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
小刚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4321
《举目》的编辑向我约稿,要我写一篇有关教会、基督徒和世俗方面的文章,我的脑子里即浮现出两个“三化”,一个是已故的赵天恩牧师提出的三化∶“文化基督化、教会国度化、中国福音化”;另一个是今日教会的现状∶“生活休闲化、教会世俗化、偶像多元化”。
作为牧师,我时常感受到上述两者间的张力。从这种意义上看,牧师的角色犹如旧约时代的先知,注定是悲剧性的。一方面,他蒙召是要去唤醒“心蒙脂油,耳朵发沈,眼睛昏迷”(参《赛》6∶10)的百姓;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常常“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参《赛》6∶5)。
世俗,自古就有的问题
虽然旧约以色列百姓的脚步踏出了埃及,但“世俗”对他们的拉扯却从未停止。若圣经中的埃及象徵世界,那麽法老就代表撒但及其阴暗权势。於是,我们在红海边看到世俗——出了埃及的百姓一遇难处,死都想死在埃及。“他们对摩西说∶‘难道在埃及没有坟地┅┅我们在埃及岂没有对你说过,不要搅扰我们,容我们服事埃及人吗?因为服事埃及人比死在旷野还好。’”(《出》14∶11-12)
在西乃山下──即摩西领受异象、百姓领受律法之处,我们看到世俗——百姓在那里筑坛,向埃及的金牛犊献祭。圣经说他们坐下吃喝,起来玩耍,已经败坏。
在百姓走向迦南的旷野途中,我们继续看到世俗——他们厌弃神赐的吗哪,纷纷说“我们记得在埃及的时候,不花钱就吃鱼;也记得有黄瓜、西瓜、韭菜、葱、蒜。现在我们的心血枯竭了,除这吗哪以外,在我们眼前并没有别的东西。”(《民》11∶5-6)
最後,我们在迦南的大门口看到世俗,他们甚至要废了摩西,打道回埃及。这次他们直接问神∶“耶和华为什麽把我们领到那地,使我们倒在刀下呢?我们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掳掠,我们回埃及去岂不好麽?”(《民》14∶3)
我们在圣经的历史中看到,被神大能的手带出为奴之地的百姓,却动不动就说要回埃及、回世界;法老的阴魂不散,常常藉著“世俗”死缠著上帝的百姓,呼唤他们重回埃及、重作奴隶。即使以色列的新生代最後踏进了迦南,他们及後裔仍一路被世界牵著走。
上帝在叹息∶“犹大啊,你神的数目,与你城的数目相等;你为那可耻的巴力所筑烧香的坛,也与耶路撒冷街道的数目相等。”(《耶》11∶13)
於是我们就看到了被神所召的先知,一个个在那里扮演悲剧性的角色,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他们都问“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参《赛》53∶1)
神在旧约中,明明地吩咐 的百姓,“不可再回那条路去”(参《申》17∶16)。那条回头路就是埃及、世界、世俗!圣经中一直强调的“分别为圣”,并非道德上的圣洁问题,而是人对神的归属。
可见,今天所谓的“世俗”问题是个“老问题”。只是,当年出埃及的百姓有他们要面对的世俗,今天我们有我们所要面对的世俗。
今日“三化”现象种种
生活休闲化、教会世俗化、偶像多元化,是今天基督徒令人担忧的景况。
生活休闲化
首先来谈谈“生活休闲化”。作为牧师,我看到的是∶每个主日敬拜,总有为数不少的信徒姗姗来迟(无论牧师提醒过多少次)。每到长周末,或每逢雨、雪天,教会的出席率就很可怜,少了二、三成的人是常事。
王一平牧师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写道∶任何需要信众付代价、作牺牲的要求,都可能带来“出埃及记”的後果。教会的实况是,如果要信众付点金钱代价,OK。要付点时间代价的,勉强 OK。要付生命的代价,绝不 OK。
那什麽是生命代价呢?王牧师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新加坡的某教会,会众大多不愿意让家中信主的佣人出来参加主日崇拜。另一个例子,是某教会有5,000人,然而愿意每周参加“三福”、外出敲门传福音的,只有几个人,原因是没人肯牺牲电视时间。
笔者自己的教会,前两年买了一块地,准备建教堂。因为地点在10哩之外,就有教会同工渐渐淡出了。我上门探访,他说得很直白,长痛不如短痛,与其到时候每周去教会嫌远,不如趁现在还没有盖起来就离开。
教会世俗化
再讲“教会世俗化”,前不久我去达拉斯,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们团契活动时,大家在一起谈直销、谈股票,远多过谈上帝、谈圣经。
这或许是个别现象,但小组、团契中,大家谈养生、谈娱乐的兴趣,超过谈上帝、谈圣经,则是司空见惯。有人警告∶北美华人教会将变成为中产阶级的俱乐部。这并不是耸人听闻的。
说起教会世俗化,我特别要提出,消费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进入教会生活。会众在随意“消费”圣经,大家都挑好读的读,捡好看的看。我们教会有位弟兄,内疚地称自己是久睡不醒的基督徒,信主10年,只读了6卷书,新约四福音外加旧约头两篇。
其实这种情况十分普遍,信主10年、8年没有通读过圣经的,在教会是绝大多数。
除了消费圣经,会众也随意“消费”牧师和教会。其中有一种人,专参加特会,我称其为吃“白肥”(Buffet,自助餐)的基督徒,耳朵、嘴巴都很大,身体肥胖,却少有属灵的肌肉。
另一种是流浪式基督徒,哪个教会“好”,就往哪个教会跑。等他跑过几个教会後,就再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属於哪一教会了。
再有一种基督徒,喜欢对牧师的讲道挑精捡肥,以致使牧者感到,自己在“家乡”不受欢迎。
与消费主义、市场经济相辅相成的,是传道人的“自卖”行为,把讲台变成了“柜台”,把讲道变成“商品”,为的是迎合会众的口味,满足他们“想要的”,而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偶像多元化
讲到“偶像多元化”,在现今偶像多元化的时代,要拜偶像,已经不用摩西时代的石头、木头,也不用举手、下拜做姿势,人们在内心拜偶像,将内心属於上帝的位子,放上了别的东西,顶礼膜拜。
比如两年前,我们教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场地,把聚会的时间改到了下午。有些弟兄姐妹,就因为聚会时间与孩子的才艺课程有冲突,从此不再来教会。“孩子第一”似乎早已成为普世公认的原则,所以在不少基督徒家庭中,孩子不仅是“小皇帝”,有的乾脆就是“上帝”。
除了孩子的原因,因为“忙”而不再事奉,是另一个理由,而且也是人人听了都会表同情的。幸亏当年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不认同这种想法,否则法老只要使他们再忙一点,让做砖的还要负责拾草就成了。
有人把工作、家庭、事奉,比喻为压在自己头上的“三座大山”,也有人会心平气和地自谦是“Part-time”的基督徒┅┅结果就是,有空才聚会,有馀才奉献。如此习非成是後,我们所信奉、敬拜的神,就不再是唯一和第一的了。
如何战胜世俗的挑战
几年前,我们几位大陆背景的传道人,共同召集了一次特会,主题就是“胜过世俗的挑战”。我们看到,教会总是在面对水和火的试炼,常常火的试炼刚过去,水的试炼──即世俗的试探、诱惑,就接踵而至。
水似乎比火来得温柔一点,但其实水火一样无情,都致人於死地。反倒是人遇见火,会比较警惕一点,逃离的速度会快一点。
今天再次面对这个主题,我想到有这样几个应对的方法∶
首先要在教会生活中强调重生、强调悔改
一个人若没有重生,里面没有神的灵,他与世界还是一夥的,那就根本谈不上面对世俗或胜过世俗。
我说的悔改,不是改正一个错误,而是改变与神的关系,恢复与神的关系。悔改当然也不是道德上的小修小补,而是改变原来前行的方向和价值取向。就像圣经所说,原来撒谎的,现在就与邻舍说实话;原来偷窃的,现在不再偷窃;原来淫乱的,现在逃避淫行┅┅
记得3年前,我到奥斯汀植堂拓荒。刚讲完第一场道,“荣耀的王要进来”,就有一位弟兄来找我,要我为他祷告、帮助他。原来他信主多年,却一直在色情的网页上流连,不能自拔。
神的灵在他里面做悔改、翻转的工作。几年过去了,如今他已经成为我们教会的执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明白,一个平日没有悔改的人,是不可能胜过世俗的试探和诱惑的。常常因悔改而转脸向神,是我们为基督徒最突显的生命特徵之一。
今天我们在强调上帝的拣选的同时,千万不要再忽略我们自己的责任,就是追求圣洁。我们行事为人当与世界有别,与蒙召的恩相称。
相信耶稣是救主还不够,要接受 为生命的主
基督徒如果有了新生命,他会开始对罪敏感,他会甘愿遵循主耶稣的旨意。今天许多基督徒在世俗的挑战面前软弱和挫败,毛病就出在信仰根基上。不少人虽说信主,但只是停留在最起始的阶段,承认自己是罪人、接受耶稣为救主,却从未向耶稣交出生命的主权。他们虽说信的是上帝,但靠的却仍然是自己。信主前怎麽说、怎麽做,信主後仍然怎麽说、怎麽做。
一个人能否明白耶稣比世上的一切更好,是他能否胜过世俗挑战的关键。亚伯拉罕和罗得,这两位信心路上起初的同行者,最後的结局会全然不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从迦南联想到当今的北美,我似乎真的看到,不少基督徒就像罗得和他的一家,在滋润的约旦河平原和诱人的所多玛中迷失了。
基督徒使用世界上的东西,但不被辖制
有人认为,基督徒既然活在世界上,被世俗化是理所当然的,也是情有可原的。然而我们看到,约瑟、但以理、尼希米,他们均在外邦的世界中居高位,理应很世俗才是,但在他们身旁的人都说,他们里面有神的灵。
我相信保罗若活在今天,他也一样使用电脑,一样上网络,但他的原则不会变,就是“用世物的,要像不用世物”(参《林前》7∶31),“凡事我都可行,但无论哪一件,我总不受它的辖制”(参《林前》6∶12)。
我还很喜欢保罗的另外两句话,对我们是非常好的提醒,我把它们读成有趣的对联∶“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或吃或喝都为荣耀神。”(参《罗》14∶8,《林前》10∶31)
与主同死,看淡世界
人活在世界要胜过世俗,除非他对世界的心是冷的、是死的,而基督信仰正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保罗说∶“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论,我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参《加》6∶14)。保罗透过十字架看世界,那世界是死的;世界也看保罗在十字架上是死的。世界与魔鬼一样,对已经死了的人不感兴趣、掉头就走。
罗得的妻子,出逃的脚步会永远定格,是因为她的心不忍与即将逝去的世界分离。
有一首小诗叫《南柯一梦》,是我认识的一位牧师写的。诗中的主人公,心想事成、梦想成真。他高兴万分,却惊觉自家的住址变成了 “666玛门大街”!
我在这首小诗面前深思。这位牧师的话是深刻的,他道出了我们的真实心态∶常常因留恋世上一些美好的东西,而轻忽了天上荣耀。
结语
“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神的物当归给神”(参《太》22∶21),让我们勿忘耶稣的忠告。
作者是美国德州奥斯汀磐石教会的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