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6个人次参与评价】

[语文(阅读)] DIY素质教育从小学语文开始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DIY素质教育从小学语文开始

小儿九岁了,正上小学三年级,看了他们的语文课本,实在是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啊。以下是某次在一个讨论中的回帖,现重贴于此。

从现在开始,决定自己对语文课文进行批判性教育,希望能化垃圾为肥料,让儿子能增强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理解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是这样的:应试教育是“授人以鱼”,而素质教育是“授人以渔”。

应试教育是通过教者反复灌输,学生反复练习记住或掌握那些考试范围内的现有知识和技巧,现阶段下更加变本加厉得变成对标准答案的记忆,不鼓励质疑和探讨标准答案的合理性。凡是不在考试要求范围内的一概不学不理,不管多么有趣,或多么想深入了解一个知识,因此学生最后得到的只是课本上的那些死知识。至于这些“鱼”最后能不能保证终生”不饿“,那绝大部分还是要靠运气和“拼爹”的,如果大学毕业后,因为毕业于名校,所以有机会进入ZF机构或国企,估计还是可以保证“不饿”的,如果是进入靠能力或素质的地方,比如外企或民企,估计发展前途不大。这是我多年的经验和观察的心得。

素质教育恰恰相反,它教给学生的是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这个方法可以自己得出书本上的知识,也许不同的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得到同样地结果(比如理科知识),对某些基于个人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题目(比如文科知识),学生甚至可以通过相同的途径(比如逻辑)得出不同的结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并且可以融会贯通。

现在有个倾向,一提素质教育,就是增加音体美的成分,一提应试教育,就是语数外所谓主课的学习。其实在我看来,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教什么学什么,而在于怎么教怎么学。只要能加强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基于以上的理解,弹钢琴和读语数外这些事,既可以有应试教育的搞法,也可以有素质教育的搞法。

弹钢琴,如果目的是为了考级,只是把考级的那些曲子反复弹奏,力求做到手法纯熟演奏熟练,很少带入自己的体会弹奏,那在我看来就是应试教育。如果目的是为了兴趣或培养兴趣,培养的是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如何通过演奏表现自己对这段乐曲的独特体会,那在我看来就是素质教育。

语文,如果只按照标准答案答题造句填词,写字按照描红本上一笔一划反复练习,作文按照范文往上套,有跟范文一样的中心思想,不能写出自己的想法,在我看来就是应试教育。如果在造句和作文中符合写作规范,满足写作的几大要素,比如人物,时间,地点和故事完整,但是写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得出自己的结论,就是素质教育。写字的话,知道字的结构,以及字后面的文化传承(特别对中文字而言),写出别人认得出来的字就行,这就是我认为的素质教育。

数学,如果只是为了做到一分钟做100道加法题而反复练习,为了成为解题的熟练工而反复练习固定的解题套路,那就是应试教育。如果是教给学生欣赏数学之美,了解数学作为工具可以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教给学生一种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那就是素质教育。.

TOP

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第5课 “荒芜的花园”—给儿子“倒垃圾”所进行的对话

今天和儿子一起预习他的语文课文”荒芜的花园”,读过之后不禁怒从心头起。记叙文的基本要素诸如地点、时间和人物的介绍首先就不全,文笔也乏善可陈,这些就不提了,最可恨的是这篇课文的编撰者为了实现“把孩子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的目的竟然颠倒是非,然后在课文的结尾安上了一个不伦不类的主题先行的立场,纯粹为了说教而编了一个拙劣的故事。

平常对描述不清逻辑混乱无趣乏味之类的课文,我觉得通过广泛阅读儿子可以分清高下,可是对这类洗脑之作,我必须为儿子“倒垃圾“。深深吸口气,平静下心情,我和儿子进行了以下的对话。

妈妈:“你觉得这篇课文好玩吗?写得好吗?”
儿子:“不好玩,写得一般般。贝尔太太是谁呀?她住的城是什么城啊?是威尔镇吗?Will’s Town又不是城。”
妈妈:“是啊,不清楚。一篇好的文章应该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代以及人物的性格等背景,这样别人才能理解故事为什么会这样发生,这个人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举动,你以后写文章要记得啊。如果别人不清楚这些,他就不会进入你的故事,你写的东西别人就不能理解,也就不能分享你的感受。如果课文里能简要地说明下贝尔太太的情况,你作为读者也许就能理解贝尔太太的想法了。我猜啊,贝尔太太可能是英国的一个贵族夫人吧,所以她才有钱和地方修自己的大花园,可以容纳这么多人来玩。”儿子对英国很有感情,他看过很多英国的古老城堡,所以给他猜到英国去,以便在脑子里有直观印象。
妈妈接着说:“这个花园是贝尔太太的私人花园,她不喜欢别人随便来玩,可不可以写‘私人花园,请勿入内’呢?”
儿子:“当然可以,这是她自己的花园嘛。No Trespass。”
妈妈:“那那些看了告示还跑到贝尔太太家的花园来玩的人,做得对吗?”
儿子:“不对。他们不应该闯进别人的私人地方,并且贝尔太太已明确说了不欢迎。”
妈妈:“那后来贝尔太太出的第二份告示好不好呢?”
儿子:“不太好。”
妈妈:“为什么呢?”
儿子:“因为她说了假话,她的花园里没有那种毒蛇。”
妈妈:“是的,我也认为这样做不对,她不应该用这种假话通过恐吓来吓阻别人,其实她是采取了用一种错误的行为来制止另一种错误的行为的办法,自己也错了。如果她要阻止别人,可以有很多正确的办法,你觉得有哪些呢?”
儿子:“她可以修一个围墙。”
妈妈:“是的,她还可以把门修高一点,她还可以找一个看门人,如果有人强行翻墙入内的话,她还可以打电话报警,让警察把他抓走。”
儿子:“对,Trespassers will be prosecuted。”

妈妈马上要进入“反洗脑”流程了。
妈妈问道:“课文里说贝尔太太的花园后来荒芜了,原因是因为没有人来走动了,你觉得这个解释对吗?这是根本原因吗?花园是贝尔太太自己的,如果她打理的话,没有人来玩也不会荒芜的。当很多人来玩的时候,他们也只是来玩而已,课文里并没有说他们帮贝尔太太打扫整理花园。这个世界并不是二元的。”
儿子:“什么是二元?”汗,不注意用了高深的词。
妈妈:“二元就是非黑即白,只有两种绝对相反的情况,就像反义词一样。比如今年过年你觉得鞭炮放得太响,噪声烦人,二元的话,就是要不鞭炮轰鸣,要不就寂然无声,有人就会说这样悄无声息的没有过年气氛。在这里如果二元的话,就是要不人来人往,要不就一个人也不来。”
儿子:“哦,其实不放鞭炮,还可以听音乐、说话,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声音就是N元的。贝尔太太不让别人随便来,她还可以自己邀请朋友来玩,可以邀请别的小朋友来。”
妈妈:“对呀,这是她自己的花园嘛,她可以自己决定什么人来玩,她还可以每个月开放几天让大家随便玩。关键是她自己的花园,她必须自己打理才不会荒芜的。否则再多的人来玩,都不会让它变好,很有可能变得更乱。别人来玩过之后,她还要自己整理,至少要把垃圾倒了,这样她的花园才会保持干净。如果别人来玩的时候,带来了花草,她还要自己动脑筋把它们种在合适的地方,让花园变得更美。”
妈妈:“课文结尾说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个大花园,这是对的。可是这个大花园要谁来管呢?”
儿子:“当然是自己管了。”
妈妈:“是的,自己的花园要自己管理。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可以叫别人帮忙,可是你的物质食粮和你的精神食粮只能自己获得。”儿子最近正在想未来的机器人可以帮他做些什么事情,正好一起说。
妈妈:“比如我说,我吃了好多呀,你饱了吧。”
儿子:“那是你吃的,我又没有吃。”
妈妈:“比如我说,我看了好多书,你懂了吧”
儿子:“那是你看的,我又没有看。”
妈妈:“对呀,你的心灵大花园也是这样,只有你自己才能管理它,你看书得到的知识、你和别人交流得到的想法、你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乐趣都要你自己把它们放到你的心灵花园中去,才会变成你自己的。如果有些事有些人的想法你觉得不喜欢,你可以拒绝它们到你的心灵花园中来玩。”
妈妈:“你的快乐来自哪里呢?”
儿子:“当然是我自己感到的。”
妈妈:“是的。如果我说,我很快乐,你快乐吧,这也很好笑吧。这和吃饭是一样的道理。这篇课文最后说只有无条件地满足别人的快乐,你才快乐,是不对的。但是,你要记住,你首先要把自己的花园管理得很美,才会有很多人有兴趣来玩,你才有选择邀请谁来玩的自由,如果你自己的花园就是荒芜的,那也就没有人会来玩了,你邀请了别人也不来玩,因为大家在交往中要互相感到快乐才会继续。”
儿子:“那课文写成这样,是故意让我们这样深入想的吗?”
妈妈:“是的,它就是要提醒你不要全部相信它说的,要自己思考一下课文中那些说的有道理,那些没有,要自己动脑筋。”

我这时在心里想:“即使这是一所集中营,我也要用它来跟我儿子玩游戏,象《美丽人生》一样。”.

TOP

另一个帖子中的讨论,一并放在此。

----------------------------------------------------------------------------------------------

我家也是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里的虚假故事真是数不胜数啊!儿子在学校学了语文课本,回家来我还要化时间拨乱反正。

难道在课本里给出点真实的东西就那么难吗?难道在语文课本里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就那么难吗?在胡编乱造的时候有点科学的素养就那么难吗?不了解的东西不说先请教专家,就是预先Google一下也不难吧?

人家美国人拍一部电影还一堆专家顾问,我们就把这些虚假的东西不负责任地就往下一代的头脑里灌输,我不能不怀疑我们的教育部是不是就是要实现“指鹿为马”?

昨天儿子把书上的41课火烧敌舰给我看,我当时就气坏啦,阿基米德用镜子把古罗马的舰队烧着了,这明显与历史不符。首先阿基米德时代的镜子还都是金属打磨的,不仅反射效果不好,而且非常昂贵,不是普通人家就有的东西,其次所有的镜子还需要排成抛物面形才能达到聚焦的目的,课本里只说大家就这样拿着镜子照。就这样照,一百年也把人家的船烧不起来。我只好利用这个契机,教儿子不要盲从课本,不要轻信任何书本老师等权威给出的结论,要自己独立思考,因此我儿子就去维基百科上查镜子的历史和聚焦的原理,自己得出了独立思考的结论,稍感欣慰。

我们的教材编写组好像对“镜子的反射功能”情有独钟,二年级写了“爱迪生用镜子帮母亲做手术”的假文章(http://www.douban.com/note/153878837/),三年级又来一篇镜子的假文章。

三年级的课本上还有一幅老虎和狮子一起出现在非洲大草原的图片,叫写一篇看图作文,我儿子只在图下标注上:“狮子和老虎不能同时出现,除非在动物园。”拒绝写这样的科幻小说。

在历史中有许多有趣的真实故事,比如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悟出浮力的道理的故事,不仅有趣,小学生还可以从中悟出创新的道理,实在要写烧船的故事,赤壁之战也很好啊,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历史,也可以知道打仗也需要天时地利,运筹帷幄,比这个阿基米德一拍脑袋的故事好多了。.

TOP

回复 3楼不亦悦乎 的帖子

为了让儿子了解这个传说的来龙去脉,在网上搜了许多,觉得还是方舟子的这篇说得全面仔细,因此打印下来给儿子看了,不过他带到学校去后,语文老师看了只是笑笑,可以理解老师的苦衷。

-------------------------------------------

阿基米德真的用镜子打败了罗马军队吗?
方舟子

公元前213年春天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罗马执政官马塞卢斯率领一支60艘战船的舰队,攻向西西里岛上的希腊城邦叙拉古。

    此时,迦太基统帅汉尼拔正带着大军在罗马大地上游荡。罗马军团不敢与之正面交锋,试图切断汉尼拔大军的补给线。叙拉古正是从汉尼拔的北非老家到意大利这条补给线上的关键港口。叙拉古原来一直与罗马结盟,在3年前汉尼拔大败罗马军团后,就倒向了迦太基。

    罗马拥有当时最强大的海军,每艘战舰有三层甲板,由150名桨手行驶,载着75名士兵,25名军官和水手。其中有8艘战船经过改造,每两艘连在一起,载着一架威力巨大的攻城机。罗马军队用它来攻城,几乎攻无不克。但是马塞卢斯知道这一次非同寻常,因为叙拉古城里住着古代世界最伟大的数学家和工程师阿基米德。阿基米德靠给政府设计武器获得报酬,因此得以衣食无忧地研究纯学术问题。

    当罗马战船驶近城墙时,它们遇到了阿基米德的第一种武器——巨大的投石机抛出大石头,向甲板、桅杆和水兵砸去。有的战船躲过了被砸沉的命运,驶得更近了,这时阿基米德的第二种武器派上了用场,小型的投石机从墙洞射出石头,虽然石头较小,但是速度更快,更密集,罗马水兵纷纷被击落水。有一些战船还是驶到了墙底下,开始攻城了。这时从墙头伸出一根根又长又粗的木梁,扔下沉重的铅块,把战船和攻城机砸烂。然后,罗马水兵见到了他们从未见过的奇怪武器:一架架起重机从墙后伸出来,晃动铁爪,钩住了船头,把战船垂直地吊起来,一松开铁爪,战船就被翻了个底朝天。马塞卢斯见了此情此景,感叹道:阿基米德在用我们的船从海里舀水。

    最后,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一群叙拉古士兵出现在墙头,一致地晃动手臂,一道白光射向一艘还在一箭之遥的战船,这艘船就被点燃了。然后又射向第二艘、第三艘……罗马战船一艘艘地烧了起来,马塞卢斯赶快下令撤退。在这场被马塞卢斯称为罗马舰队与阿基米德一个人的战争中,阿基米德取得了胜利。马塞卢斯必须另找攻占叙拉古的办法。

    这一切真的发生过吗?

    我们可以确定发生过这场战斗,而且罗马舰队被击退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阿基米德设计的武器在击退罗马人的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可靠的记载表明罗马舰队饱受石头、铅块的狂轰乱砸,也遭遇铁爪起重机的重创。但是早期的记载都没有提到阿基米德还用了能点燃战船的秘密武器,甚至根本就没有提到罗马战船起火了。

    到了公元2世纪后期,罗马诗人卢坎才首次说到阿基米德用科学办法把敌人的船只点燃。此时距离这次战斗已过了400年,而且卢坎也没有具体地说阿基米德用的什么办法,可能只是用了更普通一些的点火办法,例如向甲板抛掷装了硫磺、油脂、沥青的火罐。还要再过300年,才有一名希腊数学家首次记载,根据传统说法,阿基米德用镜子点燃了一箭之遥的敌人舰队。

    可见这个传统说法缺乏可靠的史料,很可能只是一个传说。这个传说有没有可能是真的呢?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阿基米德研究过光学,显然知道用凹面镜能够聚焦阳光。但是当时的技术是制造不出一面足够大的凹面镜的。替代办法是用很多面平面镜排列成一个抛物面,同样能够聚焦阳光。传说阿基米德就是这么设计的,让许多士兵人手一面镜子,排成了一个镜子阵。

    阿基米德掌握了足够的光学知识能设计出这种光学武器。但是这样的武器真的能派上用场吗?轻信的古人从不怀疑,文艺复兴之后就不同了。笛卡儿认为那是虚构的故事,而布封却在1747年用实验证明阿基米德能够办到。布封用168面20x15厘米的镜子聚焦阳光,点燃了大约50米外的木头。1973年,希腊科学家试图重现当时的情景。阿基米德时代古希腊人还不会生产玻璃镜子,只能用的是铜镜或磨光的盾牌。在雅典的一个海军基地,士兵们举起了70面1.5x1米的铜镜,瞄准了50米外的一艘小木船。起初,许多人没法聚焦,经过反复练习后,终于对准了,几秒钟后木船开始冒烟,很快就烧了起来。

    2005年10月,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在校园里做了演示,把127面30x30厘米的镜子对准30米处的木船模型。对准大约10分钟,木头烧了起来,他们让它烧了一分钟再扑灭,在木板上烧出了一个洞。随后他们到旧金山,对停泊在海上的真木船做实验。这回用了300面镜子,让船舷冒烟、烤焦,有一个地方出现小火,持续燃烧了2个小时后只烧出了一个小洞。但是并没能点燃木船。

    这些实验结果不足以令人信服,用到实战上就更成问题了:叙拉古士兵如何知道要准确地把光线对准哪一点?即使目标被一致对准了,罗马战船怎么会保持静止一段时间让他们聚焦?浸泡在海水里的战船是否能像干木头那样被点燃?如果点燃了,火势很小,会不会很快就被船上的士兵扑灭?

    即使这一光学武器在理论上可行,在实战中也不实用,还不如发射火箭或用抛石机发射火团更好用。但是它听上去比火箭、抛石机神奇多了,更适合用来讲故事,传说于是出现。就算明知它不可信,人们还是会津津乐道,让它一直流传下去。

2009.7.27.

(《中国青年报》2009.7.29).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LZ真是好妈妈。受教了,回家给孩子反洗脑。话说现在的语文书编得真不怎么样。.

TOP

我前段时候也提出来这个问题供大家讨论http://ww123.net/thread-4794596-1-1.html
也受到一个关于语文预习的帖子的启发http://ww123.net/thread-4785360-1-1.html
不过我的关于建立语文DIY素质教育资源库的提议没人响应
我想大概这个还只能是个别家长的觉悟和家庭行为,不宜团体操作吧

[ 本帖最后由 ldot 于 2012-2-13 14:43 编辑 ].

TOP

相信觉悟的父母和孩子会越来越多的
我从小就对阅读理解也一直有异议
凭神马出卷子的问:你看到这段话有神马感想?
我就得在四个选项里面选一个啊,你肿么知道我想啥啊?
回头想想,我们从三十年前被语文课本毒害到现在了
难道还要让我们的孩子再被毒害吗?
我反正是不会束手待毙的,NND,为了孩子

[ 本帖最后由 ldot 于 2012-2-13 14:44 编辑 ].

TOP

回复 2楼不亦悦乎 的帖子

很惭愧,儿子三年级时,我也很反感这篇课文,但仅是反感而已,真的没有认真对待,像LZ那样用智慧的方法“反洗脑”。终究还是懒惰啊!
献花了。.

TOP

受到LZ的启发,我琢磨着回家把小子的课本先看一遍,明显很垃圾的课文贴上来,大家一起讨论讨论怎么能化腐朽为神奇。.

TOP

楼主做得好,特别是男孩,做错一道数学题事小,没有思考判断能力真是最没有希望的事情。将来永远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TOP

回复 10楼merry77 的帖子

这样好,集思广益,讨论出怎样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来化腐朽为神奇。这也是我发帖在这里的初衷,希望能抛砖引玉,毕竟个人的力量和想法是有局限的,有时候还可能适得其反,讨论好,可以听到多元的声音。.

TOP

回复 7楼ldot 的帖子

我觉得你的资料库的想法很好,可能是因为有点太系统,同时题目有些大,都是要交流些方法论的问题,大家觉得有点难度。如果具体到某课某篇可能回应的人会多些。我自己对儿子的学习不会跟得那么紧,发现有问题的情况才化点时间来和他探讨,毕竟每天上班工作的事情也蛮多的,力不从心。.

TOP

明白了你说的垃圾在哪里。.

TOP

非常有意义,如果真能建成这样一个资料库,受益的孩子就多了。会继续关注楼主的,也非常感谢你.

TOP

回复 1楼不亦悦乎 的帖子

最近在中国看到一套民国的小学教材, 用漫画家文字的形式教孩子基本的礼仪等。 很实用, 还有儿歌等。 我们现在的教材教的是让孩子继续我党一贯的假大空。 在中国的教育不单是课业负担的问题, 是孩子的道德品质被教坏的问题。 教材不是垃圾的问题是毒害孩子的问题了。 这教育的问题真理和教育部很清楚的, 现在可能是故意培养奴化的下一代的问题。 没见高官的孩子都在国外读书。.

TOP

献花,学习了!教育孩子,先要在家长自己的心中培植一片充满生趣的花园。.

TOP

回复 16楼rainbow123 的帖子

要对孩子说,语文课本就是识字课本,除了大部分的古代诗词(少部分也没用)是要记牢,课文学过教过考过就识几个字,不用记,没用,正式考试也不考课文,名言名句可是真正的垃圾,还要孩子背,孩子记忆最黄金的时期,居然要记垃圾,真是过头了。不过孩子们都非常聪明,考过都会忘了垃圾。过去一个高小的毕业生都能写一手好文章(相当于现在小学6年级),现在一个高中生都不会写作文,这是教育的失败。。。。。。.

TOP

我儿也三年级,感觉现在小学语文的识字量真大,不光生字表上的生字会写,课文里面的词语也要会写,有些字还是挺冷僻挺难写的,连我都不会读,就要求小孩写,我知道现在语文教育重在阅读,可是阅读不一定就要求会写吧,我们上学那会没有认识这么多字,可是我们也能读和写,而且学得扎实,写文章没有那么多的错别字,现在的小孩识字量是比我们那时多了,可是不扎实,看看他写的文章错别字太多。.

TOP

语文书上的这些文章真不知道怎么选出来的,故事不像故事,散文不像散文,就一个字--乱!
我们才学到第4课,默写到词语“诗情画意”,会背会默,可问啥意思知道吗?不知道。会造句吗?不会。。。。.

TOP

回复 18楼hmchm 的帖子

你的提议是很难做到的, 因为很多事情是潜移默化的。 孩子大好年华的记忆力都去背了垃圾。 中国的教育已经不是失败的问题, 而是误人子弟了。 现在连中国名校的大学生去美国申请大学人家都会让你降级重读。.

TOP

支持LZ,虽然我们一年级.

TOP

引用:
原帖由 不亦悦乎 于 2012-2-13 17:42 发表
我觉得你的资料库的想法很好,可能是因为有点太系统,同时题目有些大,都是要交流些方法论的问题,大家觉得有点难度。如果具体到某课某篇可能回应的人会多些。我自己对儿子的学习不会跟得那么紧,发现有问题的情况才 ...
各个孩子情况不一。三四五年级是独立思想萌芽的时候,也是建立批判性思维的时候。现在累一些,多做些工作,把目标定在引导孩子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进行批判性思维,这样,随其成长,家长会越来越适意。.

TOP

多读好作品,让孩子自己思考。我女儿寒假读了世界儿童文学名著集,感叹一声,写得真好,比语文书上的好多了。.

TOP

LZ很有文化素质,讲得有道理,学习了,值得深思。.

TOP

引用:
原帖由 heyinbao020226 于 2012-2-13 17:51 发表
明白了你说的垃圾在哪里。
这篇课文到处都是垃圾,下面详述。

即使那唯一一句稍微看得过去的"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个大花园”的话,也是一句口水话,因为在行文中缺乏了必要的逻辑上的转换关系,直统统地就把心灵比作花园,没有给读者交待清楚从真实的花园到心灵花园的类比关系成立的逻辑基础。当然,因为我们的课文编撰者只想着给别人灌输自己的想法,只在乎说教,所以他才不在乎你能不能接受呢,你不接受的话还会给你扣个帽子“不让别人来玩”。其实只要加一句类似“每个人的思想和灵魂就像各种的花草,它们生长在心灵这个大花园里”之类的话,读者就会自然转换过来。那么根据“心灵是思想和灵魂的居所”的想法,心灵既可以类比为屋子(或宫殿),也可以类比成杯子,还可以类比成图书馆等等。

下面用大人的语言分析这篇文字的垃圾之处。

颠倒是非的地方:

贝尔太太的“私人花园,请勿入内”,是维护私人财产和自我独立的正当手段,可是被那些贪玩的游客无视,因为他们只想着自己“游玩的快乐”的“无限自由”,不尊重个体的想法、财产以及自由,这些人在现今的中国比比皆是。如果是普通群体,就会成为暴民,如最近出现的那些哄抢高速路上物资的人,还有新出的药案续集等等;如果某些公权力假借人民的名义,就是暴政,无数的强拆城管等悲剧都源于此。社会已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准则,只要自己快活,那管它洪水滔天。

贝尔太太后出的第二份告示,用虚假的恐吓行为(错误的行为)反而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说明现在的暴民只有当切身利益受损时才能收敛,也反应了现今的社会只有用坑蒙拐骗的手法才能奏效,即使是正当的诉求。这也是现今中国的各种怪相的表现,北大教授肆无忌惮地“三妈”加“狗”地大放厥词,斯文扫地,某些群体只会用骂大街的方式讨论,赵本山的忽悠之道受到追捧,不一而足。整个社会丧失了正常说理和辩论的气氛和能力,全民进入“审丑”时代。

贝尔太太保护了自己的私人财产和个体独立,其结果却是花园荒芜、孤独寂寞,竟然怀念起了被暴民肆意践踏花园的“快乐时光”,这是何等的讽刺和吊诡。这时作者引出他的预设立场:放弃自我,你才能得到快乐,成功完成对小孩子的洗脑全过程。

所以我说这篇课文是为了这个结尾的立场编的一个拙劣的故事,是为了说教,是为了奴化教育,是为了剥夺孩子的个体自由和独立思考,是要让孩子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所以我才和儿子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并且化时间整理成帖子,但愿更多的家长可以认识到它的危害,从而为各自的孩子带去另外的声音和思考,未来社会是由一个个长大的孩子组成的,希望在他们的时代中国的社会少些戾气,多些尊重和自由。.

TOP

儿子小一,第一学期的学习还蛮有兴趣,可第二学期就开始不咋地了。这也难怪,本学期老师明显开始注重预习,这本来不是一件坏事,可觉得不在点子上。各位妈妈也是过来人,小一的学习我以为重点是识字写字,但一味反复读默,结果只能是相反。老师要求每一课读5遍,有的甚至要背,先不说这些课文是否值得一背,就仅仅读5遍课文也会把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读没的。我以为一二年级的重点不是学技能,而应是注重阅读,读那些经典文章,至于认字写字会随着阅读的积累而解决的,正所谓的听说读写',其次序是很有讲究的。.

TOP

有心的家长,学习了。.

TOP

我之前一直拿语文课本当识字课本的,也不是很关注具体有些什么课文。不过现在想想,课文没营养就罢了,有些还真的是毁人不倦,毒素多多呢。
好的东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坏的东西其实也一样。.

TOP

我也很迷茫现在的孩子语文教育,小儿二年级,昨天在家默,句子里有个晨“曦”的“曦”,我觉得这个字笔画好难,好复杂,我看生字表里也没有这个字,没抄过,没写过,可做为须掌握的必默的字,真是很荒唐。真是不知道现在的教材是怎么搞的,难道他们认为这些难字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本来就应会的吗?真是无语!.

TOP

回复 26楼不亦悦乎 的帖子

正在看一本书《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长江文艺出版社的。书的第一面引用了一句康德的话——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通常只让他们适应当前的世界——即使它是个堕落的世界。

想想看,真是这么回事。.

TOP

LZ是个智慧的人。
但是什么都是适度为好,过度的质疑容易把孩子引入凡事挑刺、较真的思维习惯。我一般让孩子体会文章好的一面,不好的负面的弱化。
偶尔遇到洗脑堵心的课文,也会跟孩子讨论,并告诉孩子这文章也是人写的,不管是句子还是观点,我们需要自己的判别能力.

TOP

回复 32楼Hatty_1218 的帖子

我对好的和不好的都强调,不会刻意去弱化负面的东西。语文需要教给孩子“真善美”,没有真,善和美就会成为无根之木,并且在他们长大之后,发现那些善和美都是建立在虚假的东西上面的话,造成的信任危机不可小视。

较真是个好习惯,至少不太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甚至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呢。

同意你说的,不能挑刺,很欣赏一句话, Andrew Clements在Landry News 中说的“Fact with Mercy”,不知道如何准确翻译,大致是“用慈悲心来报道事实”,挑刺的话,对同样的事实,就会用人身攻击或讽刺挖苦的话来说,对事情其实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造成额外的伤害。.

TOP

蛇真的喝牛奶吗?

儿子关于课文“镇定的女主人”所写的一份英文作文。本来还要带他去动物园请教爬行类馆的饲养员的,可是一直没时间去,如果做了这件事,整个文章就论据比较充分了。

Do you remember the Chinese lesson, The Calm Hostess? A woman in colonial India invites her friends to dinner. She remains calm, and she doesn’t tell her friends that there is a cobra under the table. Then her servant is called to bring a bowl of hot milk onto the balcony. Immediately the cobra slithers out to the balcony, and was trapped there. Also, in many Bollywood films snakes have been shown drinking milk. (Bollywood is a filming studio in India, just like Hollyw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All these are really fantastic! But is it really true? Do snakes really drink milk? I don’t think so, based on the following investigation!

Firstly, only mammals can digest milk. All baby mammals drink milk from their moms’ breasts. Their digestive systems tolerate it. But, snakes are not mammals, they are reptiles. Their food is, even for their baby snakes mice, frogs, insects etc.. Their digestive systems do not work against milk.

Secondly, during an Indian festival called Nag Panchami, you can see a snake drinking milk but the truth is that they are starved for up to 15 days, so they will drink and eat anything, but they die a few days later because they can’t digest milk.   

Finally, I can only say that snakes drinking milk is not a fact, just a legend..

TOP

小学五年级课文 - 一篇“缺乏人性”的却希望“感人至深”的课文

前两天和儿子一起读这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课文,通篇充斥着《人民日报》文章似的“缺乏人性”的“自以为高尚”的“假大空”,准备有空把和儿子的讨论总结一下。先把课文贴下,也希望别的家长能分享一下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999年9月20日,早晨的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但晨风中似乎已经飘来甜丝丝的气息。他,钱畅,这个才刚满18岁的年轻人,静静的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他患了严重的白血病,他的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面临着凋零的危险。唯有移植骨髓,才能使这朵垂危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绚丽的光彩。然而,要找到可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这样的骨髓,在没有亲缘关系的十万个人里,大概才能找到一个。但是,钱畅是幸运的,几经辗转,这样的骨髓终于找到了,就在一位台湾青年的身上。
  1999年9月21日,一场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整个台湾地区,台湾大地人在余震的摇晃中。慈济医院的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中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一位台湾青年,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把他的骨髓抽出来。
  余震不断,这个青年依然神清气定。他在这场灾难中没有受伤。然而他的家人呢?在昨夜的天崩地裂中,可曾安然无恙,没有人能够知道。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变,有一名叫钱畅的青年,正怀着十万分之一的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针头满满的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也许,此时此刻,大家都应该跑出去,在空旷的地方保全自己的生命——所有地震知识都教人们这样做。但是李博士庄严地站着,青年人静静地躺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后,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像生命之泉,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经过10几个小时奔波,李博士带着骨髓,赶往杭州市,连夜为钱畅作了移植手术。最后,钱畅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也许,钱畅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也不会见面,但是,能不能见面并不重要,因为两岸的骨肉同胞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不会熄灭。.

TOP

回复 35楼不亦悦乎 的帖子

以下是我和儿子关于这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讨论。

妈妈:“你觉得这篇文章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

儿子:“就是课文最后的一段话呀,台湾青年的骨髓救了钱畅的命,两岸人民之间的友爱长久存在下去。”
妈妈:“哦,说明这篇文章还是写清楚了故事和自己要说明的意思的。可是,他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能得出这个结论呢?让我们来仔细读一读。”

妈妈:“这篇课文里写了几个人?”

儿子:“三个人。钱畅,李博士和台湾青年。”

妈妈:“咦,在这个捐献骨髓的故事中,哪个人是最关键的呢?”

儿子:“当然是台湾青年啦,因为是他同意把自己的骨髓捐出去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他是最具有爱心的人。”

妈妈:“是的,我也这样觉得。可是课文里却没有写他的名字,只是用了‘一个台湾青年’来代替他,你觉得这样合适吗?”

儿子:“不合适,如果这个台湾青年知道他在我们的课文里连名字都没有的话,他一定很生气,很失望。如果是他自己不想暴露自己的名字的话,那作者也应该写某某先生,比如‘沈先生’。”

妈妈:“是的,不写名字是对别人极大地不尊重。可为什么课文里偏要这样写呢?想一想这个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

儿子茫然。

妈妈:“我想呀,这就跟作者在课文最后想表达的意思密切相关了。因为作者想表达台湾和大陆的感情,所以就让这个青年成为了一个符号,而不是他自己了。你觉得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符号吗?”

儿子:“不可以,每个人都是他自己,他不能成为一个符号。”

妈妈:“对的,这个台湾人就是他自己,他不代表整个台湾。一个人成为一个符号,对这个人是不公平的,是不尊重他的独立人格的。以后你长大了,千万不能让别人把你变成一个符号,一个人成为了一个符号,是一件可悲的事,因为那样的话,你就再也不能做你自己了,你就会变成一个别人的工具,做别人要求你做的事,说别人要求你说的话,即使你不想做或不想说的时候,也很难拒绝。”

儿子:“好的。我还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事。”

妈妈:“还有,这个台湾青年捐骨髓给大陆的钱畅,是不是就真的体现了台湾人对大陆的感情呢?台湾青年登记成为骨髓捐献志愿者的时候,他指定了只捐给大陆的人了吗?”

儿子:“应该没有吧。骨髓库是全球的,登记为志愿者的话就意味着愿意捐给所有的人。”

妈妈:“我觉得也是,这个台湾青年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他捐献骨髓的行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和哪里的人没有一点关系,和台湾大陆更是没有一点关系。只是凑巧他的骨髓和大陆的钱畅配型成功罢了。”

妈妈:“在计划抽取骨髓的那天,台湾发生了9.21大地震,这次地震很厉害,你查查看这次地震的情况。”

儿子查了维基百科,一脸震惊,想不到是如此大的灾难。

妈妈:“在921地震后,全台湾立即停电了,并且余震不断,可能进行这样的抽取骨髓手术吗?我觉得应该很不现实吧。在发生了这样大的灾难,死伤那么多人的情况下,应该有很多急救的事情要做,即使医院发电,医院和医生也应该首先进行地震伤员的抢救吧。我不知道骨髓移植的时间性是不是需要如此急迫。他完全可以推迟几天等一切都稳定了再做嘛。”

妈妈:“即使骨髓移植也是迫在眉睫的事,在台湾这样余震不断的情况下,李博士和台湾青年冒了很大的风险才抽到了骨髓。 你想想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不冒险就让骨髓及时送到杭州输到钱畅的体内呢?”

儿子睁大眼睛看着妈妈。

妈妈:“李博士是坐飞机去的杭州,说明飞机是可以飞的,台湾青年也没有受伤,他是可以动的。”

儿子一扬眉毛,恍然说到:“可以叫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一起坐飞机到杭州,然后在杭州的医院里抽骨髓。”

妈妈:“对呀,这个办法好嘛,没有一点风险。”

妈妈:“文章里写青年的家人在地震中的安危不明,而青年还可以‘神清气定’地躺在手术台上,这正常吗?有时候你和妈妈在外面走散了,找不到妈妈,你是什么心情?”

儿子:“我很着急呀。”

妈妈:“是呀,你只是一会不知道妈妈的情况,你都很着急,妈妈找不到你,也是心急如焚,根本没有心思想别的事情,而这个青年的家人在这样大的灾难下情况不明,青年一定非常担心焦急,他如果还能神清气定,他就不是人。文章这样写,很让人反感,令人恶心。你可以说:青年很担心着急,可是他强作镇定,为了另一个青年躺在了手术台上。”

妈妈:“如果这种情况无法避免的话,李博士应该请求别人主动为青年寻找他的家人,及时地向他通报他家人的情况,以让他能安心地进行手术。这才是人人守望相助的样子,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也帮助你。”

妈妈:“课文中还写到,李博士在余震不断中,坚持在手术室抽取骨髓,这样做对吗?”

儿子:“不太对吧。地震后就不应该在房子里呆着,因为房子很可能会塌的,会压死人的。”

妈妈:“是的,应该遵循地震安全指引,大家都跑出去,呆着安全的地方。课文里还写到,李博士不跑出房子,而是‘庄严地’站着。你觉得李博士‘庄严地站着’,就能对抗余震吗?如果房子倒塌了,他‘庄严地站着’,房子就压不死他吗?就压不死躺在手术台上的青年吗?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意志能抵抗大自然的威力吗?”

儿子:“不能,不管你多么坚强,余震一样会发生,房子该塌一定会塌的。很危险的。”

妈妈:“是的,所以一定不要听这篇课文瞎说,记住:任何时候,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没有什么事情比生命还重要。所以你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考虑一下是否安全,特别是是否有生命危险,如果有安全风险,一定要好好想想有没有别的办法,不用冒险也可以做好这件事的办法。你前面提到的叫青年和李博士一起坐飞机到杭州的替代办法就很好呀,既可以及时给钱畅献出骨髓,又不需要冒生命危险。这件事很重要,你一定要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自己和别人置于危险的境地,保障自己的安全,同时不能伤害别人。”

儿子:“哦,我知道了。”

妈妈:“所有的这些安全指导,大多数都是人们付出了血的代价总结出来的,所以一定要遵守。我们上海不在地震带上,所以发生地震的机会不多,可是其他的灾难也会发生的。比如发生火灾的时候,警报响起来的时候,不管你在做什么,都要立刻放下,从安全通道撤离现场。在路上看到窨井盖的时候,一定不要往上跳,因为它可能盖得不严。”妈妈趁此机会,也再一次强调下安全意识,不过儿子已经有点嫌我啰嗦了,汗一个

妈妈继续:“课文中还写到,因为余震不断,李博士抽取骨髓的针头多次从青年的体内脱落,这对这个青年是不是一种伤害?”

儿子:“是的,那个青年的身上会出现很多针眼的,会破好几个地方。”

妈妈:“对呀,青年愿意捐献骨髓,献出他的爱心,我们不能只想着要救的那个人,而不关心这个捐献的人的需求和安全,把他看着一个机器,可以在他身上冒险,打出多个不必要的针眼,还可能将针头断在他的体内,造成更大的伤害。他也是一个人,并且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我们不能这样对待他。作者这样写,只是希望能表达他的主题:台湾人对大陆的感情,其实这样的写法,妈妈觉得非常冷血,没有人性,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体谅和换位思考。”

儿子:“哦,这篇课文原来这么假呀!”

妈妈:“是的,这篇文章虽然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辞藻,可是因为它写得缺乏人性关怀,只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没有心的参与,所以读起来也不会让人感动,反而让人反感和恶心。如果他能遵循人性和常识来写这篇文章,故事就会自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真诚关怀和互相帮助,和台湾大陆没有关系。你觉得呢?”

儿子:“嗯,我也有这样的感觉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不亦悦乎 于 2013-9-24 14:53 发表
前两天和儿子一起读这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课文,通篇充斥着《人民日报》文章似的“缺乏人性”的“自以为高尚”的“假大空”,准备有空把和儿子的讨论总结一下。先把课文贴下,也希望别的家长能分享一下对这篇文 ...

‘这样的骨髓,在没有亲缘关系的十万个人里,大概才能找到一个。但是,钱畅是幸运的,几经辗转,这样的骨髓终于找到了,就在一位台湾青年的身上。’...

‘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变,有一名叫钱畅的青年,正怀着十万分之一的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在课文开始的时候说,找到合适的骨髓的机会是十万分之一,所以此时的希望是十万分之一。而在找到了配对的骨髓并且志愿者愿意捐献时,此时的希望就是百分之百了。可是课文后面却写到“正怀着十万分之一的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这是错的,十万分之一的希望是很渺茫的,谈不上期待。应该是“正怀着十万分的希望,期待着”才符合语法。

所以这篇文章不仅主题先行,缺乏人性,而且连语文应该教给孩子的基本功“正确的语法”都无法做到。.

TOP

真是无奈啊,孩子学的这是什么呀 ,.

TOP

LZ不做老师可惜了,连我这个妈妈都爱听你的课。 受益匪浅啊!.

TOP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的孩子每周都有十几节的语文课,在学校里学到的都是些假大空的东西。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说“能出去的话一定要早点出去”的话了。.

TOP

回复 39楼双鱼阳 的帖子

很高兴你能喜欢。争取多总结和儿子关于语文课文的谈话,和大家讨论切磋。

不敢当老师,怕误人子弟,责任太大了。.

TOP

以前总隐隐地觉得学校的语文没教好,但是不知道根结在哪里,看了楼主的分析,真的很到位,特别是和儿子的互动,很生动。这个要让我女儿好好看看。唉!我都没有管得这么细,真是学习了。楼主当个语文老师是委屈了,该是教材编委会请你去当顾问的。.

TOP

回复 42楼乌豆妈妈 的帖子

谢谢你的认同。和儿子的讨论,都是和体制想强加给他们的东西唱反调的,只希望儿子能在这样的洗脑环境下保持独立思考,建立理性和逻辑思维的习惯,如果能得到大家的一些认同,也让我能在大多数人顺从或劝说顺从的氛围中,看到一些觉醒的希望,继续坚持。

不敢当老师,还是当我的工程师比较靠得住。如果哪天教材编委会能听取家长的意见,听取社会的意见,听取孩子的心声,请普通人作他们的顾问,而不是只唯上,只唯D,只唯意识形态,只唯说教,我们作为家长个体所做的这些工作就都不需要了。.

TOP

爱,可以改变一切

今天儿子写了一篇作文,我觉得他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五年级的孩子,开始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欣慰。抄录于此,留存。

爱,可以改变一切
-------看《饥饿游戏》观后感

xxx (5x班,2014-5-19)

        《饥饿游戏》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这就是我选择这部电影昨晚我的观后感的原因之一。

      故事发生在未来的北美洲,女主角凯特被选择参加“饥饿游戏”。它是一个让所有的参赛者互相残杀,直到只剩一个人为止的“运动”。比赛时,男主角皮塔向凯特宣誓自己的爱。最后,因为只有一个人能活下去,凯特拿出了一些毒浆果,准备双双自杀。最后总统不得不改变规则,让两个人活下去。赢了之后,全国都发生了暴乱,凯特和皮塔在各地做的演讲只把暴乱和抗议变得更糟。作为惩罚,总统把他们重新放入饥饿游戏,电影差不多结束的时候,凯特、皮塔和其他的几个人把电线绑在一棵树上,发生一场雷阵雨时,闪电击中了树时,凯特把连着导线的铁质的箭射到了保护游戏区的“网”,导致电网短路,然后他们看到了真正的太阳,象征着希望。

        最令我难忘的场景是他们在做一次演讲时,一人做了反抗的手势,全场跟着一起做,结果士兵开枪,凯特试着阻止,可是也被士兵拉回去。最后,我们能看到士兵若无其事地把尸体拉走。看这个场景的时候,我流泪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不公平,就会有反抗。爱,能改变一切。最后我总结出了:只要有爱,只要有毅力,一切都可以完成。.

TOP

这两天正在看关于 界限 (Boundary) 的书,发现《荒芜的花园》一课,如果不是刻意洗脑而有意识为之的一篇课文(也许高估了他们),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界限(设立界限和尊重别人界限)的一种无意识的体现。设立界限的人受到惩罚,只有让别人肆意践踏自己的界限才能融入群体。一篇课文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篇垃圾,又是一声叹息......

TOP

又发现垃圾一处:

这几天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咬人的事件,让我又想起了这篇文章《荒芜的花园》,人们从小学时就学会了不看“请勿入内”的牌子,并且被“内有毒蛇”的虚假语言恐吓,自以为很聪明,因此当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写着“内有猛虎,严禁下车”的告示置若罔闻,以为现实生活和课文里一样,结果悲剧了......

一篇垃圾数不清的文章居然作为小学课文让孩子们认真学习,不知道要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只能又一次叹息。学点中文不容易呀!要时刻睁大眼睛,累

TOP

现在做家长要很有智慧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