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化的今天还有必要探讨信仰么?
https://mp.weixin.qq.com/s/rFaoz84dE-irVIuVfgGc6Q
世俗化的今天还有必要探讨信仰么?
橡树文字工作室 2018-05-08
作者 提摩太·凯勒
橡树出版之【橡树下】
编者按
oaktreepublishing
怀疑精神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良好的怀疑精神使人清醒、思考、走向真理。但现代文化将高举怀疑主义到一个地步,至使信仰和信念显得荒谬。但实际上不仅信仰是一种信心的跳跃,许多怀疑也是基于信心的跳跃。本文中提摩太·凯勒通过严谨的思考,指出不管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或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持有现在的立场是理性思考和信心跳跃结合的产物。他同时回应了为什么在这个怀疑主义时代,基督信仰在理性、情感和文化三方面都具有合理性。许多人认为自尼采高呼“上帝已死”之后,宗教信仰也在走向消亡。和大多数人的直觉相反,全球整体的宗教化趋势更加显著,至少在接下来的30-50年内均成增长趋势。
这一趋势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归信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人数增速超过人口增速。其二,有宗教信仰的人通常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有更多的小孩。虽然世界上的部分地区,世俗化趋势日益明显,但整体而言,宗教信仰在这个时代扮演重要角色,甚至是许多人生命和生活的中心。
这一事实迫使我们思考,为何不同的人对宗教信仰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无神论者认为一个没有上帝的宇宙对他们而言更为合理,有神论者则认为上帝存在对他们而言是合理的。他们为何会有不同的看法呢?事实上我们很少探讨这类的话题。因为人们通常不想谈论这些。即便勉强谈起来,通常的模式是这样:无神论者说,因为理性的缘故,我认为世界没有上帝更合理;有神论者说,我因为看见真理的缘故,相信有上帝存在。但是整个过程真的像对话中描述的那么简单么?
实际上人走向不同的信仰体系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得出这世界没有上帝的结论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相信这个世界有一个上帝是“信心的跳跃”(a leap of faith)。但事实上不管是认为上帝存在或不存在,都是理性思考和信心跳跃的结合产物。
怀疑之下的信仰
从宗教信仰走向世俗主义,并非是信仰的失落,而是信仰的转移,即从一个信仰体系转移到新的一套信仰体系。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宣称。为什么是转移而非失落呢?如果和现代社会宣称自己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交谈,你会发现许多人都有两种信念,证据主义和人道主义。
1、证据主义
常有人说:“只要你能够向我证明,我就愿意相信上帝。”或说:“如果你给我足够的证据,我是很乐意相信上帝的。但是因为你不能证明,所以我不能够相信。”这些言论,看似是出自理性思考,实际上也是一种信心的宣告。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这两句话,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
a.“除非某件事物能够被经验性证明,否则就不能够被相信。”实际上这个话本身就不能被经验性证明,这个宣告本身是一个断言,而非是论证。这个宣告自身无法满足自己提出的条件。
b.“只要你能够向我证明,我就愿意相信上帝。”但事实上每个人的生活都建立在无法被证明的信念之上。如果你相信人权,认为我们应该顾念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困苦人,而非欺压他们,你能否证明这种观点么?当然不能。实际上,每个人都生活在信念的基础上。因而如果对基督徒说,你需要证明你的信仰,但是我不需要证明我自己的信念,这本身是不合理的。生命中许多重要的信念是无法被证明的。
c.在哲学范畴,“证实”或“证明”的涵义是不明确的,不同人对这个词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我们确实可以证明物质X会在气温为Y且气压为Z的情况下达到沸点,只要能够再现这一现象,就可以说这个事实被“证明”了。但是该如何证明道德价值呢?如何证明人权是重要的呢?有人认为这些已经被“证明”了,或是不证自明的,但是又该如何定义“证明”呢?
综上所述,当一个人说“因为理性的缘故,我无法相信上帝”,这背后已经在假设一系列无法被证明的信念。因而证据主义本身是无法被证明的。
点击图书封面可阅读相关内容。
2、人道主义
许多人都相信“以人为本”,认为人人都被有尊严的对待,人人都有不应被践踏的权利,人不应欺压别人,应当分享而非夺取。这一点,许多的无神论者或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都相信。但问题是,该如何证明这种观点是合理的?
如果你有宗教信仰,那么可能这对你根本不是个问题。如果你是印度教徒,相信轮回,且相信如果要跳出轮回的循环,就需要过一个良善的生活,进入极乐世界。如果你是一个犹太教徒或基督徒,你相信慈爱的上帝创造了世界,也相信人应当爱人如己,因为上帝爱人。换言之,过一个相信人生命本身有价值的生活符合这三种宗教信仰的宇宙观。但是如果是对世俗时代的无神论者,问题就有点棘手。因为按照唯物主义,世界没有超自然的存在,只有物质的存在,没有灵魂,没有天堂,一切都只有物质的起因。这样的宇宙观或世界观,会对“以人为本”的观念有什么影响呢?
纽约时报曾刊登这样一段文字,大意是说:宇宙的年龄约有130亿年,其中有30000个星系,数万亿的恒星和行星。你是何其微不足道呢?你并不特别,不过是一个宇宙中正在衰败的物质。你是谁,你做什么,在这你将存在的及短时间另并不会有什么关系。因此,庆祝生命,欣赏生命的奇迹,毫无保留的去爱。
“因此”这个词通常指前面的句子能够在逻辑上导出后者,但这个句子前后的逻辑是否可以联系起来?这个句子的前半部分是在相信一个只有物质存在的宇宙的基础上对人生的诚实检视。这意味着你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特别的目的,你由人类茹毛饮血的状态进化而来,只因你强壮的先祖在弱肉强食的世界杀死了其他弱小的生物,所以你能够存活。最终的最终,你将走向死亡,就和所有人一样。不管你是个博爱主义者,还是个自私自利的人,最终都无关紧要,不会有人记得,不会有人在意。但是这里的“因此”,却导向这样一个结论:彼此相爱。但如果宇宙真的不过就是物质,人为什么又该爱其他的人?如果人的祖先是通过杀戮和吃掉弱小的生物走到这一步, 为什么现在又要求人不再自私自利?
答案就是,如果一个人持有唯物的宇宙观,但是同时又相信“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样的观念和宇宙观之间并不能逻辑联系起来,而是一种巨大的信心跳跃。这样巨大的信心跳跃,胜过有宗教信仰的人。
某种意义上讲,并不存在没有信仰的人。每个人对宇宙、生命、价值、人生等都有一套自己的信念,即便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是。这些信念无法被经验性证明,对其他人也不是自明的,这些信念之间通常会有矛盾之处。
不管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或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持有现在的立场是理性思考和信心跳跃结合的产物。
在理性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当中,一个人通常会考察逻辑是否一致,并考察所相信的东西是否和所观察到的外部世界相符合。除了理性因素之外之外,情感和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为何选择相信特定的内容。例如一个人会观察他人的信念是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总结起来,每个人都是因为理性、情感和文化三方面的原因而持有不同的信念。
分别点击图书封面可阅读相关内容。
基督信仰是否具有合理性?
当我们对三个重要问题具有认识的时候,基督信仰就凸显出其合理性。
1、对基督信仰的质疑本身是基于什么样的信念?
通常人们对基督信仰会有种种怀疑,但这种怀疑本身实际上是基于一种信心的跳跃,是建立在某种信念之上。要证实这种信念,通常比证实所质疑的对象更难。
不仅信仰是一种信心的跳跃。所有的怀疑都是基于一种信心的跳跃。我们怀疑信念A,往往因为我们有另一个信念B。信念A如果是无法被证实的,信念B所陈述的立场通常也无法在经验中被证实。怀疑主义有其自身的“盲目信念”。(摘自《为何是他》 P018 )
以三种常见的质疑为例:
a. 世界上不会只有一种正确的信仰
这种质疑的问题在于,这句话是断言而非论证。为什么就不能只有一种正确的信仰呢?如果要确知并非只有一条道路通往上帝,唯一的方法就是能够拥有永恒且超越的视角来审视真理。 因而这种质疑是建立在对自身视角的高估上,认为“我”的视角比他人更全面,更超越。
b.我无法相信一个允许如此多的罪恶和苦难存在的上帝
这种质疑背后的假设是,“因为我想不出上帝会有足够的原因允许苦难的存在,因此这样的原因不存在。”但是如果上帝真的存在,祂为什么不能有超出人认知范畴的理由呢?如果从上帝纵观全局的角度考虑,因祂的超越性,祂完全可以有理由容许有苦难和邪恶暂时存在,而这个理由是人无法知道的。罪恶和苦难存在自古以来就是许多人思考和挣扎的主题。古时候的人并不常因为罪恶和苦难而觉得很难相信上帝,因为他们对人类的理性抱有更谦卑的态度。但现代人通常都对自己的理性认知具有极高的评价,甚至到傲慢的态度。“我无法相信一个允许如此多的罪恶和苦难存在的上帝”,这一对上帝怀疑,是建立在对自己的信心之上。
c.对圣经教导的反对基于对自己所处文化优越性的信念
对圣经的教导常有许多反对的观点,但是这样的反对很多时候是基于对自己所处文化优越性的信念,而非理性的原因。
凯勒提到他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分享福音时,每个人不同的反应。首先是来自中国的研究生,他无法接受个人化的救恩方式,因为这意味着他和他的祖辈可能将永远分离,但这不会困扰一个纽约人。来自中东的知识分子,她对上帝会让人下地狱这个观点没有问题,她觉得既然上帝创造了人,祂当然有权柄可以做这样的事,但她无法接受圣经所教导的赦免,无法接受人要去赦免别人。另一个生活在纽约的人,他则完全无法接受上帝会让人下地狱。这三个人之所以对圣经有不同的反对声音,是因为他们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他们实际上都在说同一件事:我所在的文化背景,比其他文化更优越,更正确。
2、如果没有基督信仰,世界会有什么不同吗?
a. 生命意义上的困局:“生存、生活的意义何在?"
对于相信上帝的人而言,苦难或许是个难题,但对于不相信上帝的人而言,苦难或许是个更大的问题。如果没有对上帝的信仰,那么人自己所创造的意义和价值的定义将如此稀薄,以至于难于面对苦难。世俗文化将人的意义建立于这个世界和自己的生活中,苦难随时都可以将其夺走。信仰将人的意义建立在生活和生命之外,因而苦难甚至能够帮助人去达成生命的意义。
b. 个体身份的困局:“我是谁?”
现代社会的声音是如果要找到个体身份,想要回答“我是谁?”这一问题,人需要往内看并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如果在整个历史的长河中看,这种身份认知其实很独特,同时使人变得极度脆弱。因为这样的认知,本质上是一种捆绑和束缚。
c. 自由的困局: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现代文化将自由定义为没有任何的限制。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指出,实际上有两种自由:“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消极自由”是指没有任何限制,“积极自由”则是有目标导向的。“消极自由”和“爱”相冲突。因为一个人在一段关系中越投入和委身,有的约束和限制也多。但是爱却带来一种更深的喜乐和满足,甚至人并非觉得有什么限制。因为爱本身是积极的自由。现代文化中对自由定义,带来许多关系中的破碎。
3、基督信仰内在的荣美
基督信仰讲述的故事:上帝创造人,使人可以分享他的喜乐和爱。但因为人的悖逆和堕落,人远离了上帝。基督信仰对于宇宙和人类的叙事,即解释了世界破碎不堪的原因,也解释了人为何是荣耀尊贵的。而任何其他将人类看做是无意义存在的叙事,或是将人类看做是全然良善的叙事,都无法解释这些。
不仅如此,上帝将自己写进了故事。当耶稣基督走上十字架,代替人为罪付上代价, 满足了上帝爱和公义两重标准。上帝因慈爱赦免了罪人,但同时仍是公义的,答案就是耶稣基督。因为上帝爱人,因而他为人做成了这一切。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在读完福音书后,愿意相信耶稣基督,因为他们看到耶稣的教导,他的谦卑,他的恩典,他的勇气,并为之惊奇。
上帝给人的,不是一个无懈可击的论证,而是一个无懈可击的人。
(Tim Keller: "Making Sense of God: An Invitation to the Skeptical" |Talks At Google。视频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uIvOniW8xA&t=2112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