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转贴"平衡的智慧及形成我信仰的7本书"

转贴"平衡的智慧及形成我信仰的7本书"

"闲花照水录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平衡的智慧及形成我信仰的7本书
        自从我受洗成为基督徒以来,对人生中80%以上的问题的看法都发生了变化,大到政治,战争,人生理想;小到接人待物,情绪感触。

        比如,对孙中山的看法,就完全不同。看过《走向共和》的人,都应该对孙中山的感觉很强烈,比如根据此电视剧的情节表现,90%的人会认为在政治能力上慈禧、李鸿章、张之洞、荣禄、袁世凯很强,但是很少人认为孙中山能力很强。多数半人觉得,他类似堂吉科德。

        事实上,孙中山的临终留言是:“我只是一个基督徒。”

        后来我一直想以基督徒的观点,来写点关于国父的文字。只是他太伟大,而我总是能力不够。

        近来,读了英特尔CTO写的《平衡的智慧》,这位仁兄的特点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以一个基督徒的视角和思想方法来看,他和INTEL,INTEL之于他的二十年的关系,他的婚姻、家庭、时间安排、事业/目标规划等。我觉得很好。

        中国比较畅销的读物或者影视作品,权谋类名列前茅。(色情类不让做)。人们爱算卦,读各种形式的增长聪明的书,从老外比较定量的方法论如EQ、定位等,到国人比较定性的思想如厚黑、智囊。但是这些都是给了人一些思辨的方法,而没有给一个人生的总原则。

        没有总原则的人生,就容易陷入思辨和后悔的痛苦里。宗教是给人总的原则,所以可以使智商平平的人,减少很多思辨和后悔,使人生有更多的精力集中于自己真正擅长的事情上。当然,可能智商格外高的人,又可以挣脱这一层臼。比如INTEL最伟大的老板安迪格鲁夫,就是个无神论者——虽然他老婆很虔诚。

        孙中山的成功,似乎比较受当代中国人的争议,10年来我们以财富和权力为衡量成功的尺度;但如果以此为尺度英特尔CTO,就应该无可争议。所以建议大家看看。可以看到,一个人以基督徒的原则和思维方式在现代的生活,并取得成功。

        几本现代宗教大师的人生写照:《平衡的智慧》基督;《甘地自传》佛教;《巴珈活佛》佛教;《前往伊斯特兰的旅程》印地安宗教。

后附03年旧作《形成我的信仰的7本书》

这个月,我受洗成为了一个基督徒。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名、没有钱、没有学问,很快也将没有青春。

在我小的时候,是个还算有点特殊的孩子,比如,读两遍就能把《长恨歌》背下来,写字画画都一上手就似乎有天分,读古书似乎没有障碍,读《周易》由义理而占筮水到渠成。

就象张爱玲形容她祖母:“她的美没有给她闯祸,也没给她造福,空自美了许多年。”我的这些雕虫小技也没有让我生活得有什么与众不同。





有一阵子,没事就算卦,一方面是发现了了另外一个认识世界的途径,觉得有趣;另外是对于自己的未来非常地忐忑,总是想先知道每一件事的结果。天天算卦的结果使我越活越焦虑。也渐渐明白了“善易者不筮”这个道理。因为周易的算法无非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去推测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你对事物的认识比较清楚,实在是没有什么必要去算卦。同时一次次地给人给己算卦使我感到了更大的不可知,就是每一件事,能算得准但是逃不过。





就象我刚开始看《周易》当它是哲学书看一样,我看了《道德经》,看了《金刚经》;认识了一票从海外回来的科学家,他们都是基督徒,在他们的督促下,我重读了《圣经》;有一段时间对瑜迦非常热衷,听说讲瑜迦的最重要的经典是《薄伽梵歌》,就很想看这本书,找来找去找不到,只知道甘地在入狱的时候,随身只带了这一本书,于是就买了《甘地自传》,因为我想,甘地封闭隔绝的狱中生活只要这一本书就可以为伴,那他的自传中应该谈到了这本书;有一天在万圣书园的咖啡厅等人,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了一本《巴迦活佛》,而正好朋友没有来,我就在咖啡厅把这本书一直读完;还有一本书,叫《前往伊斯特兰的旅程》,我已经忘记什么时候买的这本书,只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喜欢买乱七八糟的书,比如《与花鸟虫鱼对话》《狗的家世》等。非典期间,我关在家里,到处翻还没有看过的书,就把这本《前往伊斯特兰的旅程》读完了。读完的时候,已经是凌晨,而我一点都没有一夜未眠的昏聩,心头一片明净,感觉自己的信仰体系完整了。





其实我感受到神,并愿意按照《圣经》约束自己是2001年的事。感受到神的感觉,和很多人一样,就是心被巨大的温柔所碰触,没有任何理由就泪流不止。

在我受洗前,唱了一首歌:“完全地献上,所有的爱。在你的温柔的爱的羽翼下,我愿意降服。”当时再一次泪流不止。





我第一次接触基督教是在大约93年。当时还在上大学,由同学带着去参加教会的礼拜。开始觉得非常紧张,不知道他们下一步会做什么;后来就觉得如坐针毡,烦躁得不得了。觉得牧师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有问题。好不容易等到活动结束赶快逃跑。

当时,我正对《易经》着迷。周易大致讲的是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而不变的是其变的规律,掌握它变的规律后,就会对它的变比较简易地理解。这基本上是我们定量分析的方法论原理。但是,《易经》非常取巧的一点是它只有图符而没有文字。周易上的注释文字是周文王加的,所以叫《周易》,现在的白话易经的很多解释又援引了宋朱熹的《周易本义》。连佛都认为,文字是智慧。当文字描述了一种情况时,它也同时限制了其他的情况。因此,没有文字,只有图符的《易经》,它给人想象和解释的空间是无穷的。同时,因为对占筮的好奇,我还在看宋邵雍著的《梅花易术》。《梅花易术》的方法论是天地万物皆有感应,因此它的起卦方式就很简单随意。







出于对国学的尊敬,我很小就读过《道德经》(就象我出于对国产电影的尊敬,买了《英雄》的正版碟一样),但是没什么感觉。

后来99年的是时候,我少年得意的事业受到第一次挫折,就学习古代的大人物们,捧起黄老之学,什么“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等箴言背得琅琅上口,蒙人有余,但是解惑不足。

同时也读了《金刚经》,为了能够看进去,我手抄了鸠摩罗什和唐玄奘的两个译本的经文。

《金刚经》是一本讲智慧的书,它应该说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宗教范畴,而谈得是一种更广阔的人生境界。

我不信道也不信佛,绝对不是因为怕约束。佛教有八宗,总可以选择一个自己能接受的修行方式,大师南怀谨打坐的时候还抽烟。

可能是没有缘法,也可能我们国家的这两个宗教团体组织方式比较封闭,对于普通人来讲,基本上只能是人与偶像间的单向崇拜。但是我想我拒绝它们的根本原因是,它们依然是人对世界的描述和想象。而它们的理论所构筑的是,我跟本看不到一个个体,更别说人类总体可以达到的境界。





2001年,在那几个做自然科学和计算机工程的朋友的带领下,我又一次去了教会。

这个时候,经过社会的磨盘的辗转、感受过冥冥的牵引,我已经知道自己的那些小小本领,根本微不足道,所以就不复有18岁时的嚣张。但是依然不信神。

虽然,对《圣经》中一些句子,我可以通过比喻让自己相信。比如,人是由泥土和水造的。如果能理解“苹果树就是利用泥土和水制造苹果”,就能理解神用泥土和水造人。

但是觉得整个《圣经》是说不通的。

《圣经》分《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旧约》同时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经典。《新约》则是讲基督和他的使徒的事迹的真正的基督教的经典。

读《旧约》感觉和过去所读的所有的经典最大的不同是:《旧约》里没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好人。《旧约》里神的选民们有各种各样地罪行,比如杀戮、欺诈、乱伦等。而《新约》里的基督又完美到我无法效仿。所以,看上去通篇都是不信。

但是,人让人服,通常是通过辩论,一个人去说服另外一个人;但是神让人服的方式,是让他感动,就象他对大卫王所做的那样。

然后我就信了,天天看到小孩子的出生、成长,草的萌芽、花的开放,无处不是神迹。"





《甘地传》、《巴迦活佛》和《前往伊斯特兰的旅程》这三本书分别阐述了信奉佛的伟人、高僧和印地安的长老是如何依着信仰而生活。信仰对于他们是呼吸一般自然的状态。同时信仰给予他们智慧,这种智慧超过理解和经验。

甘地和基督徒也有接触,他并不排斥基督教,但是他并没有觉得有必要改变他的信仰。

这种感觉就象我现在再接触到讲宗教或者玄学的书,我会说:“感谢神,我已经不需要它了。”.

TOP

感谢上帝,那些书我也不需要了。
那些书说的再好,也只是好
而神,最重要的是陪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那种陪伴,那种爱。

[ 本帖最后由 rabbithong 于 2009-4-20 00:31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