,工商业上出头”的农民出头或中国复兴论;有“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的警唤;还有“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为基本素质的第一流的教育家的标准的确立;还有“适合国情,适合个性,适合事业学问需求”作为学制创新的尺度,科学的精神、美术的精神、大丈夫的精神作为引导学生的目标,“人中人”作为为人的准则,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作为乡村教师必备的条件。这些都是他在所行的过程中产生所信,然后写出来,经过多个回合熔炼出的结果。

  然而,所写、所信、所行又不仅仅是一种个体体验,而是由这种个体体验发挥出的社会改造运动,“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一心一德的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便是发起这一运动的宣言,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和改造乡村教育同志会便是这一运动的践行。

  将所写、所信、所行看成同一件事,从哲理角度看,是基于“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认识,没有经验的知识就好比没有储备金的钞票,只写不信不行的学者一如滥发钞票的银行,滥发的钞票不值钱,滥写的文字也无多大价值,这本是极简单的道理,却不为众多的人理解,他们仅仅为稿酬、为职称、为学位堆积出如山的文字。

  更深一层,所写、所信、所行构成了一条推动人生,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之链,他将所信的变成自己和乡村教师的十八项信条,“并下定决心,终身奉行,始终如一”,用“写”的方式提供大家“共同温习”的媒介,目的在于实行。这一力量之链在不断地向前推进时发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正是这股力量铸就了陶行知的人生奇迹,同时铸就了上个世纪上半叶教育上的若干奇迹。

  上述体验在我上世纪80年代带着《中国教育改造》一书参与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时就已悄然生成,之所以现今表达出来,是由于在现在已经比较热的教育或其他各门学科的研究当中,往往只有“所写”,没有“所信”、“所行”,更谈不上形成一个力量之链,于是乎不少人著述等身,但除了累加了自己的职称或学位,对于自己内质的提升,或对于生活得更加美好,或对于一个更为理想的社会的形成不能产生丝毫的力量。这不只是一种悲哀,还是一种社会资源与生命力的巨大浪费,是陶行知所说的消耗的教育或学术,但愿此文能起到提示作用,帮助那些迷于“所写”的人走出迷宫,找到自己的所信,明了自己所行,提高所写的“含金量”,形成对自己人生及对社会发展都较有力的力量之链,用于关爱自己,关爱人类。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当前,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然而,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学科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学科教育应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学科教育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通过学习、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通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而建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就是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理的人生。”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所以说也是生活教育培养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脚。“真人”的具体目标是:(1)做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2)做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3)做有道德的人;(4)做整个的人,即是有健康身体,有独立思想,有独立职业,手脑双全、智仁勇合一的人;(5)做主人,即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6)做创造的人;(7)做现代人。可见,生活教育培养的合理人生就是全面发展、不断创造、不断前进的人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两相对照,不难看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矛盾,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如果运用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学科教育,把“生活教育”的方法化为我们的具体行动,必将把素质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实施引向深入。通过我们的实践,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就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作者的体会。
            1、坚持“教学做合一”,在“做”字上下功夫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是他的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陶行知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关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予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实践性是“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特点。生物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视观察与实验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实施“教学做合一”,努力在“做”字上下功夫,对于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大有裨益。我们的做法是:
    (1)以身示范,严格操作,通过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实验,就是要亲自“做”。不仅要求学生“做”,教师也要“做”。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师的“做”是示范,学生的“做”是学做、是模仿。教师既讲又做,学生的学就有了根据,做起来也就不会感到太困难。例如,显微镜的使用,包括取放、对光和观察三个环节,共有十几个具体步骤,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是,由于我们采取了“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努力在“做”字上下功夫,按照实验的操作顺序,一步一步地讲述操作要领,进行示范,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比如“取放”这一步,就是由教师先示范讲解正确的取放方法,然后让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放置在实验桌的适当位置上),在分步骤练习的基础上,又让学生按“取放—对光—观察”的顺序完整地做一遍,以强化训练,加强记忆,从而在预定的时间内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实验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是否规范、准确。所以,在实验中我们还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严格要求,让学生规范地、一丝不苟地进行操作,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每一个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同时,教师的示范也力求做到规范,做好学生的表率。实验中还注意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实验的结果,成功就是成功,失败就是失败,不弄虚作假,不说假话;教师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也做到客观、科学、实事求是。
    总之,以身示范,严格操作,坚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紧密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落到了实处,深化了素质教育。
    (2)坚持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通过“劳力上劳心”,获得真知。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一文中说:“‘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实验、观察,就是行动,就是做。但仅仅是实验、观察还不够,还必须思考、分析,才能够“产生新价值”,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在指导学生实验和观察的同时,给学生提出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例如,在“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一节的教学中,对教材中的第一个演示实验,教师不仅亲自做,还提前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在布置实验时,还给学生明确一些要求,如瓶子一定要清洁,两个瓶子中种子的数量要相等以及瓶口不能漏气等。课堂上,教师边演示实验,边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边问学生:为什么燃烧的火柴放进甲瓶中不会熄灭而放入乙瓶中会立刻熄灭呢?(学生答:因甲瓶中氧气充足,而乙瓶中缺乏氧气)乙瓶中的氧气都到哪里去了呢?(学生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由此可见,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学生答:说明了种子的呼吸作用要吸收空气中的氧)紧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回忆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充足的空气的道理。坚持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通过“劳力上劳心”,就使学生切实地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知识,是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知识,是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真理。学生通过:“劳力上劳心”获得了真知,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更高了,兴趣更浓了,主动性更强了。
    (3)坚持开展多种多样的生物课外活动,进一步实现“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开展多种多样的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做去学去创造,去增长知识和才干。有位名叫何雷的同学,在课外活动中经过长时间对植物叶序的观察,有了新的发现,他发现叶序除了互生、对生、轮生外还有簇生,并发现叶序有混生现象,银杏的新老枝有不同的叶序,于是写出了《叶序的再认识》的小论文,这篇小论文不仅发表在学校的《新风》报上,还荣获了首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小论文评选优秀奖。还有一位名叫黄河的同学,长期坚持制作琥珀标本,取得了丰富的制作经验,写出了《制作琥珀标本》的小论文,《成都晚报》“苗地”栏目组还专门编发了这篇文章。我们还带领学生去参观考察距学校10km外的成都植物园、动物园,并且坚持结伴而行,步行而归,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扩了眼界,还锻炼了意志,增进了团结和友爱。有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城市里,不认识水稻、小麦、油菜等。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认识了这些常见的大田作物,还了解到了它们的生长过程、管理程序,明确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们知道,传统教育是教育与生活分离,劳力与劳心分家,理论与实践脱节,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则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定书不可尽信,书不可尽言,问题要在生活里发现、研究和解决,大力提倡“生活即教育”“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而课外活动,正是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实现“教学做合一”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展多种多样的生物课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使学生在人生里程中又向做“真人”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2.实行“小先生制”,即知即传,互教互学
    在教学中,我们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原理与方法,还注意开展多种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当“小先生”。我们知道,传统教育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讲台为教师所独有,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当作“鸭儿填”,教师与学生处在相互对立而又不能互相取代的主客体关系上。陶行知对此做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在方法上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以教人者教己”的主张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教人者不但能教人,也应教己,而学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教人、觉人,也即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因此,对教师来说,“既当先生,也当学生”,对学生来说,“既当学生,也当先生”。这就是后来陶行知提出的“即知即传,自觉觉人”的教育理论,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著名的“小先生制”。受陶行知这一教育思想的启发,我们在讲授某些内容时,试用“小先生”的方法,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当“小先生”,上台讲课,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讲台上,学生态度认真,板书工整,普通话标准,语言清楚、准确,完全没有了过去那种被抽叫起来回答问题时的吞吞吐吐、辞不达意的窘态。记得有一位名叫周敏的女同学,她讲《啄木鸟》时,声音清脆,略带童声,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讲得声情并茂,非常感人。刚一讲完,教室里就响起了整齐而又响亮的掌声,也令前来听课的教师惊叹不已。后来,我校的《新风》报还刊登了她的这篇讲稿。
    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撰写讲稿,精心备课,然后上台讲课,既动手又动脑,还要动口,这种手、脑、口的系列训练,比起答一道题,读一段课文,来得更具体、更实在,学生得到的能力训练更全面,学生的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为教而学”,正如陶行知所说:为了使别人明白,对自己所教内容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
    陶行知说:“得到真理的人便负有传播真理的义务。”要“即知即传,自觉觉人”,又仅自己知道了,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觉悟了,还要去觉悟他人。因此,把讲台让给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讲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让学生把在课外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拿到课堂上介绍给同学们听,以达到传播生物科学知识,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生物学兴趣的目的。这就是我们一直坚持开展的“课前5分钟生物知识大放送”。
    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先生”。“小先生”在台上讲解时,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在台下认真听、认真记,而后给予中肯的评点,及时表扬,纠正错误,补充缺失,把学生带到更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当学生,也当先生”,教师“即当先生,也当学生”,学中有教,教中有学,互学互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先生”,还一改过去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做法,不仅在形式上给学生以新奇之感,而且把过去教师一人的讲台变成了众多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推行“小先生制”,在班上开展“一帮一”活动。我们根据陶行知“小孩可以教小孩”的教育思想,“即知即传,自觉觉人”的教育理论,借用陶行知大力推行的“小先生制”,在班上开展“一帮一”活动,要求一个优生帮助一个差生,并列出“结对子”的名单,还要求学生开展比赛,看谁的“对子”进步更快。通过这一活动,差生由于经常得到优生的帮助,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进步很大;优生向差生讲解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提高,达到了互教互学,转化差生,培养优生,共同进步的目的。不仅如此,还解决了我们生物教师因所教班次多、学生多而难以因材施教的困难。
    陶行知说:“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生活教育就是“向着创造生活前进”的教育,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造。多年来,我们坚持“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一”在“做”字上下功夫,不仅培养出了高素质的学生,还造就出了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陶行知语)“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陶行知《我们的信条》)今后,我们还将与学生一起“共生活、共甘苦”,继续创造,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