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3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08高考满分作文让你耳目一新

.

TOP

引用:
原帖由 好人平安 于 2008-6-19 08:19 发表
晚报上读了好几遍,鼻子有些酸,有真情.
我在想:他是否有这个经历.
我就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心酸的感觉。是一种真实感情的流露。将来多点这类文章有什么不好?.

TOP

淳朴,实在.

TOP

融入了对生活的感悟,参合了对社会的思考,留下了对社会的期盼,……
行文流畅,一气呵成!没有矫揉造作,不是为了考试而胡编乱造!.

TOP

高考写作的政治倾向很重要,只要文章的立足点正确,首先基本分就拿到了。加上具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就能得高分,如果还有文采和真情实感,满分可能会向你招手了。
这篇文章具备了以上所有条件,符合满分的要求。.

TOP

我比较同意楼上的观点,太政治了。.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阅卷老师的品味高.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有的老师整天让同学背名言名句.文章三分之二引用名人事迹,言行.
孩子本来还喜欢写写的,因为没有所谓的名句,一直耿耿与怀...

TOP

品位、内涵不是一蹰而成,没有平时的文学积累和练笔,起码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了这么流畅、平实的文章。清新朴实是种文风,立意讨巧便能等高分。每个孩子只要用心去观察去写,多会出彩的。.

TOP

最后一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点睛之笔..

TOP

引用:
原帖由 静静马 于 2008-6-19 12:28 发表
作文功底不错,估计平时可能操练过类似的题材,这次能灵活应用。
,还有我认为作者很有可能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TOP

我昨天对这篇文章有不同看法,可我的看法被删除了?
难道一篇 hao文章, 听不得不同意见?
难道我们的旺旺网,不想让孩子有*critical thinking"?.

TOP

讨巧的作文.最后这简短的一句话,正好达到阅卷评分的要求.从他们中体现我的感受。.

TOP

也说满分作文

作者于不经意处格外经意,精心构思,加上不错的文笔,足以另人掩卷长思。硬要找缺点的话,我觉得文章后部分如果再稍微细化一点可能会减少一些沉重增添一分振奋。
另外这类文章对文学功底的要求颇高,不能一味效仿。.

TOP

写的真好,朴实无华,最喜欢虽然-虽然-虽然-但是那一段,太棒了!.

TOP

.

TOP

看看老美高考的作文题
  
    1、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
  2、有种理论认为:伟大的领袖人物都是由他们所处的具体的时代创造产生的。照你的看法,伟大人物的产生,是由于所处的环境,还是由于个人的特质?试举出一位人物来支持你的观点。
  3、在愚蠢的错误和聪明的失误之间总是存在着重大的不同。请说一说你的一个聪明的失误,并且解释一下它怎么给你或他人带来益处。
  4、罗马教皇八世Boniface要求艺术家Giotto放手去画一个完美的圆来证实自己的艺术技巧。为什么看似简单的行为能表现你的才能和技巧?怎么去表现?
  

芝加哥大学的作文题
  1、想像你是某两个着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什么样的素质传给了你?
  2、假如一个平常的日子被加上了4小时35分鐘,你将会做什么不同的事?
  3、开车进芝加哥市区,从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表现着名的芝加哥特征的建筑壁饰。如果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
  

普林斯顿大学作文题
  1、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请简要说明。
  2、什么是你曾经不得不作出的最困难的决定?你是怎么作的?
  3、直至你目前的生活,你的什么具体的成功给了你最大的满足?.

TOP

回复 67#兰兰的好爸爸 的帖子

我熟悉这些题目,所以觉得满分作文不咋地。.

TOP

引用:
原帖由 兔八哥 于 2008-6-18 23:37 发表
这是一篇好作文!这是一篇好作文?
这是一篇好作文。
首先它令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他们不曾记得他们教过学生如此应试;
其次它令家长读者耳目一新:毕竟它与印象中的八股文有很多的不同;
再次它令同样是考生们的孩子耳目一新:为了应试准备到家了的,谁没几篇“你们”、“我们”、“他们”备在身边?她咋就写得这么有深度?
所以,这是一篇好作文,更是一个好备份——如果真有这样一篇作文的话。
至于能否满分,那就仁智互见了。不过老师也不能因为耳目一新而忽略了文章的瑕疵。
.

TOP

最喜欢虽然-虽然-虽然-但是那一段!.

TOP

犹如一屡清风拂面, 如此真实的文笔,.

TOP

引用:
原帖由 yangjun6910 于 2008-6-18 14:39 发表
上海高考惊现70分满分作文
(以下为全文)


    在城市的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 ...
一早就在报上读到了。很高兴看到孩子用心在生活,对生活充满了关注和思考。是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鼓励!.

TOP

1、在限时内,从农民工这个角度、老到的文笔来表现这样一个社会群体,实际上说明这个高三学生平时还是在关注这个社会的,还是在思考的。
2、我们所有大人,上海人有多少人曾经关注过,或者倾听过他们的心声呢?现在的高三学生已经相当有头脑,有思想了,但因为场合的不同,很多其他政治问题不可能触及,如果在放开思想的话,有更多颇有见地的文章回问世。
3、有人会认为,此篇文章可能只是将农民工这一个群体的存在、生存现状表现,应该再提高高度,不但要思考而且要有思想。我倒觉得如果再与我或者我们联系或者对比,效果就更好了。
4、如果非要从该现象中得出思想,可能有点太牵强,硬加出来的,而非真实自己所想。.

TOP

非常欣赏文章的末句,意义非常深远。.

TOP

一般,感觉政治色彩太浓.

TOP

我只知道我被这篇文章深深的打动了,.

TOP

写得真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现实的很悲惨的题材,
接触现实的真实的一面而又远远的回避解决的办法,
这同报道地震的手法如出一辙。
.

TOP

写得真好!朴实的语言,流畅的文理,作为当堂作文,佩服!.

TOP

写得真好,让我感触很深

现在有好多孩子只有我,甚至没有我们,更谈不上他们了.

TOP

我也喜欢他最后那句. 整篇文章很有思想.会观察生活,也会关心别人!.

TOP

是篇好作文,但个人觉得不至于满分吧。呵呵。.

TOP

写得真好,现在高三的学生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佩服!.

TOP

是的,确实是一篇好文章!至于好在哪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

TOP

一篇不及格的高考满分作文(zt)

作者:王晓渔 知名学者http://news.sina.com.cn/pl/2008-06-23/145015799856.shtml

  2008年,在近10万份上海高考考卷中出现一篇满分作文,这也是2006年以来上海高考惟一一篇满分作文。据说这篇文章在阅卷中心组里被从头到尾朗读一遍,有些专家当场被感动,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给这篇文章满分(《东方早报》6月19日)。

  我最初对这篇满分作文充满期待,作者首先表达了自己的困惑:“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这种疑问同时也是一种思考,遗憾的是,接着读下去,没有惊喜,反而非常失望。文章除了文字通顺,并无太多新意,只能说是一篇不及格的高考满分作文。

  这两年,文坛盛行“底层写作”,即以弱势群体为对象的写作。这篇作文也可以称为“底层作文”,可惜它几乎集中了“底层写作”的所有弱点。文章中的“底层”是想象的、“同情”是抽象的。作者对“他们”并不了解,只能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里描述“他们”。城乡二元对立的问题确实存在于当下中国,可是,作者把乡村田园化,称“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又把城市地狱化,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与其说是“他们”的感受,不如说是“我们”的感受,是患上“怀乡病”的城市人的感受。作者忽视了这么一悖论,为什么城市拒绝“他们”,“他们”却涌向城市?文章提到“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这与乡村田园化、城市地狱化的描述恰恰是冲突的。

  阿伦特曾经说过,同情只有在针对具体个体时才可能,针对大众时它就变成了抽象的,甚至产生灾难性影响的东西,当对同情的克制能力被破坏,便产生了意欲以极端手段铲除不幸的倾向。除了“以极端手段铲除不幸的倾向”,还会出现另一种现象,即对同情对象以及同情本身的无限赞美。这种赞美给同情对象允诺一个远景,然后让他们忍耐现状。这篇满分作文不仅充满对抽象的“他们”的同情,即使面对具体个体,作者的同情依然是抽象的。文章讲到:“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对小姑娘的同情,升华成对“他们的成长”的感动。在记者面前,这个小姑娘有没有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她是不是按照预设的标准答案回答?在回到家乡和留在城市之间,小姑娘能否自由选择?作者没有考虑这些问题,而是差点落下泪水,这种泪水是善良的,也是天真的,更是无力的。事实上,小姑娘根本没有决定留在城市的权利,她对乡村的选择是被动的,甚至称不上选择,只是不得不接受这个结果。如果可以自由选择,至少一半以上的“他们”会选择留在备受歧视的城市,而不是牧歌式的乡村。

  重要的不是歌颂田园,也不是歌颂背井离乡的“他们”,而是思考为什么“他们”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愿意生活的地方,并且拥有尊严、不被歧视地生活。作者也提到户口和暂住证的区别,这些都被“虽然……但是……”一略而过,“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这种“虽然……但是……”逻辑恰恰是对底层问题的回避,以望梅止渴的方式抹去种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篇末“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只是一句美丽的口号,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更有可能的是“他们,永远成为不了我们”。

  “底层写作”并非一无是处,可是这篇获得满分的“底层作文”仅仅表达了想象的底层和抽象的同情,以“虽然……但是……”的逻辑抹去实质性的问题,以抒情代替思考,堪称“底层写作”的失败范例。在这里,我不想苛求这位作者,对于一位18岁上下的学生,不能要求太多。让人困惑的是,为何久经考验的阅卷专家会被这篇只是道德表态的文章感动?为什么他们对这种“底层作文”不加反思地全盘接受?高考满分作文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将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写作模式,据报道,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已经把这篇文章视为范文。底层问题至关重要,如果关注底层成为集体表演,那就会适得其反,只能导致对底层问题的冷漠。

[ 本帖最后由 ljj 于 2008-6-23 17:07 编辑 ].

TOP

 87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