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yingyinc
(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
发表于 2009-1-7 17:18
只看此人
佛教历史
佛教历史
第一部 佛教的创立
一、 佛教诞生前的印度社会
大约产生与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的古印度,当时印度社会经济空前发展,北印度是世袭的君主制,少数保留传统的贵族共和制。从恒河流域上游到下游共建立了16个大国。最强大的是“摩揭陀”国和“拘萨罗”国。释迦牟尼出生在“迦毗罗卫”国则是位于东北方的一个小贵族政治共和国。在释迦牟尼晚年时,该国被“拘萨罗国”琉璃王所吞并。
早在公元前1200年,雅利安人进入西北印度,与当地的族类混合同化,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之上”三大纲领为标志,用四种姓氏制度规范社会各个等级。掌管宗教事物的为“婆罗门”,掌管军政大权的为“刹帝利”,从事生产活动的是“吠舍”,为这三个等级服务的奴隶是“首陀罗”。还有一种“旃Zhan陀罗”(意思是贱民)他们地位最卑贱,专事抬尸体、焚尸体、刽子手等职业。四种姓的地位是神所划定:婆罗门至尊,不容冒犯。大约公元前8世纪,婆罗门传到南印度,社会上层接受了这种文化形态。
在佛陀诞生前,婆罗门教发生了分化。有人对祭祀万能表示怀疑,有人公开否认梵天(即婆罗门教的创世主Brahma)的存在。――梵天是婆罗门教的三大神之一,与毗湿奴(Visnu)、湿婆(Siva)并称。――一种新的思想――《奥义书》思潮在婆罗门教内开始孕育成熟。《奥义书》的思辨哲学强调世界的精神本原“梵”,以“梵我如一”为人生解脱的目标。这标志着“祭祀万能“的宗教观念正被扬弃,更深刻的解脱学说正在形成。
到了公元前6世纪,对立于婆罗门教,出现了由诸沙门组成的社会异端。它分为六大门派,佛教称为“六师外道”。它们的代表人物是:
1) 阿耆Qi多,唯物思想的代表,“顺世说”的先驱。
2) 尼乾自,承认有业报,主张苦行。“耆那教”的创始人。
3) 散惹夷,直观主义学派,对一切问题都不作定论。
4) 婆浮陀,否认人的行为会发生影响。带有唯物论的倾向。
5) 末伽梨,是命定论者,主张没有业报,没有父母生身等。
6) 不兰迦叶,学说类似末伽梨。
佛教也属于“沙门”思潮。《奥义书》中的思辨和反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给予佛陀强烈的影响。所以佛陀同时代的人常称佛陀为“沙门释子”、“沙门乔达摩”表明他不过是当时众多的沙门思想家中的一人而已。
二、 佛教的创立
1) 释迦牟尼的诞生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在早期佛教典籍中没有关于释迦牟尼生平的完整记录。释迦牟尼的主要事迹散见于佛教各派别(部派)后来编成的经、律之中。
释迦牟尼名叫悉达多,姓乔达摩。生于印度的迦毗罗卫城(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之间,与中国的孔子同时代。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是古印度种族的名称,牟尼是“圣人”“贤人”或“寂默”的意思,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释迦族中的圣人”。
释迦牟尼出身刹帝利阶层,父亲是当时迦毗罗卫国的国王,汉译“净饭王”;母亲是天臂城国善觉王的长女――摩诃摩公主,称为摩耶夫人。传说45岁的摩耶夫人夜里做梦,一头巨大的六牙白象仆向怀中,自左肋进入腹中,夫人大惊而醒,未过多久便怀孕。古印度风俗妇女生孩子要回娘家,否则会不吉利。当摩耶夫人回娘家途中,经过岚毗尼花园(现由尼泊尔政府保护为佛教圣地),那里有一颗美丽的无忧大树。摩耶夫人要生产,她将右手攀着大树的树枝,乔达摩就从母亲的右肋下降生。
据说释迦牟尼降生有许多瑞相。根据《金刚经》说有三种异瑞相:1、能够凌空而行。2、出现七宝莲花承接其足。3、行走是足离地四指高。东西南北各走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上天下地唯我独尊”声音如同狮子吼叫,惊天动地。同时还有九条龙吐出甘露,像雨降下。据说我国傣族泼水节的由来和此有关。地上又涌出两个水池:一个热水,一个冷水,供其沐浴洗澡。至今佛教寺院,为了纪念佛的诞生,每年农历4月初8,都要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浴佛节,这是中国佛教传统的最大节日。
太子诞生后7天,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佛教认为摩耶夫人生了释迦牟尼,福德、智慧都增长,就升到了欲界的二层天。太子由姨母大爱道夫人抚养长大。后来她也跟佛出家成道,是佛教历史上第一个比丘尼。人们为了纪念她,把比丘尼住的地方称为“爱道堂”。
2) 释迦牟尼得道的过程
悉达多太子16岁时,父亲为他娶了邻国的国王之女为妃,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叫罗喉罗。相传悉达多太子17岁时出宫游玩,看见了老人、病人、死人,给他很大的触动,当他最后在北门遇到了一个气度不凡的沙门,他恭恭敬敬的问这个沙门“您是做什么的?”沙门答曰“吾是比丘”。太子又问“比丘是做什么的?”答曰:“比丘是出家修行求道的僧人。我们出家人,一心修道,可以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四种最大的痛苦。”沙门的一席话给悉达多太子极大的震撼。在19岁时,悉达多太子终于下了出家学道的决心。在2月初八的夜里他到寝宫看了妻子和儿子,然后与仆人策马出城,出家修行。净饭王得知后派人去苦劝,但没有果效,于是只能留下五个人侍从服侍跟随悉达多太子。
悉达多太子在尼连禅河边苦修6年,露天静坐思维,最后他觉悟到苦修无助于解脱,决定放弃苦行。他到尼连禅河洗去了6年的积垢,一个牧羊女献了奶粥给他喝,然后他在距离河边10里远的一棵菩提树下,在一块大石头上铺上吉祥草,面向东方盘腿结跏Jia趺Fu坐(脚背放在股上,脚心朝上)并发誓说“一定要找到人生之道(无上大菩提),否则就不起坐”。终于在第七天(有说49天)12月8日凌晨,大彻大悟,悟出“四谛”法门。
3) 佛教的诞生
释迦牟尼得道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服侍他的五个人,于是找到了他们,向他们宣讲佛法,也就是佛教历史上所宣称的“初转法轮”。
“轮”是印度古代战争中的一种武器,它形状像轮子。印度传说,征服四方的大王叫做转轮王。第一次宣讲的是“四谛”法门和“八种正道”;5个侍者成为最早的佛弟子。此时,佛宝“释迦牟尼”、法宝“四谛圣法”、僧宝“比丘”、三宝俱全,佛教诞生。
4) 佛教的理论
“谛”就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四条真理,它们分别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1、 “苦谛”就是说众生现实的种种痛苦现象。有八种苦:生、老、病、死、怨僧会(与不喜欢的人或事相会)、爱别离(与可爱的人或事相分离)、求不得(得不到所渴想的东西)、五盛阴(充满各种身心痛苦)。
2、 “集谛”说明造成众生及现象世界之所以痛苦的各项原因或根据,集谛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业力说”。一切众生都处于不断的生死轮回当中,在轮回中遭受种种痛苦,其原因是在于众生自身所造的业力。“业”就是众生的行为或行动。不同的业会招致相应的“业果”。随业因的善恶性质不同而招致善恶不同的业果,循环反复,故使众生生死不断,轮回不已。
3、 “灭谛”指灭绝世俗一切痛苦的产生根源。达到最高理想境界,就是“解脱”或“涅磐”,业就是超脱生死的不苦境界。
4、 “道谛”指通向涅磐解脱的正确方法与途径。而这些方法又可包括为八种,即“八正道”。
“八正道”指八种超脱世间因果关系而达到世间之“涅磐”寂静的一切理论、说教和修习方法;又称为“八圣道”。佛教认为,按这八种方法修行,便可由“凡”入“圣”,从迷界达到悟界。
1、 正见:对“四谛”佛教真理的正确见解;
2、 正思维:对“四谛”佛教教义的正确思维;
3、 正语:不说一切非佛理之语;
4、 正业:住于清静之身业;
5、 正命:符合佛教戒律所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
6、 正精进:勤修涅磐之道;
7、 正念:铭记“四谛”等佛教真理
8、 正定:修习佛教禅定,心专注于一境,观察“四谛”之理。
“十二因缘”是佛教“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释迦牟尼认为,世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于某种条件,人的生命过程也依赖于条件,可以分为12个彼此成为因果联系的环节,名叫“十二因缘。”
1、 由无明缘行;
2、 由行缘识;
3、 由识缘名色;
4、 由名色缘六处;
5、 由六处缘触;
6、 由触缘受;
7、 由受缘爱;
8、 由爱缘取;
9、 由取缘有;
10、 由有缘生;
11、 有生缘老死。
12、 ??
“十二因缘”配合“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世两重因果”。过去因造成现在果,现在因产生未来果。任何一种有生命的个体,在未获得解脱前,都要依这种因果规律在“三世”和“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中生死流转。
释迦牟尼教导人通过修习,最终摆脱十二因缘的束缚,跳出“三世轮回”而实现“涅磐”。
5) 释迦牟尼传道与圆寂
释迦牟尼得道之后,就四处向大众宣传自己所悟出的真理。他传道的区域在中印度,先带领弟子到处游化,后来则居住在舍卫城的祗园精舍(寺院)和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为众人说法。释迦牟尼前后说法49年,到了80岁的时候,三藏(佛教典籍的总称,分为经、律、论三部分)教法已经齐备。释迦牟尼在拘尸罗城(今印度北部城邦境内)外的希拉尼耶伐底诃边的一片茂密的娑Suo罗林中,安置绳床,枕着右手,侧身而卧;然后涅磐。
释迦牟尼涅磐以前,弟子阿难向佛陀提了四个问题:第一、佛在世的时候,大家都以佛为师,佛灭度以后,以何为师?第二、佛在世时大家依靠佛,与佛住在一起,这是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何而往?第三、佛灭度后,结集经、律、论三藏教法时,在诸经之首,要讲几句什么样的话?第四、对一些恶性比丘,佛在世时,佛会设法降服他们;佛灭度后,用什么方法对治他们?
佛陀对四个问题做了安排,一、佛在世时,你们以佛为师,佛涅磐后,你们应当以戒律为师,严格遵守。二、佛在世时大家依靠佛,与佛住在一起,佛灭度后,你们要依四念处住(四念处:念是能观的智慧,处是能观的境界;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三、你们向世人宣讲佛法的时候,在经典前要加上“如我是闻”,告诉大众这是你们亲耳听到佛这样讲的。四、佛在世时,恶比丘由佛调伏;佛灭度后,你们应当用“默槟”的方法来对付恶比丘;就是把他们在僧团中孤立起来,他们自然会离开寺庙的。
佛陀又告诫比丘说:“不能进行贩卖贸易,不能安置田产,蓄养奴婢,不得进行占卜,不得参与世事,不能专门喜好结交权贵,更不得亲近人而态度不庄重。”
当释迦牟尼圆寂后,遗体被火化,舍利子由摩揭国等八国分得各自建塔安,成为信徒顶礼膜拜的对象。这些骨灰后来由阿育王重新分配,收藏在全印度建造的84000多个佛舍利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