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你的灵修心态或已暴露今日教会困境

你的灵修心态或已暴露今日教会困境

你的灵修心态或已暴露今日教会困境
http://mp.weixin.qq.com/s/iVBp7D6WbcG6joKL9ftpmA

你的灵修心态或已暴露今日教会困境
2017-10-11 林鸿信 橡树文字工作室

橡树出版之【精彩书摘】
编者按

oaktreepublishing
基督徒的灵修,正如一日三餐一样重要。如此重要的事,我们该持何种心态来面对?这正是今天林鸿信牧师的文中所提出的。但文章最值得我们警醒的,不是灵修心态本身孰优孰劣,而在于每一种灵修心态背后的教会牧养,或许已因偏离真理而陷入困境。愿神透过灵修这件事提醒并归正我们!

一般而言,灵修进路可以分成下而上之路、上而下之路,前者由人逐渐地提升接近上帝,后者则上帝主动临及而改变人。

下而上之路

在灵修进路主张由下而上者,通常会尝试区分进升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其中最常见者为“灵修三路”,主张由下而上有炼路、明路与合路,东西方教会传统许多神秘主义的灵修伟人持这主张。相传这说法最早是伪丢尼修所提出,后来被中世纪神学家波拿文土拉(Bonaventure 1121-1274)发扬光大。波拿文土拉著有《灵修三路》《The Triple Way),他把灵修操练的历程分成三个阶段:

(1)炼路——净化之路(Purgative Way)

第一步是锻炼洁净,炼净自己最佳的方法就是默想十字架,通过默想十架,洁净良心,把自己修炼洁净,这通常是一个受苦炼净的阶段。

(2)明路——光照之路(Illuminative Way)

当炼净之后,开始在上帝的应许里,体验来自上帝的光照启发,在这阶段仍然必须不断地默想耶稣基督的受苦,藉着马利亚的帮助而逐渐走向与上帝合一的神性境界,这是一个豁然开朗的阶段。

(3)合路——合一之路(Unitive Way)

进入神圣美妙之爱,体会到天人合一,在合一的境界里,在上帝神圣强烈光照下而无法看见上帝,这是一个走向完全的阶段。

天主教会灵修学经常说到“灵修三路”所指的就是这个灵修传统,根据这种灵修操练方式,人首先必须将自己修炼洁净,然后领受上帝的光照,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整体而言,是“由下而上”的进路,循次渐进,从人到神,最终的神人合一,就好像十七、十八世纪神秘主义者盖恩夫人(Madame Guyon, 1648-1717)所形容,灵操阶段最后有如河水流入海洋,至终无法分辨何为河水、何为海水。



上而下之路

宗教改革之后,基督教对于信仰经历的焦点从人转向上帝,把信仰的起点定位在上帝称人为义——称义(Justification),接着是人被分别为圣归属上帝——圣化(Sanctification),最后是人得以分享上帝的荣耀——得荣耀(Glorification)。

由于称义是天上的上帝称地上的人为义,可说是发生在天上;圣化是地上的人开始被分别出来归属于天上的上帝,可说是发生在天与地之间;得荣耀则是上帝的子民得以分享上帝的荣耀,可说是发生在地上而在地如在天。

整体来看,基督教对信仰经历的了解有如从上而下之路,从在天上上帝启动的称义开始,藉由圣化直到实现在地如在天得以分享上帝的荣耀。

宗教改革神学可回溯到奥古斯丁与伯拉纠的争论,那场争论确立了上帝恩典是人得以拯救的原因,不过奥古斯丁把得救过程诠释为在上帝恩典帮助下人成为义人,虽然强调上帝恩典却仍保留凸显人的主权。这种“成义”的主张被路德修改成“称义”,把得救过程诠释为上帝称罪人为义人,更加强调上帝主权,不过却避谈人的改变以免过于凸显人的主权,然而却被批判为“反律法主义”(antinomianism),因为忽略人当尽的责任。

纵观路德一生的努力,可以用一句话作为总结:“上帝就是上帝!”他追求在生活的所有层面都经历到上帝就是上帝,放弃一切人为的努力,除去教会对上帝拯救的干预,主张“上帝就是上帝”也就是主张“人就是人”,这是一种深层的自由意识之觉醒。当创造者上帝安居其位时,也是被造者人安居其位时,而且“创造”与“被造”的分际明白清楚。

不过,路德所关心的毕竟有其限制,他集中注意力在“信仰良心”,而比较少谈到“实践行动”,亦即在已经体验上帝恩典的人们当中,究竟应当如何表现出所信?以中国哲学术语来说,路德所关心的是“内圣”,而非“外王”,这方面必须由其他神学家来补其不足,当内在的觉醒开始发动时,外在的觉醒也就不远了。

加尔文思想可说是接着路德讲下去,开始顾及由“内圣”而“外王”——亦即因信称义者的圣化表现。《基督教要义》里的顺序是先讨论重生、悔改、圣化——人的改变,而后论及称义——上帝主权,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路德强调上帝主权有所不同,其实这应当是有意做出的平衡安排。加尔文并非以前者为后者的条件,乃是先论及可见的地上层次,而后论及不可见的天上层次,对他而言地上层次与天上层次是同时发生的——而且是在上帝主权之下发生的,在地上人的改变——重生、悔改、圣化之背后的终极原因正是上帝主权,表现在天上上帝的作为——称义、赦罪、复合。

宗教改革的神学焦点集中在“因信称义”,亦即藉着信被上帝称为义。那么称义究竟发生在哪里呢?是发生在天上还是人间?谁称谁为义?谁被称为义呢?路德主张信主的人同时是义人与罪人,亦即相信的人纵使在人眼中仍为罪人,在上帝眼中却为义人,因此称义是发生在天上,是天上的上帝称地上的罪人为义人,这看来似乎平凡无奇却又最神秘难解。

信仰历程一开始从天上上帝称人为义,接着被称为义的人愈来愈被圣化而归属上帝,一方面仍是生活在地上的人,另一方面却是属于天上的国民,有如处于天与地的交界地带。长期以来Sanctification经常被译为“成圣”,不过成圣一语带有人主动的意涵,宗教改革神学关注的却是上帝的主权,因此翻成“圣化”更能呈现上帝处于主动而人处在被动,圣化的极致就是人得以分享上帝的荣耀而在地如在天。

宗教改革神学所追求最高的信仰理想并非人能超凡入圣升天,毕竟称义、圣化、得荣耀这三个层次,人都居于被动而上帝主动,人仅仅是居住于地上的人而已。所应当追求的是在地如在天,有如“主祷文”的三个祈愿把焦点集中在地上将一切荣耀归与上帝:“愿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上帝的名被称为圣之处,上帝的国降临之处,上帝的旨意施行之处,全部都是发生在地上而如同在天上,呈现出上帝居于主动的上而下之路。



今日教会的困境

宗教改革强调上而下之路,相对于天主教会重视下而上之路,所造成的灵修观分野,迄今仍然如此。整体而言,两种进路都可找到圣经基础,也有许多见证者的经验基础。有人的信仰体验比较是下而上,也有人的信仰体验比较是上而下。然而,基于人性原本倾向向上攀升,下而上的说法比较容易被人接受,再加上东方一向有修道练功的传统,整个下而上的架构非常符合这样的传统,下而上的信仰历程有如修道练功一般循序从初阶、进阶渐进到高阶。

在下而上或上而下之间的抉择,真正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以地为卑而以天为尊的心态,若是如此的话自然想要离地登天而选择下而上。如果能够以“被造在地上的人”为不可逾越的本分,期盼的自然不是离地登天,而是在地如在天,况且启示录所描绘终末盼望实现时的光景是天地更新的“新天新地”,而非改地为天。

宗教改革所反对的神职人员与平信徒二分,就是以神职人员为更接近天上,而一般信徒则更加接近地上,这背后仍有灵肉二元的思想,以致神职人员容易倾向自以为是,看自己是已经取得修道成果的进阶高手。

笔者曾在一个主要是天主教学者与神职人员组成的学术研讨会受邀介绍路德的因信称义,结果引发相当激烈的讨论与批判。许多发言反映一种对于阶层制的灵性世界之坚持,路德的主张真的打破了圣俗二分的观点,甚至拆掉了修道院的围墙,这些回应并不算令人惊奇。令人更惊讶的是,曾经多次在教会做神学专题演讲,我发现最难讲的主题就是因信称义,当把宗教改革最重要的精神——称义是完全建立在上帝恩典的基础讲出来的时候,连许多基督徒都很不能接受,因为如果按照因信称义的精神,人在上帝的面前仿佛完全不能做什么,而大家早已习惯了总是因着我得努力做了些什么,去讨上帝的喜悦,我才被上帝恩典接纳的想法。

甚至有对神学一知半解的传道人批判说,传讲恩典是自由派的特征,太多西方教会传讲恩典就是受到自由神学的影响,以致教会人数走下坡,其实却不知道自由派传讲的并非真正的恩典而是人的功德,是以文化追求、社会行动彻底地替代了上帝恩典,今日教会的困境恐怕不在于太多传讲上帝的恩典,而是太少传讲上帝的恩典。

如果以追随律法主义的“法利赛人”为一种典型,代表相信藉由倚靠自己遵守律法形式可以取得上帝的奖赏者,我们可能会发现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有许多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只是以不同面貌出现。当“法利赛人”出现在保守派当中时,被高举的是敬虔、服事、聚会、传福音的功劳;当“法利赛人”出现在自由派当中时,被高举的则是关怀、行动、服务、爱心的功劳;而当我们指责别人是自由派或保守派时,很可能那一刹那,我们就是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法利赛人”最重要的形成因素可能还是类似灵肉二元般地把天地二分,以自己居于天而俯瞰处于地的芸芸众生,难免不自以为义。

(摘自《系统神学(下)》,校园书房,2017.06)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