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十年

转载: 十年

十年
2017-02-09 杜玫


有人说过: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你出生的那一天,第二次是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那一天。





前言

国内读完医学院,拿到全奖赴美读博,几乎是不需要思考的选择,中规中矩,毫无悬念。美国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开始思考并寻找着自己......尝试着以前想过没想过的一些行业。很多东西看似美好,其实不然。职业也像鞋子,试过才知道是否合适。

理想的职业应该同时满足两点,缺一不可:其一,兴趣所在,未必是最喜欢的,但是至少是有兴趣的。没有这一点,工作就没有乐趣。其二,可以让你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这一点,工作就没有意义。至于想要的生活,因人而异。当年的我,已经对自己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社会的尊重和物质的宽裕缺一不可。在美国做医生似乎是我最佳的选择。

这是一条漫长又艰辛的路。对外国医学生来讲,先要考过美国医学执照考试(USMLE), step1, step2 临床知识,step2 临床技能,step3。每一个考试都是至少八个小时的考试。我必须上班来保持合法的身份,只能业余时间来复习,一年考一个就不错了。然后3-5年的住院医培训,再加1-3年的专科培训。如果一切顺利,大约七八年,可以拿到独立行医执照,成为真正在美行医的医生。很难,但不是不可能。



第一部 选择与坚持

十年前的我挣扎在人生的最低谷。在纠结了很久很久之后,我辞掉了鸡肋一样的工作,结束了鸡肋一样的感情,独自从西岸来到东岸的这座城市。只有一辆车和可以装在车里的全部家当,租了一户人家的阁楼,找到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很多人不知道我的行踪,很多人不明白我的选择。我一向懒得解释也不在乎。但是,我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

新的工作,朝九晚五,不出差,下班就不再想工作的事,正是我当时需要的。每天下班要么去医院图书馆,要么回家看书。开始的几个月,天天背着一本医学字典。虽然国内上过医学院,虽然我的英文一向还算好,仍然吃力。几乎每一页书上都有不认识的单词,查过的还会忘。有一次美国同事居然问我:"你天天翻的那本厚书,是你们的圣经吗?"

不同于典型的中国留学生,我强于动手操作却不擅长标准化考试。每天学习备考的日子枯燥,无聊。我常常怀疑自己当年国内医学院都学了什么,很多东西只有模糊的概念,全然不知所以,只好再去读英文教科书。一次又一次,看过忘了,再看,又忘了,令人无比沮丧。多少次,深夜里独自痛哭,冷水洗洗脸,继续。上班和看书几乎是生活的全部,其余的时间休息,锻炼。

USMLE第一步考过了,但成绩平平。在很多中国医学生考90多分,甚至99分的情况下,我的成绩委实可怜。而USMLE一旦及格,是不允许重考的。成绩的好坏跟能否申请到住院医直接相关,高分往往是中国医学生最大的优势,也是拿到面试的敲门砖。我显然是个例外。很郁闷,想过要不要就此放弃,在没有投入很多的时候知难而退。纠结了大约一个星期,与其说是纠结要不要继续,不如说是在给自己向前的勇气,因为我知道自己并不想放弃。于是,继续。

后来陆续考完了step 2CS and CK,step3。所有考试一次通过。比起那些反复考多次的人,我没有失败的记录。但是,比起那些高分的人,我所有的分数都没有竞争力。




选择是最痛苦的过程。人们往往患得患失,瞻前顾后。其实选择了这一条路,也就选择了一路的荆棘和坎坷,虽然远方可能鲜花盛开。行走的过程中,会一次次动摇,会怀疑,会软弱....我都有过,但从未后悔。

这一程,最难的是孤寂。是的,寂寞,你可以一天都不说一句母语;孤独,因为任何人都帮不到你。没错,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衣食无忧。但绿卡,前途,感情,所有的事情都悬在空中。 忧虑和不安,隐隐地无时不在地压在心头,在静谧的夜晚跳出来,侵蚀本已脆弱的心。战胜脆弱,挡住诱惑,坚守自己,并不容易。除了学习, 每周3到5次去健身房。运动不仅是为健康,更是放松和激励。那时的运动也极无聊,就是定好时间的跑步机,或者一个小时的健身操。既不需同伴也无所谓天气。每每累到想要放弃时再坚持一会儿就完成了。相信每一个长期运动的人都有体会,体力上的坚持可以带给你更强的意志,也可以累到让人没时间去忧郁。

我本来就不是呼朋唤友的人,那段时间更是独行侠一样,住的地方没有中国人,邻居们都是忙碌的职场中人,几乎碰不到。独居一处,独来独往,按时出门按时回家,规律得像钟表。既没时间也不想招惹是非,日子单调得似乎每天都一样。 我曾经不止一次想,如果我在自己的公寓里死了,过多久会被人发现?听起来似乎不可能发生什么意外,直到有一天我在上班的时候接到公寓管理员的电话。她要我下班后别回家,先去警局。到了警局,我被告知,我的公寓被人破门而入。警察问了些问题后陪我回家,新的门已经装好,但屋里一片狼籍。


我每天大约六点半离家。公寓的经理其实就跟我住同一层。她八点多去上班时发现我的门敞着,几乎要掉下来,里面显然被洗劫过。所以,作案人肯定知道我的作息时间。要通过两道门才进得到我的楼里,作案人显然通行无阻。也就是说,是同一个楼里, 至少同一个小区的人。警察要我清点一下丢了什么。我原本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证件和学位证书都在,丢了要补会很麻烦。跟随我辗转迁移的老照片也在,这对我是无比珍贵的东西。其它,真的是身外之物了。几件喜欢的首饰丢了,可惜但不影响生活。一块手表,不常带,因为送的人而珍贵,也丢了,有点难过。其它,衣服家具之类,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警察和公寓经理看我情绪稳定,走了,说他们会加强巡逻,这里不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我一个人看着满地狼藉发呆,倒不是心疼东西,而是感到了恐惧。一直有人在关注着我的,如此了解我的作息想必也知道我独居独行。如果他们来的时候我在家里会是什么后果?如果他们要的不仅仅是财物呢?我没有办法再呆在这里。当晚就去了朋友家里。上帝其实从来不曾忘记我,在我找到工作的这座城市,有两家好朋友,都是早年在美国读书时就认识的至交,知根知底。每两周我就会去他们家吃饭,轮流着。他们给了我家人一样的关心和温暖。车坏了我会打电话给他们,逢年过节我有地方可去。这一次,我哭着去了他们家里。一个星期内,我找好了新的住址,带着一车都装不满的家当,回到了人群里。

考完所有USMLE,拿到ECFMG证书,下一步是申请住院医。





第二部  申请住院医

这一步是整个过程中最最关键的。因为之前的所有都是为了能够进入住院医。而之后的培训,按部就班,绝大多数人都能够完成。所以这一步有点鲤鱼跳龙门的感觉。

有两三年的时间没有真正休过一天假。所有可以不上班的日子都用来积累美国临床经历。我在国内没有工作过,在美国更没有临床经验。另外一点,行医其实不仅仅是简单的看病开药,还有文化伦理管理方面的学问。这些东西我从来没有在学校里学到过。在私人诊所和社区医院里,前前后后,断断续续,三个月的时间跟着家庭医生,内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学习。我用自己的假期,还要付费,换取了这段经历,值得。

人生的每一步都不会白走,只要你用心走过。这句话一而再,再而三地得到了印证。十年后回首,所有的弯路都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

住院医申请都在网上完成,美国医学生一般申请二十多个医院,外国医学生大多需要要申请一百多个医院。准备的材料主要包括医学院学位证书,学校证明,USMLE考试成绩,ECFMG证书,学习工作履历,自述材料,3-4封推荐信。收集齐了,扫描,上传,缴费,发给想去的医院。有些事情你没有掌控,比如国内医学院的证明,推荐人的信,需要至少提前几个月动手。整个过程繁琐又耗时。

大致每年九月初开放申请,一月初底关闭申请。各个医院一边查看申请材料一边给出面试,所以申请绝对是能早就早。外国医学生能不能拿到住院医面试,有几点很关键:考试成绩,推荐信,毕业时间,美国临床经历还有身份。很难讲哪个更重要一些,都重要,看的是综合实力而且不能有明显短板。有些医院有明确的最低成绩和毕业年限的要求,而且第一步是电脑筛选。也就是说,有这些硬伤的话,你的申请材料在电脑筛选时就淘汰出局了,根本不会有人看到。考试成绩和毕业年限是可以量化的硬件,它们的重要性彰显出来了。我从考完step 1 就有的担心残酷地摆在了面前,而且无法改善。但是既然要做,只能全力以赴。细节上的东西,我尽力做到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准备过程焦头烂额,但完成了。



每一家申请的医院都要电话或邮件跟进,既要让人家知道你又不能让人生厌。有些如石沉大海,等待中焦虑不安;有些是冰冷生硬的拒绝,令人无比沮丧;有些拒绝婉转一些,语气中的些许温和都让人感激涕零。 一个面试都没有。每天都是一个或者多个或冷或热的拒绝。每一个拒绝都是对自信的捶打和心灵的煎熬,这样的日子,度日如年大抵如此吧。至今记得一份拒绝的邮件,附近一家小医院的系主任写给我的,我的推荐人之一Dr. B是他的至交,亲自给他打过电话。信中他解释了为什么不会看我的申请,对我破例就是对其他申请人的不公平。但是根据Dr.B的描述,他相信我会是很优秀的医生,理解外国医学生的不易,祝我好运。简单一封信,我看到落泪,只因为字里行间的点滴善意。

面试季节大约在一月底结束。申请人会把面试过的医院按喜好排序,类似第一第二志愿,医院也会把想招申请人排序。然后电脑配对,英文谓之“Match”,大约三月中公布结果,所以有Match Day 一说,犹如高考放榜之日。没有面试自然榜上无名。那些没招够人的医院在match day 之后往往急着要人,还有一线希望。

心灰意冷中忽然得到消息:附近一家小医院没招够人,有一个空缺。一个相熟的医生跟那边系主任是好友,已经帮我打过电话。电话面试后,他们告诉我下周二正式面试,只有我和另外一个附近的申请人,周五最后决定。仿佛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很小很一般的医院,但对我来说是唯一的希望。二取一,比起百里挑一的常规住院医面试,机会大太多了。 面试很顺利。梦想的东西仿佛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周五等来的却是他们要了另一个美国人的消息。优先录取美国人根本不是潜规则,是明的。站在美国人的角度顺理成章,无可厚非。本来外国医生就是补充本国医生数量上的不足,不可能也不应该让一个美国医学生毕业后没有地方做住院医。何况,美国医学生也是千里挑一招的,你如何证明你更优秀?几年后我才明白,关了这一扇窗,是因为上帝有更好的安排。



镜花水月一场,我没有丝毫的怨恨,但是有满满的无望。考试成绩是无法改变的硬伤,再申请一次,我也真的没有什么可以提高的地方了。而生活原本可以很轻松的。这时我已经嫁给一名出色的医生。在美国,很多医生的太太要么不工作要么做一份轻松的工作照顾家庭。周围很多人都觉得我大可不必这么折腾,听到最多的是“女人太强了不好”。我都一笑了之,懒得解释。我要的不是“强”,是能够选择我想要的生活的能力,这个能力无法假手他人。他对我无条件支持,不论再试一次还是就此罢手。相信他很明白:我可能会最终无奈地接受找不到住院医的现实,绝不会浅尝辄止主动地放弃哪怕很小的一线希望。

所以,重整旗鼓,再来一次。真的没什么可以明显改善的地方,该做的第一次就差不多了。这一次,时间从容,完善了一些细节,多申请了一个专业,早早寄出了申请。陆陆续续,拿到六个面试邀请,从东部到中部,六个不同的城市。拿到面试,等于通过了初筛。成绩,履历等纸上的东西就不那么重要了。面试看的是人,相貌气质,脾气性格,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团队精神.......我之前的种种弯路,在这个时候,开始闪闪发光:

因为有了那些孤寂到一天不讲一句中文的日子,我的口语好过很多中国人。令许多国人铩羽而归的临床技能考试,考的是跟患者的沟通交流,我几乎不需要复习,一次通过。尽管面试前依然需要仔细考虑说什么怎么说,但不需要再练习口语。

因为有了那些每天奔波在路上出差的日子,有过独自开车八个小时见客户的经历,两个星期六个城市的面试对我来讲根本不算什么。给我一张地图一辆车,我找得到美国任何一家医院。

因为有了那些利用假期做美国临床实习的日子,我熟悉美国医学文化,可以用大家惯用的术语来交流,自然能够沉着应对比较难的面试问题。


最重要的,因为有了几年在医院的工作经历,我拿到了很好很好的推荐信。写信的人全是业内大拿,而且是没有任何保留的强烈推荐。我相信那一年里,我的推荐信是所有申请这个专业的外国医学生里最好的。是这些信帮我拿到面试,不止一家医院告诉过我“ 我们看了Dr. H的信,决定要见见你......” ,“如果Dr. T说他想要你这样的住院医,我们也想”,“我们相信你很优秀,因为你拿到了 Dr . X这么好的信”。这些无私帮助过我的人生导师们,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面试结束。三家医院给了很明确的暗示,如果我想去应该没问题。Match时的排序还是有些技巧的,跟相亲一样,两厢情愿最重要。排在前面的不是最好最牛的那家医院,而应该是你想去人家也想要你的医院。三月放榜之日, 没有太多悬念,我match上了。

连滚带爬地进入了美国住院医的行列,一身泥巴,但我知道,爬过这个门槛,我终究会站着出去。




第三部  住院医规培和专科训练

磕磕绊绊爬过住院医的门槛,短暂休整后,面对的是长达四年的住院医训练。有人说它是炼狱,有人说是集中营......总之离天堂很远很远。

对住院医这个阶段,官方的描述用词慎重而精准:医学教育是个连续的过程,从医学生到独立执业医生的转换中,住院医培训是极重要的一程。它在体力上,情感上和智力上都要求很高,并且需要长期专注的努力。“Residency is an essential dimens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the medical student to the independent practitioner along the continuum of medicaleducation. It is physically, emotionally, and intellectually demanding, andrequires longitudinally‐concentrated effort on the part of the resident. ”

在我开始的那一年,经过几年的调查和试点,ACGME正式开始施行两项新政:1. 一年级住院医不得连续工作超过18个小时(二年级以上不超过24小时), 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80个小时(外科总住院不超过88小时)。因为之前几年发生过住院医过度疲劳导致误诊和事故。新政旨在确保病人的安全和住院医生的健康。 2. 一年级住院医不得独自值班。值班面对的往往是危重的住院病人或者需要及时处理的急症,让最没有经验的医生单独应对显然不妥,必须有高年住院医在场。

可以想像新政以前住院医们过着怎样的日子,比起前辈们,我们很幸运。然而,住院医培训注定是艰辛的,尤其是第一年。


早早就得到忠告:第一年(PGY-1, Post Graduation Year 1),最重要的是生存下来。超长工作时间是住院医生活的标配。周末补觉,锻炼,念书,休整。长时间工作根本不算什么,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才是真正的考验。其实难的并不是有多忙有多大的责任,而是由于这个阶段知识有限,经验不足而带来的恐慌,低效和不自信。菜鸟PGY-1 们总是干着最脏最累最底层的活,要对病人负责,要替高年级住院医跑腿,要看主管医生的脸色,要处理日常工作还要看书学习......日子真的跟飞一样。每天早饭总是尽可能多吃一点,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吃午饭。中午根本没有午休这一说,自己抽空吃饭。白大褂兜里常备着巧克力和几块饼干。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你的不慎会直接影响到另一个人的健康甚至性命。所以,工作中的每一个决定都要慎重。尽管如此,还是会出错,有时因为无知,有时因为疏忽,有时因为疲劳......有些错误可以纠正,有些无法重来。你不可能把切下来的器官安回去也不可能把输进去的药取出来。所以,还有另一个警告:千万不要犯重大失误,让大家一提起你就想到它。这样的过失会像幽灵一样跟着你的职业生涯,甚至失去同行的信任。

第一年住院医生几乎都是受气包。因为无知,所以容易犯错。因为摸不着头绪,所以瞎忙乎还搞不定事情。别说主管医生或者高年住院医,一个秘书,护士,技术员都可以随时给你一只小鞋穿穿。当时系里,大多数人都很好,但是,有一个颇为邪恶的资深男医生,专业过硬也最擅长抓住院医生的小辫子,几乎所有女生都被骂哭过。每次排班我跟他一起,头天晚上我都睡不着。有一个很霸道的女医生,曾经直接告诉我有她在的地方不许我用紫颜色的笔…… 总有一次,你会崩溃到想哭。住院医都在一个办公室,有人哭根本不稀奇。我自己也哭过两次,不过,是在没人的角落。大哭一场,情绪平复后,冷水洗洗脸,回去接着干活,没人知道,因为我不想让人知道。后来我做专科培训的时候,一个住院医当着几个人的面面情绪失控哭了。我被派去安抚她。带她喝了杯热巧克力后,我告诉她,哭没什么,很多住院医包括我自己都哭过。但是,下次,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哭,因为你不希望自己被人贴上软弱的标签。冷静,理智,情绪稳定是医生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医学浩渺无边,太多要学习的东西。同级的住院医们不仅聪明而且勤奋。我总是担心自己会不会是最差的那个。曾经的一幕,历历在目。一个下午,因为有什么没做好而很沮丧的我独自坐在餐厅一角。离我不远是一个年轻的男住院医和坐在他对面的主管医生(我们医院的医生看白大褂就知道上哪类医生)。那个住院医貌似比我更沮丧,低头不语,一脸严肃。我看不到他的眼里是否有泪水,但我能真切感到他的难过。年长的医生只是默默看着那个的住院医,良久,无语。终于,他开口说话了,清晰而缓慢地告诉那个住院医:“ Don’t kill yourself over this.  Learn from it and move on.   We have patients waiting for you outthere”.  然后两人离开。是的,吸取教训,继续,还有病人在等着。无数次的失误,纠正,沮丧,学习。在成长的轮回中,体力,学识和情绪都在经历捶打。

经历过第一年之后,我对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习以为常,对偶尔的不公和委屈安之若素。住院医第三年怀孕,一直工作到生孩子的那一天。休了五个星期的产假,然后回去上班同时备考最后的独立行医执照。暗无天日的几个月的复习,孩子跟没有妈妈差不多……所有这些辛苦和汗水,挣扎和努力,我无怨无悔。这几年不间断的锤炼,日积月累的熏陶,点点滴滴的积累, 专业之外,我学会了如何做一名真正有职业素养的医生,自信但也谦逊,温和但有原则,善良却有锋芒。

之后的专科训练,依然辛苦但少了挣扎。尤其是顺利拿到独立行医执照后,不再做还在考试的噩梦,仿佛海上漂流很久终于看到了陆地。褪去了当年的沮丧和焦虑,开始有了一些气定神闲的感觉。行走在殿堂级的医院里,同行者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名医们, 心静下来,只有谦卑的感觉。

完成全部训练后,在一家医院开始独立行医,算是给我并不完美的这近十年划了一个还算漂亮的句号。





后记

不久前,一位认识整整十年却初次见面的朋友带我去看海。他说:" 我钦佩你,不仅因为你的现在,更因为我知道你曾经在怎样的低谷”。

走过十年,回首时心静如水,那些曾经的低谷,清晰得历历在目却又遥远到仿佛不曾走过。

再回首,心中却有波澜,因为那些陪伴过我帮助过我的人们。其实,我从来不曾独自走过。想诉说时,总找得到一双愿意倾听的耳朵;想逃离时,总有人给我鼓励的话语......亲人和朋友们,或远或近,一直都在那里。中国,养育了我;美国,历练了我。而上帝,从未忘记我,而且青睐有加。每一个挫折都是为了预备更坚强的我,每一个失望都是因为有更好的安排。

每一个在美行医的中国人,甚至任何地方的任何一个努力奋斗过的人,都会有自己的这十年。也许并不辉煌,甚至算不上成功,但是,我们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

张晓彤 医生 Gloria Zhang, MD, MPH.  


Views 11809138 Report

TOP

美国华人医生---写在“十年” 之后

美国华人医生---写在“十年” 之后
2017-02-14 原创 张晓彤

“十年” 其实不过是一篇写给自己的为了记忆的记录。最早没有在朋友圈和美加医生群里发,是因为有自知之明:在美行医的华人医生这个群体里,比我聪明而且比我用功的一大把,比我更辛苦更艰难的也是一大把,我的经历实在算不得什么。前几天把这篇文章收在个人专栏里并且分享到几个医生群。很多人留言,有点意外,更多的是感动。



摘录一些如下:

“有空读完你的十年。很多己模糊的记忆又清晰起来!”

“像是为我们写的”

“这十年,经历时最漫长,回忆中最精彩”

“ 这才是真正的青春无悔了。”

“为我们全部在美的华人医生骄傲!这曾是一条炼狱般的旅程!”

“我们是幸运儿,最终还是登上了“花果山”。当年选择这条路的时候,30%的信心都没有。”

“ 感同身受,骄傲留给坚持到最后的人”

“写的真实感人! 勾起了我很多回忆,唤起了很多共鸣。奋斗的十年,无悔的青春。”

“你开始看书是每页有几个不认识的,俺比你强点,每页都能有几个认识的。但合上书的赶脚都一样、什么也想不起来”

“感到更加亲切,走过这段人生道路,没有什么更可怕的,同时也更是感恩我们所拥有的”

“十年不易,今天的成就辉煌来之不易,感谢当初有一颗坚持的心。如今淡定从容娓娓道来”

“ 真的是浴火重生的十年”




平日里打枪航海的男医生湿润了双眼:“写的真好,看得我眼睛都湿润了,这里的医生朋友们可能都有自己的故事吧”

意气风发心怀远大的男医生: "看完有想哭的感觉,多少往事在心头”

很棒的已经培养出下一代医生的女医生:“很感动!但是你比我们当时的处境要好多了,我们夫妻两人一起考,还要养孩子,三四年都没有休过一天假。当时我们俩复习都要排班,白天周一和周三我不上班,复习考试,晚上六点后和周末是我丈夫的复习时间。我带孩子和做家务。他还要挣钱养家。也过来了!后来女儿美国医学院考USMLE时,感慨万千说,竟想象不出我们当年外国毕业的医学生如何回考过并且做出来了。”



有的来自医生家人:“看了你的文章十年,深有同感。你写得非常真实!我先生就是这么经历过来的。他的step1考得几乎满分,但是他考试过程中,情绪波动很大,当时我们的婚姻处在将近崩溃的边缘。我做了他多年的撒气筒和受气包。但当时也可怜他每天暗无天日的学习和考试雷打不动的作息。当年周末天气好时,他就长叹气,关在屋里看书。住院医头一年我们经常2-3个月见一次面。这个过程的确艰辛,一把辛酸泪。佩服你这么如实的写出这个过程。也钦佩你在第一步成绩不很高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下去。因为我认识的两个人因为第一步成绩就放弃了。真的为他们可惜。坚持到最后就是历练自己。”



诗人医生的妈妈回复:“细读上文, 十年艰辛成医之路,似乎文中有你的缩影。想当初,你就是这样过关斩将闯过来的,不由我热泪盈眶。为你骄傲,望珍惜眼前,更展望将来!!珍惜生命的一切”

有当年的同窗,如今的美国名校教授:“我先后看过好几次。第一次化了几分钟,感觉和大多来美求学的你我没有本质区别(其实每个在外地工作的都有自己的一把辛酸泪,不是吗)后来反复读了几次,才体会到其中的艰辛。”

有国内的素不相识的同行:“国内清晨,从头到尾细读你的每一个文字,被深深打动。仿佛身历其境,感同身受。面对艰难甚至艰苦,你的努力、你的坚持、你的不服输,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给我们这些朋友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CMG, Chinese Medical Graduates,不论毕业于中国哪所医学院,进入美国的住院医体系时,这是我们共同的标签。

“十年”,之所以有共鸣,是因为我们都从那里走过,或多或少,一样的重重关卡,一样的崎岖不平。之所以感人,是因为除了个人的坚持,背后还有多少家人的牺牲和付出。

美国1/4的医生毕业于外国医学院,中国医学生不到其中1/10。 打开国门三十载,十余万留学访学大军中不知多少医学生, 如今在美行医的中国医学生大约只有6800人,占美国所有执业医生的1% (2008年,美国人口统计结果,共有661,000名医生)。

CMG,我们只有1%,惺惺相惜的1%。

几天前,时代周刊撰文:“研究发现:外国医学生工作更出色!(Doctors who trained abroad are better at their jobs, Study says)”。

Bravo, CMG!



不时有人咨询要不要走这条路?  这是一条只有你自己亲自走了,而且拼尽全力走了,才知道能不能走通的路。同一条路,山的这一头,有国内医学院毕业直接来做住院医的后生,也有早已在国内名院带研究生的前辈,更多的是如我一样平凡但追梦的人。别人的故事,终究只是江湖上的传说。

如今,我们这些CMG们,工作和家庭之外,有人致力于中美交流合作,有人献身于全球义医。更多的人,默默做着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人生数十年,
我们可曾做过什么?
于万千人中,
哪怕只是一点萤光,
明亮而温暖。



作者简介

张晓彤 医生 Gloria Zhang, MD, MPH.  
Cleveland Clinic

TOP

昨晚贴的时候没细看,今早一边开会,一边开小差读完了。

不是学医的,但我能深深体会10年的艰辛/挣扎/忐忑/焦虑。只有坚持,咬牙坚持,是唯一一条路。

TOP

人生数十年,
我们可曾做过什么?
于万千人中,
哪怕只是一点萤光,
明亮而温暖。

TOP

ZT: 美国医学教育

http://www.wenxuecity.com/blog/201703/61253/7823.html

导读:在美国,要是问大家什么职业最让人羡慕,那一定非医生和律师莫属。事实上,医生实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堪称美国社会的“三高”职业: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高。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当别人知道你是一名医生,都会崇敬地在你姓氏面前加一个“Dr.” 的尊称。

然而,在美国想当一名医生可没那么简单,看起来无穷无尽的考试和极其激烈的竞争让很多有志于在美国从医的人望而却步。如果你有机会看一看美国医师的办公室,你会发现他们在办公室里悬挂着包括学历证书、资历证书、专科证书、各种学会会员证书、行医执照在内的各种证书,不一而足。这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一名医生的心态:“我是历尽艰辛,从千军万马中拼出来的精英,这些证书就能为我代言。”

▍成为美国医生有多难

我们来看看一个美国医生所需要接受的正规教育:

◆大学四年
◆医学院四年
◆住院医师培训三至七年

所以一个美国人如果想在美国成为一名医生的话,必须经历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的正规化教育,其中包括十一至十五年的高等教育。

再来看看一个美国医生高中毕业后要经历的一系列重大考试:

◆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
◆美国医生执照考试第一步 (USMLE Step 1)
◆美国医生执照考试第二步临床理论部分 (USMLE Step 2 CK)
◆美国医生执照考试第二步临床技能部分 (USMLE Step 2 CS)
◆美国医生执照考试的三步 (USMLE Step 3)
◆专科医生资格证书考试 (Specialty Board Exam)




▍报考医学院

在美国,报考医学院的考生一般要完成 4 年理工科大学本科的学习(以前主要是理工科,现在也逐步增加人文学科比例),修完申请医学院必须的科目(Pre-Med),再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简称MCAT)才能申请医学院。事实上,光是申请这一步就已经淘汰了大多数的人,首先,申请者需要在MCAT中获得很好的成绩,其次,本科平均成绩(GPA)需要在3.8以上(总分4.0);加上个人陈述,推荐信,工作经验,社区服务经历等等申请条件都必须接近完美,基本是万中选一,竞争极其激烈。很多人在本科毕业后,为了进入医学院不得不奋斗好几年,还不容易成功。北美共有不到150所医学院,每个医学院每年招收新生一般不到200人。

医学院学制4年。头两年主要是在学校里学习基础课程。并通过美国医生执照考试第一步 (USMLE Step 1)。通过考试后,准许学生进入临床培训阶段,学习临床理论课程和接受临床见习轮转。毕业前,学生必须通过美国医生执照考试第二步(USMLE Step 2)的全部考试并申请成为住院医师。

▍成为住院医师

学生完成医学院学习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报考各大学教学医院的相关学科进行住院医师培训。美国的住院医师和中国的住院医师有根本的不同。在中国,医学生毕业以后即可到医院开始做住院医师,这个住院医师的职位是相对固定的,住院医师在医院里工作数年后就晋升为主治医师。而在美国,住院医师的职位不是医院编制内,而是一个属于临时性的受培训的职位。所有的医学生都必须接受至少三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在接受完住院医师培训后,还需要通过美国医生执照考试第三步 (USMLE Step 3)。只有通过以上三步全美医师资格考试,才能有资格成为主治医师(Attending,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医师),并申请各自感兴趣的医院和专科从事独立的临床工作。



▍住院医师匹配(Match)

作为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住院医师培训制度要求住院医师在上一级医师的带领下进行知识学习和临床实践,最终掌握某个专科的知识,技能和行医态度。全美有1700所医院开设住院医师培训,每年5月,由毕业后医学教育联合委员会召集会议,并由医学教育委员会认可,决定下年度全国住院医师培养计划,汇编成住院医师培养计划指南(Directory of Residency training Programs),向全美以及国外医学院毕业生提供训练职位。所有的住院医师申请者必须填报志愿申请,并由医院进行面试最终决定是否接受该学生,这一过程被称为“Match”。据统计,每一名医学院毕业生平均要向26家医院提供住院医师申请,收到面试通知概率为63%,最终虽然基本都能match上,但也很难保证录取到自己的第一志愿了。

▍住院医师培训办法

以下就以普外科为例,对美国住院医师的培训内容作简要的介绍。普外科的住院医培训需要5年,具体的情况为:

第一年:实习医师(intern),进入医院第一周上课,主要是了解临床工作的注意事项和医院情况,通过BLS(基本生命支持)和ACLS(高级生命支持)等基本培训后,进入临床培训期,辅助住院总医师管理患者,看门诊,值班,前往手术室观摩学习等初级学习。在做完第一年住院医师后,可以选择考step3的执照并开设诊所,但只能看最简单的病。

第二年:培训内容和第一年类似,但是难度略有增加,主要是前往ICU以及小儿外科、整形外科等专科病房进行轮转。

第三年:管理会诊患者,参与决策急诊病人是否应该送入手术室,同时开始主刀中等以上手术如胆囊切除等。

第四年:为第五年成为普外住院总医师(Chief resident)做过渡,前四个月做创伤外科住院总医师、四个月的血管外科住院总医师,另外四个月选择其他专科如小儿外科住院总医师或胸外科的住院总医师。

第五年:成为普外住院总医师,管理排班、排手术、看诊、查房、主刀较大的外科手术等,还需要管理低年级住院医师及进行病例讨论。住院总医师外科手术强度大,要求主刀(负责50%以上手术过程)达500例,每种手术要到达一定数量。为了在手术中获得更多主刀机会,住院医师必须对患者病史、手术指征等了然于胸,结束手术后,住院医师还需要将手术过程记录下来并写成报告给主治医生修改,管理十分规范严格。



▍住院医师考核

住院医师培训结束后最重要的是要通过专科医生资历证书考试,俗称考Board。在培训期间每年都要参加全国统考和模拟口试,为考Board做准备。模拟口试每年都不一样,第一年比较简单,随着住院医师等级提高,手术过程和更多细节如解剖结构等都会考到。这不仅是检查各住院医师学习情况,同时也是检查医院教学质量的指标。住院医师考得不好将被淘汰,而其培训的医院也会受到警告,如警告无效将被取消带住院医师的资格。因此,医院对培训住院医师工作非常重视。   

▍教学和查房

每周的必修课:医院每周有一个半天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一般第一步是死亡病例讨论和并发症讨论,必须用1至2个小时才能完成。然后主治医师作教学查房,先由总住院医师选择有教育意义的病例,具体查房时问的问题很多,一般先从第一年住院医师开始回答,回答不出就由上一级医师回答。所有病例都由总住院医师开始介绍,参加者都可以提问。总住院医师必须事先知道所有病历资料,如果提的问题总住院医师都不能回答,就会通知下周再进行讨论。

  
▍住院医师收入

在美国医院带教一名住院医师,政府每年给教学医院 10 万美元。一部分是用来发住院医师的薪水(一般住院医师每年薪水3至4万美元),另外一部分钱是用来为住院医师买医疗保险、支付培训费用,如每年安排住院医师外出开会的花销等。每年收入3万至4万美元在美国是很基本的工资,还要缴税等,在住院医师期间能拿到手的月薪在 2 千美元左右,基本能维持生活。在完成规培成为主治后,内科医生或家庭医生年收入一般在十几万美元,专科医师年薪稍高一些,普外科医师第一年年薪基本有 20 万美元左右。

▍毕业后的去向

普外住院医师毕业后,可以选择去比较好的专业或单位工作,但必须先到一些有知名度的学校或医院去做 2 年,积累好的经验;其次也可以直接私人开业,不须另外训练,工资稍高一些;还可以进入感兴趣的亚专业进行专科训练(Fellowship Training),最受欢迎的学科包括心外、胸外、整形外科、血管外科等。完成1-3年不等的专科培训后,再通过相应的资历认证,才能成为这些领域的主治医生。而另一些受欢迎的外科科室,如骨科、神外等,具有独立的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可在医学院毕业后直接申请。可谓是道阻且长。

TOP

回复 5楼pp_dream 的帖子

为什么米弟还是那么多庸医呢?

TOP

ZT: ER看病收到天价账单,怎么办??

http://bbs.wenxuecity.com/law/216048.html

我家小孩去年底在公园玩受伤,因为摔在gravel埔的地方,脸上有好几处小的割伤。 为了放心,我们带他去ER看一下。我们保险很好,是PPO.我特地查了去了我们保险in-network的ER. 当时,ER医生说要缝针。 说当时让我们等一下,待会会有plastic surgeon来看我家小孩。 他们没有告诉我们那个医生不是他们医院的医生。

然后,plastic surgen 来了, 花了大约40分钟,缝了5个小伤口, 1-2stitches每个伤口。有的我都觉得不用缝,但是他都缝了。 后来,我们就回家了。 然后,这个医生开始不断从我们保险要钱。 总共我们保险付给他们$8000左右。 但是,他们还要我们去跟保险appeal.我们给保险打过好多次电话。保险说,虽然是out-of-network但是他们也已经按in-network处理,因为是在ER,我们病人没有选择。已经付了上限。 我们以为这事就过去了。

但是,今天我们收到账单,说我们保险没有全付,所以我们要负担余额,他们居然bill我们$42000!!!!!!!是四万两千!! 就缝了几针,就要$50,000???????我觉得他们简直就是疯了。。就是个face lift也要不了$10,000吧?? 但是我们现在怎么办?? 难道他们要多少,我们就得给多少?就是因为是out-of-network。他们就可以漫天要价?? 还有没有道理? 我们怎么办?我都想找电视台和报纸去举报他! 我觉得他这个医生就是特地等在ER骗钱的! 请大家帮我们想想办法。。有没有地方可以管这件事??难道他们就可以漫天要价?

TOP

回复 7楼pp_dream 的帖子

文学城上的帖子,转过来。

黑医无数啊,都埋伏在ER伺机出动捕猎

TOP

回复 7楼pp_dream 的帖子

转: 有懂经的网友回应说:
(A) 先弄清楚對方真正要的是 $42000
(B) 這是相關資料您可以考慮使用  https://billadvocates.com/report-medical-billing-fraud/
(C) 你可以用這個資料先自己與醫師協調處理 https://www.sample-resignation-l ... er-with-sample.html

TOP

看病时务必留意医生是否是out of network医生。

TOP

回复 9楼pp_dream 的帖子

转:
关于 appeal 的几点建议:

1)先看一下你所在的州,法律是否允许医院/医生balance bill to patient. 每个州法律不一样。新泽西州允许。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医生是out-of-network, 法律允许,医院/医生就有权要求病人付足余额。
2)你应该appeal to your insurance company,not your doctor's office . 因为最终付钱的是你的保险公司,不是医院或医生。
3)在你的appeal 里,一定要向保险公司说明 that you are admitted to ER at in-network hospital and shouldn't be responsible for the out-of-network doctors. 你的保险公司应该re-process the claim 按照out-of network rate 付给plastic surgeon,而不是in-network rate.
4) 在提交appeal 以后,最好不断跟进,追踪保险公司。直到保险公司付费给你医生。这是一个漫长而烦人的过程。
5)同时你的医生办公室也应该 appeal with medical records  to your insurance company. 如果你的保险公司同意重新审核,必定会要求医生办公室送交你的medical records.

TOP

Healthcare折腾这么些年,现在Trump忙着废掉Obamacare,我听下来都没实质内容。

我认为实质内容是公开所有医疗收费标准,保险收费标准,药品定价明细。米弟医疗费用的混帐总归得理一理吧,可惜,没人敢动这一块,都是一群被利益集团绑架的狗屎,除了会搜刮纳税人的钱,也不会什么了

米弟的医疗系统,我觉得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大坑。我们乡下这里有两个庞大的医疗系统和几个小规模的医疗系统,到处都看见health network的楼,感觉真是遍布在每个角落。
几年前,我们的前东家公司把办公大楼卖给了一个realtor公司,realtor公司招来新的租客:本地某大医疗系统行政部门。原本属于我们的大楼分出一半,我们在楼左翼,他们在楼右翼。自从他们搬进来,我才知道一个医疗系统的行政部门居然这么庞大,养这么多人!

有趣的是医疗系统行政人员里胖子居然那么多,而且不是一般的胖,是非常肥胖和超级肥胖,简直不可思议!每每在餐厅看到那么多跟我们民工画风非常不同的医疗行政人员,我们都呵呵~
以前餐厅少有油炸食物,自从他们搬进来,油炸食物热销了~ 汉堡热销了~ 炸鸡块热销了~

病人口袋里掏出的每一分钱,都有一定比例养活这么多这么多医疗行政人员,真是咋舌!

Healthcare改革,为什么不改革医疗系统呢?为什么不改革保险系统呢?为什么不对那些天价药品做基本的控制呢?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