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关于美国宗教衰退的警钟

关于美国宗教衰退的警钟

关于美国宗教衰退的警钟 (临风)
(2009-05-06 23:44:53)标签:新教 福音派 崩溃 文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9c4a4f0100d30x.html


最近有一连串的报道,讲到有组织的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在美国的衰退(注1),甚至有人使用“崩溃”(Collapse)这样的字眼,宣告基督教濒临瓦解的边缘,真是耸人听闻!这种预测有根据吗?衰退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相信这是许多人所关心的。


主要论点



最先引发这一连串报道的,是2009年3月刚发布的“2008年美国宗教鉴定调查”(ARIS 2008)。这个报告是根据2008年2月到11月,对54461人次的宗教信仰所做调查的结论。其中一些重要的发现如下:



·         自1990年至今18年来,美国人口虽然增加了将近5千万,但是各教派的人口都在衰退。2008年,自认为是基督徒的有76%。相对于1990年的86%,减少了10%,虽然自2000年以来,下降的速度已经稍微缓和。

·         美国的主流教会和各宗派教会的人口急速下降。相对而言,特别自2001年以来,无宗派的教会反而在增长。

·         美国基督教人口的缩减并非因为其他宗教的快速增长(伊斯兰教是唯一的例外),乃是反映排斥有组织宗教的普遍现象。

·         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无宗教信仰的人群(无神论,不可知论和无宗教偏爱者)已达到15%,相对于1990年的8%,几乎上升了一倍。(这个数字与另一个PewForum作的调查数字非常吻合)无宗教信仰人口的重心从前卫的西北部,转移到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东北部。

·         在所有族裔中,没有宗教归属的以亚裔百分比最高。

·         69%的美国人相信有一位人格化的上帝,12%的人认为没有上帝,另有12%的人接受自然神论。

·         美国有34%的人口认为自己是“重生”,或是福音派的基督徒。

·         选择单单使用“基督徒”这个名称,而拒绝任何其他标签的人有14.2%,与18年前相同。另外,全美将近三百万人热衷于将近一打的新宗教。(最近《新闻周刊》的民调发现,有30%的人认同自己是属于“灵性追求”的族群,而不属于“宗教追求”的族群,比2005年已经上升了6%。)



更早的警钟



《广传杂志》(Outreach)2006年登载了一个特别报导:《在危机中的美国教会》(注2)。里面引用了几位研究美国教会多年的专家的结论。这批人根据长年对教堂出席率的统计数字,发现美国参加教会的人数在递减中。这些专家包括欧尔逊(David Olson, 注3)和社会学家哈达伟和马勒(Kirk Hadaway & Penny Long Marler, 注4)几位。他们的统计发现,美国每週上教堂的人数在18-21%之间(远低于盖勒普和巴拿的数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人数比例还在逐年下降中。他们估计,到了2050年,上教堂的比例将只有1990年的一半,占总人口的11.7%。



当时,人们对他们的报告将信将疑。如今,对照宗教鉴定调查(ARIS 2008)的报告,其可信度就大为提高了。



美国最具权威的思想性基督教杂志《首要事务》(First Things)2008年8月份刊登了一篇:“新教美国的死亡:一个美国主流教会的政治理论”(注5)的文章。这篇文章受到美国基督教界广泛的重视。作者巴屯(Joseph Bottum)认为,在文化上,美国是新教国家,天主教和犹太教只是被容忍着。他认为支撑美国文化的三只凳脚是:新教、民主制度与资本主义。传统上,主流教会是新教的骨干。主流教派间,彼此虽然因为神学立场和教会做法的不同,争论激烈,彼此批评,但是对外却有着非常一致的语言和影响。因此,整体而言,新教为美国文化、社会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言说(narrative)和一组道德语言。



美国主流教会从1965年以超过50%的人口,到今天已经不到8%!他们早已失去了决定美国社会议题的能力,甚至再也不能对社会的语言发挥实质的影响力。



事实上,美国各大主流教派间(无论是神学上,还是做法上)的差异越来越小,他们与本宗派中采保守立场者的差异,反而远大于不同教派间的差异。主流教派在神学上逐渐走向自由主义,在文化上逐渐走向“将就主义”。虽然已经没有什么人在听他们说些什么,主流教派所关心的不再是信仰,而是政治和社会责任。美国社会已经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脚蹬,和有能力批判它的中流砥柱。



在巴屯眼中,福音派教会虽然相对增长,但因为它们立场分歧,力量分散,还无法凝聚成一股共同的,广被接纳的道德语言。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预测



根据ARIS 2008的报告,斯宾赛(Michael Spencer)在2009年三月10日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作出惊人的预测:



“紧接着主流教会全面衰退之后,我们即将在十年内,面临福音派基督教崩溃的命运。这个变化将会彻底改变西方宗教和文化的面貌。”



不但如此,斯宾赛还看到未来在政治态度上的敌视,和大众对福音派支持度的下降。他说:



“这个崩溃将在这个‘后基督教’的社会里展开‘反基督教’的一页、、、对基督教的不容忍将会达到无法想象的高度,以致在政策上,基督教将被视为是破坏社会福祉的势力。”



“成千上万的福音派基督徒将会放弃立场,成千福音机构将停止运作,基督教传播机构将减少,基督教学校将锐减。我相信上帝的恩典和宣教会达到地极,但是我们所认识的福音主义将不再存在。”



斯宾赛的文章在基督教界受到广泛的注意和肯定(注6)。他的分析大约可以归纳如下:



1、      这几十年来,许多福音派信徒将福音运动,与政治上的保守主义相等同,产生所谓文化战争。这个趋势将被证明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福音派信徒将会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进步的障碍。公众领袖们将会认为,我们对国家、教育、孩子、和社会有害。福音派在道德、社会和政治议题上所作的投资,耗尽了我们的资源,暴露了我们的弱点。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福音派信徒并不能真正清晰地、有连贯性地把福音讲解得透彻。我们都落入了相信“使命”的陷阱,而不是活出“信心”。

2、      福音派信徒在传递信仰给下一代的过程中失败了。我们并没有传递一个正统的,可以承受世俗攻击的信仰。非常讽刺性地,我们在青年事工、音乐、出版、和传播上付出的亿万投资,所带来的是一个不知道自己到底信仰什么,只能诉诸感觉的青年基督徒文化。我们的年轻人对文化战争有深刻的信念,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要遵照圣经去生活,对神学上的关键点毫无概念,也没有经验到属灵的的操练和社区生活。新一代的基督徒对文化面所带来的压力是极度地无知。

3、      虽然过去25年来有些片面的成功,但是基督教的教育并没有造就出一批可以承受世俗浪潮的成品。福音派的教导多是一股脑地向内看,应付内在的需要,和自说自话。这种孤立的做法,将来会越来越被认为是反社会。为了生存,大多数的基督教机构将逐渐被世俗同化。就是其中最坚定的,也将会遭遇到极大的困难,不知道如何传递一个从圣经和信心出发,富有生机的福音自信。



斯宾赛认为必然的后果是:



1、      福音派越来越走向实际,治疗性的,以教会增长为导向的,超大型教会的模式。这些教会是成功的典范,将重点从教条转向(与社会、会友的)相关性,强调动机和个人的成功。教会群体的力量变得更加脆弱,更为妥协,无力传递信心。

2、      在寻找固有的权威、稳定性和传统的路上,越来越多的福音派信徒会加入天主教和东正教。

3、      一小批福音派会努力地从事神学上的更新。这个团体很具吸引力,他们作法新颖,有杰出的传播、出版和领袖训练。但是,斯宾塞认为,这些努力并不能带来第二次的宗教改革,虽然它可以造就一些教会,开创新局。

4、      新兴教会将会步上主流教会的后尘,跟随着自由派的脚步而消失。

5、      攻击性强的福音基要派开始逐渐消失。

6、      灵恩运动将会成为福音派的主流。问题是:这个团体能够承受异端、相对主义、和混乱吗?它成功的关键在于:它是否注重圣经的权威,负责人的领导作风,和是否重新重视正统。

7、      福音派需要外来的解救,从亚非两洲输入宣教士。

8、      对文化战争的反应将是分歧的、片断的。有些福音派将会放弃改变文化的使命,而去创造自己的反文化。有些会继续从单一的镜片来审视保守主义和基督教,继续从事文化战争,这正是媒体所乐意鼓动的。有更多人可能会完全放弃政治,单单回到门徒训练和生命进深。



斯宾赛认为,生机将会从新的做法中升起。他期待一个有活力的家庭教会运动的兴起,人们不再为建堂、支付神职人员薪水、教会出席人数、等等这些“成功”指标所迷惑。在旧的福音派框架解体之后,他期望人们从“偶像崇拜”的文化环境转向,新的福音派将会从灰烬中升起,寻求突破,渴慕上帝的话语。



四月4日《新闻周刊》的文章,“基督教美国的结束”(见注1),也肯定了许多斯宾塞的观点。文中访问肯塔基州美南浸信会神学院的院长,保守阵营的知名领袖之一Albert Mohler的时候,Mohler曾表示:“过去30年来,美国福音派所犯最大的错误,就是对政治和政治人物的天真无知。他们过分把希望寄托在政治上,以解决一些本来是超越政治领域的问题。、、、当堕胎和人类的道德感与一个政党相连结的时候,基督徒在政治上的选择就非常有限了。”



回顾美国福音派的兴衰



美国早期移民以清教徒的信仰起家,教会组织当时在社会上受到十分的尊重。各主流教派是影响美国的政治和文化的重要力量。有神论的世界观、道德语言和(新教的)教会传统在社会上,包括知识界,是指导、凝聚公民道德的主力。



经历了18-19世纪几次重要的奋兴运动(大觉醒),美国新教的景观,明显地从以教会和传统为中心转向为以“个人与上帝的关系”为中心,个人的悔改,个人的投身,和个人灵命的进深,成为信仰专注的焦点。这是福音派的起源,以传福音为教会的首要职责。这种倾向有其优点,注意到个人灵性的需求,但也是后来个人主义和信仰私人化的先声。



从19世纪后期到廿世纪初,因为受到现代主义和(泛)科学主义的冲击,自由神学开始抬头。新教(特别是福音派)本能地回归到原始的基要信仰。1925年的“猴子讼案”是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从此,福音派从知识界全面撤退。造成了信仰的私人化,教堂的四壁就是神圣与世俗的分界线,理性与信心几乎成为对立的名词。这是基要主义的鼎盛时期。



直到廿世纪40年代后期,由于“新福音派”的兴起,福音派才开始从反智的牢笼中得到释放,恢复与知识界的对话,回到了公众论坛。这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看到它逐渐茁壮,进入校园,进入政坛,进入社区,进入媒体。到了廿世纪末,因为受到社会世俗化的冲击,后现代思潮的普遍(新兴教会),文化、政治议题的尖锐化(文化战争),福音派内部路线的争执(基要派与非基要派,“针对墓道友”运动,宣教型教会,灵恩与非灵恩,正统神学之争),我们开始看到一些疲象。



本文所引用的这些预测或许过分悲观,但它们绝非空穴来风。特别是对年轻一代,他们所接触的流行文化和精英文化,基本上是后基督教的,甚至可称作是异教的,他们对美国早年的道德语言非常陌生,以致于排斥。



其次,统计上,信仰上帝与否跟人们的道德行为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巴拿民调(2004年,一月)发现,只有9%“重生的”(born again)基督徒(或7%的新教徒),和50%的牧师具有基督教的世界观。由于世俗化,在这个自我陶醉、贪心、自私、现实、无情的社会潮流当中,不论是商业诚信、两性关系、家庭关系、堕胎率、关怀弱势、等议题上,基督徒与一般世人间在做法上并没有显著的分别。大体而言,除了一些宗教术语,基督教(包括福音派)已经失去了在世界上作为明灯照耀的地位。至于基要派的教会,因为他们与社会隔绝,已经完全被边缘化了。



在福音派的圈子里,多半教会所关心的是(市场)效果而不是真实有深度的信仰内涵。“有没有作决志祷告?”,“是否满足个人需要?”,“节目感人与否?”,等等,这些才是大家关心的对象,而不是求真的精神。这种现象造成了形式化,肤浅化的信仰模式。我们用着简单的圣俗二分法来看世界,并不注重训练信徒用思辨作处理问题的方式;只知道与异己划清界限,而不会用同情、宽容、自省的态度来面对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只知道强调权威、固守传统,对圣经、对上帝没有一种严肃、客观、求真的态度来认知、学习。



这些对信仰的态度和习惯、才是福音派应当忧心的,而不是福音的内涵。我们可以高喊用信仰改变时代,但是,向来基督教与文化都是互为影响的(注7)。最近这30年来,美国的世俗化已经达到了质变。这些警钟正是告诉我们质变的加速,福音教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是我们该彻底反省的时候了。我们既不可能自外于文化,与文化隔缘,也不应当被文化所同化,降低门槛,不再谈“罪”,不再谈“悔改”,沦为所谓“救恩膨胀”(注7)的宗教。



那么,我们要朝哪个方向去反省呢?我们可以引经据典的说,要效法基督,要归回圣经,要追求圣洁,要多祷告,要脱离世俗,要过教会的肢体生活,要做门徒。我想这些都是基督徒当做的。但是,有什么重大的因素使得我们可以做得比以前更好呢?什么叫做脱离世俗呢?我想问题可能并不那么简单。我们都活在传统、习惯、权威和制度的框架里,对自己的盲点毫不自觉。老的做法,老的路线,已经证明无法带领我们走出困境。



我们不知道上帝要怎样带领我们突破。但是至少,福音派首先必须面对当前虚假自义的形式主义(法利赛主义)、肤浅的效果挂帅、文化中的后基督教化、世俗化、消费主义、自恋狂(narcissism)的影响,和正视新教不同路线间的彼此攻讦。这需要基督徒有勇气面对现实,用高度的属灵智慧和视野,和不断地运用“爱心、爱心、爱心、和真理”(注7)的生活格言。这也许是今天教会要“自洁”的第一步。



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也是唯一可以做的。





註:



1、 a) Michael Spencer, “The Coming Evangelical Collapse,”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9年3月10日。(他自称为“网路和尚)

b) Cathy Lynn Grossman, “Most Religious Groups in USA have lost ground, survey finds,” USA Today, 2009年3月17日。

c) Brandon O’Brien, “Goodbye, Evangelicalism,” Out Of UR, 2009年3月10日,http://blog.christianitytoday.co ... he_end_of_evan.html

d) Barry A. Kosmin & Ariela Keysar, “American Religious Identification Survey, ARIS 2008, “ Trinity College, Hartford, Connecticut, 2009年3月。

e) John Meacham, “The End of Christian America,” 新闻周刊,2009年4月4日上网,4月13日杂志。

f) James Sawyer blog, “The Coming Evangelical Collapse?” 2009年3月17日,http://www.sacredsaga.org/jims-blog

2、            Rebecca Barnes & Lindy Lowry,“Special Report: The American Church in Crisis,” Outreach Magazine, May/June, 2006, http://www.christianitytoday.com ... anchurchcrisis.html

3、            David Olson 是Evangelical Covenant Church (covchurch.org)植堂部主任,参见http://theamericanchurch.org/ 的研究结果。

4、            Kirk C. Hadaway & Penny Long Marler,“How many Americans Attend Worship Each Week?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Measurement,”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v.44, Sept. 2005, pp. 307-322, Blackwell Publishing.

5、            Joseph Bottum, “The Death of Protestant America: A Political Theory Of The Protestant Mainline,” First Things, August/September, 2008. Bottum 他本人是杂志的编辑。

6、            例如,《今日基督教》的主编辑Mark Galli推崇本文:http://blog.christianitytoday.co ... rk_galli_weig.html.

《领导》杂志的副编辑Brandon O’Brien也撰文表示重视:http://blog.christianitytoday.co ... e_end_of_evan.html.

7、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Alan Wolfe认为,没有任何宗教可以避免受到文化的影响。请参考《今日基督教》2004年对他的专访:”Salvation Inflation?” http://www.ctlibrary.com/12122, 他因2000年10月在《大西洋月刊》的文章,“The Opening Of The Evangelical Mind,”受到普世的重视。也可参考他的名著,“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Religion: How We Actually Live Our Faith,”Free Press, 2003..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