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家庭忌语您别说

家庭忌语您别说

很多家长会觉得自己是一家之主,对着孩子想说什么说什么,还用得着看孩子的脸色行事吗。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听听这段母子对话吧。

妈妈,您病倒了我才敢说

小强的妈妈病倒了,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打点滴。小强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医院来探望。他忙前忙后,又是端水,又是递药。妈妈感动极了,没想到平时一直很淘气,常常给家长惹祸的儿子现在会如此乖巧懂事、体贴孝顺。她招呼孩子坐在自己的身边,心疼地说:“儿子,你上了一天的课,又来照顾妈妈,一定很累了吧。等妈妈病好了,给你做好吃的慰劳你。你想吃什么呀?”小强答道:“妈妈,我什么也不要。我能不能对您说一句话?”妈妈点点头表示同意。小强接着说:“您以后能不能不要叫我“讨厌鬼”,我听了心里特难受。上次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听到了您这么叫我,告诉了其他同学,现在班里大家都这么叫我,还取笑我,我在班里都抬不起头来了。”妈妈问小强为什么都今天才说这件事,小强说:“平时我不敢说,怕您听了会发火。今天您病倒了,躺在床上打点滴,没办法跳起来揍我,我才敢说的。”妈妈听了小强的话,心里不禁有些酸楚和自责,没有想到,平时自己爱发脾气,对孩子说话不加思索,会带给孩子如此深重的心灵创伤。此时此刻,她深深地意识到,原来在家庭中也是有忌语的。

社会上,有许多行业都注重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出并努力避免“行业忌语”,以求得本行业更好地发展。那么,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也要注意禁说“父母忌语”,以求的更好的家庭教育结果呢?对孩子不尊重,让孩子感到痛苦、难堪、无地自容、无法接受的语言,其实都可归为此类。

这里列出一些家长在有意无意之间常说的,但却是需要避讳的语言,希望能给家长们提个醒。同时,冷静地分析一下,我们为什么会下意识地说出这些让孩子们不能接受、甚至具有杀伤力的话。

忌语1:别以为你长大了,我管不了你。别忘了,你现在还吃我的、喝我的呢!

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当他与家长的意志相违背时,并非表明是在与家长作对。其实,他们是希望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表现出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意愿。在这一时期,正是他们学习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技能的阶段,会表现出诸多不成熟的想法和行为。此时,若家长简单制止,粗暴压制,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内心的感受不被关注,得不到家长的体谅,会认为家长是在于自己处处作对。不满、愤懑等消极情绪,在孩子心中积蓄下来,最终结果便是与家长“对抗”,不听从教导。

以对孩子的养育作为筹码来要挟孩子,是每一位家长应尽力避免的。年龄小一点的孩子听了这样的话,会产生一种负疚感,觉得自己欠家长很多,有时会更加认为自己非常渺小,只会拖累家长,这将直接影响到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听了这样的话,容易在心里产生对家长的抵触和反感。

家长在说这样的话时,心里涌动的是一种怨恨。在这些怨恨背后,潜藏的是各种各样的无奈。表面上看起来是孩子“惹”了您,其实很可能隐含着因生活的辛劳、挫折等带来的坏情绪,而您所有的付出似乎都和为孩子过得更好有关。您并非真要告诉孩子他欠你的,而是本能地在宣泄自己的情绪。

在与家长们的交谈中,我感觉到有些家长同样是脆弱的。曾有一个孩子,在妈妈说完“我养你容易吗,你居然不听我的话”后,伶牙俐齿的回上一句:“你别样我呀,我又没让你生我。”弄得妈妈黯然神伤。家庭忌语是把双刃剑,家长无意间伤害孩子的时候,自己也会受到伤害。

忌语2:你看隔壁的小华,比你强多了。

我接触到许多孩子,都曾表示非常反感家长说这样的话。一个孩子对我说了这样的话:“我最烦我妈老拿我跟别人比,比来比去,只会让我更没信心,觉得处处都不如别人。反正我永远都不能超过别人,再做什么努力都是白费力气,我干脆放弃算了。”这些话,孩子不敢对妈妈说,但确实是他真实的感受,这与妈妈说这话的初衷背道而驰。

一些家长之所以以为要将孩子与他的同龄人做比较,是因为觉得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自身的差距,能够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以激励他不断进步。家长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你们是否想过,这种比较能够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吗?不恰当的比较,最终的结果不是使自己的孩子由弱变强,而是将孩子“打到”,使他觉得自己无能而又无望,而这些正是家长最不期望出现的状况。

为什么本来为了激励孩子更加努力的话,反倒会“打倒”孩子呢?根本的原因在于这种比较在孩子看来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家长不仅用别人的长处来和孩子的短处比较,甚至对孩子的整个人加以否定。

如果,家长要使用比较的方法,就要根据孩子的感受来选择“比较”的方法。如果与他人相比确实能激发孩子急起直追的热情,这样的比较也是可取的,但注意要适度而不可滥用;如果这样的比较只能使孩子蔫头耷脑,那么就要引导孩子多与自己比较,鼓励孩子去超越昨天的自我。无论哪种比较,家长都要注意在孩子取得点滴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忌语3:再说谎,看我怎么收拾你!

记得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一天,孩子在学校把同学的铅笔盒摔坏了。孩子的爸爸从其他同学那里知道了这件事,回家询问儿子在学校表现怎样?儿子支吾着说:“今天挺好的,没犯什么错,老师也没批评我。”父亲启发儿子:“你在学校的表现我是了解的,我是给你一个机会,要你自己说出来。如果你能向我坦白,就免除对你的惩罚。”

儿子终于说出了实话,但是,父亲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上手就给了儿子一记耳光,训斥道:“你一开始为什么不说实话?把同学的铅笔盒摔坏了,还欺骗父母,这不该挨揍吗?”父亲虽然达到了让孩子说出真相的目的,但是否想过由于自己的食言,孩子下次还敢说实话吗?当孩子发现自己承认错误、说出实话的后果是家长的愤恨和严厉的惩罚,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他会对自己说:下次做错了事千万不能承认,再说,说了实话会挨打,硬扛着不说实话或许还能蒙混过关呢。尽管有些家长不愿承认,但众多的研究表明,孩子说谎与受到家长的威胁和恐吓有关。

“再说谎,看我怎么收拾你!”这句话听起来很有力,但这样的威胁作用对提高孩子的自制能力未必有效,反而会刺激孩子去寻找不被识破谎话的技巧。所以,具有威胁性的语言,是家庭的忌语。

忌语4:你的数学作业有进步,但是你的英语成绩却越来越差了。

在不少家庭中都会上演这样的生活细节,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总是要带上“但是”的小尾巴。

家长的初衷:都说对孩子要赏识,所以我表扬他。但我还要让他知道他不是十全十美,给他指出不足,是为了让他更有目标的去努力。

孩子的感受:谁听不出来呀,哪里是表扬啊,分明是先给点儿蜜,然后再批评。想批评就直接来,干嘛还拐弯抹角的,反正在他们眼里我根本就没有优点。

不良后果:孩子不相信家长会真心诚意地表扬自己,对父母产生猜忌,亲子关系会因此而疏远,同时还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正确做法:把表扬和指出不足分开来进行。表扬时要真诚,让孩子感到您是打心眼儿里夸赞他;需要对孩子指出不是时,另外安排一个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来进行,是孩子明白该朝哪个方向如何努力。

忌语5:我们吵架都是因为你不好。

这句话通常会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听到,父母常常会因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产生意见分歧,进而发生争执。家长难以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一冲动就会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而在孩子看来,这句话是非常合理的,爸爸妈妈的确是在为自己的问题进行讨论、争吵。现在他们彼此相互责备,弄得很不开心,这一切的根源都在自己。孩子这样想着,心中便会有一份沉重的负疚感压在心头。他会觉得对不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存在会给家庭带来吵闹。如果家长经常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他会越来越不喜欢自己。而一个人的心理出现问题,常常是从不喜欢自己开始的。

家长应该理性地面对夫妻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原因不是孩子出现了问题,而是两个人在如何教育孩子的观念与方法上存有分歧,需要协调达成共识。情绪化地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对改变现状不会有任何作用,相反可能会把事情搞得更糟。

忌语6:我算是绝望了,不会再管你了,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有个别家长,在孩子的表现令自己极其失望时,会口出此言。这句话,蕴含着这样一个双重绝望。一是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状况的绝望,认定孩子不会有所改善;二是认为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解决问题,改变孩子的现状。说出此话时,家长心中其实是充满了无奈、无助。但和许多家庭忌语一样,这也只不过是家长的一句气话,过后依然会过问关心孩子的一切。

家长不要低估自己的话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力,听到这样一句话,孩子会以他自己的理解加以解释:我完了,爸妈都已经对我放弃了,我肯定好不到哪儿去了。与其瞎费劲,不如随他去吧。当孩子真的随波逐流,自暴自弃,家长岂不是更加绝望了。

任何一个人,包括孩子在内,只有心中有了希望,才会不断地去努力。那么家长在“令孩子绝望”和“使他每天都充满希望”之间应该做怎样的选择呢?

给您提个醒:

家庭忌语是把双刃剑,不仅会伤害孩子,同时会有一股反弹的力量,使家长因看不到预想的教育效果而受到挫败;同时,它使家庭充满紧张的气氛,亲子间彼此猜忌、防范,关系疏远。这些危害,是许多家长在说出家庭忌语时,始料未及的。

“有话好好说”,因为孩子是坚强地站起来,还是绝望地倒下去,常常就在家长的话语之间;家长要能理性地分辨自己要说的话,哪些是在发泄不满、怨恨和焦躁,哪些是在教育孩子。把这两件事搅在一起,常常是家庭教育失败的根源。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帮助孩子,是每一个家长在与孩子共同成长中的必修课。

值得借鉴的相关理论解读

专家解析孩子说谎的真实原因

为取悦家长

为了不让家长失望,而夸大、虚报自己的“业绩”,或隐瞒自己的过失,以博得家长的欢心。

为了逃避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后,担心会被家长责罚,为逃避即将到来的自己所恐惧的情境,孩子采取了欺骗。

为掩饰真实需求

以往的经验告诉他,真实说出自己的需求,家长必定会反对,于是用谎话演示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得到家长的认同和赞许。

为获得某些利益

某些孩子,他的撒谎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因为,他们曾经用谎话换来过好处,无形中撒谎的行为被强化。发展得严重的,还会伴有偷拿或破坏等不良行为,对孩子自身成长的危害性比较大。

上面列举了专家所分析的孩子为什么说谎的一些原因。当您发现孩子说谎时,首先要进行合理的分析,真正了解孩子说谎的动机。在矫正孩子说谎的坏毛病时,还要注意两个避免。一是避免给孩子贴上“小骗子”的标签,或对孩子说“我再也不会相信你”,那样很容易使孩子破罐破摔;二是避免用威胁或暴力的惩罚方式来改变孩子,那样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而把谎话说得让大人更加难以识破。

要注重指导孩子如何调整和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注重培养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和习惯。同时,家长也要进行一番自省,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是否关注到孩子的内心需要,自己是否为孩子做出了诚实的榜样等。
.

TOP

【忌语4:你的数学作业有进步,但是你的英语成绩却越来越差了。】

这句我常用,本来还以为不错的呢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