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恩友歌》背后的故事

《恩友歌》背后的故事

《恩友歌》背后的故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isappinstalled=1#rd

恩友歌


何等恩友慈仁救主,负我罪孽担我忧;

何等权利能将万事,来到耶稣座前求!

多少平安我们坐失,多少痛苦冤枉受,

都是因为未将万事,来到耶稣座前求!


我们有无试探引诱?有无难过苦关头?

决不应当因此灰心,仍当到主座前求!

何处能寻这般良友,同尝一切苦与愁?

我们弱点主都知道,放心到主座前求。


我们是否软弱多愁,千斤重担压肩头?

主仍做我避难处所,奔向耶稣座前求!

你若真逢友叛亲离,好向耶稣座前求!

到他怀中他必保护,有他安慰便无忧。


来源:黄晓远的新浪博客

这首家喻户晓的圣诗,不知安慰了多少人!你可知道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诗吗?


作者史克文(Joseph Scriven 1819-1886),生于爱尔兰,父亲是皇家海军上校。早年他一心想当军人,曾进军官学校,但因健康欠佳而辍学。1842年,他毕业于都柏林大学。在他结婚前夕,他的未婚妻骑马出游,不料意外堕水溺毙。当时他痛不欲生,但恩友耶稣安慰了他。他在廿五岁时,伤心地离开了这翠绿的故乡,前往加拿大执教。数年后,他再次恋爱,可是就在筹备婚礼时,未婚妻突然病故。自此他孤独一生,将自己的生命、财产,光阴完全奉献给主,让主引导前程,惟有主才是他最亲密的良友。

他生性豪爽,乐于助人,经常帮助贫病和孤寡,时常带了一把锯子,在街头为贫民,残障者或寡妇义务作工。在严冬时,他将衣服和食物与穷苦的人分享,自己过着简朴的生活。

1855年,他从最痛苦忧伤的经验中,写下了这首诗。1857年他母亲在英国病重,他不能前往探望,就把这首诗寄去安慰她。后来有一次他自己病了,友人来探望他,从他床旁看到这首诗的草稿,阅后好奇地问他可是作者?他说:“这首诗是主与我共同写的”。这首诗在1865年被编入英国的圣诗集中。1875年,孙基(Ira D. Sankey)将它编入美国的《福音圣诗集》中。虽然史克文只写了这一首圣诗,但百余年来一直是基督徒的至爱。

1868年,这首诗到了康弗斯手上,就成了优美可唱的诗歌。康弗斯这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大家兼律师,在当代音乐界享有盛名,但流传后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这首诗与曲的“天作之合”──“恩友歌”。它的调名就叫康弗斯。中文译者刘廷芳(1891—1947年),字亶生,中国基督徒团契运动的领导人,最早提倡基督教同道互相砥砺、生活的团契。他曾说过:“我们同意见解相歧,但决心彼此相爱”。

这首诗歌又称为“耶稣恩友”,让我们认识到,世间友情虽可贵,但经不起时间与空间的考验。人的志趣与观念时常随境遇而变迁,惟独主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良友,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向祂倾吐心声而蒙垂听。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