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事工的历程与反思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isappinstalled=0#rd
教会学生事工的历程与反思
2015-10-18 孙毅 基督工场
文/孙毅
【编者按】中国城市家庭教会兴起在上个世纪90年代,而这一波的兴起与各地的学生事工有很大的关系。回顾这不到20年的历史,对于我们评估当下的学生事工,展望未来很有意义。为此,新翼校园整理了这一次采访的材料,帮助大家回顾这段历史,并为现在的学生事工提供借鉴。
一、教会的发展与学生事工
你们中可能有人不一定熟悉SW教会的情况,我先大概回顾一下这个教会的历程,结合这个过程,看一下学生事工在教会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这个过程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93年—96年。现在教会官方的历史是追溯到93年,就是以天明牧师在清华西门开始带领学生查经小组那个时间段算起。不过在93年-96年这个期间,其实我们不止这一个小组,我们大概有4个学生小组或团契。因为这个阶段我还没加入到SW教会,所以我只是间接地了解,教会的前身就源自于这四个学生小组。当时JB是在民大读书,所以应该有民大这个小组;另外还有SD带的政法的学生小组,还有清华的学生小组,还有一个小组我现在记不太清楚。总之,当时在93年—96年这个期间,我们教会其实就是学生小组或团契。
从我们教会这个发起的历史可以看到一个有些共性的情况:就是九十年代在不同地方兴起的一批城市家庭教会差不多都是从学生查经小组开始起来的。不仅是北京这一批被称为新兴的城市家庭教会,甚至像其他城市同时期兴起的家庭教会,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以学生事工开始的,特别是在大学校园的附近开始的团契或教会。如果说城市家庭教会的兴起与学生查经小组有关的话,那么相当多一部分是与在校园工作的传教士的工作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在教会经常说,不说更远的教会历史,就我们这一代有二十几年教会历史的城市教会来说,我们今天是在享受九十年代学生事工带出来的红利,坐收那个时期学生事工复兴的成果。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教会其实既欠着学生事工的债,同时也欠着那个时期传教士的债。这是教会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大致从1997年至2006年。97年我们开始有青年团契,那个时候我们就不叫小组,而叫团契了,并且形成了所谓青年团契和学生团契之分。青年团契是指已经从大学中毕业,但还没有成家的这一批弟兄姊妹所构成的团契。因为已经有一部分人毕业留在了北京,所以97年我们就发现有必要成立青年团契。我差不多就是97年接触到SW教会,98年委身到这个教会。所以我来的时候基本上是教会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就是青年团契繁殖的很快。自从出现第一个青年团契后,很快出现第二个、第三个青年团契等等。我们把那段时期称为团契时期。同时因为那段时期我们主要的团契是在黄庄地下室聚会,所以也把这段时期称为黄庄地下室的时期。我第一次找到这个教会的时候,天明牧师领着我沿着通往地下室的台阶一直向下走,感觉走出去很深,四周很黑看不太清楚,走到一个味道很浓的厕所旁边,我才发现聚会的地方就在厕所对面。那个时候聚会基本上都是坐在小凳子,那些小凳子都很矮。黄庄地下室那个地方租的是这个套间,所以聚会后可以分组。
在97年-06年这个团契时期,我刚才说基本特征是青年团契增加的很快。陆陆续续增加的全部是青年团契,而学生团契基本上都是处在维持阶段。我2001年毕业以后就在人大团契。那个时候除了人大团契,还有北大团契、政法团契、民大和理工团契等,只有这几个团契差不多都是学生。这个阶段差不多十二个团契中,学生团契大概只占四五个,其他或者是青年团契,或者是家庭团契。家庭团契是指成家了,几个家庭组织在一起。当时带领学生团契基本都是在学校工作的老师。今天来看这个时期的学生事工,可以这么概括,教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教会从以学生团契为主向以青年或家庭团契为主转变的时期;而在这个时期,学生事工差不多是处在维持的状况。
第三阶段是2006年至今这一段时期。我们从06年开始团契合并,十二个团契最初合并成两个堂点。一个堂主要是家庭和青年团契合在一起,称为圣恩堂;另外一个堂主要由学生团契合在一起,称为圣光堂。那个时候圣恩堂是在华杰大厦,而圣光堂是在科贸大厦;科贸就是中关村海龙对面那个,你会发现教会的特征是哪儿最热闹,哪里就可能出现教会。其实也不是刻意找到科贸这种热闹的地方,而是因为那个时期,我们开始租写字楼,先找到的那个用了一次就不让用了。后来找到科贸竟然可以用。随后我们才租到华杰。科贸这边主要是那几个学生团契全部合在一起。就是说,主日他们是合在一起敬拜,而周间应该还是有小组活动。然后到07年的时候,科贸这个地方就用不了,圣光堂就搬到华杰大厦11层。那时圣恩堂是在华杰8层,所以名义上还是两个堂。时间不长这两个堂就合并了。所以到07年之后,SW的十二个团契就全部合并,形成一个堂。我将这段时期称之为堂会转型时期。
合并成一个堂后,教会学生事工就成为教会一个团契的事工,我们叫校园团契。这时的团契概念不是上一个时期那种小教会意义上的团契,而是与教会里青年团契、老年团契、家庭团契等相并列的那种团契。原来构想的教会架构大概是,堂会下面有不同的团契,团契下面是小组。不过在实际运作中,只有校园团契或学生事工形成了教会-团契-小组的这种关系。其他教会团契其实只是与小组并列、不定期地开展一些活动的松散组织。就是说,只有学生团契是比较实的团契。现在回顾起来,在教会由团契向堂会转型的过程中,学生事工明显地处在逐渐萎缩的状况中。可能我们意识到了这个情况,所以对学生团契开始有所重视。
二、教会转型后的学生事工
我们成立了校园团契之后,一直是YG弟兄负责,那个时候他还在学校读博士,是代职服事。后来他受召开始全职在教会中服侍,我们把学生事工委托给了YG传道。意思就是说,他来做事工计划,并向教会报预算,我们一般不参与,直接报给教会。人比较多的时候,学生应该大概在八九十个吧。所以当时分成了南区和北区,南区主要是以民大和理工为主,民大和理工的小组比较强。而北区呢主要是北大清华为主。然后这两个区又分成几个小组。YG传道是2013年出国学习的。他还在的时候,学生事工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类活动是周间的查经小组。就是说,每个学生小组周间都有查经聚会。我们的查经都有事先编写好的查经材料,并且所有的组长要提前预查。学生团契使用的查经材料和教会家庭小组使用的查经材料是不一样的,分属两个不同系列。我们在合并以后建立的家庭小组全部是查经小组。他们有家庭小组的查经系列,主要是由牧师编写的;而学生小组的查经系列主要是YG传道编写的,理念上有些不同,等下我们再分享。
第二类活动是每两周一次的团契活动,南区(学校)和北区(学校)所有的学生合在一起,在周末(主要是在周六)举办一些与信仰或校园生活相关的讲座和室外活动等。第三类活动是每年固定举办的“五一”营会、“十一”营会、毕业生营会及圣诞节晚会。每年这四个聚会是比较固定。第四类活动是两周一次的同工会祷告会等。主要是这四类活动。
因为YG后来是全职服侍学生团契,所以他在这方面投入的时间较多,活动开展也比较频繁。那个时候我经常被抓去给学生团契做讲座。因为他专心在这个事工上的投入,所以我们到2011年户外敬拜开始前,学生团契的事工还是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果效,扭转了前几年转型过程中学生事工不断萎缩的局面。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算是在城市家庭教会由团契向堂会转型过程中,在如何开展学生事工方面有一些相对成功的经验探索。
三、教会学生事工的一些理念
在上述那些活动背后,关于学生事工,我个人有一些基本理念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从大的基本理念来看,当学生事工成为教会一个团契的事工后,我们比较清楚地把校园团契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团契事工。这里,相对独立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相对独立的团契意味着,学生除了参加教会的主日崇拜、及其他一些教会整体性的活动之外,其余的活动都由校园团契(学生团契)自己组织,这些活动和教会的活动没有太多交叉的地方。学生们在一起活动的基本特点就是活跃、有创意,特别是他们自己组织的活动,他们会表现出较强的主动参与意识。多年前我带领学生团契时,第一年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三分之一的职场,然后带到第二年的时候比例就是一半对一半,到第三年的时候就是三分之一的学生,三分之二的职场。我很快就发现,之前团契主要是由学生带领或主导时,那么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就比较强。后来变成毕业的同工带领和主导,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就开始有衰落,就变成边缘群体。可能这两个群体的生活处境及问题还是有区别吧。所以学生团契一定要让学生成为主流,这样才能够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团契的气氛。
由于学生小组的特殊性,我们强调学生小组里尽量以学生为主。除非这个学生成为了学生同工并且带领学生小组,否则学生毕业后如果不在学生团契服侍,他们就需要转到其它家庭小组。这也意味着,学生小组里除了学生同工以外尽量以学生为主导。当然,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学生同工主要由已毕业的学生组成,学生小组中在校的学生特别少,这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现象。
其次,上面提到过,学生团契查经和其它小组查经用的材料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原因是家庭小组查经是以(真理)应用为主,目的是把圣经的话语落实到职场、家庭和日常生活的应用上。而学生查经目的更侧重于真理装备,让他们在校园有限的几年中,不仅生命在真理中有造就,同时其价值观与世界观也能发生转变。就像祝弟兄提到的:归纳法查经不只是落实到日常生活或行为举止的应用上,也要与思想上的反思和世界观的调整关联起来。所以这次新翼在编写(学生团契的)查经材料时,会更侧重这个理念。
另外学生团契在编写材料时,主要选定几卷书来轮换着查考。福音书方面我们选了两卷,YG编写了《马可福音》的查经材料,我编写了《约翰福音》的查经材料。教义方面选了《罗马书》,历史选择了《使徒行传》,YG都编写了查经材料。只查考这四卷书是我们编写查经材料时的设想。因为在校园团契中,学生流动性较大,除非是学生毕业了作为同工留下来了,其他学生毕了业就要离开了,所以他们在团契里待三四年就算比较长的时间了。这样每一卷书查一年,四卷书就可以查四年。一届学生毕业后,就可以有一个新的周期, 新一批的学生还是查考这四卷书。这种方式的第一个好处是,当同工查过一遍后,第二遍查经时会比较熟悉;第二个好处是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这四卷书,了解福音、教义、历史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真理。不过这样设计的缺点是,学生要把一卷书都查完,差不多需要一年的时间。如果学生待在团契的时间比较短,假如只有一年或者两年,学生只能查其中的某一两卷书。所以我认为新翼团队编查经材料侧重于主题查经还是有优点的。例如,在一个学期内学生可以查完关于耶稣生平的经文,基本包括了福音书的核心内容。
第三,在同工服侍方面,在YG成为了教会全职传道人后,教会就委托他全时间地服侍学生团契,并且他在教会中不承担其它方面的事工。另外在在教会里,我们比较强调学生同工只服侍学生团契,不建议他们参与教会其它部门的服侍。如果有些同工在其他部门参与服侍,我们也建议他们明确服侍的优先秩序,如果在发生时间或精力上的冲突时,知道如何取舍。比如我们有学生同工参与教会诗班,我想他们在心里都知道学生事工的优先性。
在校园团契里,需要优先发挥在校学生的作用。团契或小组中负责的岗位要优先让在校学生担任。当然,如果校园团契中,没有在读的学生同工也没有办法了。我们现在的校园团契中没有可以承担责任的在读学生同工,这是我们现在学生事工的很大危机。因为在校同工和学生走的比较近,他们比较容易带领学生团契,影响和鼓励学生参与一些活动。一旦在校同工毕业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他们的负担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所以这个过程需要身份和位置的调整,我们正在做的是不断地鼓励和扶持在校学生发挥应有责任。把已毕业的学生放在一个辅助和支持的位置上。
第四,我们教会在资金方面也会相对侧重地支持学生事工。我们所有的家庭小组都不能租用一个专门的地方来活动,都是在某个人的家里,或教会里。但我们会为学生租用一个活动场所。这主要是因为认识到学生还没有成家,学生团契还没有自己的地方,所以为学生租用查经的地方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为学生小组租用专门的地方算是教会的一个支持。
教会资金方面的另一个支持是在预算方面的支持。自从教会合并以后,我们在事工开始进行年度事工计划及预算制。就是说在年底的时候,每个部门会提交明年的事工计划和预算。如果某个部门没有报年度事工计划及预算,在第二年就会面临没有资金来开展事工。学生团契在这个方面是有些受优待的。他们报上来的计划和预算会比较容易通过。其中较具优待的政策是学生营会享受到教会内较高的补贴。例如,在营会中学生的住宿和餐饮费用减半,有个别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全免费用。
在YG没有走之前,学生团契还专门有一个小图书室。其实我们合并了以后,我们教会有一个图书馆,在华杰的那个时候,图书增加最快的时候大概增加到五六千册。不过,教会还是特别鼓励学生团契有他自己的图书。前几年我印象在学生团契的预算中,每年有图书方面也有一些预算。我还记得多年前有一次我去台湾的时候,YG托我买书,那时候在校园书房一次买了不少钱的书,所以我们现在学生团契还是有自己的图书。
总之,相对来说,学生团契在教会里是相对独立的,有自己的场所,自己的图书,有自己的事工计划及预算,自己的查经系列材料及自己的同工等。我比较支持说,学生团契在一个教会里需要相对独立的一个地位。从理由上,我刚刚也讲到了一些支持的理由。如果再概括一下的话,支持的主要的理由如下。
第一,学生在读这个阶段是比较特别的阶段,主要以真理装备为主,需要改变的是思想方式,价值观与世界观。这个方面的应用是最主要的,所以包括给他们预备图书,或是独立的查经系列的资料,都是为了装备他们。
第二,是学生流动性比较强,所以要抓紧时间栽培,甚至很快地让他们做同工,主要是为了扶持,以便他们的将来毕业以后去其他地方都能够很快的进入服侍。
第三,是学生团契的特点,就是学生在一起的氛围和其他群体的氛围是有不同的。比如说讨论的东西比较灵活,而且思想比较活跃,创新性的东西比较多,并且自主的意识比较强。学生就是你越是让他自主,他的能动性就越多。如果学生团契都是在校的学生,就会有一个共同的校园文化,构成他们生命成长的背景。
本文转自新翼校园福音事工微信(ID:Newwings_CM),北京新翼是校园福音事工专业团队,受北京众教会支持,推动、激励、支持和陪伴学生主动的校园团契开拓;组织提供多种主题和方式的培训,聚焦学生领袖的造就和操练;为北京教会现有的学生事工提供促进资源;动员和协调众教会对学生事工的进一步参与和支持;构建学生阶段属灵牧养的整体计划;筹建学生事工资源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