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智?还是反灵命?
黄药师
http://bcl-chinese.net/node/262
自从全职服事以来,就常听人说:“华人教会充斥着反智文化”,因而造成华人教会“缺乏教义知识的根基,对教会历史缺乏宏观的认识,只有支离破碎的圣经知识”。
的确,华人教会长久以来,呈现着“许多人缺乏教义知识的根基,对教会历史缺乏宏观的认识,只有支离破碎的圣经知识”的面貌。但是,这是“华人教会的反智文化”造成的吗?我们需要仔细观察。
令人哑口无言的回答
首先,让笔者分享十多年来的观察:
1999年,是笔者在台湾数一数二的神学院进修道学硕士的最后一年——选修加全修,我总共在神学院待了6年。最后我终于忍不住,对导师说:“我们神学院开的圣经课程太少。”
老师的回答,令我哑口无言:“只有听到你一个人这样说。不管是在校生或是毕业的校友,都觉得,倒是实践方面的课,学校开得不够多。”
不要神学理论课,而要实践课,这是不是反智?其实不是。这是因为教会追求“成功”,所以神学生或传道人才需要神学院多教些“牧会术”。
华人教会怎么可能单纯地反智呢?不管在台湾,还是在北美,华人教会请牧者时,绝大多数都要求学历——根据美国正道神学院教牧博士班学生林琪雪,在2010年做的调查,92%的美国华人教会,传道人的神学教育学历是硕士以上,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高达20%。
然而,不反智不等于喜欢研读圣经。笔者2006年来到北美的华人教会牧会,赫然发现,虽然教会的硕士、博士很多,但是平常有读经习惯的人不多,更不用说读属灵书籍。有一个小组长坦白地告诉我,大家平常其实都不太读圣经的(包括她自己在内)。这是反智吗?还是不渴慕神、不渴慕神的话语?
后来笔者又接触到有“小群”背景的华人基督徒及传道人,比较之后,笔者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普遍上来说,小群的基督徒当中,渴慕神及认真读圣经、属灵书籍(多局限在他们认定的狭窄范围内)的人比较多,热心服事、对人充满热情、关心他人灵命的人,比例也比较高。
读圣经的时候,他们很直接地就会内省,并应用在自己的生命上。但是就解经来说,却比较薄弱,倾向所谓的“灵意解经”,不太注意圣经的原意、上下文、经文背景,以及圣经学者的新研究结果。对于念神学院之类的,也持保留或反对的态对,主要的理由是:对属灵生命没有帮助。
反观我们在“小群”眼中所谓的“公会”,解经比较强,但多重在知识的研究与探讨,不太应用到自己的生命上。教会很“冷”,渴慕神及热心服事的人,比例明显偏低。
如果说“小群”或有“小群背景”的华人基督徒及传道人有“反智”文化,我会有几分同意(其实,他们虽看似反对神学教育及神学学历,但他们有自己追求的一套方式,有他们读的神学书籍、解经书,以及对教会历史的特别解读。所以,与其说他们“反智”,不如说他们是反“公会”的“传授知识的方式与内容”),但“公会”,在我看来,却不太像是充满反智文化。
真正原因:急功近利
离开台湾几年,最近回到台湾,发现台湾的教会好像比以前活跃,却充满着追求“成功”的气氛。甚至在神学院中,有著名牧者举办座谈会,针对传道人校友,大谈教会要如何带领信徒成为各行各业的“达人”,甚至直言,天上的祝福现在享受不到,当然要追求地上的祝福。
这种急功近利而不看灵命本质的教会文化,才是教会“许多人缺乏教义知识的根基……”的主要原因。
我们可以从教会所举办的活动,进一步来探讨这个问题。
绝大部分的教会,80% 的活动,是“上课”,就是一个人在上面讲,其他人听。不论是崇拜、主日学、讲座、特会或退修会,都是这样的方式。这种上课的方式,主要就是“知识”的传递。既然教会这么看重“知识”,怎么还会“许多人缺乏教义知识的根基”?怎么还会“华人教会充斥着反智文化”呢?
仔细观察,这种“去教会上课”的文化中,有好几个问题。
一是,教会以上课为主,好像造就了很多“好学生”,但其实是培养了很多“消费者”——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世代,基督徒多数也以消费的心态去参加教会活动,“便宜又大碗”的教会活动,能吸引较多人。
在这样的文化当中,多数基督徒不是想要建立自己每日与神对话及属灵操练的信仰生活,而是要“轻省又多得地上祝福”的安逸生活。所以教会虽然安排这么多的课程,参加的人还是少数。而且,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中打瞌睡的,也大有人在。
二是,虽然这些课程不断地在传递“知识”,但不少老基督徒,对于基要真理还是一知半解。就算学懂了,在日常生活中,却又常与真理背离。因此,不少基督徒渐渐对“上课”兴趣缺缺,大多数基督徒只勉强坚持“主日崇拜”而已。
这就证明,“知识”若不能与基督徒的日常生活相关联,并使人谦卑地来到神面前,便不能使人更渴慕神及神的真理(《哥林多前书》8:1)。而且,单靠“上课”的方式,并不能造就多数基督徒的灵命,需要伴随别的方式(笔者服事过的一个教会,曾邀名校之名牧在教会开课。然而数位会友向笔者表示,这些课程的内容,不贴近他们的生活,愈上课,属灵生命愈低落)。
三是,多数基督徒都视自己为“教徒”(也可以说是“上课徒”),而不知自己蒙召是成为基督的“门徒”(《马太福音》28:18-20)、“圣徒”(《罗马书》1:7)、“神国的大使”(《哥林多后书》5:17-20)。
若多数基督徒将自己定位成“上课徒”,教会也急功近利地提供会友“速食”,那么教义知识、教会历史及圣经知识,怎么可能合大家胃口?这些可不能帮助人“安逸度日”!
综合以上的观察,华人教会“缺乏教义知识的根基……”,根本的原因不在“反智”,而在于华人教会的文化不是“效法基督”,以及追求“活出基督”的属灵生命(《罗马书》15:4-6),而是“安逸度日”。加上教会对于教义知识、教会历史及圣经知识的“传递方式与内容”,不太能落实在基督徒日常生活的灵命成长中,使得大多数基督徒没有愿望去获得有深度的、完整的“教义知识、教会历史及圣经知识”。
结语
若原因是如此,解决之道就要从根本着手。笔者以为,“生命影响生命”的门徒训练,才是解决之道。但这绝不是单靠“上课”可以达成的。虽然,这是在教会中众所皆知的事,甚至也是绝大多数传道人很想做的,但却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恐怕大多数的传道人都没有接受过这样的门徒训练,更不用说教会内忙于事工的同工。
有没有人会觉得这是一件最重要的事?由于篇幅有限,这得另辟专文探讨。
作者出生于台北,原在台湾及北美牧会,现在英国进修博士学位,并从事生命转化事工。
本文选自《举目》第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