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圣经所启示的慈善理念

圣经所启示的慈善理念

圣经所启示的慈善理念
http://earlyrain.bokee.com/6898728.html
文/施玮

随着中国社会在经济上的日趋富足、在文化上人文情怀的兴盛,慈善理念越来越被社会民众所熟悉并接受。而中国社会因着处于经济转型和腾飞的初始期,贫富差距已列世界前几名,加上人口众多,社会保障制度较弱,慈善事业不仅被极大地需求与关注着,并且承负了超常的希冀与使命。

目前,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慈善理念仍停留在传统的“好人施舍”的层面,良心与公义的诉求都极为模糊,这与西方慈善理念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圣经作为一本最为古老的经典,同时又因其宗教信仰的因素,几千年来,对犹太文化、古罗马文明、西方文化和法律,都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当今世界主流文化的慈善理念影响更是深广,因此本文试图借着分析圣经所启示的慈善理念,呈现一份粗浅的,史之纵向与世之横向的观察、对照。



慈善的伦理依据

目前中国主流文化仍是物质性的进化论认知,在此基础上,人和其它生命及宇宙万物都是自然进化的,物竞天择就成了生命存在的基本伦理。然而,它却不能成为慈善的伦理依据。

因为既然是物竞天择,那么弱肉强食,淘汰性的生命竞争,甚至对环境资源的掠夺,就都成为最合理的社会原则。于是,对慈善的呼吁就变成了对个人“良心”的,感性的、虚弱的、模糊的诉求。而从真正的唯物主义进化论来看,良心又该如何来实际定义呢?它的价值、它的存在的合理性都值得怀疑。

构建在此伦理认知层面上的慈善,就含了极大的乞讨因素,难怪李连杰会称自己为全球最大的乞丐。前段时间关于被资助大学生没有写感恩回应的信,资助者停止资助一事,产生过激烈的辩论;在四川救灾这一中华文化慈善大苏醒中,也浮现出来网络逼捐、慈善排行榜等问题;还有因着做慈善之事,受惠方或施惠方受到的心灵和其它的伤害。种种这一切,很多的原因都在于我们今天的慈善理念是缺乏伦理依据作为根基的。

今天的慈善,就真是如乞讨,它的成功度、满足度,全部来自于个人情感。一是乞讨者心里的期望值高低,以及他对施与者此次善行珍贵度的认知;二是施与者对某一事、某一人,在情感上的认同性及怜悯度,另外就是他对自己心灵高贵度的定位标准。

因此,实事求是地讲,在今天中国这样的慈善认知基础上,做不做慈善都有其绝对的合理性,而“慈善光荣,不慈善耻辱”,则成了非常情绪化的,没有生存伦理作为诠释基础的口号而已。

西方主流文化是以圣经表述的创造论(包括创造进化论)为人类伦理依据的,在此伦理认知层面上的慈善,依据的主要不是个人的善心与善行,而是天道,是大自然和人类被造的律。圣经旧约第一第二两章中,写明人类是万宗出于一人。于是,人类不分种族、地域,都本于一出于一,“我们都是一家人”的理念就不仅有了现代的情感性与实用性,并且有了“起初”的人类本源的伦理根据。

第二个伦理依据是,人是按着神的样式造的,于是人应有的尊贵、爱、怜悯、诚信等,都不再是取决于个人的认知和定位,而成了作为人当有的品性。慈善就不再是一个人品性中锦上添花的更高层,而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层面。

第三个伦理依据是,造物主给了人“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的责任,同时又“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由此,西方文化认为,人探索自然、构架人类社会,是在执行天道赋于人的职责,而所有的资源都是上帝赐给全人类共享的。

一个人的财富、智慧、儿女都不属于他个人,是属于上帝的,只是上天赐给了他短暂的管理权。由此延展出中西方文化对待财富和儿女等不同的态度。

在西方文化中,一个人获得财富、天赋、儿女的同时,就承担了按天道代为管理和使用这一切的责任。死于巨富的耻辱,正是在于你的一生没有完成上天给你的责任,也就是我们说的“不作为”之罪。

因此,慈善的真正伦理依据在于:人类是一家人;资源是共享的天赐;人不是所拥有物的上帝,而只是管理者;慈善是履行人的基本职责,而非修身养性之举。


禧年制度的启示

圣经中描述的,上帝设立的犹太人禧年制度,我认为是一个天道在人间律法中实施的例证,也是对慈善伦理的一次启示性的诠释与印证。

《利未记》是圣经中一卷记录犹太古律法的书卷,其中上帝设立的禧年制度(《利未记》25章),对今天人类的世界和平共处、环保理念,特别是慈善理念,具有相当大的启示性意义,可以让我们探寻天道的美意,并观察、对照我们现行的理念与制度。

耶和华在西乃山对摩西说:“你晓谕以色列人说:你们到了我所赐你们那地的时候,地就要向耶和华守安息。六年要耕种田地,也要修理葡萄园,收藏地的出产。第七年,地要守圣安息,就是向耶和华守的安息,不可耕种田地,也不可修理葡萄园。遗落自长的庄稼不可收割;没有修理的葡萄树也不可摘取葡萄。这年,地要守圣安息。地在安息年所出的,要给你和你的仆人、婢女、雇工人,并寄居的外人当食物。这年的土产也要给你的牲畜和你地上的走兽当食物。”这里所启示的不仅仅是人对人的慈善,也是人对地、对环境的管理和使用中的慈善理念。今天我们在环保方面、农耕及其它方面,也已经逐步尝到了过度开发使用的恶果,其实这也是人对大自然不慈善带来的反作用力。

另外,七个安息年,共是四十九年,关于禧年,圣经中是这样规定的:“第五十年,你们要当作圣年,在遍地给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在犹太社会仍是奴隶制时代中,这句话表明了人的自由是天赋之权力。

“这年必为你们的禧年,各人要归自己的产业,各归本家。……地不可永卖,因为地是我的;你们在我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你的弟兄若渐渐穷乏,卖了几分地业,他至近的亲属就要来把弟兄所卖的赎回。若没有能给他赎回的,他自己渐渐富足,能够赎回,就要算出卖地的年数,把余剩年数的价值还那买主,自己便归回自己的地业。倘若不能为自己得回所卖的,仍要存在买主的手里直到禧年;到了禧年,地业要出买主的手,自己便归回自己的地业。” 禧年律法中对地卖赎的规定,从实际上维护了人类资源来自天赐,理当共享的原则,同时防止了贫富两极分化、族系消失,从制度上保证了和谐共存。

禧年制度中对借贷给穷人和赎回奴仆,也有很详细的规定:“你的弟兄在你那里若渐渐贫穷,手中缺乏,你就要帮补他……你借钱给他,不可向他取利;借粮给他,也不可向他多要。”

“你的弟兄若在你那里渐渐穷乏,将自己卖给你,不可叫他像奴仆服事你。他要在你那里像雇工人和寄居的一样,要服事你直到禧年。到了禧年,他和他儿女要离开你,一同出去归回本家,到他祖宗的地那里去。”

对于这些古老的神本主义的人类社会制度,我们听见的第一反映是荒唐与不合理,因为我们已经长期生活在人本主义的自我中心文化中,但若静下心来,深思这来自遥远的启示,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昏沉的心灵吸入一口清凉的气息。与模糊的、感性的良心苏醒相比,理性的、反思的,良心在启示之光中灵性的复活,更是我们慈善发展可以走得远、走得好的基础。



地球村的邻舍论

当今世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无论从时空的相对距离感,还是文化交流的广度与速度,都进入了一个地球村的时代。民族性、地域性,已经不是要寻求突破的问题,而是需要适当的合理保护的问题。通讯和网络让地球上发生在任何一个地方的事,如同发生在本村本镇,全球的人互为邻里,已经不是一个形而上的理念,而是一个实际的生存状态。

然而,在地球村的今天,每个个体的孤独感、被隔绝感却在不断增加。在“门对门、陌路人”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开始回味大杂院和弄堂文化中的人情之美、邻里之亲。那么,是因为什么,使我们生活在地球村中却失去了邻舍呢?

在新约《路加福音》书中写到人要“爱邻舍如同自己”时,有人问耶稣“谁是我的邻舍呢?”耶稣以一个寓言性的故事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按当时的文化背景,撒玛利亚人属于外族人,即没有祭司的地位高贵,也没有利未人的血统高贵,犹太人甚至不能与撒玛利亚人交往说话,可见他们之间的鸿沟之大。但耶稣接下来问:“你想,这三个人那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那个问话的犹太律法师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按这个故事,今天我们要照着去行的事,可称为慈善之事。而这慈行善举,不仅仅是施怜悯给了那个受惠的人,也是使施惠者多了个邻舍。因此上说,我们的怜悯之心、慈善之心能达到的地方,那地方就是我们的家园村落。若你的爱只能及己,你就是个孤独者;若你的爱仅能及家人,你的家没有邻舍,是个孤独的家;若你的爱仅能及同族同国,那么这个民族和国家是孤独的。

我认为“施比受有福”的真正涵意,不是说因为积德积福而得到好报,避凶发财。若仅是因着这样的理念做慈善,我们的心就很容易在“好人没好报”的挫折面前,在“以怨报德”的恼怒中,脆弱易伤。“施比受有福”的福,在于你被拣选与天道同行善举之福,在于你有机会可以扩大你的村落,改善你的村落居住环境之福。一个人是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篇幅所限,本文仅做了一个粗略的概述,抛砖引玉,盼望更多的人在文化与慈善方面进行更多的探讨,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念依据与实例借鉴,让我们的爱,让我们的慈心善举,走得更稳、更正、更远.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