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香茗一杯倚清风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发表于 2010-8-25 20:45
只看此人
“剪刀加糨糊”让一本本新书快速走下“流水线” 博士生暑期“造书”忙
“剪刀加糨糊”让一本本新书快速走下“流水线”
博士生暑期“造书”忙
北京一所大学法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施辰光(化名)今年暑期异常忙碌,每日几乎就是图书馆和学生寝室两点一线,把暑假过得俨然考试周一般。“我这个暑假过到现在,就在和书打交道了——但却不是留在学校里正经地念书写论文,而是操起‘剪刀和糨糊’攒书!”
自从开始从事攒书行当之后,施辰光明白了很多——为什么一本畅销书在图书市场上热卖后,不消多久立马能看到一批同题材图书蜂拥而至;为什么逛书店时,总会发现同主题的一批书籍大同小异;一些乍一瞧粗制滥造的读物,错误百出也就算了,可为什么连正规出版社出的严肃学术书籍与大学教材,都会犯常识性错误……“因为——这些书籍背后的写作者里有太多‘剪刀加糨糊’的‘攒书工’!”
导师成了“包工头”
提起攒书,施辰光并非完全是个新手。“只要你上过研究生,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这样的工作,因为不少导师手头都有这样那样的出书任务。”
据施辰光介绍,以法学领域为例,不少在圈子里有些名气的教授,都是出版社眼中的“香饽饽”。出版社为了提高影响力,逢及有分量的外文原版著作时,肯定希望找这些“圈内大拿”担任翻译。每到有些大法修改或出台,又会找名专家主笔,出版案例分析与法条解读相关书籍,就是一般的教材或辅助教材出版,也都希望借来名校教授的“金字招牌”……
这些书有多少是教授亲自动手的呢?施辰光向记者传授机宜,“你只消稍稍合计一下——除了每周的课时、教时安排,指导学生做课题的时间,以及自己搞科研的时间外,一个导师每个学期还有多少空闲时间?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却能一本又一本地出译著、编教材,你说这些书会是他自己写的吗?!”
施辰光算不上是资深的攒手,仅仅为导师准备过会议论文的资料。但他耳闻目睹有的博士研究生整天忙得像小蜜蜂一样,大把的时间都在为导师打工。碰上导师有大部头著作的翻译,几个师兄弟就组成工作组,各领几章分头翻译,到时交稿即可;碰上新法解读等著述,法条解读必是学生来做的;而到了教材编写时,研究生更是铁打的主力军,一个个成了“搜索工”和“装配工”……
如此一来,导师纷纷摇身一变,成了专管任务分包的“包工头”!有些胆子更大的教授,在接到任务或申请到课题项目后,把本科生也组织起来,完成任务后交由研究生代为过目,以此提高效率和进度。“有些学术问题,研究生尚缺乏处理能力,更别说尚未接受系统学术训练的本科生了。如果导师最后不细心审核,出版社编辑又不把好关,不知道要误人子弟多少?!”
外行攒书何乐不为?
由导师担纲“包工头”,组织门下学生“集体生产”,是攒书的一种。还有一种攒书,参与门槛更低,参与学生数量则更大。寒暑假中,在年轻学子间人气还颇旺。眼下,施辰光正在做的,就是这一类攒书。
7月中旬接到任务,计划9月份完工——施辰光手头在攒的,是一本有关婚姻法的案例分析书籍,整本书的体量在10万字左右,由京城一家较有知名度、以出版经管法律书籍为特色的出版社出炉。“编辑和我碰过一次面,介绍了图书的大致框架和体例。核心的工作,就是从网络、报纸和其他同类书籍中,摘编实际案例,再行分析点评。”施辰光告诉记者,届时这本书也不会署名,而会冠以本社编等字样。
施辰光还算是“专业对口”,而更多的“攒书工”,甚至在攒着和本专业八竿子打不着的图书!学计算机出身的学子,攒出了有关幼儿早期教育理念的图书,文史哲专业的研究生攒出了常用医药使用说明与保健注意事项……“攒书不需要多少脑力,就是个体力活儿。只要有时间和精力,谁都可以做。”毕业后去出版社工作的师兄师姐会介绍活儿过来,有些出版商通过大学BBS的“兼职打工版块”直接发布招募信息,寒暑假中有着大把时间的学生们遂纷纷行动,做起校园枪手、攒手。
新书“速成”谁之过?
据出版业内人士介绍,有些在BBS上发布攒书信息的,是假借出版社名头的书商。他们一般从出版社处买得书号,以目前市场上最热门的话题作策划选题,随后确定结构,找学生来充当编辑……“图书出版领域缺乏出版准入规定与监管,出版内容只要不触及‘底线’,基本都会放行。内容审核就只能依赖出版机构‘自律’了。”于是乎,出版社和书商的胆子越来越大,而每千字30元至50元的报酬虽不高,但对没有收入来源的学子来说,一本书最终好几千元的回报,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有些熟谙“剪刀加糨糊”的熟练工,甚至一天就能攒个上百页!
施辰光坦言,有时会感到有些愧疚。但大多数校园“攒书工”却不这么想,既能学以致用,又有不错的收入;博士研究生往后还要出版博士论文,早些和出版圈内人士混个面熟,何乐而不为呢? 本报驻京记者 王乐
(本报北京8月22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