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留学] 转:如何在信息爆炸、大众劝导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

转:如何在信息爆炸、大众劝导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

转一篇文章,写得挺不错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家长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无数的留学信息中甄别出真正好的、有用的、适用于自己的信息。与大家分享一下

链接如下: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XTKQhP8nUaW2xr6F#rd

=============================================================================================================================================
我们如何在信息爆炸、大众劝导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

原创 2016-09-04 翰藤美国在线课程

-----从耶鲁大学校长在2020届迎新会上的演讲说开去,谈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使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他人的观点、做出理性的决策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甚至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以大众劝导为特征的时代!各种信息带着各自的目的、以比特瞬间传输的速度向我们迎面扑来!我们置身于带倾向的媒体(包括自媒体)信息的狂轰乱炸中,毫无知觉地被政客、商家、各路专家操纵着情感,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耶鲁大学的校长彼得·沙洛维在2020届迎新会上的演讲“Countering False Narratives”中倡导,学生们要提高洞察力、“反对不实的叙述”、理性审慎地追寻光明和真理、成为一个更加审慎的批判性思考者。

那么为何我们这么容易作为被操控的对象,轻易地相信被歪曲的事实、言论呢?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认为“习惯于服从权威”、“诉诸情感的大众宣传的影响”,是导致大众被操控、从而在重大问题面前做出非理性的决策的原因。

人们习惯于服从权威(亚里士多德称之为“道德ethos”的说服模式):人类服从权威的倾向性是普遍存在的。大众总是寄希望于权威或专家,并不对他们从媒体中看到或听到的信息认真地进行分析,他们把分析判断的工作交给这些权威或专家,自己安享其成。殊不知,即便像美国的CNN这样被认为是最为可信的电视新闻机构,也并不是完全值得信任。过去30年中,美国的媒体大量并购导致了媒体越来越控制在少数人、甚至政府手中,被大多数观众视为新闻的,其实只是政府的宣传。不仅是新闻报道,报纸的社论或电视评论中也有这样的问题,以作家或发言人的身份发表的意见,有些也最终被证明的是花钱购买来的观点。



诉诸情感的大众宣传(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情感pathos”的说服模式):被一些修辞技巧激起了强烈的感情,丧失了清醒的判断力;或者受到谬误的诱导,偏离了理性的推理。


那么,当我们面对每天宣传,或者接触其它到劝导时,如何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对他人的观点和其论证进行理性审慎地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不假思索、草率地接受呢?这就需要我们尝试从劝导者“以情服人”的表达中剥离出“以理服人”的部分,然后重新审视,其理是否足以让人信服。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逻辑logos”,也是批判性思维要教给我们的本领。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关于这个话题,已经有无数相关的讨论与文章。今天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引用加州州立大学哲学教授布鲁克·诺埃尔·摩尔和理查德·帕克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一书中的内容,来阐明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以及使用批判性思维对一篇文章中的论证进行评估的方法。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就是对思维过程展开的思考。我们使用批判性思维对我们自己(或者他人)就特定情形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估,评判这个思维过程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是否符合逻辑指的是:是否能够经过逻辑推理的检验;是否符合好的标准包括: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不任由情感主宰自己的思想、不做谬误和偏见的牺牲品、不听信不称职的权威等。



我们要从不假思索、草率的接受他人的观点这个泥潭中挣扎出来,使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文章中的论证(如果有的话)进行分析,同时避免被作者的修辞手法所感染,并识别出推理过程中的谬误,最后理性地得出自己的结论,做出理智地决策。

什么是论证?

当我们面对一篇带有观点的文章,或者面对劝导时,通常作者或劝导者都会提出一个论题,然后就这个论题给出一系列的证据(前提)来支持自己的结论。这样一个过程就被称之为论证。 比如:“低龄留学弊大于利”当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就是在提出一个论题。

诺埃尔·摩尔和理查德·帕克教授给论证下了精确的定义:

当我们为了接受一个断言(Claim),给出理由的这个过程,就是在做论证。论证由前提(Premise)和结论(Conclusion)两部分构成:用于支持或证明某断言的(证据Evidence)是前提,被支持的断言(Claim)是结论。





如何使用批判性思维评估一个论证:

1.   找出一篇文章的论题和结论,以及为了得到结论而给出的理由(或者叫证据,它是一个论证的前提)。

需要对文章的细节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找出作者讨论的议题、作者得出的结论、以及用于支持这个结论的理由(证据、前提)。



2.   对论证的前提进行评估,评估作为前提的证据的效力(Effective)如何。

当我们找到一篇观点文章的证据(或者说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结论而给出的理由)时,需要对其效力进行评估。

1)  证据的来源如何:它们是来自于作者的直觉吗?还是作者或他人的个人经历、又或者是一些典型案例、当事人的证词、权威或专家意见?抑或是个人的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这些作为证据的断言可信吗?需不需要加以证实?



2)  证据充分、完整吗:有没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3.   从逻辑的角度评估论证。

需要使用逻辑学的知识,来对论证(推理)的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这个论证是在证明结论(演绎论证)还是在支持结论(非演绎论证)。如果是在证明结论,能够证明其结论为真吗?如果是在支持结论,支持程度强吗,是一个好的论证吗?




4.    提出修辞或谬误这样的非论证成分。

我们需要审视整篇文章,看看有没有夹杂着如修辞或谬误这样的非论证成分,如果有的话,将它们甄别出来并剥离出去。以免我们收到情感的影响,掉入非理性的陷阱。

下面我们具体谈谈什么是修辞和谬误,以便让读者学会识别它们:

修辞(Rhetoric)(如:夸张、嘲讽、暗示、贬抑、闪烁其词等)指的是,旨在影响他人信念、态度和行为时所运用的广义的语言技巧。在文学课上,老师指点我们通过运用精挑细选的、具有修辞影响力的表达来提高说服力,这是对的,优秀的作者都是这样做的。但是,想要以批判性思维的眼光来问题,我们必须能将他人表达中包含的论证(如果有的话)与修辞区分开来。我们必须能够识别出作者是否在逻辑推理中掺杂了能够影响人心理的修辞手法。在实际的表达中,修辞与论证常常交织在一起。这并不是说,用修辞手法的语言所表达的论证中就不能得出结论;也不是说,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写作中杜绝修辞手法。但是,我们却不能仅仅因为修辞对心理的影响而接受一个观点,也不能仅靠修辞来传达我们自己的观点。正如布鲁克教授说的“有理不在修辞”。



谬误(Fallacy)(如:引起愤怒、威吓、诉诸武力、激起同情、妒忌、使人负疚、同辈压力、群体思维、转移注意力(红鲱鱼)等)就是在推理中所犯的错误,它看起来很像是论证,不仅有前提和结论,使用的语言也似乎在提供论证。但它们仅仅是“貌似”论证,它们并没有为人们接受结论提供合理的证据。在本该为结论提供理由的地方,这些技巧只考虑与所讨论的问题的情感或心理上的联系。那些貌似为结论所提供的“支持”,实际上是伪装的支持。所以,谬误是一种虚假的推理。



以上所提到的修辞和谬误能使接受信息的人丧失清醒判断的能力,它们能够煽动情感、促成条件反射,任由下意思的判断来替代合理的判断和谨慎的思考。我们必须学会识别出它们,并且在对重大问题的判断上避免为它们所影响。

5.       经过广泛的调查,了解并审视他人的视角。与作者的视角进行比较。

由于价值观或者背景的不同,不同作者可能会对同一个论题持有不同的立场、或者就同一个论题得出相反的结论。所以,在批判性思维中,针对一个论题,评估完某个作者对该论题的论证后。通过广泛的调研,寻找同一个论题类似的观点或立场(视角),或者相反的观点或立场(视角)就尤为重要。

我们跳出单个作者的视角,基于不同视角做广泛的研究与调查,才能针对某个论题得出更加客观、真实、理性的结论。



6.       最后得出理性的结论。

基于上述的分析、评估、调研,我们才能最后独立地、不受他人影响地、得出理性的结论,做出明智的决策。





术语注释:

1.  断言:就是一个判断、观点。

2.  论证(argument)和推理(reasoning)的意思是一样的。

3.  理由(reason)、证据(evidence)和前提(premise)的意思是一样的。

4.  演绎论证:
(如果其前提为真,则证明了其结论)
有效论证:当其前提为真时,其结论不可能为假。可靠论证:前提为真的有   效论证。
当我们评估一个演绎论证时,需要判定它是不是一个可靠论证,即:前提为真吗?如果前提为真,则结论为真。

5. 非演绎论证:
(非演绎论证的前提不证明结论,非演绎论证的前提支持结论)
在非演绎论证中,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前提为结论提供的支持越高,非演绎论证越强,我们说这个论证是好的论证;前提为结论提供的支持越低,非演绎论证越弱,我们说它是坏论证。
当我们评估一个非演绎论证时,需要判定前提为结论提供的支持程度高吗?支持程度越高,它就越是好的论证。


参考书目或文章:

1. 耶鲁大学校长演讲:http://president.yale.edu/speech ... ng-false-narratives

2.《社会性动物》(Socialanimals )【美】艾利奥特·阿伦森著

3. 《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美】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等著

4. 《学会提问》(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美】尼尔·布朗等著


【声明】:本文是翰藤教育的原创文章,版权归翰藤教育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