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基督教思想史讲座讲义

基督教思想史讲座讲义

基督教思想史讲座讲义
讲员:颜敏

引言:基督宗教2000多年的历史,要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面来称述,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研究这样一个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可以以人物,时间顺序,教义的发展,教会的大公会议等。限于时间和大家的兴趣,我们这次讲座的进路,乃是以了解和分析原本一脉相承的基督宗教,为何在今天的世界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传统。这要从教会历史上的几次大分裂讲起。
讲座正文:
基督宗教内部的几次大分裂事件:
a.1054年,东西方教会的大分裂,导致今天基督教世界仍然存留的两个传统:罗马天主教和东方正教会
b.1517年,西方教会的一次大分裂,导致今天基督教世界又新增一个传统:基督新教
c.宗教改革之后,基督新教内部的几次大分离,导致今天基督新教传统中的几大主流宗派:路德宗、改革宗、圣公宗、再洗礼派,以及各独立教派林立的现象

1054年的第一次大分裂:东西教会的分裂
a.当时的背景介绍:
        总体而言,耶稣基督升天之后,开始了基督教会的使徒时代。当时,福音的传播主要还是口传为主(新约经典要到主后100年左右才形成)。因为使徒的权威,确保了正统福音的传播。随着使徒时代的结束,开始了后使徒时代。这阶段的基督教会主要面临两方面的挑战:神学上,主要是异端(诺斯底主义);政治上,主要是罗马帝国的逼迫。对于后一个挑战,随着公元312年,“米兰赦令”的颁布,基督宗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来自帝国的政治逼迫自然也不存在了。相反,罗马帝国的皇帝为了藉着基督宗教来维护帝国的统一,自认为有责任承担起维护和捍卫基督宗教在教义和神学上的一致。这就是教会历史上为解决关于三一神信仰的各种纠纷而举行的大公会议,为什么都是由皇帝主持召开的原因。

b.对三一神信仰的确立和未决的问题:
一,关于神和基督耶稣的关系:
        当时主要的异端:亚流主义:四世纪的一个异端。由亚历山大长老亚流提出,认为耶稣基督是上帝的一个最高创造,否认他的神性地位。
        形态论:早期三位一体论的异端。它认为三位一体神的三个位格,其实只是三个模式或三个方面,实质只有一位神。并且暗示圣父受苦说。
        对异端的回应:罗马帝国于325年在尼西亚召开了第一次大公会议,称为“尼西亚会议”。通过谴责亚流主义,制定了《尼西亚信经》,并在君士坦丁堡举办的第二次大公会议上通过。从此,关于三位一体神的信仰就被确立,同时,也确立了圣子基督的神性,如同圣父一样。
二,关于基督的位格:
         当时的主要异端:伊便尼主义:认为耶稣基督只是一个完全的人,是一个
有特殊的属灵恩赐的人而已。
          幻影说:认为耶稣基督是一个纯粹的神性存在,具有人类的外表而已。
          基督一性说:认为耶稣基督只有一性,即完全是神性。否认基督的完全的
人性。
        聂斯脱利主义:承认基督有完全的人性。但是,为了保全基督完全的人性,从而认为基督有两个位格。
        对异端的回应:公元451年在君士坦丁堡附近的卡尔西顿举行了第四次大公会议。会议谴责了聂斯脱利主义,并通过了《卡尔西顿信经》。从此,关于耶稣基督位格的正统教义被确立起来。
三,未决的问题:
三一神信仰中最后一位——圣灵,基督教会从来没有为确立关于圣灵的正统教义而召开过大公会议。没有想到,关于圣灵的教义就成为东西教会大分裂的隐患。

四,东西方教会的大分裂:
背景介绍:政治方面的:395年,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驾崩前将帝国分赐给他的两个儿子,这一事件标志着东西方分裂的开始。476年,西罗马在日尔曼民族的进攻下,宣告结束。欧洲开始了新主人时代。
文化和历史的方面的:帝国东部讲希腊语,深受奥利金主义、东方文化和风格的影响,以罗马为中心;帝国西部讲拉丁语,深受奥古斯丁神学、罗马法等法律概念的影响,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称为“新罗马”。
神学原因:西方教会深受奥古斯丁神学的影响,遵从圣经、信经和教会法规等客观成文的权威,神学系统化;东方教会深受奥利金主义的影响,强调礼仪,认为“敬拜的法则,就是信仰的法则”,神学是敬拜传统产生的自然结果,不需要系统化的神学,没有什么客观成文的权威作为判断标准。
教宗的权威:如何理解《马太福音》16:18-19耶稣所应许,要把教会建立在这块“磐石”上的经文?是指彼得此人,抑或是彼得的信仰?
帝国境内的罗马主教、君士坦丁堡主教、亚历山大主教、安提阿主教和耶路撒冷主教是否具有同等的尊严、权柄和权威?“平等中的首位”只是名誉上的尊称。  
导火线:“和子”句之争
“和子”的字句:381年,第二次大公会议——君士坦丁堡大会上成文的尼西亚信经的希腊文版本,在论及圣灵时,没有包括“和子”这个字句在内(“我信圣灵,赐生命的主,从父(和子)出来,与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荣,他曾藉众先知说话。”)然而,当尼西亚信经翻成拉丁文时,就加上了“和子”这一字句,并且在西方教会被广泛使用。没有人知道原因。对此,东方教会严重抗议,要求西方教会取消这一“和子”的字句。
最后,1054年,君士坦丁堡牧首宣告,罗马的主教是一位异端分子!罗马主教(教宗)利奥九世派代表进入圣智大教堂(索非亚大教堂)发表宣告,把君士坦丁堡主教,以及主教们都逐出教会。从此,这一裂痕再也没有愈合过。
就这样,同出一源的基督宗教被分裂成两个独立的传统:西方教会成为罗马天主教,东方教会成为东正教。

五, 对“和子”句的神学分析
东方教会:对于三位一体论的理解,首先强调的是父神至高无上的主权,   
惟有父神才是子和圣灵的永恒源头、原则和原因。西方教会加上“和子”句,暗示子和父神享有一摸一样的主权,子也成为圣灵的源头和原因。这样,就造成圣灵次位论,剥夺了圣灵的位格;而且还容易造成子和父的混淆。

西方教会:对于三位一体论的理解,首先强调的是本质上的“一”,才
是位格上的“三”。这一本质上神圣的存有,藉着这三个不同的位格表现出来。在这神圣的存有中,圣灵是统一的原则,具有统一的功能,是父和子之爱的誓约。从这一意义上,圣灵从父出来到子那里,以及从子出来到父那里。
另外,《约翰福音》14:16,26;15:26记载耶稣求父差遣圣灵到教会的经文。
       
我们的理解:从纯粹的神学思辨的角度来理解,东方教会的坚持是正确的,因为在圣经中,耶稣所祈求的是从父差派圣灵赐给教会,而不是子单独且直接地赐下圣灵。但是,若是从功能的角度,西方教会的理解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父和子本为一。然而,从事实本身而言,西方教会确实不应该单方面更改双方签订的信经的内容。

1517年的第二次大分裂:西方教会的宗教改革和分裂
a.当时的背景介绍:
总体而言,从四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开始,一直到中世纪宗教改革爆发之前,经过若干个世纪的发展,罗马帝国从巅峰时期过渡到混乱不安的时期,但是,西方教会无论在属世的方面,还是属灵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西方教会权力的扩展:8世纪发生了“矮子丕平献土”事件。丕平是当时帝国境内法国中部一部落的夺权者。时值帝国正面临外族人伦巴底人的入侵,于是,教皇联合丕平的军队一起对付伦巴底人。没想到,丕平出师大吉,非但击退了入侵者,还把从伦巴底人手中取得的领土的一部分送给了教皇。教皇当然也履行诺言,公开为丕平举行了加冕仪式,立他为王。这样一来,世俗的权力和教会的属灵权柄第一次联合起来。结果是,一方面,教皇从原来只是属灵的领袖演变为拥有地土的政治的领袖,另一方面,世俗的君王也看见,只要有教皇的加冕仪式,非法的自立为王者也被合法化。

          
西方教会神学发展的背景:“大学”的兴起,使得神学活动的研究中心从以前的修道院转移到世俗的学校:经院哲学和神学的亲密关系,我们并不否认这一关系为神学本身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但是,对当时的普通信仰群众而言,他(她)们对信仰的理解愈来愈无知和迷信;另一方面,“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这句话折射出当时教会在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地位。结果,就是罗马天主教越来越世俗化和腐败。这样一来,教会历史就进入了所谓的“黑暗的中世纪”。

b.  1517年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
导火线:九十五条论纲
背景介绍: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萌芽于14世纪,15世纪蓬勃发展,16世纪达到顶峰。它完全肯定人类文化的创造力,反对高高在上统治欧洲一千年之久的奥古斯丁主义完全否定人性的悲观态度。

中世纪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把拉丁文版本的武加拉大本,罗马教会的钦定本圣经翻译成希腊文圣经,开创了欧洲所有基督教学者翻译和诠释圣经的先例。

政治上:原来荣耀的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罗马帝国随着476年,西罗马的灭亡逐渐宣告败落。8世纪迅速兴起的加罗林王朝带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统一(主后962——1806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打败外敌之后,于962年被教皇加冕为王,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由丕平的儿子——查理曼大帝复兴的欧洲统一帝国的理念一直到1806年,由另一个皇帝拿破仑•波拿巴所终结)。但随着杰出领袖的去世,贵族权力的不断扩张而导致内战频繁,外敌入侵不断,统一的欧洲帝国很快又四分五裂成各个封建贵族的领地:法兰西王国、意大利王国、德意志王国。
中世纪罗马教会的腐败和堕落:为了筹集资金来修建罗马大教堂,不惜对赎罪券发放合法化:“奉献箱里的铜板叮当一响,炼狱里的另一个灵魂就跟着跳出来”。
导火线:《九十五论纲》,反驳教会推行赎罪券的作法,同时还指责当时教会所倡导的很多流行信念和习俗:靠朝圣、行善等功德来赚取救恩.

分析: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世俗王权和教皇争权夺利;世俗王权为了支付劳命伤财的战争,决定向其领地内的神职人员征税。教会方面为了敛财新建罗马教堂,于是决定出售赎罪券。
神学方面的解释:强调善行过于信心,暗示得救的恩典可以赚取得到,甚至靠金钱购买得到的,把信心的对象使教会方面的教导和习俗取代了圣经的启示,使“因信称义”的福音沦为因行为得救的律法主义和道德主义。一言撇之,过分注重外在的行为和教宗的权威。
基督新教的三大原则:“惟有圣经、因信称义、人人皆祭司”。

c.  结果
为了回应宗教改革,罗马天主教在十六世纪中后期举行了特兰托会议。这是一次和宗教改革运动针锋相对的会议。
1618-1648年发生在欧洲大陆的三十年战争(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战争)。随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表明信义宗、加尔文宗和罗马天主教都是基督教信仰的表达形式,可以在一个领地内共同出现。这样,基督教世界迎来了宗派主义。
1963-1965年罗马天主教召开了“梵二会议”,这是天主教在宗改之后的对 教会内部所进行的一场改革。应该说,在这次大会之后,罗马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在教义上的认识差别已经不是很大了,主要的差别体现在对教会传统和礼仪的认识上。
基督宗教就形成今天的三个传统:罗马天主教、东方正教、基督新教

宗教改革之后,基督新教大家庭的四分五裂:
a.时间和地点:十六世纪的欧洲
b.直接结果,主要产生了四个不同的宗派:路德宗、改革宗(归正宗)、安立甘宗和再洗礼派
路德宗:又名信义宗。源自十六世纪德国改教家马丁路德的传统,强调“唯独因信称义”,即人唯因信心蒙恩得以在上帝面前称义,不需要当时罗马天主教所强调的功德等外在条件。

改革宗:又名归正宗。归正宗是闽南语教会对改革宗的翻译。广义的改革宗包括苏格兰长老会(十六世纪苏格兰人约翰诺克斯发起的苏格兰改革)、归正浸信会(源起十七世纪英国流亡者中,反对婴儿洗,主张受洗时要全身浸入水中)、归正循道会(英国人约翰卫斯理于18世纪创办的一个新教派别,主张圣洁生活,向群众传教)、归正福音教会和上帝之基督教会等,又称为改革宗诸教会,或归正诸教会。狭义的改革宗特指十六世纪欧洲大陆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个基督新教的宗派。它发源于瑞士,创始人为慈运理(茨温利)和加尔文,主要分布于瑞士、荷兰、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和法国边远山区。对英国宗教改革和清教徒运动产生过重大深远影响,圣公会(英国国教)、苏格兰长老会、浸礼宗、公理会等宗派都是在改革宗影响下产生并成形的。

       
安立甘宗:又名圣公会、英国国教会。它是英格兰的国教,与信义宗和改革宗称为十六世纪宗教改革时期三大主流教派。主要解决了罗马教皇对英国教会的控制。从此,英国国王取代了罗马教皇,成为英国国教会的最高元首。

       
再洗礼派: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期新教中的又一派别别的总称。因该派认为,原来教会的洗礼因为没有信心和圣灵的降临,因此信徒需要重新接受洗礼,以重新得到救恩。该派否认婴儿洗礼的效力,主张能够行使自由意志的成人受洗才为有效,故名。再洗礼派最初出现并流行于瑞士和德国,从一开始就受到世俗当局和教会权威的双重迫害,并一直被视为异端。再洗礼派一般流行于下层社会,今仍在一些地区传播。再洗礼派中主要的派别是以门诺为代表的门诺派。此外,不少灵恩派的宗派也源自再洗礼派。
       
分裂的主要原因:从以上对各大宗派的介绍可以看见,除了政治和国家等因素之外,基督新教大家庭的分裂主要是改教者对教会生活中的礼仪,以及一些具体问题有各自的神学理解而导致的。比如:圣餐礼、圣洗礼(婴儿洗)、教会和国家的关系等:
圣餐礼:德国的改教家路德VS 瑞士的改教家茨温利
路德认为,物质的食物和基督荣耀的身体可以联合在一起,成为喂养有信心之人的灵魂的真粮。又称“同在说(合质说)”。路德指责茨温利把神的奥秘合理化的企图。
然而,茨温利认为,圣经教导“肉体是无益的”。所以,圣餐礼只是纪念基督的死,基督的身体不会真实地临在于物质的食物上面。又称“纪念说”。

         
圣洗礼:路德VS再洗礼派;婴儿洗是否有效?
路德认为,信心是一种完全的交托和依靠。在这一意义上,有谁比婴儿更有信心?
再洗礼派认为,婴儿洗是维护基督教国家延续的一种形式。而且,婴儿不会有信心,不符合“因信称义”的福音。

       
教会和国家的关系:瑞士的茨温利(加尔文)VS 再洗礼派
是否应该有政教联盟的体制?
教会和国家的关系是否应该回归到使徒时代的信徒团契,不靠政府的支持?
相对“国立”的路德宗教会,改革宗加尔文的故乡——日内瓦更是达到完全的政教合一。再洗礼派认为,教会和国家的这种关系都不符合圣经中初期教会和政府的关系模式,因此,他们更加激进地要求建立既一个脱离政府的支持,也不受政府逼迫的使徒时代的真信徒团契。
       
对我们上海教会的影响:一方面,留下各种宗派背景的教会:沐恩堂是卫理公会的背景、怀恩堂是浸礼会背景、诸圣堂是圣公会背景、国际堂是公理会背景、清心堂是长老会背景;另一方面,上海教会中存在零乱的,多样化的教会礼仪。比如,圣餐礼,圣洗礼,五旬节等传统教会节期的处理。

20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格局:自由派、福音派、和基要派(极端保守派)
a.自由派:18和19世纪以启蒙主义(理性主义)为基础的现代哲学的兴起:康德的“自然宗教”论(强调宗教的道德和伦理性),以及黑格尔的“神临在于历史和文化中”说;以及18世纪末浪漫主义(对过分强调理性作用的情感的回应)的崛起,为自由派神学的源起预备了条件。
代表人物:德国神学家施莱尔马赫(《基督教信仰论》,认为宗教的精髓不是教义、教条的理性证据、和教会的礼仪等,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内在的深深的感觉,对某种无限存在的仰赖的“神的意识”)。——黑格尔的“神的临在”说。
德国神学家利奇尔:(《基督教称义论和复合论》,认为基督教是关乎价值判断的体系,与过去童女怀孕生子、神迹、天堂和地狱、审判等事实无关)。——康德的“自然宗教”论。
在近代,受黑格尔和施莱尔马赫的自由派神学是“过程神学”;秉承康德和利奇尔的是解放神学和政治神学。
b.极端保守派(基要派):当自由派神学大行其道时,为了对抗自由派神学废除传统教义的解释,新教的正统派兴起的一股激烈的神学思想,称之为基要主义。即制定出一套自成逻辑的教义立场,要求人只能全部毫无疑问地接受。否则,就被指责为异类或离经叛道。大约从1910年开始,正统派出版了一本《基要真理》,标志着基要主义运动的开始。
c.福音派(新正统派):20世纪50、60年代,与极端保守派分离出来,主张以温和的手段维护正统信仰,以及敬虔派的信徒所组成的一个神学阵营。这一派的领袖多少都主张使用现代圣经研究的方法,反对字义解经;强调“‘神的话’是神藉着历史上的耶稣基督对人讲的话,圣经可以成为神的话,但决不能完全等同。神的话就像神自己,超越任何物体与历史,全然无从预料,远从高处进入人类时空。圣经是神话语的工具,神的话本身是超越的,甚至超越圣经。”
代表人物:丹麦神学家克尔凯郭尔,他坚决批判黑格尔“神临在与文化和历史”一说,认为神人之间相连无间是荒谬的。
德国神学家卡尔巴特:《教会教义学》。

d.我们对以上不同神学阵营的评估:
自由派的优点:为了使基督信仰在当下的社会文化中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积极地运用当代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主要是哲学)来重新诠释传统的教义,企图平衡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关系。
弱点:过分尊重理性和世俗文化,以至于在处理理性不能解释的信仰奥秘之时,只有以牺牲信仰的奥秘为代价,否认传统教义中有关启示性的,来世的,神迹的事实。
基要派的优点:全盘接受,绝对效忠圣经无误和教会传统,坚决捍卫传统教义在信仰中的地位。
弱点:偏激地与世俗所有的学问为敌,容易导致反智倾向和为我独尊的狭隘;过分简单地,非此即彼地处理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关系;忽略传统教义在现实处境中需要有新的神学理解,容易导致信仰和生活脱节。
给我们的提醒:在思考和研究传统教义在当下的神学解释时,我们需要在方法上,心胸上学习自由派的开放和包容,小心基要派的简单,狭隘和偏激;在面对理性不能理解的信仰奥秘时,我们需要在信心上,立场上学习基要派的坚定不移,避免自由派过分推崇和夸大理性的作用。在这一意义上,也许,新正统派(福音派)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新正统神学的共同点:都强调以神的儿子——耶稣基督为神学研究和基督教思想体系的中心;都反对自然神学,惟有“神的话”为基督教神学的规范和源头,圣经是“神的话”的一种特别见证和工具,但“神的话”并不等同于圣经里的言词与命令,神的话是动态的事件,而非静态的字句;都接受神与人、时间与永恒之间“质的无限差异”。

e. 近代多元化的新教神学思潮:
        福音派神学
        末世神学
        过程神学
        黑人神学
        妇女神学
f.  罗马天主教神学
g.东方正教会的神学.

TOP

这是教会里培训的时候的讲义。

这个题目很大,虽然有书,但是一直看不下去,觉得比较深,看不懂。这次听颜敏牧师讲的,虽然内容不多,只是针对一个切入点,提纲式的,但是了解了不少的知识。

贴上来,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TOP

【基督教(新教)版本的尼西亚信经】
  1. 我信独一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和有形无形万物的主。
  2. 我信独一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为父所生, 出于上帝而为上帝,出于光而为光,出于真神而为真神,受生 而非被造,与父一体,万物都是借着他造的;
  3. 为要拯救我们世人,从天降临,因着圣灵,并从童贞女玛丽娅成肉身,而为人;
  4. 在本丢·彼拉多手下,为我们钉于十字架上,受难,埋葬;
  5. 照圣经第三天复活;
  6. 并升天,坐在父的右边;
  7. 将来必有荣耀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他的国度永无穷尽;
  8. 我信圣灵,赐生命的主,从父和子出来,与父子同受敬拜, 同受尊荣,他曾借众先知说话。
  9. 我信独一神圣大公使徒的教会;
  10. 我认使罪得赦的独一洗礼;
  11. 我望死人复活;
  12. 并来世生命。 阿们!.

TOP

天主教版本之尼吉亚信经
  我信唯一的天主,全能的圣父,天地万物,无论有形无形,都是他所创造的。
  我信唯一的主、耶稣基督、天主的独生子。他在万世之前,由圣父所生。他是出自天主的天主,出自光明的光明,出自真天主的真天主。他是圣父所生,而非圣父所造,与圣父同性同体,万物是藉著他而造成的。他为了我们人类,并为了我们的得救,从天降下。他因圣神由童贞玛利亚取得肉躯,而成为人。他在般雀比拉多执政时,为我们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而被埋葬。他正如圣经所载,第三日复活了。他升了天,坐在圣父的右边。他还要光荣地降来,审判生者死者,他的神国万世无疆。
  我信圣神,他是主及赋予生命者,由圣父圣子所共发。他和圣父圣子,同受钦崇,同享光荣,他曾藉先知们发言。
  我信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
  我承认赦罪的圣洗,只有一个。
  我期待死人的复活,及来世的生命。
  亚孟。
  (摘自天主教香港教区出版之《主日感恩祭典》).

TOP

东正教版本之尼吉亚信经
  我信唯一的上帝,全能的父,天地及一切有形无形万物的创造者。
  我信唯一的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之前,由父所生,出自光明的光明,出自真上帝的真上帝,受生而非被造,与父同性同体,万物籍他而造成。他为了我们人类,并为了我们的得救,从天降下,由圣灵和童贞玛利亚取得肉躯,而成为人。他为了我们,在般雀比拉多手下,被钉十字架,受难而被埋葬。依圣经所言,在第三日他复活了,他升了天,坐在父的右边。他将在荣耀中再来,审判生者死者,他的国度万世无终。
  我信圣灵,主,生命的赋予者,自父而发,他和父及子同受敬拜同享荣耀,他曾籍先知们发言。
  我信唯一、神圣、大公、传自宗徒的教会。我确认赦罪的圣洗,只有一个。我期待死者的复活,及来世的生命。阿们。
  (摘自“中国正教会网站”之《圣金口若望事奉圣礼》).

TOP

战争,三主流派之间也发生战争,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与天主教。当然还包括和犹太教之间的战争。 上帝让任何一方都没有赢也都没有输,消耗着真理王牌的狂热,最后各在各的地盘,述说着上帝。阿门。.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