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djjbxx.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2338
今年是上海市公立转制学校转为公办或民办的最后一年,目前上海市包括高中在内未完成办学体制改革的公立转制学校还有48所,其中的小学和初中在2007学年将停止招收新生。
公办学校不得拒绝残疾学生公办学校不得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得面试入学各学校不得举办重点校、重点班,并以此为名测试、选拔学生。普通小学一般不进行体育、艺术类特长生招生,普通初中一般不设特色班,体育、艺术类特长生的招生须经审核同意,只能进行体育、艺术技能测试,不得以此为名进行文化学科类测试。各类小学、初中均不得以任何形式测试、选拔学生。实行招生政策公示制度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家长送达《告知书》,并向社会公布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配置情况、收费标准,学校招生的区域范围、各类学校当年招生班级和人数、招生结果,招生入学工作咨询、监督举报电话、接待部门地址等信息。
办转制学校争论的焦点:“公平”与“未来”
公办转制学校争论的焦点是公平问题,而它的将来,有诸种可能,最大的可能,是转变成真正的纯粹的民办学校
在采访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胡卫时,他说上星期刚刚从北京开会回来,会议内容正是关于办学体制的改革。国务院正在酝酿下发一个相关文件,其中就涉及到了学校转制及将来转制学校的走向问题。但因为涉及问题太复杂,涉及面比较广,教育部恐怕要在多方征求意见、进行调查以后再做出决定。
公平第一
关于公办转制学校的争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争论的焦点,实际集中在公平问题上。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改研究室主任韩民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很干脆地表示:“我个人觉得(转制学校)不合理。很多公办学校享受了国家资源,几十年时间办起来一个重点学校,现在利用公办学校的无形资产、招牌来招收更多的学生,收取高费用,是非常不公平不合理的。”
但是社会上也有一种观点:如果在社会上确实有一定数量的家长,他们付得起钱,也愿意为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而多付钱,那么他们多花钱买优质的教育资源,难道不也是合理的吗?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曹淑江也同意这个观点:你上了好的初中,你就有可能上好的高中,上了好的高中,你考上重点大学的可能性就大一点。所以上好的学校的收益是很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也应该为上好学校付出成本。
但是因为这些好学校的无形资产是国家多年投入积累起来的。怎样解决这个公平问题?曹淑江的思路是:好的学校可以收取择校费用,不过不是由学校来收,而是由政府来收,这个钱应该打到政府财政的账号上,然后由政府来支配这部分钱。或者说,大部分由政府来支配,少部分由学校来支配。
同时,韩民又指出,这样的收费学校,只能是私立学校。国家有义务向全体国民提供基本的教育。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这就是公立学校的基本功能。但在我们这里,混淆了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不同的功能和社会义务,这是非常大的问题。因为公办学校是纳税人交钱办的学校,每个公民都应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转制学校将来向何处去?
虽然胡卫说,上周的会议上没有对学校转制做出决定,但是他提的一些设想教育部“还是有考虑的”。这些设想是:
第一,对现有转制学校进行清理。哪些是体制机制都没变,只是换了个牌子就高收费的“翻牌学校”,哪些实际上是民办学校,却因为现在转制学校的生存空间比较好,就戴了一顶转制学校“帽子”。
第二,要让部分“翻牌学校”退回到公立学校去。这里包括两种情况:在一个小区里,只有高收费的转制学校而没有其他学校让老百姓来选择、分流时;属于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转制学校。另外一部分的学校,如果在整个的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探索有成效的,政府也没有继续给它资金方面的支撑,逐步有社会资金进入,学校运行是按民营来做的,将来就应把它推向民办学校,不要再挂转制学校的名称了。
第三,可以保留一部分转制学校,继续实验。因为从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教育也不是说非公即民,所谓“第三条道路”现在也是新的发展趋势。就像新加坡的独立学校,美国的特许学校,英国的选退学校,香港的“津贴学校”和“直资学校”。但这一类探索应该从非义务阶段着手,比如高中、学前教育。
当然,接受采访时胡卫也承认,他的这些想法“相当文人化,想是容易的,但实施起来会很难”。但他强调,对待转制学校问题,千万不能一刀切,因为全国情况差异很大,转制学校之间,也差异非常大。“不能因为我们一些转制学校高收费,就说转制学校都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