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直面高压锅的人生 临风

直面高压锅的人生 临风

直面高压锅的人生   临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f0b1d701012z15.html

人总是要奋斗的。人生奋斗的黄金年华也不过就是20年寒暑,从25岁到45岁。人的事业到45岁就定型了,基本上只能按着既定的轨道前进。因此,在黄金年华时段获取事业高峰就至关重要。杜拉拉如此,你我也如此。

然而,在这瞬息万变,高度竞争的世界里,面对成家、买房、生子、医疗、教育,等等诸多的需求,要有个自己满意的事业,谈何容易?难怪许多年青人都卖命地工作,效率至上,积极地向上攀爬。
现代的职场就是个高压锅。高压锅里充满了压力,甚至焦虑。虽然生活紧凑,感觉有压力可以是件好事。人的成就往往是逼出来的,有压力就有动力,也才会有精彩的表现。这是压力正面的功用。不过,长期活在焦虑之中,并非一件好事。

泰田、麦基尔国际顾问公司去年(2011)对80后的工作习惯作了个调查。该公司总经理蔡惠琴表示,80后生长於资讯发达的年代,讲求“速度”,常有急躁求进的心态。他们渴望参与工作决策,尽快在工作中取得成就。因此,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很可能更大。

去年,另一个权威机构在天津等城市对近万名80后的职场人士进行调查,发现九成以上的人都承受着一定程度的职业压力。有81%的白领承认,因为压力大,经常会感到心里很累,觉得仅仅为了生存而拼命毫无意义。有六成以上的人感到有心理焦虑症状,其中IT、医药、金融、销售等行业压力尤为突出。数据并且显示,由于竞争激烈,80后的焦虑通常来自职业发展、任务繁重、工作难度高、人际沟通、角色冲突、环境等多种因素。有超过60%的人表示,他们感受到随时可能被淘汰的焦虑。


根据心理专家的分析,职场心理压力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身体上的,会产生失眠、焦虑、肌肉紧张、头痛、多疑、注意力不集中、胃口差、酗酒等情况;第二阶段就会产生退缩性行为,不愿上班、无端请假、不愿意参加各类社交活动等;最后一个阶段会产生攻击性行为,比如火气大、矛盾多、破坏性强,甚至产生自残、自虐或者自杀倾向。(请参见:http://www.llady.com/jiankang/xinlijiankang/2011120410927.html



可见长期处在压力之下不但会让我们不快乐,减低应变的能力,它更会伤害我们的健康。我们应当积极地来面对这种(城市的)时代病。况且,越想隐瞒自己内心的压力,反而会越严重。专家们会建议我们不要盲目地冲刺,有时候,我们需要把自己“关机”,真实单独地面对自我,聆听自己心灵的脉搏,而不是他人的期许。在生活上,要做些减压的措施:主动掌控自己的期望值和时间分配,多休息、多运动,甚至养只宠物。



在彻底“烧尽”之前,我们要设法改进自己的情商(这是可以调整的),接纳不能改变的现实,以增加自己的社会应变力。这可能是最重要,也最不容的事。就像俗语所说的:“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总是不服气,希望再多赚一点,再往上爬一些,或是房子再住大一点,车子再高级一点,以至于不断地作出妥协,把自己逼入墙角。这是我在职场厮杀数十年的亲身体验!

不但常人如此,英才亦然。我还记得上个世纪末,马来西亚有位神童叫作张世明,智商148,多才多艺。他13岁到美国读麻省理工学院,15岁在康奈尔大学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结果因为压力太大,郁郁寡欢,患上精神方面的疾病,竟然失去了生存的意志,2007年以31岁的盛年与世长辞!



更深一层来看,这种高压锅现象反映了人的存在的基本问题。去年在《共识网》上,有位信力建先生写了篇《中国人,你得了什么病?》(2011-08-22)的文章,总结了18种当今国人所患的病症,诸如焦虑症、独立人格缺乏症、好斗症、人格分裂症、说谎症、健忘症、自大病、拜金病、虚伪病、自私病、受辱妄想症等。在文末,信先生问道:“病态的中国人,谁能拯救你呢?”



信先生或许太苛刻了。这些病症并非中国人的专利,只不过是“于今为烈”罢了。犀利公在《共识网》上回应信先生的文章(《中国人还有救吗?》)写着:“国人行丑事做坏事时无底线,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信仰。杨恒均先生近日走访西藏,一位藏族青年对他说:汉人对‘信仰’比藏人更执着,那就是权力和金钱”。这句话真是淋漓尽致!原来焦虑症的“盛行”也与我们的“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宗教信仰与高压锅



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医学中心的“灵性、神学与健康中心”主任哈罗德·科尼格(Harold G. Koenig)博士(他同时也是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的教授,以及医学院的副教授)写过好几本有关信仰与医疗的书籍。他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作为宗教团体的一分子有助于身心健康,“祷告以及参加宗教活动对我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影响巨大”。(参考Lisa Schneider对他的访问:”What Religion Can Do for Your Health”)



科尼格与来自杜克、哈佛(Harvard)、耶鲁(Yale)这些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1,100项有关宗教活动对健康影响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定期参加礼拜的人的血液中间白细胞素的指数很低(越低越好)。即使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如果他们定期参加宗教仪式,其白细胞素的指数也会降低。



研究人员威廉·斯特劳布里齐(William Strawbridge)用了28年时间,对大约5,000名加州人进行跟踪研究,这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美国公共卫生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上。他发现,从总体来看,教会里的信徒并不是一开始就比普通人健康,相反地,他们开始时的健康状况还达不到平均水平,只是后来身体才逐渐越来越好。另一项主要由得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研究人员进行的研究发现,定期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比那些从不参加的人的平均寿命要多7年。(可参考《互动百科》中“信仰”一栏。http://www.hudong.com/wiki/信仰 )



科尼格博士说,健康虽然不是宗教追求的目的,但却是宗教活动的副产品,特别是参加宗教的崇拜活动。参加宗教活动(而非仅仅追求个人灵性经验)的人更能处理压力,更乐观,更有盼望,更少沮丧。他引用二战集中营生还者维克多·弗兰克所写的巨著《人对意义的追寻》的观点。他认为,宗教信仰给予人生的意义。如果一个人具有正面的信仰体系,那么无论生活有多艰难,他能够活下去。他作比喻说:“不常参加宗教活动会对人的寿命产生极大的影响,相当于每天抽一包烟、连续抽40年造成的危害”。



以往,宗教信仰被人认为是弱者的精神慰藉,耶稣基督不过是安慰那些受到疾病折磨的人。不过,这种对宗教与健康所持的观点并不符合事实。令一些学者恼火的是,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证明,有信仰的人一般确实比较健康,科尼格博士称这个需求为“上帝基因”。宗教信仰的目的原非为了减压,信仰宗教的人也并非更为成熟,可是,宗教信仰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结果倒是非常值得人们深思。

林书豪的例子

美国职业篮球是个竞争特别激烈的职业。大家或许只看到林书豪精彩的表现,而不了解背后的辛酸。在NBA球季里,每周要比赛5场左右,体力经常透支,也很容易受伤(林书豪目前在养伤六周)。由于球员的表现是球迷高度关注的对象,这门行业压力很大。而且因为常常受到媒体和球迷的批评,挫折感也特别地深。不要看他们薪水高,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以及高度处理情绪的能力,是很难以平常心生活的。所以,球员们的私生活往往是问题重重。



在这里,经历过多年NBA熬炼的姚明就特别体会到信仰的力量。在2011年的博鳌论坛上,姚明讲到在NBA比赛开始前,牧师都会在球员的座位上放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一起祷告的地点。他深深感受到美国受到基督信仰文化的影响,面对博鳌论坛的听众,姚明感叹说,“信仰是我们现在缺失的东西,信仰中包含道德。”



所以当姚明看到林书豪在场上和场下的表现时,不禁赞不绝口:“从林书豪的采访和表现来看,我看到的是他的态度。他对一切都抱持著感恩的态度,他追求他的梦想,他的态度是如此平和,却又充满著力量。那不是一种暴力或是具有侵略性的力量,而是像大海一样,非常安静,但是你绝不可忽视其中的力量。”



那么,林书豪面对压力的那种安静的力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他自己说:



“以前,当我打完一场球或做完一次练习时,如果表现不好,我回家後的心情会很不好。我不想和任何人说话或做任何事情。我发现我的快乐和我的定位完全取决於我在篮球场上的表现。当我打得好的时候,我的情绪就高;打得不好的时候,情绪就下降。这时我需要检查自己,反省我的自我定位在哪里。”



他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必须打好每一场球,大家才会高兴。“这是我一直面对的挣扎,因为我仍然是一个人,仍然生活在我的肉体中。我必须真正了解,我不是为球迷打球,不是为家人打球,甚至不是为我自己打球。”(何等奇怪的想法!)



他说:“很多人打球的动机是金钱、女人和(明星的)生活方式。我也是人,我也经常被世俗所诱惑,但是我知道我打球不是为这些。”



他打球的动机是要荣耀上帝,追求“永恒的快乐”,不是输赢这样短暂的快乐。想明白了这点,他的心灵就得到了一种“神奇的安宁”。这是信仰赋予他的力量,让他能直面高压锅而不被打倒,这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林书豪的故事让我想起一段耶稣的话:“人若赚得全世界却丧了自己、赔上自己,有甚么益处呢。”(路加福音9:25)许多人仅仅为了要更多得一点而丧失了自己(“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泣而不愿坐在自行车后座欢笑”),却不知道,他(或她)所损失的有多大。他其实完全失去了做人的意义,不过成为一个欲望与虚荣的奴隶。.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