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年老比死亡更可怕?

年老比死亡更可怕?

年老比死亡更可怕?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u%2FBEXMYKyvQz1W#rd

年老比死亡更可怕?

原创 2017-10-28 雷鸣 ijingjie


点击上方「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

《境界》独立出品【重阳节特稿】
文| 雷鸣

有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请7天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两三天过去,发现父亲没有要死的迹象,这个儿子就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老人随后自杀,儿子赶在一周内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工。

随着社会世俗化的进程和老龄化的日益严峻,不知几何时,“老”已经由原来的受人尊敬,渐渐变成“软弱”、“孤独”和“可怜”的代名词,而变老,成了一个谁都不喜欢触及的话题。

但是,前不久,大象百城首映礼,却以“我们都会老去,但爱和尊严值得永久保鲜”来热推《我只认识你》这部关乎一对老人的纪录片。这部电影曾在第14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获得“年度最佳纪录片”等三项大奖。影片的主题是生命尽头,记忆消逝,但主人公却依然有享受生活和精彩人生的权利。

终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如何有尊严地老去?如何让生命一直有质感?卢云和葛福尼在《与岁月和好》一书中做出了回应:“年老是个深触人心的经验,带领我们发掘出丰富的生命宝藏。”变老是有价值的,人生虽然只有活一回,活着的时间也只占人类历史极小的部分,但人可选择静心好好地活着,从领受到成熟的给予、使活着到死亡都各有价值,以此完成生命中最后的历程。

抑郁的老人越来越多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据联合国统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这个数字将超过美国人口总数。而据全国老龄委的数据显示,从2015年起中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未来2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从2.22亿增加到4.18亿,几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步入老年人行列,很多成为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全国老龄办信息中心养老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幸福养老基金执行主任刘红尘提到,我国空巢老人已达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城市有54%的老年家庭是空巢,个别城市比如京津沪、沈阳等大城市和重工业城市,空巢老人已达60-70%。与此同时,高龄老人正以年均100万人的态势增长,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以每年7.6万个家庭的数量增加,老龄化的现象日趋严重,被很多人称之为“银发浪潮”或“人口海啸”。

更加严峻的是老人们的生存现状。城镇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从2000年的18.6%降到2010年的11.3%,据专家称,这个比例还会再下降。刘红尘认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空巢老人最大的问题是精神和心理问题,因为空巢而孤独、寂寞,往往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很多人得了抑郁症。

“一些我们听了很难理解的事情发生在空巢老人身上。”刘红尘指出,有的老人因为老伴去世、保姆离开抑郁而死,还有老人因为宠物丢了而自杀。与国外相比,中国男性丧偶老人三年内死亡率非常高,空巢老人的自杀率也居高不下。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未来将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挑战不可谓不大。



从被人拒绝到自我拒绝

精神和心理上的问题,的确令老人们的晚景倍感凄凉。但这仅仅是表象,如卢云所说,社会的拒绝、朋友的拒绝以及自我的拒绝,带来隔离、孤寂和自我迷失,这才是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往往是社会的拒绝左右了朋友的拒绝,由此引爆了自我的拒绝。这种拒绝是最致命的,会使人厌烦一切,浑浑噩噩,毫无盼望,会使人即便年轻,心却已老。82岁的芙萝丽妲·斯科特—麦斯威尔(Florida Scott-Maxwell)说:我们很想知道自己到底必须活多老,必须忍受何种程度的衰残。我们一直在悄悄地对自己说:“这年纪还没到时候吗?我还必须活多久呢?”因为年老比死更令人害怕……等待死亡让我们消沉,并且讨厌自己即将变成的样子。

克莱尔·汤森德(Claire Townsend)描述老年是最终的种族隔离。在一个只重视“做什么”或“拥有什么”,胜于重视“存有”的文化中,她的说法似乎很贴切。我们想有一份工作,过好的生活,有一栋房子、一辆车,有足够的钱,还有股票和基金,有好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程度的知识水平。这些成为我们生活动力的中心。那些不再能用上述的“想望”方式与现实世界打交道的人,就注定成为局外人。

“当人的存有隶属于他的所有,隔离的状态就会发生。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少数权力在握的人,只能紧紧握住他们的财富、权利、影响力不放手,好避免被隔离的命运。他们选择了压迫者而非受迫者的角色。我们看到,那些有权势的老人,如何焦虑地抓住过时的观点和老旧习惯,因此阻碍了真正的成长和发展……他们跟那些相较之下不是那么幸运的同龄人一样,都是老年的受害者。”

而隔离也常常以不易察觉的形式发生。有时出于善意的想法,避免老人受伤。“但事实上,他们的生活不再像普通人,而是更空虚、更不真实。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他们被迫进入了选择性沟通的牢笼中,使他们不能如实看见、如实明白、如实解读他们所在的世界。”

当所有这些有意无意的拒绝,最终引爆自我拒绝时,自觉无用、被晾在一边等诸多负面的情绪,往往会导致悲剧的发生。武汉大学教授刘燕舞,在《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中披露了很多因拒绝而引发的令人触目惊心的惨剧:

有不少老人,因为行动困难,拿不到药水瓶也站不上板凳悬梁,便在不及人高的窗户上,搭起一根绳,挎住头,蜷起腿活活吊死。有两位山西的老人,儿子不给饭吃,还屡遭媳妇打骂,头朝下扎进家里的水窖中。“这些都是有必死的决心的。”刘燕舞分析道。他还记得有人跟他介绍说,一位老人要自杀,但怕子女不埋他,便自己挖了个坑,躺在里面边喝药边扒土。

还有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请7天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两三天过去,发现父亲没有要死的迹象,这个儿子就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老人随后自杀,儿子赶在一周内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工。

当地有一个老人如此调侃:“我们这儿的老人都有三个儿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这三个儿子最可靠。”



不要把生命当作需要捍卫的财产

如何能够翻转老年人的可怕光景?这需要我们向这个被玷污的罪性文化宣战。“只有当我们接受年长者成为导师,我们才能提供他们所寻求的帮助。只要我们继续将世界区分为强者与弱者、帮助者与受助者、给予者与领受者、独立者与依赖者,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关顾,只会一直扩大区分的界线,而首先遭殃的就是老人”。

“陌生的老年人首先要成为我们内在自我的一部分,成为受欢迎的朋友。”而要提供这样的内在事奉,卢云特别提到关顾者需要具备的两个特质:贫穷和怜悯。贫穷“让我们不是把生命当作需要捍卫的财产看待,而是把生命当成要分享出去的礼物……不仅给予爱心和行动,更是付出生命本身”,如果我们的心“完全被占据,就没有任何地方留给那些陌生人,让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而怜悯,则是一颗贫穷的心能够产生的。“它使我们克服对陌生长者的惧怕,愿意邀请他们如同客人般进入我们心中最亲密之处……怜悯让我们打破因可怜别人而造成的距离,带着我们自己的人性弱点,接近老年的弟兄姐妹,成为他们的医治者。怜悯并不会除去痛苦和年老带来的苦恼,而是提供了让软弱转变成坚强的空间。”

借由贫穷和怜悯,将会使我们对老年人生出接纳和正视。“唯一有希望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有人勇于倾听,并且真诚面对生命衰老的赤裸事实。不再逃避,而是用一句话、一个触摸、一个微笑及温馨的沉默,说:‘我知道,你只有一次人生好活,生命不能重新再来,但我在你身边,我很在乎你。’也许在被弃绝的黑暗当中,透过一位关顾者给他们温暖的抚慰,他们就能感受到上帝的接纳。”

赵姊妹是一名农村传道人。当她进修神学毕业回到教会,发现教会里老年人很多,他们有的身体被疾病缠累,有的是空巢老人,也有的干脆就是儿子不理女儿不管。见到这些情景,赵姊妹被触动了。

“我回到教会的第一天,就清楚地知道神要我做什么。”赵姊妹将照顾这些老信徒当作神对她的呼召,别人都认为老年人不干净,身上有味,但她却不这么认为,她认为这正是应该服侍他们的理由。“我的责任就是让他们身上不再有异味,让他们可以在地真的如同在天一样生活,”赵姊妹说。

然而教会负责人并不赞同由教会开办养老院。她的提议遭到反对,负责人认为,教会培养赵姊妹作传道人,不是要她“不务正业”。但是赵姊妹心中的感动并没有因此消解,既然教会不同意,那我能不能自己办呢?于是,她着手自己办养老院。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只有上帝给她的感动,她就向神祷告说:“如果这真的来自你,就给我一片地方,让我能够开始。”她就这样祷告了大约一年,神真的给她预备了地方,她就到处借钱开始建房。

别人都不相信她有还钱的能力,熟人都躲着她。没办法,她就自己去赚钱,一点点盖房,凭着这股子韧劲儿,她真地建起了养老院。因为她存着奉献的心志,养老院收费很低,还要请护工。随着越来越多老人入住,教会里面的言语也多起来,她的讲道也被停了,说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侍奉神需要专一。赵姊妹只好辞去教会工作,专心看护老人。

养老院里设施简陋,很多东西都是从二手市场淘来的。被问到有没有一些资助时,赵姊妹说:“每逢过节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社会团体来慰问,偶尔也会有一点生活用品的补助。还有一些远处教会的弟兄姐妹来帮助做一天义工护理老人。”为什么是远处教会的人呢?她说:“我们教会一直不支持也不让弟兄姐妹来做义工,他们还没来看过这里的老人,都是远处的教会听见这有老人院来帮忙的。”

很多老人被赵姊妹的服侍感动,他们中间有一半人都开始慢慢接受耶稣了。赵姊妹说,照顾老人其实很简单,你真的对他好,他就认为你信的神也好。




将老旧的生命交给神更新

伯尼斯.纽加顿(Bernice Neugarten)曾经针对两千位以上70-79岁的老人进行长期研究,在报告中她清楚地指出,老年并不是生命周期的阴翳终结,在其中只能逐渐丧失精彩的自我;人们对年老不必要的惧怕,往往是因为偏见造成的。

老年人一样可以活得丰盛而精彩,这样的例子很多,正如卢云举例说:“年迈的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将生命献给历史悠久的教会,年长的特蕾莎修女将希望带给病危的印度人;我们看到伦勃朗最后的自画像,会发现之前看不到的深刻元素;我们惊叹于米开朗基罗最后的作品,知道这是他的登峰造极之作……变老可以是一条走向光明的道路!”

卢云特别指出,“盼望、幽默和愿景这三种因素会创造出幸福的人,他们能够保持心胸的开放,同时享受长期经验的果实”,而这三者无不与信仰密切相关,恰是与耶稣的相连,使幸福成为可能。正如书中借由芙萝丽妲·斯科特描述她不断迈向光明的老年生活时所指出的,“长寿让我更接近真理”!恰是这种靠近,使人越发的满足。

我的母亲今年已经74岁,是一位传道人,牧养自己所建立的教会。父亲早于2009年就离世了,我们这些儿女都已经各自成家,居住在各地,平时家里只有妈妈一人,同在一个城市的妹妹周末会去陪陪母亲,可是因为孩子需要上各种辅导班,这种陪伴也不能持续。所以母亲是真正意义上的空巢老人。但母亲却过得非常充实甚至忙碌:早上3:30起床晨祷,然后读经、探访……这样的生活数十几年如一日。

不过,就在前几年,因为妹妹孩子的降生,母亲一手把她带大,这难免影响到她与主亲近的时间。因此,那是她生命最软弱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甚至一度想离开服侍。后来,当妹妹孩子大了,母亲恢复了空巢生活,同时也恢复了灵修与祷告,从她的脸上又可以看到那种喜乐与盼望!

就算老迈,然而当这老旧的生命交在神的手中,也依然会散发出生命的光彩,或许恰如圣经所言:“义人要发旺如棕树,生长如黎巴嫩的香柏树。他们栽于耶和华的殿中,发旺在我们神的院里。他们年老的时候仍要结果子,要满了汁浆而常发青。好显明耶和华是正直的。”(诗92:12-15)


(本文成文参考《与岁月和好》一书,由卢云(Henri Nouwen )、葛福尼(Walter J. Gaffney)著,2017年华文出版社,康培思文化出品)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