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佛教] 对“不思善,不思恶”的辨析

对“不思善,不思恶”的辨析

经常听见许多甚至还未皈依的“修行人”,认为什么都不执着,“不思善,不思恶”的修行,才是真修行。

整天闻思、磕头、持咒,这种修行“太过执着”。

最近看到大恩索达吉堪布,在《入行论》中对这种修行方法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驳斥,归纳整理如下:

“不思善,不思恶”这种说法最早来源于《六祖坛经》。惠明性情粗暴,在惠能面前求法。惠能让他先屏息诸缘,不生任何分别念。见他把心调和好了,猛然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当这时,那个是你的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现在有很多佛教的初学者,也认为自己有惠明那样的根基,一开始就不思善、不思恶,这种修行方法,在古代的藏传佛教中,曾经被称为“玛哈雅那宗派”。他们提倡什么都不取舍,直接安住在这种境界中。

玛哈雅那是国王赤松德赞从敦煌请来的禅宗和尚,他提倡什么都不执着,认为黑狗咬人会出血,白狗咬人也会出血,同样,执着恶念是禅定的障碍,执着善念也是禅定的障碍,所以,什么也不执着是修行的方便。这种观点导致了很多修行人,放弃了对行为因果的取舍。

这个宗派和藏地传统重视修行次第,行为上严格因果取舍的传统发生了见解上的严重分歧,一度导致了藏传佛教的一片混乱。

这时,有人提醒国王,菩提萨垛曾经在圆寂前受记:“以后教法如果出现混乱,可从印度迎请莲花戒遣除争议。”于是国王迎请了莲花戒,与玛哈雅那进行辩论。

根据史料记载,莲花戒主要从比喻上击败了玛哈雅那:玛哈雅那认为自己的见解最高,善恶都不执着,像大鹏翱翔于天空。莲花戒就问他:大鹏是否从地上腾空?最后仍然落于地上?对此,玛哈雅那也只得承认。莲花戒继续说:同样,最高境界要以取舍因果为基础,最后还是要落到不离因果取舍的行为中。通过这样的辩论,玛哈雅那最终失败。

当然,玛哈雅那的宗派不能代表禅宗,禅宗是非常清净的佛教传承,自古涌现了无数证悟者。但对于我们一般凡夫而言,“不执着”是境界而不是修行的方法,达到这样的“不执着”的境界,需要通过“执着的”断恶行善才能逐渐靠近。

现在有很多初学者,连对因果轮回都没有产生定解,就一味追求什么都不执着,这是相当可怕的。我们对禅宗的最高境界是很赞叹的,但这不适合初学者随便模仿,学禅虽然很好,不思善,不思恶,心的本来面目确实没有任何执着,但你现在有没有真实感受?是理解上的还是证悟上的?很多问题一定要弄懂。否则自己误入歧途,还带着很多人盲修瞎练,这个罪过非常大!

最后,请大家务必记住普巴扎西活佛的一句话:修佛是肯定修不出什么问题的,但不知道怎么修佛,是一定会出问题的!.

TOP

受益匪浅.

TOP

曾经也有同样的困惑,后来一位师兄的见解让我豁然,对修行的执着可以这样理解:修行好比渡河,在你没有到达对岸前,你必须执著于找到一条船;但当你到达对岸时,你再执著地扛着船前行,就是负担了。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修行的次第问题,对于凡夫人,没有精进修行的过程,是不可能达到解脱的境界。

[ 本帖最后由 leileima 于 2012-2-14 11:03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leileima 于 2012-2-14 11:01 发表 \"\"
曾经也有同样的困惑,后来一位师兄的见解让我豁然,对修行的执着可以这样理解:修行好比渡河,在你没有到达对岸前,你必须执著于找到一条船;但当你到达对岸时,你再执著地扛着船前行,就是负担了。所以这个问题其实 ...
非常有见地的正见!.

TOP

非常好的文章,对于一般的修行人,先要做好断恶修善,才有资格说不思善!
初学佛的时候,总是期盼着不思恶不思善或者顿悟的捷径,现在是知道要脚踏实地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