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影评] 转载关于《南京南京》最好最精辟的影评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转载关于《南京南京》最好最精辟的影评

转贴,楚天都市报刘振雄的《南京!南京!》影评
  

我不认为《南京!南京!》是个好电影




    说它不好,不是因为我还沉浸在以往看过的抗日电影。
    说它不好,不是因为我也跟愣头青们那样对日本人心怀狭隘的仇。
    虽然陆川很努力,但仍拍得不是很好。
    不好的电影太多了,但大都没个说头。
    但这个有。因为陆川很努力,也很有希望。
               
    以往的抗日电影,我大都很厌恶。除《血战台儿庄》《黑太阳731》几个直述史实的外,勉强看得下去的,近乎无。尤其是潘长江之类的浅薄小丑,拿抗日题材搞娱乐,用丑化鬼子的方式逗国人发笑;还真有人笑了,笑得前仰后合。在那笑声中,我好几次都忍不住偏激地说,这个民族真的没什么希望。
    以往的抗日电影,还不论对历史的起码尊重,连基本情理都站不住脚。导演们眼中的日本兵,除了誓死不投降、临了剖腹自杀这一“优点”外,几乎一无是处。他们都一根筋,拼刺刀就会拼刺刀,不像中国兵那么聪明,拼着拼着一枪嘣了你个狗日的。他们的所有胜利,几乎全得益于汉奸的告密、国军的内耗……
    看着看着,就疑惑,都说这是个伟大的民族,伟大在哪儿?所有苦难都是自酿的,官僚乱政,民众麻木,穷尽折腾,伟大?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占中国军队大头的国军,还在那里窝里斗,伟大?每部片中都有汉奸,每个汉奸都卖国求荣得情真意切,伟大?尤其令人窒息的,是他们所拍的日本兵,都像是智障。既然鬼子兵都是那样一群低能儿,中国军民那么英勇善战,怎么打了8年仍没搞赢?最后还是盟军合力施压他们才投降的呢?

    我们其实并不懂得:丑化敌人,恰恰就是在丑化自己。    当年《戏说乾隆》惹出骂声一片,有人喊出“历史不容戏说”的口号。其实,没谁意识到,抗日题材的影视,我们从很多年以前就已经在“戏说”了。
    远如《地雷战》《地道战》,近如《举起手来》《巧奔妙逃》,那一个不是?
    它们都跟历史毫无关系,甚至是反历史的。
                       
    你得承认,那场战争我们没赢,而且伤痛至今还在。我们没资格戏说,除非麻木。
    当年盟军(含中国军队)进驻东京,已投降的日寇对美、英、苏三国代表都敬礼,就不给中国代表敬礼。因为在他们心中,中国人从没赢过他们,不值得敬礼。
    是的,有史以来,我们从来都没打赢过日本。(唐时日本亲华,没有大仗;明时戚继光抗倭,其实倭中90%是从事走私贸易的中国人,那不是一场民族战争,那是没落的皇权社会对逼仄的资本主义萌芽的一场镇压。)              
    幼时我也仇恨日本。但现在,我只记得我有仇恨,但不会把仇恨当事做。
    因为我已懂得,仇恨是一剂毒药,它会腐蚀你的内心,影响你对世界的本真判断。仇恨不能维系你活着,只能让你的活路变得越来越窄。
    如果要仇恨,你就不该只仇恨日本人,还要仇恨全世界。现今诸国,当年只要像个样子,哪个没来肆虐过中国?   
    你还要仇恨满族人,不是努尔哈赤的子孙挥师入关,明末的社会走向没准能给中国新的曙光,那时带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民众抗争已经出现,但被康乾盛世筑起的无限风光的表面繁华阉割了。那一阵繁华,就像一块漂亮的丝绸布料,包裹着这个民族病入膏肓的腐肉和脓疮,让它不疼不痒继续腐烂。所以当1840年我们拿长矛大刀去跟西洋的坚船利炮对阵时,才发现自己根本就还是原始人。
    你还要仇恨明朝、元朝、宋朝……商品意识已在北宋就有露头,但成吉司汗把历史文明倒退了千余年;历朝历代的农民抗争,都是官逼民反,然而他们反掉了官,自己却成了他们反的那个官。这个民族的千年情绪,都是对挖,你搞我我搞你,无限重复,人们活着的需求,始终被压在最低档次:吃饭。
    一个国民,光只知道吃饭,远远不够。
    因为动物也都知道要吃。
    我不知“上帝保佑吃饱了饭的人民”是针砭时弊正话反说、还是就它那个本意;但我知道,上帝从来都不保佑仅满足于吃饱饭的人民。因为囚徒赴死,前夜也能吃得很饱;生猪被杀,行前也总能够喝足。只知道吃饱了没事原地转圈的民族,永远也不会有什么希望。
    中国一直挨打,其实就一个原因:太弱。导致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很多,但没任何一点是靠仇恨能去解决的。既然承认了“落后就要挨打”是这个星球上的立世法则,那就不要恨谁,专心谋求自己的发展,揭开裹疮布料,剜去腐肉和脓疮,长痛不如短痛,健康了,就没谁敢再打你了;打也打不过。
    可惜,这么大个地方,这么多人,就只知道要吃饭。
                    
    这么写,其实并没扯远。因为陆川拍《南京!南京!》,据说就是想在这两个层面有所突破:摒弃仇恨,尊重历史。
    可惜,他没有做好。
    因为他没为尊重历史找一个出口:你为什么要尊重历史?
    如果说尊重历史不需要理由,那,你该去拍纪录片。
    因为,艺术必须鲜明地阐述思想。
    艺术是有国界的,这是我的话。人说“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艺术家是有国界的”。不错,因为艺术家是人。但人不仅有国界,还有时代和地域局限;再超然的人,也不会超然得像一团空气。
    那么,身为中国导演,你为什么要尊重历史?
    回答是,历史一直没被尊重。很多日本人没去尊重,不少中国人也没去尊重。
                    
    这部电影,如果不是陆川拍的,是日本人拍的,我愿给予很高的评价。
    因为它的叙事主体,是一群日本演员。
   
    虽然我愿对这群日本演员给予敬佩,但我仍想问陆川:你为什么要请他们?
    我们总在要求日本承认当年侵略过中国、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但一些日本人就是不承认。这是个可悲的现实。
    他们有他们的理由,除了靖国神社存放着他们的民族情感外,我们自己也给日本人承认设置了障碍。一个日本女大学生游历南京时说,30万人被屠杀是个假数据。中国导游很愤慨,正要发作时,日本女生说,因为我听说中国的1亩田能产粮食几百万公斤(文革期间),这可能吗?可怜的中国导游,憋红着脸,不知再说什么。
    既知中国“文革”,可见很懂历史,那么她就分明是狡辩了。然而我们能怎么着她?愤慨就这样凭空添加了窒息的感觉。是啊,一个不实诚的民族,凭什么让人尊重并信任?
    当然,这不关陆川的事,他只是这个电影的编剧+导演。他要尊重历史,阐明真相,请来日本有正义感的演员演那场罪恶与劫难,在希望中国人以正确的方式铭记国耻的同时,也希望该片能去日本放映,以唤醒一些日本人被异化了的人性良知。
    这是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的意思。
    但这么说,他就越俎代庖了,这样越俎代庖,很不聪明。
    一个中国导演,请来日本演员,演一场日本人对战争的反思,有点矫情;或者说,不能服人。
    因为一个中国人,不可能有日本人的角度。
    历史真相如此,但人家不信,你要么去据实力争,要么就强大自己让人家主动相信,而不该去借用日本人的角度,拍一场中国的电影。
    注意,是属于艺术创作的电影,不是纪录片。
    虽然素材多源自鬼子们的当年日记,是真实的;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材方向。角度是日本的,导演是中国的,会对真实历史的现实评判产生消极影响。   
    一个中国导演所操作的日本角度,能算是日本角度吗?
    所以,片场上的陆川,其实也是演员,他在演一个日本导演。
    尚无任何迹象表明,会有哪个日本导演愿意拍出这样的电影。
    所以,陆川的心愿有点迫切,但这并不聪明。   
                 
    陆川在受访时还说,想让中国人明白“当年的中国输给了一个怎样的日本”。这真是个好角度。可惜他安排的戏分不够。反正,我没看出来。
    前夜,我一个人坐在电影院的角落,一直等着看他所说的这个角度。
    很失望,他给出的答案,还是那个老调:当年的中国输给了一个残暴的日本。
    这个答案我们此前已经知道无数遍了。
    当然,陆川在努力。影片一开始,几辆日本战车炮轰南京城墙,战车很强悍,相比之下,城墙像是土砖垒的,三炮两炮就全没了。双方军人的着装也很真实,日本军服颇有讲究,中国兵穿得都像叫花子。
    但这就是双方实力的悬殊体现吗?是的,但不全面。
    鬼子兵的平均学历是初中毕业;中国兵99%以上是文盲,连不少高官都大字不识。
    鬼子兵每人每年试射用弹就1800多发;中国兵参战前每人能发10颗子弹就不错了。
    鬼子兵拼刺刀就拼刺刀,不放冷枪,并非因为武士道,而是他们营养好,身体棒,拼得赢;中国兵爱放冷枪,不是狡猾,是被逼的,每年饿死几十万人,饭都吃不饱,何谈营养,身体都孱弱,虽然平均身高高于日寇,但不顶事,总拼不赢。以往的抗日电影中,中国兵甚至是游击队经常是手拿大刀,冲过去朝日寇一个一个砍脑袋。真实性近乎为零。真实的场景,往往是三四个中国兵对付一个小鬼子。
    当年,鬼子兵很多都揣着相机来中国打仗,因为从中国兵那边射出的火力太稀疏,零零星星,他们打着打着就掏出相机拍摄战场。这哪像打仗,这像旅游;他们的心态如此放松,足以反衬出那时的中国弱不禁风到什么地步。
    康洪雷比陆川做得要好,他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借用龙文章的口,反反复复痛苦地问天:这仗怎么打、这仗怎么打!……
    这个问题,如今的中国人很少有谁去思考。因为真正的抗战史,我们并不知道,或者,知之太少。
   
    那8年,仗怎么打?答案是,没法打。因为我们太弱。
    所以,岂止南京有过屠杀,如此悬殊的实力比拼,整个那8年都像是屠杀。
               
    在人的素质上,康洪雷又比陆川做得要好。
    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龙文章与孟烦了潜入日军工事附近,趴那儿偷窥数日,见日本兵几乎把整个南天门的山都掏空了,各种明碉暗堡环环相扣,互为策应,布局周密得令人瞠目。
    论距离,中国比日本离滇缅近;论地形,中国兵应该比日本人熟,但中国的工事就那一条深沟,而日本兵硬是把那一座整山都雕成了迷宫。
    所以龙文章憋着嗓子反复说,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这是怎么做到的?……
    这话像在问孟烦了,又像是自语。
    我知道,这是康洪雷在问他的同胞观众。
            
    当年的中国输给了一个怎样的日本?我来替你答吧:
    输给了一个敢在大半个地球(美国、苏联、东亚、东南亚、南亚、太平洋、澳洲等)同时开战的日本。
    输给了一个全体国民都深信不疑能在24小时内占领全中国的日本。
    输给了一个直至1943年海军综合实力还排世界第一的日本。
    输给了一个不光武器,还有人的个体素质都比我们先进100多年的日本。
    ……够了吧?
    可惜,陆川想到了,却没能鲜明地拍出来。
                 
    陆川说他“不是哭泣,不是控诉”。
    但让我说,那4个章节(一场巷战、几场强奸、几批屠杀、一场庆典)仍属于哭泣和控诉,只是用了不同于以往那种肤浅的方式。
    其实,哭泣和控诉没什么不对,只要不哭泣和控诉得仍像个乞丐就行了。
    我们是受害者,这没必要回避,也回避不了。
    可见陆川意念不错,但没表达出来。
               
    他说他想拍一个“属于战争本性的东西”,但也没能拍出来。
    个人认为,至少目前,中国人还不具备思考“战争本性”的情绪准备。因为受伤害太深,加上国民教育一直空泛而飘忽,我们对“战争本性”的思索暂时还不可能达到它应有的高度。   
    只有胜利者才有足够的心理空间,去思索所谓战争本性,以标榜他们是真的热爱和平、不想打仗;对失败者和受害者而言,妄论战争本性,有点奢侈,有点矫情。
    因为人们会这样说你:废话,打不赢肯定不想打仗啦,打不赢肯定渴望和平啦。
                 
    而且,日寇在南京的那场屠杀,跟战争本性是两个概念。那不是战争。
    虽然它是那8年的一部分,但它的含义,已超越了战争属性。
    不要再骂日本人没人性了。人性,他们有,但他们不会对我们有。
    因为,当年的我们太弱小,根本就没被日本兵当人看。
    你连人都不是,还谈什么人性。
    这才是我们的同胞当年受侮辱、被残杀的实质原因。
    你只能从这个角度,才解释得通日本兵何以对我们那么惨无人道。
                       
    任何一场战争,在进攻者刚占领他们梦寐的城市一开始,当地妇女肯定会遭殃,这是“惯例”。
    李自成当年攻入崇祯的北京,他的农民军对北京妇女也是极度残暴。
    曾国藩当年攻入洪秀全的天京,他的湘军对天京妇女也是随地奸淫。
    所以我们要痛苦深思的,不是日本兵对我妇女奸淫,而是为什么那么变态;不是对我同胞杀戮,而是为什么那么残忍。
    是啊,他们为什么那么变态和残忍?
              
    他们把中国孕妇的肚子划开,把里面的胎儿挖出来挑在刺刀尖上转圈;
    他们把中国姑娘轮奸后,把玻璃瓶打碎,然后塞进阴道;
    他们把中国汉子绑在树上,训练随手一刀看能不能刺中心脏,一刀没刺中,一片哄笑,再刺一刀,又没刺中,又被嘲笑,一气之下,恼怒地把那人的头砍了,再拉另一个中国人来刺,直到一刀刺中为止;
    他们把猪鬃捏成一束,把中国男人的裤子脱了,用粗硬的猪鬃插yinjin口,看中国人痛得呦呦叫,他们一旁哈哈笑;
    他们把中国小孩放进蒸笼,活活蒸熟,那蒸笼是个玻璃罩子,他们在一旁细细观察小孩的体表变化……
    案例很多,都是史实。之所以选这几个说事,是因为,这都不应该是人干的。
    这不是一般的惨无人道,是“惨无人道+变态无聊”。
    不管在谁看来,这都属于变态,连希特勒那样的魔头,闻讯也感到大为惊竦。
               
    有史以来,中国从没得罪过日本(唐时还曾对他们有恩),他们对中国不具备仇恨基础,所以那都不是报复。
    痛定思痛,冷静地细究原因,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他们精神有问题,要么是我们在他们眼中根本就不是人。
    很遗憾,答案应该是后一个。
    他们的精神没问题。迫于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要转移国内矛盾,像今天所说的拉动内需这样,增加就业,让人人有事干,人人有饭吃。但在日本那样几块由4个小岛组成的狭小国土上,这不可能,所以必须“拓展生存空间”(侵略),否则就会内乱。
    坐等内乱,必死无疑。
    斗胆侵略,有可能死,也有可能活。
    他们选择了冒险。
    这是当年日本的国策动向,思路清晰,不像是精神错乱。
    一群精神错乱的疯子,不可能在一片辽阔的国土上侵占8年,而且还同时兼带着跟那么多国家在打仗。
    就像一个孩子,逮住一只蚂蚁,掰掉它一条腿,看它怎么爬,呵呵笑;再掰一条腿,看它怎么爬,呵呵笑;腿都掰光了,看它还怎么爬,不好玩了,就一脚把它踩死。因为太过于弱小,蚂蚁不可能唤起孩子的畏惧或尊重,他不会想到它也是生命,他不会想到它也有痛苦,他只觉得那样好玩。
                  
    素质低的日本小兵这样,素质高的日军科研人员,也这样。《黑太阳731》中的那些残害,是另一层面的令人发指。
    他们把中国妇女绑在哈尔滨-29℃以下的郊外,双臂裸露,叫士兵用瓢往她手上浇冰水。十几小时后回实验室,把妇女的手浸入温水,冻僵的双手软垂下来。他们使劲一捋,妇女双手的皮肉像手套一样脱了下来,整个肘部以上,顿时变成白骨架子,没有一丝血肉。
    他们把中国流浪儿骗到手术台上,对他开膛破肚,把心、肝等器官逐一取出,浸入生理盐水。那颗刚取出的心脏,在他们沾满鲜血的手上,还在跳,他们专注地研究它。
    他们让中国人把手伸入超低温冰箱(-100℃以下)速冻。双手取出时,呈灰白色,上结一层霜,已不像人类肢体了。他们用短棍敲打,像打冰柱一样,手指被一根根打落,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们把中国人赶入高压舱,加压,中国人想叫叫不出声,气压越来越高,最后眼珠弹出眼眶,肠子挤破腹腔,内脏爆流得满地都是。
    他们用手术摘除中国人的胃和小肠,把食道与大肠直接连接,让中国人不断地吃东西,但因没了胃,仍只能眼睁睁地饿死。
    他们砍下中国人的手脚,用他们的高明医术,把手接在腿上,把脚接在手臂上。
    他们把中国人的血抽干,再注入马血,以观察史料称由此引起的剧烈抽搐和痉挛。
    最后败退时,军官命令烧毁所有这类实验获取的数据,但一青年科研军人哭着说:这些,对大日本帝国的将来复兴有帮助啊!
    是的,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的确是最准确的科研依据。
    你可以看出,在他们的实验室,我们不是人,跟当今科研用的小白鼠是同一类别。
               
    这有什么战争本性可言?
    战争中杀人,很正常,一炮下去死多少人都属正常。但日本兵对我们的残害,虽然发生在战争期间,但它不属于战争。
    因为落后和愚弱,我们没被他们当人看。
                 
    身为中国人,这么思索,的确太痛苦。
    但我深知,惟有如此,才对这个民族的将来有用。
    你可以骂他们畜生,但骂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你可以永远仇恨他们,但仇恨只能影响我们自己的生活。
    所有侮辱,前提都是不尊重;所有不尊重,前提都是你在他眼中一无所长,甚至是“活着没有价值”。
    落后就要挨打,是这个星球上的铁律,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
    不被人家当人看,会被侮辱或残害到什么地步,无法估算。
    上天赐你为人,但你能不能享有人的待遇,不取决于你是否长有人的模样。
    这是我对那场战争的反思。个人认为,这样想是准确的。
    虽然,万分痛苦,痛苦得几近崩溃。
    但你必须活下来,跟先辈们不一样地活着。
              
    陆川还不是大师,虽然他也用了黑白胶片拍这电影,跟斯皮尔伯格拍《辛德勒名单》一样。
    但跟“上天赐你为人,你能否享有人的待遇,不取决于你是否长有人的模样”一样,大师级作品,不是用了黑白胶片就能是的。
    来说他的几个细节,个人认为欠妥,反正我是没有看懂。
    前几批屠杀搞完,来赶陆剑雄这拨人。日寇喊起立,没人动;鸣枪,没人动;当场毙几个,人群骚乱,但仍没人起立。静了一会,陆剑雄毅然起立,很豪迈地走出去。然后,陆陆续续有人起立,缓缓走向那个屠宰场。
    这样处理有何深意?那不是遭严刑逼供但誓死不当叛徒的慷慨赴死;那是屠杀。接受屠杀,何以要弄得那么大义凛然?被人屠杀,是件光荣的事吗?
    小顺子咬断陆剑雄身上的绳索,陆剑雄得以腾出手来,却是用手去捂顺子的眼。这是什么意思?难道顺子不敢看屠杀,让陆剑雄来捂眼睛?不敢看闭眼不就行了嘛。那种情形,已无任何反抗可能,咬断绳索已经没用。但一个孩子,偷偷咬断他崇拜的英雄身上的绳索,是可信的,感人的;陆剑雄应该无奈地告诉顺子,已经没用了……这声叹惋,不比捂眼睛要好些?
    日本兵来强奸中国姑娘,位置在一楼,唐先生夫妇在二楼听见嚣闹,跑下去救时,姑娘已一丝不挂了,仰躺在桌上,强奸已在进行了。有这么快吗,姑娘体质再弱,拼命反抗,对方撕烂衣服也得一会儿呀。二楼到一楼,几步路?强奸是令人发指的,但导演过于强调“主题”,处理得不合常理,令人发指就会打些折扣。
    角川第一次去嫖日本军妓百合子,就爱上她,对她说要跟她结婚,对别人说她是他妻子,在她死后还掏钱托人给她修坟。这合情理吗?相对于角川,百合子就是个军妓,此前二人并不相识,毫无感情基础,跟成千上万的军妓没任何区别,他怎么会第一次就爱上了、要结婚?难道是说,不管是谁,只要是军妓,角川第一次嫖,就都会爱上、都想结婚?这就是导演想流露出的日本兵的人性?
    姜老师反复救人,每次都说要救的人是她丈夫。被发现,押走。可能会被强暴然后杀害,所以经过角川身旁时,她轻声央求“杀了我”,角川就真的掏枪,隔很远的距离,把她嘣了。姑且相信这是真事,可问题是,事后角川为什么没被问责或处罚?我猜,可能日军那时有权随意射杀中国人,但姜老师是被两个日本兵押着,万一射偏误杀战友,怎么办?日军的杀人纪律这么乱吗?一个中国女人,反复救人,刚被抓住押走,就被一个日本兵杀掉,什么意思,日本军官不会警惕?
    郊外,顺子和叔被绑着,慢腾腾地走,角川和一日本兵押着,慢腾腾地走,那样子像是饭后散步,或者踏青。他们去哪儿?是行刑、还是放风?角川就在这时把顺子二人放了。两个被强令抓住不准救走的中国人,能这么轻易被日本兵带出来私自放走?日军的纪律这么涣散?
    角川自杀了,听到枪响,刚被割绳释放的顺子和叔一愣,并没回头看,就相视笑起来;然后摘起路边蒲公英,吹起来;然后呵呵笑着,在小路上跑起来。不是那种逃命用的狂奔,而是享受春光那样的欢快徜徉。导演给的是顺子的笑脸特写,大概是想预示新生的希望吧。但这可能吗?角川是自杀了,但还有一个日本兵持枪站在他们身后不远,随时可以举枪射击,但顺子二人,死亡的威胁居然这么快就没了。给两个中国人生路的“恩人”日本兵开枪自杀,而那两个获救的中国人,居然在他尸体不远处看都不看一眼就呵呵笑着奔跑,这又算是哪一种人性流露?我是真的没有搞懂。
    ……
    所以,可以预料,南京大屠杀,以后还要被拍摄,被演绎。
    一方面,那些我们的先辈承受了太多屈辱,尤其是“国耻”两个字。
    另一方面,我们至今仍一直没有做好,包括对他们如何祭典、如何伤悼、如何纪念、如何忘怀。



[ 本帖最后由 城市的风 于 2009-4-29 09:01 编辑 ].

附件

nanjing.jpg (65.88 KB)

2009-4-29 08:52

nanjing.jpg

TOP

这么好的影评没有人顶啊?.

TOP

不敢顶,太直白了,刨析的太深刻。
不是吾等小老百姓所能看懂的,所以我也没去看这部电影。.

TOP

顶一下,不管怎么样,码了这么多字,总是好的.
有些论点很真实,虽然触目惊心,.

TOP

引用:
原帖由 无常 于 2009-4-29 09:41 发表
顶一下,不管怎么样,码了这么多字,总是好的.
有些论点很真实,虽然触目惊心,
其实就这样顶就很好了,我们都是凡人,不能说就多看看人家码的字.

TOP

回复 2#城市的风 的帖子

正在仔细认真地看呢,别着急
电影没看过,但想象得出,影评写得非常不错,
但是我觉得有一点不是最认可,一个民族的"弱"不光是表现在国强民富上,这与长久以来的所受的道德教育有重大关系,所以我认为战争到后来往往就是人性的较量.

TOP

所以我第第一个反映就是,他妈的中国男人都死哪去了?.

TOP

回复 6#无常 的帖子

今天中午还有酒酿吃伐?
那天除了酒酿,你还吃了啥?好奇ing。。。

战争么,现在都高科技了,人都不见了,人性都跑到科技里面去了.

TOP

回复 8#城市的风 的帖子

亏你还记得,那天就吃了酒酿,不过老多的,一大堆,冰冰的可真好吃,被你这么一说,又谗了
不过你转的这篇影评写得到真的不错,至少那么长,我能坚持看下来了,来,亲一个,辛苦了.

TOP

回复 9#无常 的帖子

我就是看了老鸡冻的,觉得好文还是应该共享
当然如果能够听到不同的意见,百家争鸣牙老有意思的

现在猪流感了,不要随便 ,飞一个就可以了~~.

TOP

谢谢转载,是一篇用心写的好文。.

TOP

无语.

TOP

我来说两句,看完电影闷闷的,从大场面的屠杀中看见中国人的无奈。死是他们最终的结果。几个鬼子,面对一教堂的难民,真想问为什么就没有中国人站出来哪?
从这里我们剖析现在的社会,马路上的小偷、劫匪有多少人感看见了就站出来制止哪?即使有少数的英雄但他们的结局是什么?
民族感,自豪感,自检,自律,哪里去了???
也许这话题扯远了,但这是我看了《南京南京》后的一点想法。这样来改变社会的这一现象,不是一个人,是每一个人要思考的。
就像教堂那一幕,难民们举起的不是双手投降,而是反抗,结局是什么哪???。。。.

TOP

100个人看就有100个想法,作者写的很深入

对于这么大的一个题材来说,任何导演都拍不到完美的境界
陆川是有才华的年轻导演,资历和文化造诣都有限,我觉得针对电影中的瑕疵和导演的功力做批评是不客观的,我们还是要看整体。.

TOP

要不作者做导演去吧.

TOP

不想看也不敢去看,只能一万次的祈祷这样的事情永远不要再发生了!!!.

TOP

作者写得真不错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知现在有无使我们民族强大的很好\很直接的方法:我们可以有安全的食品、有舒适的住房、有合适的工作……强大谁不想呀!这么多人,怎么弄呢?.

TOP

今天去看了,看完了心里堵得慌,接受不了陆川企图要表现的思想,这片影评真是把我所感受到的和想说的说透了。
怎么觉得我们的人就那么。。。束手就擒、任人宰割!

[ 本帖最后由 臭臭妈 于 2009-4-29 21:38 编辑 ].

TOP

不敢看,怕窒息..

TOP

刘振雄到底想说什么?“说它不好,不是因为...”还用排比句,他为什么不说“说它不好,是因为...”,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思维模式,受不了!.

TOP

上周末在网上看到这个,何东采访陆川。
链接:http://v.ifeng.com/e/200904/896f ... -c9b55fd9825e.shtml

得知陆川同学是71年生人,毕业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英国语言文学专业 (相当于军事谍报专业)。.

TOP

五一小长假去看了
这么沉重的题材
陆川居然没有郁闷到我
一直等着重重一击,没有等来
还是团长里的龙疯子有性格魅力啊
中国人连没命都不怕,就怕不安逸.

TOP

也是五一假期去看的;
看完以后,有一种莫名的痛楚。
对片子的立意和所要揭示的所谓的人性难以接受;
一直在想,如果结尾没有角川的自杀,这部片子能审批通过乃至公映吗?.

TOP

我是5/2看得,电影最后结束就是为了说明小顺子还活着,还以为最后有个清楚的数据能清楚地告诉观众到底有多少遇难者呢。.

TOP

没去看,将票送给别人了,这样的题材是我承受不了的。.

TOP

真不容易写这么多字,电影我还没看,马上去补一课,历史上8年抗战国军有无数场会战,我们打赢这场战争,不全是因为盟军,在本土在东南亚,我们是全民投入的,至于军队素质,战争后期很多人投入进去,包括大学生,原来张灵甫的部队都是高中以上入伍的,单兵素质绝佳很能打的。关于拍戏总的演员,像中途岛那种,日本演员扮演的角色很多,还有德国人扮演纳粹角色,那么陆川用日本演员不也一样么,反思不是为了纪念仇恨,是记住历史。.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残酷的战争,二战中发生群体强奸屠杀的。2个国家军队犯罪最多,日本军队和苏联军队, 。所以祈祷和平。.

TOP

从维基百科转帖:
从1937年到1941年,二战亚洲战场的绝大部分战役发生在中国。日军从华北和上海两个方向向中国腹地发起猛烈攻击,并宣称能“三月亡华”。中国政府组织力量进行顽强的抵抗。在淞沪会战苦战3个月后,1937年12月南京守将唐生智逃走,大批中国军士溃散,中国首都南京失守。为了报复中国政府的强力抵抗,和企图通过野蛮手段恫吓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日军在南京以及周边地区组织了大规模的屠杀行动,其中南京大屠杀尤为著名,据中国政府官方资料,有30多万人在这次事件中被日军杀害,但是日本方面对此有不同的观点,认为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而根据战后组建的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所述:“在日军占领后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总数达20万以上。这种估计并不夸张,这由掩埋队及其他团体所埋尸体达十五万五千人的事实就可以证明了(由红十字会掩埋的是43071人,由崇善堂收埋的是112266人,这些数字是由这两个团体的负责人根据各该团体当时的记录和档案向远东法庭郑重提出的)。”.

TOP

我没敢进去看,但是老公带儿子进去了,看到强奸的镜头老公把孩子遮挡住了.

我不敢看是因为的确不愿意面对如此惨厉的历史,无论当事人是谁,谁写的日记或者口述,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都相信.日本人侵略者.这点永远不会忘记.

让老公和儿子进去看,除了支持票房外,更主要是对于儿子的教育:爱国,正直,勇敢,奋斗,争强以及思考,历史都是必须的.

无论谁拍的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我想中国人都会喜欢支持.因为惨厉到如何都不重要,就30万人的屠城就说明了一切...
无论怎么表达都不能名状当时的血腥和苦难.

记住历史,自强不息才是主旨..

TOP

南京与巴黎

南京与巴黎,是二个大国的首都,二战时均被法西斯占领。

巴黎,没有外围激战,没有巷战,没有大屠杀,甚至成为德军大后方,但一直有地下抵抗;
南京,有外围激战,没有巷战,有大屠杀,一直没有成为日军的重要基地,也鲜有地下抵抗活动。

同样面对凶残的法西斯,为什么二个城市的命运迥然不同?.

TOP

引用:
原帖由 纯子妈咪 于 2009-5-3 12:00 发表
五一小长假去看了
这么沉重的题材
陆川居然没有郁闷到我
一直等着重重一击,没有等来
还是团长里的龙疯子有性格魅力啊
中国人连没命都不怕,就怕不安逸
还是团长里的龙疯子有性格魅力啊
中国人连没命都不怕,就怕不安逸 .顶你,这个才应该是中国人的气节.不象南京南京里面中国的男人真的是不咋地呀!.

TOP

ZT: 崔卫平:荒腔走板的《南京南京》
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153-946-1.shtml

《南京南京》是一部离奇古怪的影片。其荒腔走板的程度,超出了我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语言。也就是说,它更像是一部电影习作,而不是能够拿到观众面前的成熟影片。目前更多的讨论停留在这部影片的意识形态方面,还是需要回到影片本身,看看它自己是怎么提供的。
  暂且称它为一部失忆的影片。这不是指它与当时历史的某种关系,而是指——在该片本身135分钟的长度之内,它再三忘掉了自己曾经说过什么,好像之前发生的是另外一些事情,显得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混乱。

  如果说,在一个时间长度之内完成的影片叙事,是一个能量不断积累与不断释放的过程,积累什么便释放什么,这两方面是互相配合的、前后承接的;那么,这部影片所积累起来的东西,与它所释放的东西,主要是南辕北辙的。它所表达的东西,它所提供的内容,本身是分裂的,无法自圆其说的。

  影片开头那一大段,南京城沦陷,侵略军尽显凶恶、残暴,刘烨等人高喊“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被驱赶至滚滚长江(这其中问题先不说)。这里积累起来的是对于日本军队的仇恨愤慨,观众的情绪也被调动进入了高潮,头脑中的惨景挥之不去。这是影片本身想要告诉人们的。

  紧接着进入观众眼帘的,却是另外一批毫不相干的镜头:一些年轻的日本兵在长江边上休闲娱乐,比赛跳高、互相搓背,想吃妈妈做的山药汤,还跳起了民间舞,再辅之以悠闲的日本小调,看上去像是一群前来旅游度假的大学生。当然不排除在战争期间的某些时刻,这些日本兵也可能会是有人性的,但是按照影片本身刚刚传达出来的内容和积累起来的能量,这样的衔接,可以说是自打耳光:刚才那样血腥残暴的屠杀,难道是这些年轻人完成的吗?他们看上去如此活泼、如此健康可爱,如此富有人情味。除了自打耳光外,也是自取其辱。如此具体的规定性情景,并不是纠缠日本人到底有没有人性这种抽象问题的恰当场所。

  那个姓唐的汉奸为了自保,向日本人告密,引来了难民营的大灾难,更多的人们被杀,更多的妇女受辱。这么严重的后果,也许姓唐的开始没有想到,但是它们确确实实发生了,所造成的破坏之大,可以说他想后悔也无法弥补,想承担也承担不了,因而是难以抹杀、无法原谅的。尽管他的女儿也因此遭祸,他的罪过仍然不能因此而抵消。而影片却处理成他由此走上新生,焕然改头换面。仿佛那么一场突然的遭袭,结果却是为了成全一个汉奸其灵魂的得救,在这之前影片所释放的与后面所承接的能量,如此不对称、不般配。

  该片中拉贝先生的形象,基本上是比较难堪的。难民营里惨事不断,日本军想来就来,又是强奸又是随意搜索开枪。拉贝甚至还参与动员让一百名妇女充当慰安妇,影片没有具体说明他如何给人们带来保护。但是,这样一个人,他走的时候,为什么人们还要拉着他不放、依依不舍?难道是为了让他有理由对着众人下跪,表示他自感有罪?不应该设想座椅上的观众,他们人人都知道拉贝这个历史上的人物,拉贝为何人是需要通过影片的镜头,一点点交代出来的。顺便地说,该影片对于拉贝的塑造,尤其是与塑造日本人相比,多少给人恩将仇报的感觉。

  尤其是那场祭祀是为了什么呢?那么长的时间,那么优美的舞蹈?这与影片其它部分所传达的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内在的还是游离在外的?影片讲述了太多中国人的死亡和蒙羞,能量的积蓄、观众的悲愤是在这里;然而经过一系列中介和转换之后,得到正式祭祀的却是将皮靴踏在别人家园上的侵略军,他们成了影片中首先需要抚慰的对象,这是哪儿跟哪儿啊,到底是为了什么?

  影片结束时老赵与小豆子走在田野上,绽放出纯朴、憨厚、一点不带保留的微笑。但其实老赵的处境及自由,远不仅是角川的宽大为怀,更有姜老师在前面的牺牲。这位八尺大汉在卡车上一再向姜老师哀求:“救我,救我”,他当然知道这样做给姜老师带来的危险。人在危难之际拼命抓住最后一根稻草这也可以理解,不可以的是,姜老师为你掉入虎口最终送掉了性命,你却转身忘得一干二净。你就这么没有记忆力?!或者仅仅是为了记住日本人的好处,让你自由了,你就有理由彻底忘掉你的同胞此前为你做过和付出的?

  所有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都与这部影片最为根本的那个离奇古怪的立场有关:这个叫做角川的士兵,他在现场的种种错愕与困惑的表情,令他看上去更像是好莱坞电影中的初出茅庐的美国大兵,或者一个拿着枪的旅游者,这样的处理与当时整个历史脉络是相悖的

不是说不能表现一个日本士兵的悔罪或拯救,但是影片花了大量笔墨用来表现日军的残暴、残忍,正面提供了南京沦陷的种种惨景,而不是侧面或零星的;角川始终也没有离开他的部队,没有脱下军装,没有拒绝服从命令或消极怠工,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他与眼前的这场屠杀可以脱掉干系。这么一个人,为什么要急于让他的灵魂反转得救呢?

  尤其是在南京、在南京大屠杀发生之后不久,换一个情景也许更加令人相信一些。说到底,一个日本侵略兵灵魂的得救,难道一定需要中国人亲自插手吗?这件事情是不是交给太阳旗之下的人们更加合适?除了对于侵略者如此细微的体贴,生活在我们这片大地上的人们,难道就没有更加要紧一些的事情可以做了吗?

  类似逻辑混乱的做法,在片中比比皆是。刘烨率先从地上站起来的举动,在具体情景中应该是听从日本人的口令“起立”,去江边赴死;但是影片却将其体态、表情处理为如同听到了歌里唱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让人看得十分困惑,不知所云。难民营里为妓女们剪掉头发,当她们反问“你为什么不剪?”如此一来,仇恨的矛头转而针对难民营的管理者,这又有什么理由呢?我还看到有网友提出这样的疑问,当高圆圆声情并茂动员别人当慰安妇,这件事情如果真的如此伟大如此崇高,那么她自己为什么不带头去做呢?这个问题问得好!

  如果今后中国电影中,继续出现拿女性的身体当作国家救赎、民族救赎或者其他救赎的工具(拯救男性),像在《色·戒》中也发生的,觉得那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有效途径,我就决定以某种方式当一回访民,以此表达我对这类影片永远的抗议。不会是中国的男人们,都更加愿意躲在难民营里,以他们的姐妹们遭受蹂躏,来换取自己的安全和口粮吧?这之后再给她们加上一个崇高的美名,于是便心安理得,同时恢复了其道德外衣。

需要进一步问《南京南京》这部影片中,是谁在抵抗?救赎谁?

  是那些平民在“抵抗”。对于陆剑雄(刘烨扮演)与妓女小江(江一燕扮演)这些普通人,观众既不知道他们的来历,也不知道他们的行为动机,只知道面对受死与受辱时,他们需要做到慷慨决绝、义无反顾,不能有一丝一毫人性的软弱,不能有一丝一毫对于生命与这个世界的留恋,“人性”的空间不是给他们准备的。(看来地震中的范美忠是说对了。)

  在拿平民作大面积牺牲这一点上,这部影片与过去旧意识形态没有任何区别,没有一点重新表述的余地,非常僵化和仅仅停留于原地。危难放到平头百姓面前,他(她)们只能“我上,我上”。

  它的“开放”在于——给强权者(侵华士兵)和腐败者以人性的空间,提升他们的人格,让他们获得救赎。这叫做“让一部分人在人性方面先富裕起来”。

  对待他们的处理,影片的确比此前有所改变。但是这不过是给罪恶华丽转身罢了,给为人不齿者披上人性外衣。因此,这部影片的“思想解放”的空间是为这些人度身订做的,是为特定人群服务的。

  这就是这部影片“一边抵抗,一边救赎”的真相。

  对平民是一种要求,对强权者是另一种要求,这种双重标准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

TOP

一家子看过了,没看明白,因为对那段历史刻骨铭心,所以觉得电影对残酷的战争和灭绝人性的杀戮变现太差,结尾莫名其妙?.

TOP

一般来说,如果电影被宣传得太热闹,就会给人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看来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