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称奥数正在扼杀我们的天才

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称奥数正在扼杀我们的天才

  (记者 原春琳)“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正在扼杀我们的天才。”国际数学大师、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先生说。

  相关文章:丘成桐:奥数无法成就数学大国梦

  昨天,他应邀来到清华大学为学生们作了一个主题为“几何30年”的演讲。
演讲前,他就奥数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奥数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让丘成桐吃惊。

  在美国,很多高中生也参加奥数培训。“奥数就是一个帮助中学生提升对数学兴趣的组织。国外的学生参加比赛纯属兴趣,他们利用假期参加培训,平常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丘成桐说。他美国邻居的儿子也参加了这项比赛,这个孩子感觉很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而在中国,奥数的意义则完全不同。“奥数在高中成了最伟大的事情。”丘成桐说。它受到了从学校到老师到家长到学生方方面面的重视,几乎成了一项“全民运动”。参赛孩子的理由多是“老师说这个比赛很好”,“可以免试上好大学”。于是,一些在数学方面有些能力的学生被老师或者家长说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奥数。

  丘成桐说,在美国,奥数比赛的奖牌不足以作为那些一流大学免试入学的理由,反而是一些小的高校把这个奖牌作为免试条件。而丘成桐自己也不会因为学生拥有奥数金牌,就一定会接收他。

  在丘成桐接触的国内参加过奥数培训的学生中,他还没有看到一个学生考奥数的原因纯粹是为了数学。尽管现在看起来数学学习很热,但是“大家是带着目的去学数学、拿奖牌。没有几个人是真正欣赏数学,是为了数学而去做数学。”丘成桐说。

  然而,数学研究是需要兴趣的。与很多数学家一样,丘成桐自己一个项目经常要做上5~10年。很难想像,如果没有兴趣,怎样持续这么长时间的研究!

  奥数的培训方式带来的问题不止这一个。

  学习奥数的学生知识结构局限性很大。丘成桐说,一个好的数学家,需要多方面知识的支持。可学习奥数的学生的知识面很窄,即使是数学本身,他们也欠缺很多训练。比如说,微积分是数学基础,可很多学习奥数的学生,尽管他们拿了奖牌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奥数的考试是不需要微积分知识的。

  人生成长中的遗憾是另外一个方面。丘成桐说,一个人的成长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学问的增长,还包括为人处事,但一些学生进入奥数训练后,每天埋头学习,朋友减少了,接触的知识面也很狭窄。有的学生因此毁掉了自己的前途。丘成桐手下曾经有一个博士后。他是一个天才:12岁上大学,20岁拿了博士,后来跟着丘成桐做博士后。也正因为他是一个天才,从小没人与他交往,他没有自己的朋友。不到两年,他发疯了。

  丘成桐不理解的是,国内把奥数的地位抬得很高。他说,出奥数题目的人可能不是一流的数学家,因为第一流的数学家很少参与这样事情。既然如此,奥数比赛本身水平的高低就是有问题的。参加奥数比赛得奖,对学生来说,只是表明他有能力解决非一流数学家的问题。但是对于一个研究数学的人来说,这不是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丘成桐的老师、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最后几年是在南开大学度过的。当陈先生在校内散步时,经常被一些中学生慕名拦截。他们拿着奥数的题目向先生请教。陈先生告诉这些孩子:我不会做。

  “我不赞成国内这样训练参加奥数的学生们。”丘成桐说。

  .

TOP

现在小学生好象都在参加学校的思维训练班,因为考试的附加题就是出的这些题目。无奈啊!.

TOP

晕倒了,只看上面,发了两次还没发出来,原来上面是置顶的,什么时候置顶的,我不知道啊。.

TOP

怎么回事?搜狐教育大批奥数:

数学家代表批评“奥数班”:红火是利益驱动



  中国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频频获奖,国内的中小学生一窝蜂似的都在参加“奥数班”。然而作为数学家的张恭庆教授和陆善镇教授对此却颇不以为然,直言不讳地表示他们并不赞成“奥数班”的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开放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张恭庆教授在接受

  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表示:“我一直是不赞成让中小学生蜂拥而上‘奥数班’的。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和数学基础教育并不是一回事儿,前者培养的是做题目的能力,却难以真正培养出孩子解决问题时需要的创造力和方法。现在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孩子争相参加‘奥数班’,却不能培养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实在是得不偿失。”

  张恭庆教授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因为在国际比赛中拿到了金牌,就可以进入重点中学或免试进入重点大学,这才是家长和学生热衷于“奥数”的真正原因。而“奥数”的初衷却是为了选拔研究数学的人才,国外没有专门的培训班,“奥数班”是中国的特色,中国学生金牌拿得不少,却很少能在今后的数学研究领域有所作为。把“奥数”与升学、应试联系在一起,其实与“奥数”的初衷背道而驰。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陆善镇认为,当前采用的“奥数”训练,是为了某种目的,将孩子们进行集中训练,有专门的老师进行辅导,目的性很强。而国际的通行做法则不是这样,它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能力,随意性比较强,真正有兴趣的孩子才会参加。因此,虽然中国学生参加国际奥数比赛的成绩很好,但并不一定水平就高。

  虽然专家们几乎众口一词反对僵化的奥数训练,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情愿或不情愿地把孩子送进奥数班,毕竟奥数成绩对于孩子的升学大有益处。对此,陆教授认为,这其中有利益的驱动,仅靠专家的建议远远不够,需要教育管理部门进行政策引导.

TOP

http://learning.sohu.com/s2005/jiaoyuguancha36.shtml

我就不转了,有兴趣的自己去看看吧。.

TOP

我觉得学学可以,题目虽然很难,但是孩子接触多了也能学会,只是家长如果太当一回事就没意思了,看看现在铺天盖地的奥数班里又有几个学生是真有成就的。
我们家的就是我买了本书然后下载了个软件,她边学边玩,不亦乐乎,但是我不会特别让她去参加外面的奥数班什么的,给她自学只是开发一下智力,我可没想过要培养个数学家出来。.

TOP

我们家的就特喜欢做这类题目,好象没什么大问题哦,随她去好了..

TOP

我觉得不要把学这个当成个负担,或当成个拿到什么证书可以进什么学校的工具,就好。.

TOP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vivian妈眯 at 2005/3/31 10:40:
现在小学生好象都在参加学校的思维训练班,因为考试的附加题就是出的这些题目。无奈啊!
思维训练是不是也叫杰立卡?
涵涵幼儿园有个杰立卡教室,老师说就是思维训练,要到中班再上,不晓得和VIVIAN妈眯说得一样伐?.

TOP

其实我们小时候就有这个东东了,我记得还有一本书叫《小学数学习题集》,如果这本书里的题目都能做的话,数学考试一点问题也没有,里面的题目都属于那种附加题类型的。我小时候想看也没人教啊。55555~~~~~~~`
我也觉得还是量力而行最客观。不过现在的奥数骗钱的越来越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行洋行是,其实呢,都大同小异,你抄我我抄你。我在新浪还看到有学生上2个奥数班来,有啥用,天赋就是天赋,不是死拔硬拽能变成的。.

TOP

今天这个专家说好,明天那个专家说不好,最最作孽的是小人!!.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