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黄冈制造

黄冈制造

推荐大家去看一看今年第21期的三联生活周刊,里面有一个黄冈制造的专题。.

TOP

What is called "黄冈制造”?.

TOP

是不是?

◎李鸿谷  
  英国,伊顿公学,2006年4月4日。
  作为中国的中学校长代表,陈鼎常受邀在伊顿的礼堂进行了他的教育思想演讲:“宽而有度,和而不同。”一年后,当记者问起他的伊顿之行,这位黄冈中学校长抒发的感慨,似乎与他的教育思想无关,“在中国任何一所学校参观,他们一定会介绍自己学校出了多少了不起的人物。但是,伊顿公学跟我们介绍的,是学校的一位高中生,他们指着墙壁上刻着的一个名字说,‘这位高中生,在这里读书时去世了’……”自始至终,陈鼎常注意到,伊顿公学没有想起要告诉中国的参观者,“这所学校出了19位首相”。
  这当然是一种反差。与陈的感慨形成的另一种反差是,黄冈中学橱窗里最醒目的大幅照片,是那些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奖牌获得者(包括亚运会金牌获得者);其次享有大幅照片待遇的是今年获得北大、清华保送资格的黄冈中学学生;接下来,各个公共要道的墙壁上,是各种竞赛与考试优胜者的排名。显然,这正是陈校长描述的中国学校的典型。
  稍稍比较一下黄冈中学与伊顿公学,结果也会有趣。110年前,后来成为全球经济学标志人物的凯恩斯以第十名公学奖学金获得者的资格,考进伊顿公学(1897年)。凯恩斯与其父的通信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他在学校的竞赛成绩——《凯恩斯传》统计:“伊顿期间,凯恩斯曾在大量竞赛中获奖。第一年他得了10项奖,第二年18项,第三年11项,总共获得过60项奖。他在所有重要的数学竞赛中都获胜。”至少当年,伊顿公学竞赛之频繁,与现今的黄冈中学并无分别。好玩的是,这些竞赛以英镑为物质奖励,但对获奖者只是他“获得了多少英镑的书籍”,离开伊顿公学时,凯恩斯“所收集的书籍超过300本,其中一半是用学校获奖的奖金买的”。对比看,黄冈中学的杨诗武高中3年,自己只买过一本参考书,其余全部是他的竞赛教练肖平安提供的。他拿回奥赛数学金牌后,获得黄冈市2万元的奖励,这一奖励对于杨家,“可以不担心上大学的费用了”。伊顿对自己的杰出校友隐而不彰,陈鼎常所感受到的反差——可能的解释之一,或许伊顿公学认为那些是学生自己的成就。
  陈鼎常的解释是:“英国教育更注重个性,而中国,则是大一统的考试。”这两者的不同,在陈看来,不太可能用“优劣、好坏”来做断然的判断,关键是,英国与中国的“现实不同”。
  中国是什么样的现实?更重要的是,黄冈是什么样的现实?
  黄冈市1995年撤地建市,下辖10县市区,截至今年,仍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水平对应教育状况,黄冈的现实,黄冈中学副校长刘祥说,“黄州城区30万人,其中10万人是学生”。而这众多学生形成的学校等级最高端是黄冈中学,该校校友、清华大学学生钟凯描述自己当年:“虽然中考时我的分数超过(黄冈中学)录取线近30分,但我依然感到信心不足,主要原因是,城区学生进入‘黄高’的门槛比农村学生差不多要低30多分。”黄冈中学每年计划内招收的高中生,有一半来自下面的县,而考进黄冈中学的农村学生平均比城区学生高出30分,是记者调查里比较小的差距,一般说法,差距在“30~50分”。
  因此现实,与奥赛数学金、银牌获得者王崧、库超同为竞赛队队员的胡小军说,“在我们村里,上了‘黄高’,还考不取重点大学,村里所有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而村里人描述那些上了黄冈中学的孩子一般用语是,“那是聪明人,不学习也考得好”。很不幸,胡小军没有考取重点大学,以致他后来工作4年多,“从来不敢告诉别人,我是黄冈中学毕业的”。
  城区与农村学生各占一半,而且农村学生中考平均分大大领先城区学生,黄冈中学的这种结构所形成的学生传统,奥赛数学银牌获得者库超告诉记者,读初二时,他知道了黄冈中学的林强奥赛获得了铜牌,“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奥林匹克竞赛,之后,就是在全国竞赛获得名次,也没有满足感”。而另一位奥赛数学金牌获得者杨诗武的目标,则是他的前辈校友、同样是奥赛数学金牌获得者的倪忆,希望像他一样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把自己的目标定为最强校友,胡小军回忆自己当年,“目标就是镇里第一位考取北京大学的,上浙大的同学都不是目标”。因此,胡拒绝了大连理工大学的保送资格,要自己考取更好的大学。学生传统里的这一动力机制,黄冈中学校长陈鼎常解释说,“在我们这里,城市太小,而且农村学生多,歌星、电影明星不是他们的偶像,那些最厉害的校友,才是学生的目标”。
  很难分辩黄冈区域的微观环境,与黄冈中学的奋斗孰因孰果。结果是,虽然这所学校只是小学、中学、大学教育链环中的一环,也只是全国众多重点中学的一所,但在高考30年的历史里,她脱颖而出,用黄冈中学老师们所乐意使用的词语,黄冈中学成为“品牌”。或许比“品牌”更具价值的是,这所中学象征着多数的中国中学教育现实。
  虽然接受记者采访,叙述的重点是黄冈中学的历程,但陈鼎常仍然可以经常脱离黄冈中学的“微观”,而与记者讨论教育背后的中国现实。在比较伊顿公学之后,陈的结论是:“我们只能在中国现实之下,努力做得更好更完美一点。”与此对应,观察黄冈中学,任何抽离中国现实与黄冈现实的选择,都将使描述失真。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07年第21期,敬请查阅更多精彩内容。.

TOP

引用:
原帖由 旺旺她爸 于 2007-6-16 13:07 发表
推荐大家去看一看今年第21期的三联生活周刊,里面有一个黄冈制造的专题。
原来LD也看三联啊.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5 俩子爸 的帖子

同感,当中国的孩子们真的都能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时候,估计减负也不用再叫了,喜欢负的人就去负,不喜欢的人尽可以让孩子去做兴趣所在,那时大概才能离诺贝尔奖近一点..

TOP

回复 #5 俩子爸 的帖子

同感!.

TOP

回复 #3 echooooo 的帖子

.

TOP

还是有几个看三联知音嘛!
前两天同老公说起这篇文章,老公也是文中提到的名校出生,也参加这种竞技班,获得较好的成绩,进入理科尖子的最优选择--科大。当时清华名气不如科大少年班。现在老公说,还好没去清华,不然,我也不好意思说是清华毕业的。
名牌制造固然会有个较高的起点,但是并不能保证什么!很多优秀的技术人员都会有这样的抱怨,谁的技术不咋滴,但是很能溜须拍马善于扑捉机会。鉴于此,动员搞技术的老公转行销售,还算顺利,但很累感受的压力很大。其实,他那点压力在我感觉算不了什么,也许工作的压力对于男人和女人感受是不同,跟智商的关连度不高,情商反而更重要。作为女人,我既要管孩子还要管公司,更要分担老公的压力。当然,我也是老公的压力来源。读书还是一件太单纯的事情,生活更复杂!晚上和一个名校的孩子去听歌剧,比我老公当年还要优秀的,我一定要告诉她,什么更重要,比保送北大更重要!.

TOP

现实不容多思,识时务方为俊杰.

TOP

作为这些孩子本身并没有觉得自己是苦孩子

我所在的高中不是湖北的这所学校,但是我们同样也是在全省升学率数一数二的一所县城高中.而我们省的录取分数也是挺高的.当时我们并没有感觉到苦,现在想来是一种过程.
局外人看来,是苦的..

TOP

曾经在湖北读过几年书,那里读书所要吃的苦不是上海孩子能想得到的,真的很苦很累.

TOP

补充一点我不是在湖北上的高中

我是在另外的省份上的,一个班级至少一百多人,并且也是经过严格选拨出来的,升学率也是挺高的.十多年前,很多人不在学校吃几角钱(五角以下的菜),有点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只是当时人都有粮食吃.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去过了,听学弟学妹说,班级又增加了许多,新盖了一所校舍,一个年级大概一二十个班级,人仍旧是一百多人一班.
所以上海以及大城市的孩子,论考试之类的,是考不过外地的孩子的.

TOP

回复 #12 铃铛妈 的帖子

呵呵,我是没能考上黄冈中学的,结果去了一中,不过那时候还小,不知道还有别的读书的样子,我们那里每个人都是这样读的,所以不觉得很辛苦呢。。.

TOP

这样读书蛮傻的,进大学后我觉得自己是个傻子,真的蛮傻的,大四了,都已经1996年了,班长还组织我们去公园搞活动,拍了集体照,每人胸前戴了朵劳模戴的大红花。如果重新选择,我宁可考试考不过上海同学,也不要和世界如此脱节。.

TOP

我们应该是同龄人

引用:
原帖由 EmmaMum 于 2007-6-18 12:15 发表
这样读书蛮傻的,进大学后我觉得自己是个傻子,真的蛮傻的,大四了,都已经1996年了,班长还组织我们去公园搞活动,拍了集体照,每人胸前戴了朵劳模戴的大红花。如果重新选择,我宁可考试考不过上海同学,也不要 ...
在什么地方上大学呢?我倒是没有这样的感觉.当然琴棋书画不会.所以现在女儿交给老师了.

TOP

回复 #15 EmmaMum 的帖子

过程不同,结果也许会造成性格有些区别,但结果没什么大的差异。
毕竟那些孩子的起点那么低呀。

看了整篇报道,只是感叹人的命运多么的不同!.

TOP

回复 #3 echooooo 的帖子

都已经出了19个首相了,确实也没有必要宣传了。就像我国的羽毛球和兵乓球,独孤求败。如果出了国王或者总统,它还是会宣传的。
穷人里出了富人是一件新闻,值得宣传。
富人里出了穷人是一件新闻,值得宣传。.

TOP

回复 #13 junhuayang2005 的帖子

不要说上海孩子考不过外地孩子,上次去一个初中开会,校长说中心城区的孩子读不过周边城区的孩子,看来是很难改变的现实..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