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社会关怀|天国有形的释放与满足

社会关怀|天国有形的释放与满足

社会关怀|天国有形的释放与满足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039c23569753a1da#rd

2015-03-04  孙明义  橡树文字工作室

编者按:最近柴静有关雾霾的纪录片很火爆,也引发了一些人的非议。但是我们不能不说,柴静作为一位媒体人,在处理雾霾问题上,已经把自己的职业素养发挥到极致了。因此,柴静值得我们所有基督徒来学习。因为作为基督徒,我们除了传福音,也需要关心人们的疾苦,何况是跟我们所有人的生存都有关系的环境问题。而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主耶稣堪称我们的榜样。他在世时,不仅关注人们的灵魂得救,而且也关心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否经历到有形的释放与满足。


从新约圣经的角度看,耶稣基督来到这个世上开始传道的时候,不只是传讲天国的福音,让人悔改,他也同时看顾人在生活及物质上的需要,医治、喂养、安慰他们。“ 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太9:35-36)宣讲和医治是同时并行的,因为他所看见的这些困苦流离的人基本是有疾病伤残的人、孤儿和寡妇、被人看不起的税吏和妓女、无家可归的人等,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弱势群体。

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或许医治是当时弱势群体乃至普通民众的最基本需要。正是在这种最基本的需要上,耶稣医治的作为不只是吸引这些有需要的民众来到他的面前,同时也在这些可见的事情上,让人们看到了一些异乎寻常的事情,看到了让人希奇的事情:“ 耶稣离开那地方,来到靠近加利利的海边,就上山坐下。有许多人到他那里,带着瘸子、瞎子、哑巴、有残疾的和好些别的病人,都放在他脚前,他就治好了他们。甚至众人都希奇,因为看见哑巴说话,残疾的痊愈,瘸子行走,瞎子看见,他们就归荣耀给以色列的神。”(太15:29-31)

其实众人的希奇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从这些可见的让人希奇的事情上看到了以色列神的信实,看到了弥赛亚的来到,看到天国确实如耶稣所说“ 已经近了”。从以往以色列先知的预言中,他们已经多多少少地了解到上帝之国临在的时候,会有些什么可见的征兆。“ 约翰在监里听见基督所做的事,就打发两个门徒去,问他说:‘ 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 ’ 耶稣回答说:‘ 你们去,把所听见、所看见的事告诉约翰。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风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太11:2-6)当上帝之国因着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的到来而临到这个世界时,不只是有福音传给穷人,不只是发生了人所看不见的因为听到福音而有的心灵中的触动、悔改及得救,人们还看到了一些让人希奇的征兆,看到因着神的怜悯及爱结出了一些可见的果实,看到有人确实在实际生活中经历到有形的释放与满足。这些在人类社会中发生的让人可见的变化虽然还不能够等同于天国的丰富,但作为天国已然临到的表征,见证了神对人的怜悯与慈爱。

正因为天国的临在有这样两个方面的表征,所以当耶稣打发他的12 个门徒出去传扬天国的福音的时候,在对他们的吩咐中同时包含着这两个方面:“ 随走随传,说:‘ 天国近了! ’ 医治病人,叫死人复活,叫长大麻风的洁净,把鬼赶出去。你们白白地得来,也要白白地舍去。”(太10:7-8)当他差派70 个门徒出去的时候,他的吩咐也是一样:“ 无论进哪一城,人若接待你们,给你们摆上什么,你们就吃什么。要医治那城里的病人,对他们说:‘ 神的国临近你们了。’”(路10:8-9)

当教会最初在耶路撒冷城中出现的时候,在人们的眼中出现的这一群人,不只是让人听到他们在传讲耶稣已经复活了,他就是基督的福音,他们也确实让人看到这个群体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 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徒2:44—47)教会不只是传扬基督带来的天国的福音,照顾人的灵性成长,她也在效法主基督,去照顾人们的实际生活,并且这个群体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特别的见证。这是教会作为上帝之国在这个世上的代表的一个最好的表现。

(本文摘自孙明义“二十世纪福音派运动及其社会关怀”一文,原载《杏花》杂志2008年秋季号)

TOP

对基督徒社会关怀责任的反思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fcc04e0a2ff4a086#rd

编者按 oaktreepublishing一个人信主后,会自动地进行社会关怀吗?本文的作者通过观察教会的历史和周围的信徒,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他提出,一个基督徒只有在建立起符合公义法则的生活方式之后,才可能成为一个社会关怀者,而这也与我们对福音使命的整全理解相联系。

1974年7 月16-25 日,在瑞士的洛桑召开了洛桑世界福音大会。来自150 个国家的2700 名代表汇聚一堂,其中有50%的与会者、大会筹委会成员及发言者来自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大陆没有人参加)。会场上巨大的横幅上写着“ 让整个世界听到他的声音”。在这次大会所讨论的主题中,教会的社会关怀使命是一个重要主题。这次福音大会的重要结果就是产生了《洛桑信约》。

《洛桑信约》中对于教会社会责任的讨论及表述不够深入。有些问题并没有涉及或者展开,比如说,我们通常鼓励教会中信徒个人能够有社会关怀行动,但教会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对于社会事务参与的程度与界限,以及在当代社会处境下进行社会关怀的途径与形式等问题,则基本没有讨论。本文在这里也没有能力讨论这些问题。只是想通过对教会历史及周围信徒的观察,尝试提出如下两个讨论的问题:

首先,所谓“ 个人灵魂” 的得救,以及“ 个人灵性” 的提高,似乎并不自然地导致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各领域中有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并且通过这种生活方式,对周围的人有爱的关怀;进而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能够进入到周围人的生活中,对其产生转化性影响。或者说,即使有了这种对周围人的爱的关怀,也不自然或必然地导致对所在社会的公共问题的关注和参与。

其次,教会群体中如果存在着一些已经达到这种社会关怀程度的信徒,并不自然地导致整个教会群体在其所在的社区中,有其鲜明的群体生存样式,通过这种生存样式,能够对周围的人有爱的关怀,并进而能够进入到所在社区中,对其产生转化性影响。或者说,即使有这种对社区的爱的关怀与影响,也不自然或必然地导致对所在社区问题的关注与参与。

如果上述的观察是成立的,那么这其中涉及到怎样的问题?涉及到什么样的因素——个人领受的不同呼召?神学上不同的教导?还是教会已有的传统?

(1)社会关怀与个人生命改变


我们为什么只提传福音而不提社会关怀?或许是因为我们简单地认为:当越来越多的个人得救,人心及人的生命改变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关注周围的人及周围的世界,这个社会自然会改变,社会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但是,我们确实可以观察到,从生命的改变到关怀和参与社会问题,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到今天为止,中国已经有那么多经历了生命改变的基督徒,但这个人数已经不少的群体在社会中似乎还处在一个十分边缘的地位,没有太多的印记表明这个群体对社会的生活及其主流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似乎是在问:一个生命有改变的人一定就会是一个社会关怀的参与者吗?

人的社会关怀是人生命因为恩典改变后,对于这个社会的一种有意识的回应。其基础与动力来自于基督的爱。人在经历了基督的爱后,有意识地把这种爱传递出去,给予周围的人,这就表现为一种社会关怀。但这里的问题是,只是有爱还不够,单靠着心里偶然出现的一点感动还不够,来自基督的爱还要与一种生活的准则联系到一起。当人认识到上帝的公义或者天国公义的法则后,有意识地按照这种公义的法则建立自己的生活,有意识地按照这种公义准则去行事,就是一种社会关怀。偶尔凭感动关怀周围的人或许不难,但持续的社会关怀活动则与我们自己是否已经建立起符合公义法则的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后者才是对个人社会关怀意识的真正的挑战。

(2)社会关怀与教会使命


每当我们提到教会的大使命时,我们总是马上会想到马太福音28 章19-20 节的经文,并且把这段经文主要理解为基督要他的门徒走出去,将福音传给万民。其实,这里更完全的理解是让教会走出去,在万民中建立教会。不过,本文在这里想表达的是,理解教会的使命是否根据这一处的经文就足够了?

教会作为上帝之国在这个世上的代表,当我们讲到她的使命时,不能不平衡地提到耶稣给她的新命令:“ 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4-35)既是一个来自于基督的命令,就是教会义不容辞当履行的责任。而要理解和行出这个命令,就不能不把这个命令与神的律法的总纲联系起来:“ 耶稣对他说:‘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太22:37-40)

或许我们不应该把这个律法的总纲只是当作基督徒个人的道德规范。如果我们把这两条诫命与主对他的门徒的新命令联系起来,将彼此相爱及爱邻人如己看作是基督对他的教会的要求,看作是天国之法则的集中体现,那么,将这样的法则在自身群体中显明出来,就成为她重要的使命。这个使命与出去建立教会的使命一样重要。

(本文摘自孙明义“二十世纪福音派运动及其社会关怀”一文,原载《杏花》杂志2008年秋季号。另外,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洛桑信约》全文)

TOP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