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表态不救楼市不减税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表态不救楼市不减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6日 22:52  华夏时报

图为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见惊雷

  面对金融危机,上海将更多依靠市场手段来发展经济。1月14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表态,上海未来减税空间不大,也没有拯救房市的打算。企业需要依靠市场,走出一条应对金融危机的新路来。

  这样的表态,让一直期待政府出手相救的企业深感意外。实际上,2008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形势变化对上海企业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

  进入去年9月份以后,上海经济增速大幅度回落,财政收入、工业生产、外贸出口等一些重要指标同时出现负增长,一些企业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差的经营情况。此外,前期降低存贷房利率等刺激房市的政策也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在1月14日召开的政协会议上,有委员提出上海应加大对房地产的扶持力度和企业的减税扶持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俞正声在回答时表示,上海要把调整经济结构放在第一位,至于减税,空间不大,也没有拯救房地产的打算。他解释说,目前上海的困境,虽然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和2007年股市、房市虚高的因素也有关。因此,上海产业结构本身的问题亦不容忽视。俞正声认为:“克服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上海要把调整经济结构放在第一位。”

  市场人士认为,“不减税”与上海财政收入急速下滑有关。根据统计数据,从2008年第三、四季度开始,上海财政收入就急剧减少。2008年11月,更是首次出现负增长,高达负9.5%。2008年12月,财政收入仍出现2%的负增长。

  财政收入锐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根据媒体的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上海全年商品房用地(含住宅及包括住宅的商业用地)成交量为278.49万平方米,成交总金额仅为174亿元,而2007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816.97万平方米和602.26亿元,仅是成交金额便锐减七成。而土地成交量的急剧减少,直接影响了上海市政府的财政收入。

  仲量联行亚太区董事陈立民分析了上海财政收入的客观形势。他告诉记者:“客观上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有40%到50%来自土地金,上海的具体比例虽然不清楚,但可以确认所占份额不小。那么如果按目前市场状况持续下去,上海财政收入会存在比较大的缺口。”

  “不减税,不救市”的言论传出以后,引起了上海各界的反响。首先提出异议的是房地产企业和部分房地产专家。在他们看来,连美国都会通过行政手段来救市,上海没有理由不救市。他们坚信,只要房地产市场复苏,就能救活一大批企业。

  相比之下,普通市民大多倾向于支持“不减税、不救市”的办法。在他们看来,行政措施很容易服务于利益集团,最终既不能救市,也容易造成新的问题。何况,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也不一定有能力能拯救市场。

  卫明不动产营销智库总经理蔡为民表示,自从2008年6月份开始,政府就积极采取措施救房市,但无论买方和卖方都没反应。一方面是政府拼命降税,造成开发商有心理预期,以为政府降税还有空间。政府太积极了,反而使开发商有幻想,迟迟不降价自救。不救市的提法,就是警告开发商要配合,否则政府就会“坐视不管”。.

TOP

.

TOP

好消息. 等..

TOP

.

TOP

上海政府先去救世博了。.

TOP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最近这些话的意思呢?深层意思呢?
我平时看经济方面的论点比较少,希望大家给我解疑。.

TOP

等.

TOP

我说说自己的第一感觉:
蓝印政策或者购房退税政策看来不会出台了。.

TOP

为俞正声"政府不救楼市"表态鼓掌

日期:2009-01-18 作者:吴仁寿  来源:东方网


  在1月14日召开的政协会议上,有委员提出上海应加大对房地产的扶持力度和企业的减税扶持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对此表态,上海要把调整经济结构放在第一位,至于减税,空间不大,也没有拯救房地产的打算。(1月17日《华夏时报》)

  俞书记解释说,目前上海的困境,虽然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和2007年股市、房市虚高的因素也有关。因此,上海产业结构本身的问题亦不容忽视。面对金融危机,上海将更多依靠市场手段来发展经济。企业需要依靠市场,走出一条应对金融危机的新路来。

  自去年金融危机以来,房地产市场寒风阵阵,交易量大幅度下滑,资金链有断裂的危险。在房地产市场下滑迹象明显的刺激下,一些地方政府悄然推出“暖市”政策,包括购房入户、免税降税、购房补贴等购房优惠措施等,希望刺激房地产市场消费,挽回楼市的颓势。

  然而,对各地政府密集出台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暖市”政策,不断有媒体和专家对其合理性提出质疑。更有广大网民表示,在房地产还是暴利行业、泡沫正在挤出、房价正向理性回归之时,政府救市不合时宜,既不合情又不合法,与中央调控政策的精神不符,政府拿纳税人的钱救房地产商,刺激购房需求,阻止房价下跌,这样做更是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

  事实上,如今的房市,并不是没人买的问题,而仍然是买不起的问题。房地产市场之所以不景气,正是此前房市不健康的累积效应,是房市泡沫开始破灭、房价趋于理性回归的表现。这个时候,政府要做的,应该是尽可能让房价降到一个合理的、大多数市民能够承受的范围,而不是用纳税人的钱去单方面拯救房地产。政府倘若急于救楼市,这样做,等于变相抬高房价,其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房价永远降不下来,买不起房的人永远买不起房。

  再者,一个法制政府,在行使权力的时候,须走必要的程序。比如说救市,就涉及到“谁来救市,救谁的市”的问题。换句话说,用于救市的资金来源和预算是如何安排的?经过纳税人同意了吗?如果这些问题不搞清楚,政府想把钱给谁就给谁,其合法性就值得怀疑。弄不好,人们还会觉得,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穿着一条裤子,不光彩地成了开发商的推销员。

  谁才是真正的救市者?是政府吗?不是。股市低迷,万众齐呼政府降低印花税等,以政策救市,但政策只是引导,关键看民众是否跟进;楼市低迷,开发商早就呼吁政府救市,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一些措施,但都收效甚微。于是,才有了“买房就是爱国”的声嘶力竭。

  这也说明,任何一个市场,真正救市的不是政府,是民众。消费者跟进,愿意购买,才有市场繁荣的基础和保证,民众才是市场的救世主。而行政措施很容易服务于利益集团,最终既不能救市,也容易造成新的问题。遗憾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往往看不到或忽视这一点。

  其实,一个市场没有卖不出去的住房,只有卖不出去的住房价格。目前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并非政府的政策而在于房地产企业自身,如果房地产企业能够改变暴利观念,房市价格调整或下降,降到绝大多数居民的支付能力水平上,那么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由此说来,俞正声书记“政府不救市”的表态是明智之举,既切中了房地产市场的时弊,更代表了最广大老百姓的心声。在一些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措施“救楼市”的背景下,俞书记“政府不救市”的表态,更彰显出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智慧、胆识和勇气,值得为之鼓掌。.

TOP

如果救楼市,请问怎么救? 想请教? 减点税,也没有房价下跌的多,谁会丢了西瓜,去捡个芝麻!.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不是已经花了8.4亿买房托市了吗?
说的和。。。。一致?.

TOP

回复 6#junhuayang2005 的帖子

“不救市,不减税"
开发商(一部分提案的政协委员)这些战略伙伴不保,一条战壕里的公务员财政工资 要保
中午听了电台的韩市长的答记者问,很瞻前顾后,怕有疏漏,讲过头了俞老板批评的

[ 本帖最后由 vet 于 2009-1-18 21:45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junhuayang2005 于 2009-1-18 12:42 发表
我说说自己的第一感觉:
蓝印政策或者购房退税政策看来不会出台了。
可能会出另一个政策,在上海投资满多少,就可以拿上海户口。.

TOP

越是这样说,越是往相反方向走。等着看好了!.

TOP

回复 16#棉絮 的帖子

想起了前段日子人民币坚决不升值的事.....

TOP

转帖:上海正组织研究购房退税、办理蓝印户口等几大措施

  于兵兵

  记者昨日获悉,上海正酝酿进一步刺激楼市措施,这些措施包括购房退税、办理蓝印户口等。

  有关专家昨日还向记者透露,发改委、统计局、央行、银监会、财政部等多部委日前专门在京召开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会,听取各地楼市运行情况的汇报,及专家和市场人士关于新的楼市调控政策的建议。

  一位参会专家表示,财政部相关人士坦言,根据目前中央财政情况和未来支出计划,2009年出台新的减税政策的可能性不大。于是,专家预测,与税收有关的房地产优惠政策可能出现在地方层面而非中央统一政策。相比之下,进一步降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春节后可能出台的楼市利好政策之一。

  就在中央密切关注楼市动向的时候,一些地方政府也正在积极酝酿可行的楼市刺激计划。上海某房地产专家告诉记者,上海房地部门已经组织研究了一系列提振楼市的方案,其中不乏购房退税,甚至办理蓝印户口等调控猛药。专家表示,预案已经具备一定可操作性,相关部门密切关注楼市成交量变化,如果成交继续低迷,不排除以上述政策强力拉动楼市需求。

  多数被采访的意向购房者表示,一旦上海再次启动购房退税,很多白领阶层将入市购房。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在目前经济形势未见明朗的情况下,白领阶层对收入稳定性尚且难以把握,也就谈不上退税的可能了。

  关于蓝印户口问题,上海财经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印堃华表示,可能通过放开郊区蓝印户口的方式吸引外地人士在上海购房,这样既避免中心城区人口负担过重,又可以促进楼市回暖。

  上海一家海外上市的房地产代理公司董事长表示,如果按目前的楼市成交量预测,春节后上海一定会出台新的楼市刺激政策,但无论是购房退税还是蓝印户口政策,都可能引来巨大供需变局,相关部门一定会非常审慎地推出。

  另据了解,专家提出的反思70-90政策、经济适用房以租为主等旨.

TOP

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暂无蓝印户口等措施刺激楼市  
2009年01月21日 19:37:3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月21日电(记者俞丽虹、杨金志)针对有媒体报道“上海酝酿蓝印户口、退税政策刺激楼市”,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陈启伟21日表示,到目前为止,上海还没有这方面的政策。

    据介绍,国家和上海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完善住房保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措施实施后,楼市交易量有所回升。2008年11月和12月,上海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环比分别增长28.5%和140%。但相当一部分购房者仍在观望。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上海正酝酿蓝印户口、购房退税等措施进一步刺激楼市。对此,陈启伟说:“至少我目前得到的情况,上海没有这方面的政策。”

    陈启伟同时也表示,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国家和上海一系列房地产市场新政策的效应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下一步上海会根据市场变化,及时研究出台新的政策。.

TOP

蓝印户口:十年前救市猛药或再现上海楼市? http://house.online.sh.cn 2009-01-22 08:40:54 [来源]:东地产
蓝印户口“引人才”还是“救楼市”

即使1998年的“蓝印户口”政策,出发点是为了吸引外来高级人才,然而购房可申请户口条款的出现,导致了人们将购房作为获得户口的捷径,因此并未真正达到引进人才的目的。


户籍入口将扩大,达到条件就转为上海户口。11月6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的公开口头承诺,又让人们开始了对楼市未来的臆想和猜测。

1998年10月,正是涉及购房可申请户口的《上海市蓝印户口管理暂行规定》的施行,催生出一个近10年的楼价疯涨期。十年一梦,曾经火热的楼市如今陷入一片凄风愁雨,“蓝印户口”这出熟悉的历史剧目是否会重新上演?而楼市命运又是否会因此重回高潮?

“蓝印户口”为“救市”?

银行房贷细则难产,楼市观望气氛更浓。在上海的“救市14条”短时间内并未产生预期效果之时,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公开表示了上海户籍政策将放宽的大方向。“今年,市委确定了17个调研题目,人才的户籍政策调整也是其中之一,争取12月能够出台。基本思路就是把指标管理改为条件管理,就是把入户的门开大点,达到条件就转为上海户口。”

这番表态不免使人重新将户籍政策与“救市”方针相联系。因为就在10月中旬,杭州刚刚出台过购房入户的“救市”政策,而在上海,用户籍救楼市的呼吁声也从未间断过。宝名国际的地产分析师郑海龙对《东地产》记者表示,即将出台的户籍调整政策很可能与购房挂钩。“也许不会像1998年的政策那么直接,但肯定会成为消费者购房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毕竟上海户口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的。”

不可否认的是,曾经“蓝印户口”政策的施行,确实对上海楼市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助推力。根据上海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显示,1997年住宅销售面积为686.4万平方米,在政策开始实行后,1998年达到了1141.9万平方米,2001年更是达到了1796.6平方米。

如此明显的政策效果,正是现今楼市所迫切需要的。而在众多业内人士眼中,户籍放宽政策几乎等同于“蓝印户口”“救市”。地产分析人士单许昌对《东地产》记者直言:“放宽户口应该是现在最有效的‘救市’政策了,短期内就能看到效果。”

完全对立的两个阵营

不久前,当上海1998年启动促进商品房成交的一系列政策被重新提到了住建部会议上的消息传出之后,立刻引发了民众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自然是,“蓝印户口”究竟能不能“救市”。在某知名门户网站发动的民意调查中,46.87%的人选择了会因为“蓝印户口”政策买房,而45.9%的人选择了不会。消费者的态度几乎划成了两个完全对立的阵营。

但可以肯定的是,10年前的这一政策让大部分人选择了“会购房”。据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当初所有办理“蓝印户口”的人群中,购房类占88%,投资类占10%,聘用类占2%,大部分人将买房作为获取上海户口的一个途径,楼价飞涨的高潮也由此拉开序幕。

单许昌认为,上海户口的巨大吸引力在今天依旧存在。“对在上海工作的外省市人来说,户籍代表着非常大的利益。它代表着福利、保险、医疗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包括未来的生活环境,子女求学等一些综合因素考虑。”

然而持不同观点的人群同样也对这一政策提出质疑。原本期待“蓝印户口”的郑海龙解释了这一政策的局限性,“有吸引力,当然是对有购房能力的人而言。但楼市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购买力严重不足。房价的不合理增长,已经和普通百姓收入拉开了巨大差距。户口政策就算完全放开,买不起房的人依然买不起。”最后,他还补充到,即使有购买力的人也完全可以选择观望,这些人并不会因为政策的改变,而立刻盲目地出手购房。

引进人才是根本

虽然“蓝印”“救市”的合理与否引起了各界的激烈争论,但上海将放宽户籍政策的动作,仍然受到了大家的欢迎。近年来,上海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引进外来人才的工作。浦东新区政府还出台过引进一名博士后的企业单位,政府给予10万元补贴的政策。

即使1998年的“蓝印户口”政策,出发点也是为了吸引外来高级人才,然而购房可申请户口条款的出现,导致了人们将购房作为获得户口的捷径,因此并未真正达到引进人才的目的。看好“蓝印”“救市”的单许昌也认可这种意见,“当初的政策希望引进人才,各行各业都能更新血液,但是却推动了楼市。未来的政策调整中,即使真的挂钩楼市,也肯定会在个人学历和能力上提出更多的要求。”

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上海户籍人口从1993年起至2007年年底已经持续了14年负增长。上海老年人口比重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高龄老人已占老年人总量的17%。所以更需要引进外来的高端人才,对整个人口结构做出补充。

至于未来的户籍政策究竟会倾向于“救市”还是“引人”,目前仍然没有明确答案。《东地产》记者在走访上海人事局、公安局、市政府办公厅之后,都只得到一个同样的答复:“现在还是调研工作阶段,具体内容会在以后公布。”

链接

上海市“蓝印户口”

从1994年2月起,外来人口在上海投资、购买商品住宅或者被上海单位聘用,具备规定条件的,公安机关就会在他的户口凭证上批准登记并加盖蓝色印章。有“蓝印户口”的人,在入托、入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申领营业执照、安装煤气和电话等方面享受和上海人同等的待遇。“蓝印户口”政策的推行,对推动上海市房产市场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蓝印户口”中绝大多数是购房、投资入户,只有2%属于各类紧缺人才,以引进人才为主的初衷没有实现。2002年4月1日,上海“蓝印户口”制度废止,取而代之的是上海市居住证。.

TOP

晕!!!!
楼上贴了这么多,一会儿正的,一会儿反的.....看得发晕!!!.

TOP

如果先买了房,再出政策退税的话,是不是退不到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yiyima0305 于 2009-1-23 12:27 发表
晕!!!!
楼上贴了这么多,一会儿正的,一会儿反的.....看得发晕!!!
呵呵,媒体说正在讨论蓝印和退税等政策,政府发言人目前否认.

TOP

晕!现在的假信息假新闻很多,看来只有到了政策出台的那一天大家才知道什么是真相!.

TOP

.

TOP

回复 22#欣怡妈 的帖子

同问?.

TOP

引用:
原帖由 欣怡妈 于 2009-1-23 13:32 发表
如果先买了房,再出政策退税的话,是不是退不到的?
中国的政策应该是不回溯到政策出来之前的.

TOP

上海不会出台购房退税 蓝印户口政策http://bj.house.sina.com.cn  2009年01月26日08:57  新华网
  23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陈启伟明确表示,上海没有研究新的购房政策,也没有研究“新政策”的打算。除国家推出相关政策外,上海不会出“购房退税”“蓝印户口”政策。

  陈启伟说,部分媒体近期关于上海正在研究“购房退税”“蓝印户口”等政策的报道有误。

  他表示,2008年10月下旬起,国家和上海陆续出台了有关完善住房保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实施以来,市场反应较为积极,交易量回升明显,政策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根据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的监测,2008年10月至12月,网上成交的市场化新建商品住房预售面积分别比9月份增加9%、48%和82%;存量住房买卖面积分别比9月份增加4%、74%和94%;2009年1月,新建商品住房和存量住房日均成交面积与上月基本持平。

  名词解释

  蓝印户口:蓝印户口也叫蓝印户籍,是指对在投资、购买商品住宅或者被该城市的单位聘用的外省市人员,具备规定的条件,经公安机关批准登记后加盖蓝色印章表示户籍关系的户口凭证。其一般是由当地政府出台争得,对投资者、购房者或者“引进人才”等外地人给予的优惠待遇。拥有者基本上可以享受正式户口的利益,经过一定时期后,可以转变为正式户口。持蓝印户口者,在入托、入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申领营业执照、安装煤气和电话等方面享受本市常住户口的同等待遇。最早的蓝印户口大致出现在1992年左右,最初以中小城市居多。1994年之后,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也开始办理蓝印户口。在许多地方,蓝印户口成为商品房的推销手段之一。.

TOP

剥离户籍附加利益才是改革的根本2009年02月03日15:22
来源:东北网   剥离户籍附加利益才是改革的根本

  昨天,全国人大代表、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表示,户籍制度改革不会一刀切,大中小城市肯定会有区别。

  几乎在每一年的“两会”上,都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不过,户籍制度改革却始终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户籍制度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初看起来是正确的,其实却仍旧陷入“利益分配”的困局。

  户籍制度改革为何不能一刀切?是由于大中小城市的区别吗?在我看来,是由于附加于户籍上的种种利益太多的缘故。这些利益分配只要与户口还挂起钩来,户籍改革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恐怕每一年都要在“两会”上热议一番,然后等待明年再议。

  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人口管理办法之一,户籍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证明公民身份、提供人口资料和方便社会治安户口的登记注册功能。这是户籍的本义功能。然而,户籍的基本功能早已异化成利益分配功能。

  有一个北京的户口与没有一个北京的户口的公民,在就业、保险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北京海淀区曾经表示,一定首先保证有北京户口的先就业。再突出的表现就是高考。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在博客上发表《取消发达地区的高考特权》的议案,提出要“取消发达地区高考特权”。他摆出了“在北京能上清华的分数,在一些地方上不了重点大学,在北京能上重点的,在一些省则无学可上”等事实。(《新快报》3月4日)高考特权,其实说是附加于户籍身上的“外生特权”,如果户籍纯粹是户籍,不与任何利益挂钩,也就没有了高考特权。此外,在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中,“同命不同价”的现象,同样是户籍的附加利益造成的。

  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就在于剥离附加在户口背后的各种利益,把隐藏在户口之后的劳动、人事、工资、物价、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诸多制度与户口脱钩。为何有那么多人想要拥有北京户口、上海户口?因为拥了这些城市的户口,就意味着拥有了许许多多的便利和福利,如果将附加于其上的种种利益去掉,还有多少人想要拥有?如果真的脱离了,即使户籍完全放开了,恐怕也不会使北京再增加二千万人,退一步说,增加了又有何影响,只不过是在登记数量的增加罢了,其它的还是照旧。

  只要是中国公民,不管是哪里人,他们都能享受到同样的权利。户籍不能成为权利享受的阻碍。

  作者: 林卫萍   

(责任编辑:张婧).

TOP

购房落户政策成救市利器 专家建议京沪效仿

--------------------------------------------------------------------------------

【发表评论】  2009-02-09 07:23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北京是否也可“购房落户”


  在几个月来各地房地产市场持续不振的背景下,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开始酝酿新一轮的救市政策。


    在几年前为诸多地方采用、但又被一些地方相继取消的“购房落户”政策,开始重回民众视野,并开始被一些大城市视为拯救房市的利器。


  自成都市于2008年12月12日正式开办“购房落户”新政之后,武汉于今年1月19日发布了“购房落户”新政的细则。细则中,对购房范围、落户条件、新旧政策适用的界定等问题均进行了明确。重庆也于1月20日适时推出“2009年房地产市场刺激新政17条”(其中有放宽外来购房者入户限制的相关内容)。尽管上海市政府日前否认出台“蓝印户口政策”刺激楼市,但口径仍留有余地,表示“会根据市场变化,及时研究出台新的政策”。


  在成都、武汉、重庆等诸多大城市推出一系列“购房落户”政策之后,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开忠教授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以拉动房地产市场的消费需求。


  北京房市亟待取暖


  目前,房地产在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依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公开资料显示,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5%左右,而北京、上海的房地产投资占比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达到50%左右。而在全球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全国最为坚挺的北京楼市也已开始出现商品房现房空置面积增长、交易量萎缩、房价涨幅回落的迹象。


  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末,北京市商品房现房空置面积达1438.3万平方米,比2007年末增长26.6%,其中,商品住宅现房空置面积为522.7万平方米,比2007年末增长26.9%;2008年北京市销售商品房现房和期房1335.4万平方米,比2007年下降38.6%,其中,销售商品住宅1031.4万平方米,下降40.4%;2008年北京市的房屋销售价格比2007年上涨9.5%,涨幅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新建住宅价格上涨11.9%,二手住宅上涨6.2%,涨幅分别回落0.9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

  为刺激北京楼市,北京市政府自去年11月22日推出《关于促进北京市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后,今年春节前再出重拳,推出15条稳定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新政策。1月23日,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地税局等部门联手,推出了《贯彻国办发〔2008〕131号文件精神促进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记者注意到,比起去年11月22日推出的《意见》,新政策给予购房者更多实惠,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支持也更为具体。如二套房贷政策松动;个人转让购买超过两年(含两年)的住房,普通住房免征营业税;年内暂停对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的限制;开发商拿地可延期付款等。


  “拉动房地产需求有多种渠道,但我认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购房落户’政策,用‘准入制’来代替目前户籍人口控制指标制,尤其在我国目前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下,不仅能够刺激房地产市场需求,有效拉动住房市场消费,而且可以加快户籍体制改革,使户籍管理更公开、透明和公平,也使人们对生活更有奔头。”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开忠教授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道。


  “购房落户”可灵活制定


  我国的户籍体制改革几年前已先行在中小城市放开,但是对于诸如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目前依然实行人口指标控制的户籍管理政策。


  北京市国土局局长魏成林曾在去年年底表示,北京市16400平方公里国土资源中,能够利用开发的平原约6000平方公里,能容纳1800万人口,而目前北京市人口数已经达到1633万,并以每年40万至50万的速度增长,北京市人口已接近极限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况伟大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北京市的城市规模已经非常大,再增加人口对经济发展有影响,因为城市扩大之后,就不能再发挥出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这项政策(指“购房落户”)在北京推出非常困难。如果考虑制定这项政策,设定的门槛也必定是非常高的。”


  人口过快地流入以及人口总规模的快速膨胀,必然给北京的环境和资源带来压力,也给就业、交通、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及教育、卫生、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等各项基础设施带来较大压力。


  杨开忠教授对此却比较乐观,他认为,“购房落户”政策重在拉动住房消费,但并不是“孤立”的房地产政策,这项政策应与人口、社会管理政策相协调、配套;更重要的,应根据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精心测算来设置准入条件。如果人口膨胀得太厉害,可以提高准入条件,就能避免人口的过度膨胀。


  杨开忠教授针对北京市的现实情况,设想了“购房落户”三项准入条件:首先,在北京市购买单套房产在规定金额以上,学历在本科以上,在北京市常住年限达到两年以上的外地居民,购买单套房产可解决一个户口;其次,个人购房款达到房产总价50%以上的外地购房者,方可落户;第三,通过“购房落户”政策获得的居民户口实行与一般居民户口的区别管理,居住一定年限后方可转为一般居民户口。


  “‘购房落户’政策不应是长期的、持续性政策,政府可根据市场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杨开忠教授补充说。


  北京能否移植经验


  目前,“购房落户”政策已经为许多一线城市所采用,例如天津、山东省、杭州、厦门等地都实行了“购房落户”政策。以杭州为例,2008年10月出台的“购房落户”政策有效拉动了当地住房市场消费。据媒体报道,杭州10月份成交最好的楼盘“东方郡”,购房者中外地人比例从3成上升到了5成。
 在目前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为拉动房地产市场消费需求,全国不少城市对“购房落户”政策情有独钟。但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对“购房落户”政策却似乎一直讳莫如深。


  杨开忠教授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未来一段时期人口规模的增长不可避免。鼓励“购房落户”,通过政策引导优势人才迁入,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目前在北京出台“购房落户”政策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


  杨开忠认为,首先,“外需”对北京市住房消费拉动效应明显。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市购房者中的外省市购房者比例已接近40%。从具体购房类型看,外省市个人购房主要集中于90—120平方米的住宅,购房均价也明显高于本地居民购房均价。外省市居民已成为北京市住房市场的生力军,是启动住房消费政策不能忽视的群体。


  其次,住房保障规模扩大使得“外需”更重要。针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低迷,无论国家层面或是北京市政策,都强调了通过扩大住房保障供应规模来拉动内需。保障住房大规模供应在缓解北京市居民住房困难的同时,显然将挤压北京市居民购买商品住房的需求。这使得商品住房市场对“外需”的依赖进一步增强,如何有效吸引“外需”对促进北京市商品住房市场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双重拉动效应。一方面,房地产投资可带动对水泥等建材的消费,还可以带动就业。根据测算,每1万平方米的房地产建设,就需要大约100名工人。另一方面,住房消费对家装行业、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具有明显带动作用。根据测算,每销售100元的住宅,可以带动130-150元其他商品销售,对于扩大内需非常有效。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