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anggy
(副热带高压又来了,热啊!)
发表于 2008-11-21 09:54
只看此人
洋泾的历史
洋泾镇
洋泾镇,位于浦东新区西北角,整个镇区现在属于洋泾街道管辖。
洋泾的得名,是由多个因素综合而成的。首先是河道,随后为地域名。早在1403年黄浦江形成以前,横亘在上海县城北侧的东西向河道洋泾浜已经形成,西到许家荡(今大世界处)接西闸港通静安寺涌泉浜,或者西南接北长浜(今延安中路)到艾家宅(今镇宁路)接李纵泾,可达法华镇、北新泾,也可南连周泾(今西藏南路)到斜桥接肇嘉浜去往龙华、七宝;而洋泾浜向东,到今日洋泾镇所在地,转弯向南,通往华漕哒方向,可转川沙、东海海塘,因此成为一条重要的内河航运干线。到黄浦江水系形成,今外滩以下的吴淞江河道被黄浦江夺取,而原来在陆家嘴以上游的黄浦江(当时为大黄浦)经过1400-1500年100余年的冲刷,承受了太湖大部分的来水,自原来“一矢之宽”(约50米)猛然突涨到目前的400余米,原来连为一线的洋泾浜,自此被分隔在浦东、浦西,分别命名为西洋泾浜、东洋泾浜。而到了清乾隆年间,1763年,上海县因黄浦江陆家嘴急转弯处对浦东江岸创刷过大,40年内累计冲塌了近半里土地,故沿着今天的银城南路开挖一条河塘,在外侧修筑堤坝保滩,原来东洋泾浜在今香格里拉大酒店南侧注入黄浦江,至此被围在这条被称为“北护塘”的河道内,水流至杨家渡的高巷浜才有涵洞通向黄浦江,故日渐淤塞;到1832年,因为东洋泾浜水流小,淤塞至无法进入船只的地步,故自今北洋泾路桥,沿着今北洋泾路的走向向北开出一条新河道,通向黄浦江。这条新开的河道,被称为北洋泾港(此段河道原来在明朝弘历年间为自然河道杨泾,后防范黄浦江潮水筑坝填没,实为重新开挖),而原东洋泾浜折向南的部分,就称为南洋泾港,后因为两港成为南北一线,故自鸦片战争后统称为洋泾港,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自浦东大道北侧流到联洋新社区的河流,宽30-45米;而东洋泾浜,就是今日公利医院后侧的这条河流,目前已经严重污染淤塞,更名为定水浜,在桃林路以西的河段,自1920年开始逐步被填没,1951年兴建崂山新村填没至今东方路,1986年兴建梅园新村填没至源深路,1995年填没至桃林路,目前苗圃路以西河段仅5-10米宽,基本成为废河床,而苗圃路以东河段仍然较宽。浦西的西洋泾浜,1913年填没为今日的延安东路。
1969年,洋泾港建设水闸,北洋泾一段拉直,不再顺北洋泾路。
在东洋泾浜的南侧,沿着原来的沈家弄路有一条高巷浜,向西到陆家渡(今菊园)接对岸原来为南市老城厢(上海县城),东到今崮山路东侧,接荻柴浜(今集市),是浦东西北部地区的一条传统交通孔道。当时,有洋泾港、东西向陆路和俯瞰浦东四方,西接上海县城的地势,物流、人流的自然聚集,使得洋泾镇自明朝正德年间就开始发展起来,今洋泾镇桥,就是1572年始建的,当时为石桥,1823年改为木桥,1970年改建为石桥。然而,到清朝同治十年洋泾地区单独设立乡镇一级建制为止,洋泾镇仍然是一个没有坐商(固定商业)的农村集市,镇上的居民也大都务农,故其成镇比附近的高桥、塘桥、北蔡、杨思桥都晚;上海开埠以后市面繁荣,加上当时上海县东北路乡局、二十四保联乡公所都设立在洋泾,行政资源的眷顾导致了商业的进一步繁荣,自1875年设立“林成德号”开始,洋泾镇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到1912年民国成立,已经成为上海县除城厢、租界、闸北以外,与北新泾、闵行齐名的大镇,上海县浦东部分的重要政治中心。自1906年起,洋泾镇东西街南侧的高巷浜自张家湾到张九房一段填没,富商大贾、地主绅士纷纷自附近农村搬迁到镇上定居、开店、开厂,建屋,洋泾镇很快到20年代发展为东西一条街分东镇、西镇的约1.2平方公里规模,有坐商107家,主要有布匹、谷料、国药、饮食、烟馆、茶馆店、梨园等,还有摊贩(行商)每日约200户,早5点至晚八点日日开集。唐、沈、潘、张、黄等地方绅士在镇区四周兴建的庄园住宅、东镇的关帝庙、城隍庙分堂和永安街的火神庙等宗教设施连同镇西三里的钦赐仰殿道观,蔚为壮观。
洋泾镇的东西一条街,后改称洋泾镇路,自东栅口到西栅口,长793米,南侧有糟坊路、桃园路、南洋泾路、潘家弄、宝仁里,北侧有定水路、孟家弄、北洋泾路、永安街、凌家弄,原来都是青石板或弹街路,宽3-6米不等,曲曲折折,两旁多1层的本地砖木平房和二层的老式走马楼,少量为30年代修建的石库门和洋式混凝土花园住宅。
洋泾镇作为洋泾地区的中心,所领下的范围,在清朝为上海县的洋泾乡,它西、北两侧都是黄浦江(北侧为引翔港乡,西侧为租界、城厢和老闸乡),包括了陆家嘴、张家楼、孔家木桥、老白渡、杨家渡等地,南侧为海塘浜(今锦绣路、碧云路),东侧到今罗山、金杨、碧云居住区内的芦家浜、地二塘、杨家木桥、社庄庙一线,面积在27平方公里;1906年,洋泾、塘桥、陆行、 高行四个乡合并为东泾镇,隶属于上海县;民国肇始,东泾镇撤销,原洋泾乡范围内人口超过五万,按照《地方自治条例》,设立与乡平级的上海县洋泾市(当时上海县除租界和其他各乡外,设立蒲淞、沪南、闸北、洋泾四个市)。1928年,设立上海直辖市,洋泾市改为上海市洋泾区,1934年陆行区并入洋泾区,至此,“洋泾”的地域范围向东扩展到今金桥镇与曹路镇的边界。
解放以后,“洋泾”的地域概念大步缩小。首先是1952年,洋泾区浦东大道以北、今东方路、崂山东路以西已经基本没有农田的陆家嘴、杨家渡、老白渡、陆家渡、烂泥渡、泰同栈、其昌栈、十八间、居家桥、胜利镇、庆宁寺等地,属于城市化地区,设立市区建制的东昌区,洋泾区管辖范围为剩余的大片农村和洋泾镇;接着,到1956年,杨思、高桥、洋泾三个郊区合并为东郊区,区政府和党委机关就设立在今巨野路浦东新区党校所在地,洋泾镇成为整个浦东沿江片的行政、商业中心;1961年,东郊区所辖地并入川沙县,洋泾镇至此第一次单独以集镇范围的建成区,以非农业人口,设立镇的行政建制;而镇的四周,则为洋泾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为洋泾乡,后改钦洋镇),这个公社的范围,北侧为浦东大道,东侧为庆宁寺、地二塘,南侧为张家浜,西侧为源深路,地域范围较上海县时代的洋泾乡、洋泾市大大缩小;而到了1984年9月,洋泾镇划入黄浦区,自此开始了大规模城市化;到2001年钦洋镇撤销,地域为洋泾街道、金杨新村街道和花木镇分割,人们现在所知的洋泾地区范围,仅限于黄浦江——源深路——杨高路——罗山路围合而成的约7.69平方公里土地(其中浦东大道以北,1960-1993年由杨浦区管辖)。
洋泾镇的兴盛时代,在1910-1935年间,嗣后,因为浦东大道和杨高路的相继修通,镇区远离新的交通干线,故逐渐市面萧条,沦为一个较大的城乡结合部集镇。据洋泾公社1965年统计,洋泾镇的“乡脚”(商业人流趋向范围),西到严桥公社的张家楼,东到张桥、东沟一带,南到花木龙王庙,半径在4-8公里。
清朝康熙年间,洋泾地区与浦西就有十几条渡船线,解放以后全国为国营轮渡公司接管;1958年,兴建了民生路车辆渡,汽车摆渡不必再绕道南码头;1989年,兴建了延安东路隧道,有公交线直通市中心;1993年建成杨浦大桥以后,交通大发展,现在已经实现了立体化。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在街道范围内设立民生路、苗圃路两站。
洋泾镇进入近代,较早建立的一批公用设施,1925年通电和自来水,1930年通公共汽车,都在浦东处于领先地位。1906年在东镇潘家花园创办的洋泾学堂,上海市建立以后长期为洋泾区中心国民小学校,即现在的六师附小,在浦东最早推行现代教育;1923和1947年,有私立民力、正谊等中学开办;1945年,设立市立洋泾中学,西校为今潍坊新村洋泾高级中学,其东校就是今日的建平中学。1957年,镇西北征地兴建市第六师范学校,即今日的上海实验学校;1963年、1984年,相继兴建了海运学院、轻工业学校;1997年,兴建了进才中学,浦东新区第二中心小学也落户在此。至今,洋泾社区仍然是浦东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地区。1930年设立的公利医院,1956年为加强浦东医疗力量而迁至洋泾镇;而原来的洋泾人民公社卫生院,则改为洋泾地段医院,也就是今日的信谊慈善医院。
洋泾镇1969年兴建了电影院和体育俱乐部、溜冰场,到今日,洋泾街道管辖范围内各类娱乐休闲设施星罗棋布,大大方便了居民生活;犹以源深体育中心为最。1954年建成洋泾苗圃,1990年兴建泾东公园,1999年为保护唐家弄古银杏建成了泾南公园;目前桃林公园也在兴建中。
1990年,黄浦区市中心的大批商业企业,如朋街服饰、杏花楼、小金陵、第一医药商店、星火日夜商店等,相继落户洋泾,传统的供销社和零散商业开始被淘汰;外部投资商和洋泾乡也相继开出了仁和大厦、八方宾馆、红泥、钦洋社区商业中心、锦阳宫、小肥羊等酒店、餐饮企业。到今日,更是火爆,几与市中心看齐。
原来的洋泾镇四周,除了黄浦江的岸线码头,在计划经济年代,是作为浦西大工业扩散和川沙县地方工业集聚点来兴建的。主要有1923、1925年兴建的民生路上海绝缘材料厂、南洋泾路上海纺织局洋泾水泥厂、唐家弄路的康乐食品厂、上海汽车柴油机配件厂等;后又有川沙县工业局的东方玩具公司、化学轻工公司、物资总站等聚集在苗圃路、永安街(今崮山路北端);1958年兴建的光明锚链厂,到70年代改为上海直升机配件厂,1987年改为上海电冰箱二厂,引进日本三菱公司技术,1992年改名为上菱电冰箱总厂并在证券市场上市,一直到90年代末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家电生产科研基地。镇南侧还有上海塑料制品六厂、无线电十厂、红星电熨斗厂,西侧有上海潜水设备厂等国有大企业。
洋泾镇区,长期存在洋泾镇、洋泾乡并存的局面,双方没有明确的界限范围。洋泾镇的办公地点,就在今日洋泾街道社会保障受理中心的凌家弄61号;洋泾乡的办公地点到1989年5月才迁移至今张杨路罗山路口广洋集团总部的位置,原来一直在六师附小南侧潘家花园老洋房内。洋泾镇(现为洋泾街道办)的化工厂、永安经营公司等企业和洋泾乡的交管站、服装厂、绝缘配件厂等企业都在镇上。目前镇办工业基本消亡;乡办企业纳入广洋集团,在今日洋泾街道范围内的界龙彩印、南源永芳、洋光塑料、新兴医药、上海邮通等企业都属于广洋集团序列。市蔬菜公司也在南洋泾路设立收购站,收购生产队的蔬菜等,不过目前已经因为开发而没有存在意义了,
洋泾地区除了土著居民(本地人)以外,20年代开始有苏北、湖北、河南等地的以码头工人为主要职业的难民在沿码头、河道的荒地上定居。沿江的贾家角、十八间、歇浦路老三井、定水路桥等,到解放以前基本上沦为外地难民天下,土著反成为少数;50年代初,苏北大水,逃难的难民又在凌家弄、螺蛳浜两地形成新的棚户区,人口密集,环境恶劣。洋泾公社在60年代自然灾害期间,每个农村生产队也接受了3-10户苏北船民定居。而在源深路傅家天主堂、歇浦路蔡家桥一带,还有一些解放前奉贤、金山和浙江等地移居的居民,并有几户英国血统的教士、修女后代。1953年,作为海军4805工厂家属区的海防、永安等新村开始建设,这些部队军工的家属籍贯来自全国各地。80年代,大批住宅新村辟建后,市区动迁居民和业主开始进入洋泾地区。至今,基本实现城市化,除巨野路张家宅和崮山路唐家宅外,农村老宅基基本消失。。
洋泾街道范围,新村建设最早的为1953年的海防新村,1966年的阳光新村(川沙县机关家属西片生活区)。1979年兴建海运一村,1980年建卫东新村和永安新村;1984年建海运小区;1987年市住宅区开发总公司(今中星集团)开辟泾东、泾西住宅基地;1989年,黄浦区住宅办、市教育局、航道局改造定水路以南洋泾西镇基地。1990年浦东开发后,1991年中星集团和黄浦区住宅办开辟泾南大住宅基地,包括今东方中华园、龙威名邸、新城名庭等社区;1995年陆家嘴开发集团、洋泾乡、浦东新区社发局联合开辟桃林住宅基地,包括陆家嘴花园、大湖王朝、山水国际等高档社区;1996年,陆家嘴开发集团与洋泾乡、浦东商业建设公司联合开辟桃源住宅商办基地,建成了华辰东晶、巨洋豪园、裕龙花园、陆家嘴国际华城、生安花园和八方大厦等社区项目;1996年洋泾乡又在崮山路南端集中开辟了新的居住开发基地;1998年,东镇地块改造的名门世家和洋泾水泥厂地块置换的明珠东苑、森林湾等项目也都相继动工;浦东大道以北,列为黄浦江两岸重点开发地段。未来洋泾街道范围,除了传统的博山路、崮山路商业主轴以外,形成桃林、桃源地区和浦东大道的总部经济、办公楼宇、高级宾馆娱乐设施集聚地;在羽山路主轴建设大型社区商业中心3个。
洋泾地区未城市化以前,本地土著操一种介于市区方言和川沙、南汇方言之间的本地话,与20年代以前老城厢的传统口音基本一致,有六个声调(市区新方言为五个,川沙、南汇方言有七个),与杨思、严桥、六里相同,听起来较为柔、糯。
民间特产有青雪里蕻、酱菜、白生土布,基本失传;特色民俗有“打莲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