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一杯白开水
(......)
发表于 2007-4-28 21:26
只看此人
案例一则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是你们可以帮忙的。班上讲话的人太多,我总觉得不得不经常镇压你们。我不喜欢那样。我需要安静的时间来教学,可是当你们讲话的时候,我不得不重复我的话,或把讲过的话再讲一遍。可是我知道你们似乎也有讲话的需要。让我们想想看,要怎么样才能同时既满足我的需要又满足你们的需要。我要建议一些办法,你们也尽可能把你们想到的也提出来。我要把它列在黑板上,暂时先列下来不要评论,然后我们来讨论,把其中你们和我都认为不妥的办法都删掉。
(接着大家纷纷提议各项解决的办法,而由教师一一列在黑板上:1、重排座位。2、惩罚。3、随时想讲话就讲。4、每天规定一定的讲话时间。5、当别人不再讲话时才讲。6、绝对不准讲话。7、一次只教半班(另半班可以讲话)。8、低声耳语。9、只许在口头讨论时讲话。
老师:现在让我们删去我们真正不喜欢的建议。我要删去第一、三和九项,因为我不喜欢它们。
(几个学生建议删去第二、六和七项。)
老师:现在让我们考虑剩余的这几项。第一项“重新排位”,大家怎么看?
学生1:你以前试过,却没有效。
(稍经讨论,大家都同意删掉第一项。)
老师:“每天有一定的交谈时间”──这一项怎么样?
(无人反对。)
老师:“低声耳语”呢?这个主意你认为如何?
(无人反对。)
老师:那么,我们剩下的就是第四、五、八,这三项了。有谁想添点什么吗?没有,好,那么我们要把这些写在纸上,大家在上头签名。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契约。我们都尽力不要违约。
在这简短的解决问题的会议中,教师有可取也有不可取的地方:
她通过本身需求的陈述,道出了“问题”,同时使用“我向讯息”表达了她的感受。不过,她那“我向讯息”不够强调学生上课时讲话对她自己所发生的“实质而具体的影响”。
她应该更进一步去探索学生为什么“需求”讲话。也许她可以使用类似的话语:“我喜欢更了解你们时常讲话的原因,告诉我,你们上课为什么要讲话?”
她也应该向学生说明自己不喜欢那些项解决办法而予其删去的理由。
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仅止于步骤(4):决定办法。教师应可以用类似的话促使学生进入步骤(5):“好啦,我们如何实行这些方法呢?我们该做些什么?有谁来做?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决定见效呢?”
教师还可以推动学生进入步骤(6):检讨(评断成效)。她可以说:“我们什么时候再讨论,同时检讨我们实行的责任呢?”
对于所教授的对象是小学生来说,这样的做法会有实际的效果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