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11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北大大四毕业生“数学才子”柳智宇拒绝美国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选择出家

北大大四毕业生“数学才子”柳智宇拒绝美国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选择出家

拒绝麻省理工大学全额奖学金
6日,一个关于北大大四毕业生“数学才子”柳智宇拒绝美国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选择出家的帖子,在各大论坛迅速传播。
这个帖子爆料:“北大数学系柳智宇出家到北京某寺庙!柳智宇最后还是拒掉了MIT(记者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全奖,跑到北京某寺庙出家了。”
高中时就对佛学兴趣浓
刚从北大毕业的武汉女生雯雯告诉记者,在北大校园里,柳智宇的一举一动很受关注。她曾听说,柳智宇在刚进大学时,就开始研究佛学,常常撰写一些佛学文章,很是经典。
柳智宇曾就读于华中师大一附中,他的高中班主任文勇一直认定,这孩子一定会成气候。对于爱徒出家的消息,他显得很平静:到目前为止,这还只是传言。因为联系不到柳智宇本人,他也无法求证。
文勇认为,柳智宇是他从教多年来,遇到的最优秀学子。在很多人看来,出家是因为看破红尘。但他认为,柳智宇是个有想法的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如果传言是真的,那么他将来也许会为佛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文勇记得,身为理科生的柳智宇高中时,就对老庄等经典很痴迷,偶尔也会试图了解佛学。
父辟谣:这是网络恶搞!
柳智宇的父亲是华师大一附中的物理老师。接到记者的电话后,柳老师说:这是一起网络恶搞事件,“目前是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的”。他说,柳智宇放暑假后,回家了一趟。七八月份回北京,现在自己也联系不上儿子。
柳老师表示,孩子高中毕业就成人了,他可以为自己做主,何况他都已经大学毕业了。他的话锋一转称,“如果柳智宇真的要出家,家人也会试着挽回;毕竟与绝大多数家长一样,我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在网友不断的跟帖中,柳智宇出家的传言“越传越真”,包括他出家的地点。已有网友爆出:柳智宇就在北京龙泉寺出家。
曾在龙泉寺网站撰文
6日,记者在北京龙泉寺网站上,查到今年2月23日,柳智宇写的一篇文章,名为《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文章说:“大爱和敬畏为我们提供了求知的动力。对未知领域没有敬畏、对真理不热爱,真诚的好奇心从何而生呢?对人类的苦难没有悲悯、对生命没有敬畏,又何以研究政治、经济、社会以奉献人类呢?没有对生命真谛、世界美好的追寻,又何以钻研文学、历史和哲学呢?”
在柳智宇发表的另一篇文章中,他谈到自己的感悟:其实出世,获得解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存在状态……就个人来说,我小时候就不喜欢与小朋友一起玩,觉得他们天天在那里闹腾,太没意思了。这也是一种出世。有句话叫“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北大室友证实柳智宇诚心向佛
大学4年与小柳同居一室的同学6日告诉记者:“大约一周前,班上另一位被麻省理工大学录取的同学到MIT的教务处打听柳智宇的班级分配情况,却被该校教务处告知,柳同学因打算出家而未到学校报到。”
记者6日踏访北大,求证柳智宇是否出家。学校宣传部工作人员答:不了解情况。数学系相关人士介绍,小柳今年7月初已经毕业离校;作为未直升本校硕士的毕业生,系里不了解学生去向。在北大宿舍区,记者随机向50位学生和教工调查此事,有15人表示:已经听说过了。其中6人,是一周前在北大校园BBS上见的相关贴子。
柳智宇大学时住在北大男生宿舍45号楼,当时同屋共住4位男生。记者辗转联系上其中一位室友,这位已经直升本校研究生的阳光男孩说:柳智宇入学不久,就加盟了北大禅学社,长年坚持吃素,在衣著上倒没有什么特殊。他性格比较内向,也许是潜心向佛,他为人很平和,乐于助人,大学期间没听说有什么感情纠葛。
记者随后登录北大禅学社网站。发现从2007年开始,柳智宇就积极参加该社团活动。小柳还与社友们组织了“清凉合唱团”,其中“清凉”二字即取自弘一大师所作之《清凉歌》:“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早在2007年,小柳就随禅学社前往河北赵县柏林禅寺拜访高僧,受到热情接待。小柳吟诵《寒山诗》,其中的“夜板清澈耳”等词句,被赞为“如此的澄澈静谧”。最近3年来,小柳还积极组织禅学社的成员开展“红湖救生”等活动。
这位室友同时透露:“大约7月10日,智宇跟我们告别,把行李打包,说是回家去。一周前,我们听那位和他一起被MIT录取的同学说他可能出家后,几乎每天都打他的手机,想劝劝他,或问他有什么困难需要我们这些同学帮忙,手机是开的,但始终无人接听。”
友说,目前小柳是否已经剃度不得而知。之所以大家都猜测他去了龙泉寺,是因为这几年加盟北大禅学社后,他成了龙泉寺的常客,经常在寺里做义工。

柳智宇
武汉人,毕业于华中师大一附中。
初三时,柳智宇在第八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高一时,柳智宇参加湖北省第1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撰写的数学论文《幂数列求和纵横引论》获得省级一等奖,挑战世界级数学难题;
2006年,柳智宇进入高三。当年7月,他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IMO)中获得金牌。同年,他赴北大数学系求学。.

TOP

蛮好,以后做个学历最高的寺庙CEO.

TOP

柳智宇: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句话自五四以来就成为中国人精神的理想。从小学起,教科书里就告诉我们,要敢于怀疑权威,要有自己的思想。可是想一想,我们活到今天,有多少自己的思想呢?这些思想又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转变呢?我们在小学和中学接受应试教育,分数至上,很少有自由思想的空间。到了大学以后,一下子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人生的方向,发现自己没有取舍的标准。怀抱很远大却显苍白的理想,却不知如何开始行动;未来似乎充满希望,又似乎离现实非常遥远。许多人渐渐选择了一条道路,却仍然觉得远离自己的本心;另一部人选择了随大流,周围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却想不明白这样做的意义。

我们也许会从师长和同学那里,从网络上得到一些关于专业、社会、政治、人生的意见,通过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分析抉择,得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乃至于能与同学辩论。但这些观点不系统、很可能只是一家之言。而最关键的是,这些观点只关注于外在世界的一些局部,对于人生的重大问题没有回答——乃至于很少有人觉得自己能想清楚这些重大的问题。对于一些现实的学业、求职、爱情等问题,这些观点也经常显得很空洞、不切实际。

工作了之后又怎样呢?现代社会节奏非常快,一些行业的工作量很大,还要应对很多现实的问题,升职、评奖金、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更有家庭需要照顾。一位师兄告诉我,他有一段时间下班回来之后,非常疲惫,困得根本没有精神读书。他说许多人工作后非常怀念上大学的时光,觉得那是自己一生中思想和人格达到的顶峰。如果工作相对轻闲——这是少数,随着阅历的增加,思考的深入,对许多问题能有一个更务实和透彻的认识。但是这一生应该做什么?如何才能实现理想、改善社会?

另有一些人选择追求理想,不随大流,不走寻常的道路。他们是可敬可佩的,但相当多的人走得很坎坷。不走寻常路,自然要承担很大的压力,而信仰的力量是否强大到让我们克服困难昂扬向前?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的智慧是否足够明晰,使得当我们认为自己卸下社会的枷锁时,我们抛弃的不是粮食和水?随大流是安全的,因为能常与人沟通,如果离群索居,我们怎么保证自己不会堕入到自己的情绪和成见的小世界里?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对我们如此重要,如何才能实现呢?

思想之于人生,犹如一张地图,上面不仅标明了各处的景致、风光,也标明了我们的目标和现在的位置。所谓有思想,不是说对一些地图上不相干的地方有一些繁复斑驳了解和猜测,而是关注于人生社会的大问题,就好比地图的整体、地图中的一些重要特点和我们的起点、终点、中间的路径。同时,思想中蕴涵了行动,我们有了地图就是要去走一条路的,而实践也是检验思想是否正确的标准。科学上的定律需要用实验来验证,关于社会人生的思想则需要靠我们的生命体验来验证,否则就只是一堆假设。

我们说一个人思想自由,是说他基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思维方式,能够提出许多新的、有益的见解,与前人的见解相对照而能给人以启发,不是说他不顾前人的经验胡想一套、妄自尊大;我们说一个人思想深刻,是说他具备透过表象发现问题关节点或实质的洞察力,不是提出一些与实事不符的片面、古怪的观点。我们说一个人思想开放,是说他能不断学习,原原本本地领纳别人的观点、立场,进而能同情地体会作为前提的生命体验,不加入自己的曲解;有疑处阙疑(暂时搁置),待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时再从一更高的观点沟通人我,使各自思想的不足得以弥补、优点并行不悖;不是说不加鉴别地一味吸收、实则未领纳其本怀,吸收得多了,不同观点错杂无序,就在心里打架,然后再用搅糨糊的方式强行调和。

思想需要训练才能自由、深刻和开放。我认为训练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心态,要心怀温情与敬意。谈到认识就要谈到认识者和认识的对象,那么认识者与对象的关系就很重要。是对立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还是没有关系?这决定了认识的过程中我们所选取的视角。如果我们以仇恨去看世界,得到的只有仇恨的理由;如果我们以冷漠的心看世界,得到的只有一堆冰冷、割裂的信息。以爱心和敬畏的心与世界互动,我们才能欣赏它的美和神奇。“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爱心缩短了我们与万物间的距离,敬畏给与我们平等的眼光,去除了自我中心的态度。温情与敬意使我们的认识更加客观。所谓客观,并不光指事实是客观的,也要求认识的方式、思维的模式要能依据事物本来的面目来呈现它。认识物要用物的规律,认识心要用心的规律,都是事物本身的规律,在与它真诚互动的过程中去体会,而不是用一个成见到处套用、百病包治。

大爱和敬畏为我们提供了求知的动力。对未知领域没有敬畏、对真理不热爱,真诚的好奇心从何而生呢?对人类的苦难没有悲悯、对生命没有敬畏,又何以研究政治、经济、社会以奉献人类呢?没有对生命真谛、世界美好的追寻,又何以钻研文学、历史和哲学呢?大爱和敬畏是指引我们追寻理想的强大推动力,中国古人讲“主敬”、“涵养”,正见得心态对为学的重要。大爱和敬畏可以对学问,也可以对师友,恭敬心可以使我们能更好地向老师和同学学习。基于大爱和敬畏,也容易养成反省的习惯,反省自心需要有面对真理放下自我的力量,这种力量正可以从爱与敬中产生。

二是阅读,要广泛地阅读获取各种知识,对人类各文明源头的经典尤其仔细揣摩。知识是我们思考的材料,所谓“思而不学则殆”。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结构对我们思考问题至关重要。我们会说,我的兴趣没有那么丰富,对许多东西就是没感觉,不想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兴趣可以靠大爱与敬畏来拓宽。如我对历史没有兴趣,但想到我的祖先曾经生活的图景我一无所知,而祖先的付出正是我今天的生命之所由来,而了解人类社会的演进趋势也依赖于对历史的学习,那么我会希望去了解历史而知道祖先们的生存状态。

如何培养大爱与敬畏,又如何让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化呢?就要靠阅读人类各文明源头的经典,如中国的儒释道经典,西方的古希腊、基督教、伊斯兰教经典等。读经典,正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类文明演进中许多根本的关怀和思维方式最初形成于这些经典之中,因为是原初的,所以最少有限制和僵化,为一民族力量的源泉。后来的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基于这些根本的关怀和思维方式而向前推演,应着不同的时代特点而有新的发展。一些观念,有可能后人加以曲解,等走到极端后又反过来,全盘否定之。而不管是坚持还是否定,都已离开了这一观点提出时的历史缘起和初衷。而最终,还要靠有识之士深入经典,或多文明交流、多经典相参来解决。此外需对古圣先贤存一份爱与敬。何以千百年来那么多仁人志士都从他们那里得到生命昂扬向前的力量呢?需仔细体会圣贤的用心,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将经典中的话与自己的生命相联系。可以参见朱熹夫子《读论语孟子法》。

古人讲读书要按“经、史、子、集”的顺序。大致的可以说,“经”是经典,用以接通民族文化的源头,建立人生的大本大源;“史”是历史,学史知文明的进展、演变,而以“经”中之精神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各种资料整合成一系统;“子”是历史中各思想家、仁人志士的作品,因为他们的努力使在文明演进中麻木的精神得以复苏,人们寻到时代的方向,从他们的反思和探索中,我们更接近生命的真谛、历史的真相;“集”是各时代的文集,通过它们,我们能丰富经典和历史的血肉。对于文科来说,这一顺序仍然有其适用性,对于理科来说,学科中的核心思想以及学科历史的知识也非常重要。

三是阅历,要有深刻且广泛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是一个观念产生的源头。要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说出一句话,为什么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就需要进入到他的语境中,对他的生命体验有一种同情的了解。要理解经典,也需要有一定的人生实践的体验才可以。有一些词汇,如“仁爱”、“大爱”、“善”,我们以为没什么,人人都知道。但以这样的概念来读《四书》、佛经或《圣经》,则很容易将之平庸化了。读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得到了善的启示,就把它紧紧地守护在心间,决不失去)“三月不违仁”则不知所云,不知到“服膺”和“不违”的是什么东西,那又是一种什么状态。又读到“克己复礼为仁”,则不免要批判。而如果参加过一些慈善活动则比较容易理解什么是“仁”。一位同学参加奉粥后这样写道“觉得他们每一个人的笑容都是那么天真无邪,充满爱的光辉,那是心灵如此洁白安定的人才能散发出来的。” “在这个活动中,每个人无不怀着一颗谦卑慈善的心在为他人做着自己能做的事情,想想夫子所说的‘大同’世界也就是这般了吧。” “仅仅只是一天,我已经感觉到自己在改变。这样想的时候,顿觉人生无限辽阔与富足。”

在慈善活动中,心是打开的,直接地体会到什么叫善良,什么叫感恩,在团队中传递着爱,因为终于完成了任务而快乐,知道世事的艰辛而折服内心的轻狂。我们大学生想得多做得少,一股书生气和孩子气,太关注自己的一点小苦小乐,缺少勇往直前、披荆斩棘的精神。做成一件事情不容易,需要有从整体看问题的眼光和放下自己的见解随顺他人的胸怀,还要有果断和敏锐的洞察力,还要头脑灵活,要有坚强的毅力。如能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这些品质,则生命越来越丰满和充盈,思想也远离偏狭而容易包容、开放。

四是团队,要找到一个追求理想,并有自由讨论氛围的师友团队。人的心有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沉浸在某种特定的状态中,以为这就是生命和世界的全部了。恋爱中的人看世界会觉得很美好,失恋了就觉得很灰暗。同样,很少有人愿意去怀疑自己的观念的正确性。特别是经过独立的思考得到某个结论,这时往往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不愿意听,乃至根本不认为会存在其它的观点和可能性,就愿意沿着自己的道路一直走下去。能挽回这种一意孤行的过失要靠三种回馈机制,一是自我反省,二是实践,三是与人讨论,特别是一群人的讨论。

水流而愈深,火传而不熄,在团队中的讲习讨论是最好的激发新思想的方式。我认为要营造一个有效的讨论的氛围需要具备几个要素:一是共同的目标和前提;二是讨论者互相尊重乃至钦佩;三是大家,至少是组织者愿意清空自己去体察别人的感受,领纳别人的思想,即愿意舍己从人;四是参加讨论的人要对实际的情况有了解,所谓“无情者不得尽其辞”。每种观点的提出都有它所以提出的生命体验作为基础,了解这个观点是从什么角度、什么立场上提出的,则一切的观点不但不相违背反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们对事物的全面认识。此外,组织讨论还需要有敏锐的逻辑思维和洞察力,将大家的观点按总别、本末、因果、次第进行归类,并调整讨论的节奏。


我参加过一个会议,他们的讨论浸润在一种温情当中,每个人讲话时我都能感受到对其他在场者的关爱,而不管他讲得好不好,在场的人都很自然地发现其中闪光的地方给予鼓励,并把讨论向前推进,没有隔膜,没有排斥。相比之下,我感慨自己与人讨论问题时,有时好像剖析得很深刻,而内心却是一种干涩、寒凉的感觉,处处在与人对立,用自己的深刻去解构、去剖析,却没有好好从对方的角度去同情地理解,看对方的出发点在哪里。究其原因,还是自己在说话的时候,已忘却了对听者、所说者的关爱与敬重,把自己和他人割裂了、对立了。

上面是仅就思想而言。团队的重要性不只于此。一个团队更重要的作用是在相互扶持中,让人有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动力。更积极地来说,内心的光明、潜能、智慧需在与他人互动中彰明、显扬。个人的发展都需要团队作为平台,改善社会的事业也得依靠团队来成就。

这四点总结起来,似乎正好是耕读社的理念:“晴耕雨读,陶养心灵,圣贤为伍,师友同行。”

愿与大家以“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共勉。.

TOP

现在规模大的寺庙的方丈,也等于是企业的董事长,都商业化了。所以他的选择也是另辟蹊径。.

TOP

出家也很好,只要自己开心,像弘一法师一样,有才的人到哪都会有建树的。.

TOP

尊重与祝福!.

TOP

好像智商非常高的人,最后皈依宗教的特别多.

TOP

引用:
原帖由 可爱小胖妈 于 2010-9-8 16:00 发表 \"\"
尊重与祝福!
.

TOP

觉得蛮能理解的.
是他对自己理想的人生的一种选择..

TOP

我的感想是:人各有志。
我家小朋友的感想是:人类社会是多样化的。.

TOP

引用丰子恺1948年厦门佛学会讲稿,《我与弘一法师》中的一段话。若干年前读到这段话,很有感触。
柳该是一个才气与志向非凡的人。

        他怎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呢?当时人都诧异,以为李先生受了什么刺激,忽然“遁入空门”了。我却能理解他的心,我认为他的出家是当然的。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世间就不过这三种人。我虽用三层楼为比喻,但并非必须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然后得到第三层。有很多人,从第一层直上第三层,并不需要在第二层勾留。还有许多人连第一层也不住,一口气跑上三层楼。不过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做人好比喝酒;酒量小的,喝一杯花雕酒已经醉了,酒量大的,喝花雕嫌淡,必须喝高粱酒才能过瘾。文艺好比是花雕,宗教好比是高梁。弘一法师酒量很大,喝花雕不能过瘾,必须喝高粱。我酒量很小,只能喝花雕,难得喝一口高梁而已。但喝花雕的人,颇能理解喝高梁者的心。故我对于弘一法师的由艺术升华到宗教,一向认为当然,毫不足怪的。  
        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二层楼的扶梯的最后顶点就是三层楼,所以弘一法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是必然的事。弘一法师在闽中,留下不少的墨宝。这些墨宝,在内容上是宗教的,在形式上是艺术的——书法。闽中人土久受弘一法师的熏陶,大都富有宗教信仰及艺术修养。我这初次入闽的人,看见这情形,非常歆羡,十分钦佩!


[ 本帖最后由 我是乐乐妈 于 2010-9-9 09:09 编辑 ].

TOP

宗教也是一门学科 ,探求人生的哲学,学会理解他..

TOP

引用:
原帖由 我爱丹丹 于 2010-9-8 15:32 发表 \"\"
现在规模大的寺庙的方丈,也等于是企业的董事长,都商业化了。所以他的选择也是另辟蹊径。
好像是这样,我有一个好朋友也去寺里了,一开始我们一帮人怀着震惊而难过的心情百般劝阻,后来发现真的就像是换了一个工作,这份工作对她更有意义。与大家也没断了联系。。.

TOP

爱因斯坦、哥德尔(爱因斯坦认为哥德尔在数学、逻辑学界的地位与他本人在物理学界的地位相同)后来都对宗教(哲学)问题感兴趣。.

TOP

数学,到最后就是哲学.

TOP

俗人的感想:

幸好不是我儿子。。否则要吐血。。。做和尚也可以,但要给俺留个孙子再去做。。.

TOP

物理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爱因斯坦说:如果说有一门学说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话,那么这门学说就是佛学!.

TOP

如果是真的,支持他
物理、数学,到最后就是哲学、佛学.

TOP

一点不觉得奇怪。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并能独立地做出选择,非常成熟的人.

TOP

想起了我妈妈同事的儿子,当年高考进复旦生化系(绝对的理科人才),四年本科后转哲学系,现在到美国读哲学博士去了。。。。.

TOP

非常理解,离开浮躁喧嚣,清净求本真。

我等胆小的人,在随波逐流的空隙,要记住偶尔反省一下,反省我们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只要孩子自己认为是幸福的,父母就应该认同。

只是社会舆论压力大了些。但是,社会中的大多数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比如,文革时大多数学生停课上山下乡,它是正确的吗?有几个人敢于正面作对呢?
今天的应试教育,大多数中小学生熬到晚上10点,11点才睡觉,它是正确的吗?但又有几位家长敢于超凡脱俗呢?(虽然心里很是纠结)

不是我们没有思考过,是我们思考的不深刻,没有胆量去冲破!

[ 本帖最后由 jrmm 于 2010-9-10 13:02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星星妈咪 于 2010-9-9 09:02 发表 \"\"
宗教也是一门学科 ,探求人生的哲学,学会理解他.
非常有同感!那是他的另一种人生境界!.

TOP

引用:
原帖由 好阳光 于 2010-9-9 10:32 发表 \"\"
幸好不是我儿子。。否则要吐血。。。做和尚也可以,但要给俺留个孙子再去做。。
到了那种境界,他已经不只是你的儿子了,而是属于更多人的.....

欧们中国不缺专家,缺的是信仰.

TOP

我辈俗人不能达到的人生境界.

TOP

别人可以随便说说,支持亦或反对,无关痛痒,他的父母可就悲剧了。.

TOP

想到宁铂......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祝福他!.

TOP

总比没有信仰要好~.

TOP

严重同意23楼所说!!!!

[ 本帖最后由 心肝妈 于 2010-9-10 15:38 编辑 ].

TOP

蛮好!就是不出国也不用出家啊.

TOP

搞宗教的没有一样会比世俗少,包括信仰!那是造化,大家不必唏嘘。
有房、有车、有老婆,
有儿、有女、有弟子,
穿金、戴银、佩玉佛,
吃香、喝辣、无禁忌,
空门自有空门乐,
世人俗家岂知晓?

[ 本帖最后由 redsun 于 2010-9-10 11:29 编辑 ].

TOP

怕累,跑庙里躲清净去了。
这是一种人生选择可以理解,但说他有多么多么高的境界我不同意,他到庙里依旧是个要吃饭睡觉,而且什么事儿都没做出来的俗人。

[ 本帖最后由 嘉嘉妈妈M 于 2010-9-10 14:30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jrmm 于 2010-9-9 12:01 发表 \"\"
非常理解,离开浮躁喧嚣,清净求本真。

我等胆小的人,在随波逐流的空隙,要记住偶尔反省一下,反省我们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只要孩子自己认为是幸福的,父母就应该认同。

只是社会舆论压力大了些。但 ...
说的真好。.

TOP

引用:
原帖由 jrmm 于 2010-9-9 12:01 发表 \"\"
今天的应试教育,大多数中小学生熬到晚上10点,11点才睡觉,它是正确的吗?但又有几位家长敢于超凡脱俗呢?(虽然心里很是纠结)

不是我们没有思考过,是我们思考的不深刻,没有胆量去冲破!
给你献花了.

TOP

我辈都是凡夫俗子,只能满足于物质生活,有条件了享受点精神生活,想通了时候玩点灵魂生活。可现在世间哪有真正的净地呢!

[ 本帖最后由 pdgs 于 2010-9-10 18:31 编辑 ].

TOP

回复 21#jrmm 的帖子

讲得真好!
理解,尊重并祝福柳智宇。
同样祝福更多曾经不理解的宁铂们。.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我爱丹丹 于 2010-9-8 15:32 发表 \"\"
现在规模大的寺庙的方丈,也等于是企业的董事长,都商业化了。所以他的选择也是另辟蹊径。
.

TOP

个人的人生选择,不足为奇。.

TOP

尊重他的选择!.

TOP

尊重他的选择!.

TOP

除了害怕还是害怕

我是俗人一人,要是我儿子选这条道,我的心脏肯定吃不消。我就这点理解能力。.

TOP

圣贤为伍,师友同行。
说得真好。
要是有子如此,真是一大幸事。.

TOP

回复 16#好阳光 的帖子

出家了大概也可以讨老婆的

但是讨了老婆大概会影响他做研究的吧

他若是个孤儿就算了,但是也得考虑父母的心情吧。不知道佛学里讲不讲孝.

TOP

引用:
原帖由 顾杭 于 2010-9-13 10:53 发表 \"\"
出家了大概也可以讨老婆的

但是讨了老婆大概会影响他做研究的吧

他若是个孤儿就算了,但是也得考虑父母的心情吧。不知道佛学里讲不讲孝
佛经里是有讲孝道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等佛经都是讲孝的。
出家是大孝!一子出家,九祖升天。就是说,一个人出家了(是指真正的出家),他的很多祖先(包括父母),都会得大福报的。
出家是大丈夫行为。.

TOP

有很多用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和问题,在佛经里都可以找到答案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具有大智慧的人会选择出家缘由。真正的出家并不是逃避,而是更高层次的大爱。.

TOP

我总觉得有被洗脑了的嫌疑。。。好像出家就多崇高一样。。汗~现在寺庙里哪有德高望重的和尚啊。。全是骗钱的。具有大智慧的人选择出家,那是聪明过头了,没事瞎琢磨,还不如阿甘咧。.

TOP

还是应该拿全奖去MIT。如去了对麻省理工的学术氛围不满意的话,再出家也不迟。不尝试怎么知道哪条路最合适呢?.

TOP

http://www.hnfjxy.cn/show.aspx?cid=34&id=319
北京大学一哲学硕士龙泉寺剃度出家
来源:新京报  作者:张汉宇 耿小勇 王贵彬
日期:2007-03-30  
北大一哲学硕士剃度出家 在校时所学方向为佛学  
一名北京大学哲学系的硕士,毕业后出家做了佛门弟子,父母也随其住在寺院研习佛学。昨日,北京凤凰岭龙泉寺,一位法名“显庆”(音)的师父被证实是北大02级哲学系毕业的一名研究生。对此,他的北大同学对此表示理解,称这也是追求人生的价值。
同学两年不见成僧人  
3月24日,北京大学耕读社和国学的80名学生来到龙泉寺体验生活。30多岁、身穿僧衣并戴眼镜的显庆师父给学生讲解时,被一名耕读社的老成员认出,“他是耕读社的第一任社长。”这名成员说,显庆师父是北大02级哲学系研究生邓文庆,曾一手创办了北大耕读社。  
这名成员称,前年邓毕业后,就和自己失去联系。后来,听02级哲学系同学说,邓出家了,但不知道在哪个寺院。  
昨日,耕读社现任社长证实,龙泉寺的显庆师父就是邓文庆。  
记者在北大网页核实到,邓文庆的确为02级哲学系佛学专业学生,成立于2002年10月的耕读社,是一家传播理念和实践内涵并重的传统文化社团。  
自称剃度出家因机缘  
昨日下午3时许,记者通过龙泉寺显禅法师找到了显庆师父。身穿黄色僧衣、面容消瘦的显庆师父说,他来到寺院出家是机缘,不愿过多透露细节。  
显禅法师也认为,显庆不宜接受媒体采访,因为这可能会对显庆的修行带来压力。  
了解邓文庆的人士称,他在校期间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有研究,所学方向又是佛学,“剃度出家不足为奇”。在龙泉寺认出显庆师父的学生称,显庆与他交谈时流露出“研究生毕业后在社会上多次碰壁,曾经也很苦恼”。  
刚出家时父母亦不知  
昨日,同样住在龙泉寺的显庆师父的母亲说,显庆是瞒着家人出家的,当时他们也不理解。后来,他们夫妇在福建广化寺找到儿子。去年下半年,他们被儿子说服,一起来到北京龙泉寺。现在,显庆师父的父母免费吃住在寺院,平日做一些零活,也跟着研习佛法。  
对于邓文庆的出家,北大多名学生表示理解,他们称社会价值是多元化的,这也是一种追求人生价值的表现。.

TOP

从清华博士到孝子和尚

http://blog.gmw.cn/u/131793/archives/2010/274395.html
2008年1月10日,即阴历丙戌年十二月十五日,北京没有下雪。

  要不是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暴雪覆盖大半个中国,张振实本不会对当日的天气格外留心。相反,对于他来说,那一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自己和另外14 个年轻人一起,从此踏入人生的另一道门: 空门。


和尚


  一入空门“弃亲割爱”

  “就像是入学一样。”看着石桌上困顿了许久、终于酣睡过去的小黑猫,如今以贤实法师

  的法号示人的张振实说。

  “ 入学典礼” 发生在北京龙泉寺,“ 入学仪式”是剃度,剃度师是寺庙的方丈学诚大和尚。

  按照载有复杂仪规的《剃度沙弥正范》, 他们要在主持的法座前合掌、长跪、拈香三瓣,闻磬声顶礼三拜,回答主持例牌的“质询”, 表明自己厌俗之心已决,学道之意愈坚,“ 故

  今恭诣座前,慈允披剃”。在辞谢父母恩、师长恩后,经过一番忏悔,求度者们接受主持的灌顶剃发,从此“爱缠永绝,福慧日增”。

  “ 那天有四五位法师的父母来了,看着他们剃度,” 贤实说,“有的父母哭了。”

  贤实的父母没有来。实际上,他与家人的诀别发生在三个月前,只是两度不欢而散。那时候他还是一个“净人”, 即准备出家、在寺庙接受学习和考验的准出家人。对于净人

  们来说,龙泉寺就像是一所预备学校,他们除了要上殿、过堂、出坡劳作外,还要诵读佛经,学习论典,以便适应日后的出家生活。在犹豫了许久了之后,他决定不再隐瞒,致电父母,

  告知自己即将出家。

  “2007 年11 月,父亲和母亲来了。母亲哭了,父亲想把我拽回去。”贤实说。寺里向来是希望净人们能与父母们“和平解决”这些事情,但他和父母之间隔阂陡生,已无法当即冰释。“他们第二天就走了”。

  在剃度前一个月,父母再次来劝阻。但贤实心意已决,仍不为父母的眼泪所动,双方都耗着。父母坚持了两三天,走了。“ 出家是一件好事,你们为什么不多了解我的想法,支持我呢?”贤实想不明白。他只是觉得,既然要修行,必然要“弃亲割爱”,不能任由这俗世的情牵绊了自己。

  “爱缠永绝”

  贤实不像是一个绝情的人。如果不是僧袍在身,他的光头就像是—— 一个随性的小伙子在夏天来临之前所做的错误决定。他戴着略窄的眼镜,部分遮住那挺拔的眉毛,说话时,头几个字总是快过后几个字,听起来对谁都有些胆怯。

  典型的理科生形象。事实上,他的确是——2007 年7月之前,他是清华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在他过去20 年的教育中,他的理想总是在变,从科学家到企业家,从企业家到政治家,不一而足。

  在清华,他和一群志同道合者天天读四书,可惜的是,“孔子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 又说‘依于仁,游于艺’, 但关于生死,人应该何去何从,这一点从未讲。” 直到他接触

  到佛学。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对人生系统而让人信服的解释。

  那时候他有一个女朋友,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后者为了劝服他从佛学中抽身出来,特意也去学佛。后来他们分手了,再后来,她结了婚,来寺庙里看过他,“ 现在也还是很好的朋友”。

  不能说贤实没有想过妥协,毕竟,“学佛不一定要出家”, 但是,“ 对世间生活的观察,让我非常失望。” 结婚、生子、工作——即使是搞科研,也多半不能避免跑项目、应酬种种,

  “ 如果你要承担的话,这就是无底洞—— 无底洞啊!”他不甘心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

  中间他甚至想过放弃博士学位。“ 佛法在心中挥之不去,看很多事情,怎么看意义都觉得不如以前大了。”2007 年,从清华毕业后,他做了最终的决定,要出家。

  “选择出家能更好地孝敬他们”

  那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他知道,从此以后,自己要欠父母一辈子。远在河南商丘虞城县,世代务农的父母没有办法跟其他亲戚解释: 孩子博士毕业了,现在北京哪里高就

  啊?一接到这个问题,父母就只能躲,后来躲不过去了,他们只能撒谎:“孩子在北京一个慈善基金会做义工。”

  虽然贤实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但对于父母来说,贤实无法结婚生子,毕竟是一个无法弥补的缺憾。贤实出家后,父母又来探望过三四次。 “他们开始慢慢接受这个事实,” 贤实笑着说,“因为生米已经做成熟饭了。”

  有两次,父母就在龙泉寺住了下来。寺里长着六百多年的翠柏,还有千年的银杏和古柏。他们发现,不仅仅是他们的孩子在龙泉寺落发,在上百名居士中也有别的父母,在孩子上完早课后,跟孩子打招呼。

  “在寺院住了一段时间后,他们竟开始喜欢寺院的环境,” 贤实发现,“ 甚至我爸爸突然有了一种动力,就是赶紧回家把农活干完,然后来寺院里住。”

  龙泉寺是2005 年正式开放成为佛教活动场所的,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多次法会,规模和影响力都在扩大。寺院方面甚至考虑将来成立实体的养老院,以解决出家人的后顾之忧。实际上,千年禅院,百丈清规,从前一旦身入空门,就与尘世了断关系的认识和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现实。出家可以断爱情,但亲恩如山,却再也不能说弃即弃。

  “现在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孩子选择出家,不能一出家就不管父母了,这是情理上不允许的。”1980 年出生的贤实说。

  他自己的心态也在发生改变。“一开始绝情弃义,到后来发现,父母还是父母。”只是,现在他的尽孝,却再也不是以俗世人的方式——挣钱,光耀门楣,娶妻生子;“你提供再好的条件,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内心的苦。只有自己内心的烦恼解决之后,才能解决他们的烦恼。”

  更极端一点来说,“选择出家是为了更好地孝敬他们。”

  父亲最后一次来是在今年的1 月。“ 是来看病,当然也是来看儿子”。除了陪父亲去中医院和西医院检查,贤实还带父亲逛了颐和园和长城。1月17 日,贤实带父亲回龙泉寺暂住,“ 到客堂挂了单,父亲便如愿以偿地见到了他熟识的义工和法师,就像回到了老家,高兴得像个小孩子”。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和僧团一起出坡,用扁担挑水——山上极寒,连寺内的水管也冻结了。上午,贤实与父亲和贤健法师偶遇,得知贤实的父亲在老家曾做了20 多年的生产队长时,贤健热情地邀请他来寺里做义工,“来到山上,还让父亲做他的生产队长吧! ”贤实插了一句,三人都笑了起来。

  在将近半个月的时间里,贤实“全程陪伴,全力照顾,这对父亲来说是很大的安慰”。在贤实看来,这是一个永远的“还债” 过程,只是出家人的还债,债主却再也不仅仅是自己的父母,也包括天下所有人的父母。

  “有抵抗力之后再放手”

  贤实希望最终有一天父母可以转变观念,但父母对孩子前途的担忧,绝不仅仅是几次相见就能消除的。对于他们两代人来说,悖论在于:“ 他们来了之后,可以保证(我出家这个决定) 不是错的,但走了之后,又不能保证那是对的。” 贤实的父亲说,等哪一天时机成熟了,贤实可以回趟老家,亲自给家族亲戚们一个交代。

  在龙泉寺,贤实没有“单资”, 即外界所熟知的“和尚的工资”, 一切生活用品,都可以向寺院申请,用完后归还。法师们凌晨四点早起诵经,每天上课,直到晚上八点半自习结束,一个小时后结束一天的时光。

  年轻法师们很少外出,头几年都在学习佛经,而且也不能上网,“保护得比较好,有抵抗力之后再放手”,贤实笑着说,“ 信仰不是那么容易建立起来的,它需要一生去坚定和历练,

  有人生的体验,信仰才会牢固。” 但他自己已经学会不再用俗世的眼光去看待很多事情,比如“诱惑”, 他会把很多问题追溯到“贪嗔痴慢疑” 上去解构掉; 又比如“烦恼”——

  烦恼当然会有,“什么时候没有呢?那只能是成佛的时候了。”

  目前贤实跟随学诚大和尚在广济寺驻寺工作。学诚法师同时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副会长,贤实是他的助手。这里可以上网, 小时候练过武术的贤实至今对武术喜爱有加,偶尔也会看看李小龙的老片子,甄子丹的《叶问1》看过了,“《叶问2》好像网上还没有出来”。

  最近他同时在研读儒道释三家的学说,尝试通过系统的学习,与西方文化进行一个融合和交流。至于未来会不会还俗,他觉得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希望自己这一生能真正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广济寺是一个安静的禅寺, 在元朝又名报恩洪济寺。在一个俗人罕至的下午,清风徐送,杂音不闻,我们对着一只睡猫闲聊,直到寺庙的人好心来提醒他: 该吃晚饭了。我向

  他合十道别,他赶紧立定,双掌合十,又是以飞快的语速念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然后才转身离去。

  在斋堂里等待他的,除了盛夏的冷气,还有一碟罗汉菜、粥或者馒头。.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星星妈咪 于 2010-9-9 14:15 发表 \"\"


到了那种境界,他已经不只是你的儿子了,而是属于更多人的.....

欧们中国不缺专家,缺的是信仰
.

TOP

 54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