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晏阳初:信仰与文化融合的见证人

晏阳初:信仰与文化融合的见证人

晏阳初:信仰与文化融合的见证人(上)
http://production.lifejiezou.com ... F%E6%9D%82%E5%BF%97

作者:李灵   来源:恩福杂志

晏阳初,1890年10月出生,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晏阳初的成长

晏阳初,原名晏遇春。1890年出生。其父晏乐全,在当地设立私塾,因懂中医,被乡人称为“儒医”。其母吴太夫人,育有四男三女。晏阳初是最小的孩子,不足五岁就到父亲的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幼年时期的教育将儒家的民本思想,深深地埋在他心底,成为影响他一生的精神来源之一。

由于他从小勤奋刻苦,父亲乃赐字“阳初”,意思是如旭日之初,蒸蒸日上。晏父虽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却也谙习时势,认为西学乃潮流所趋。故此,毅然将晏阳初送到几百里外,基督教内地会创办的西学堂接受教育。晏阳初中学时,不仅初步掌握了数理化、历史地理和英语,还接受耶稣为主,受洗成为基督徒。 1913年高中毕业后,考取香港圣保罗书院,1916年,进入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在耶鲁求学期间,有幸受教于美国前总统塔夫脱和威尔逊。

华工营的启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两国为补充劳力缺乏,从中国招募了大量华工到欧洲战场,从事运送物资、挖掘战壕、掩埋尸体等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些劳工多是文盲,万里迢迢来到异国他乡,语言不通,精神已十分苦闷,加上洋人的斥责和打骂,情绪极不稳定。还在耶鲁就读的晏阳初,只身乘美国军舰直奔法国布朗( Bologue),在有五千名华工的美军华工营中,开始了服务工作。

他与华工朝夕相处,发现他们不但勤劳朴实,还有着非凡的热忱与智慧。只因没有受过教育,才陷入贫困和无知,沦为奴隶。于是,他在华工营中办识字班,用石板加石笔教他们读和写。四个月后,这些受教的华工们竟然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简单的家信,有的还能读报、记账。晏阳初大受鼓舞,并将此教学形式进一步在英法美各国的华工营中推广。

为此,他办起了《华工周报》,该报成为中国报刊史上最早的工人报刊。

三 C 的影响

结合幼年时期的启蒙与少年确立的信仰,晏阳初确立了一生的方向:“今生今世,我一不做官,二不发财,抛弃一切荣华富贵,要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劳苦大众的教育事业,为教育的革命,为奠定国家振兴的基础而出家。”诚如他自己常说的——是“三 C ”影响了我一生,就是孔子( Confucius ),基督( Christ )和苦力( Coolies )。具体说来,就是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耶稣基督及近代西方传教士的榜样、和当下华工的疾苦。

1918年一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晏阳初矢志完成学业,然后回国,终生为苦难的同胞服务。1920年,他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后,于八月十四日重返祖国。到上海后,即赴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主持智育部新设的平民教育科。从1920年冬到1922年春一年半内,晏阳初跑了19省,调查各地的平民教育状况,了解各地普通学校、工读学校和平民学校,收集教材教具,观察民众生活。1921年,他与许雅丽女士结婚。一个放弃高官厚禄、一生献给平民教育、将在中华大地上永久回荡的故事,由此拉开了帷幕。

博大宏远于无声处

根据十九省的调查结果,晏阳初立即着手于:

一、为平民特编四个月就能读完的“千字课”教科书;

二、从上海和长沙招收1200名6至42岁的学员进行扫盲教育,结果成效卓著。紧接着,在各县设立平民学校1700多所,共招学生57600多人。 1923年2月,晏阳初应用单班教学和挂图教学法作实验,又在嘉兴用幻灯教“平民千字课”,实验的效果很好,第一次月考,全都得高分。前国民政府总理熊希龄夫人朱其慧与陶行知一同前往参观,大受感动。之后特地邀请晏阳初、朱经农、袁观澜、胡适、傅若愚讨论组织全国总机关,在各地推行平民教育计划。

1923年6月20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正式成立。第二年八月,晏阳初应邀到北京平民教育总会就职,熊希龄、梁启超、胡适、蒋梦麟等,都担任过平民读书处处长。平民教育在这些名流的推波助澜下,悄然而迅速地在全国蔓延。

1929年,平民教育会决定在河北省定县进行实验,按照晏阳初的设想,这个实验“并不是以教育人民识字为满足,而要使农业科学普及于农村。计划发展一个县为全国的模范。”定县距北京约二百五十公里,当时全县人口四十多万,其中 90%是农业人口,在华北地区很具有代表性。晏阳初的这一设想得到定县仕绅米迪刚的全力支持,并愿以其所在乡为基地。清华大学的农科系也积极响应,愿意与平民教育会合作,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定县,帮助定县农民改良农作物和除病害虫实验。一时间,平民教育风靡神州,定县实验名扬全国,各地精英才子也奋起响应,纷纷投身平民教育,认定这是救国的最佳途径。

TOP

http://production.lifejiezou.com ... F%E6%9D%82%E5%BF%97
晏阳初:信仰与文化融合的见证人(下)
作者:李灵   来源:恩福杂志

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奖得主赛珍珠,称誉晏阳初“在世界黑暗之处点燃了一盏明灯”,因为他遵循耶稣的教导,要在世上“作盐作光”。1988年,晏阳初九十五岁寿辰之际,美国前总统里根在给他的贺辞中说:“在我任职期间,最大的报偿之一,莫过于得知有像您这样,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贤达之士。”晏阳初已经离世,但愿他生命中信仰和文化融合的见证,能在每位中国基督徒的心中引起共鸣。

各地精英纷起效尤

平民教育总会平民文学部主任陈筑山,十六岁考中秀才,留学美国十一年,主修政治与哲学,还曾经是国民政府第一届国会参议院,后任北京法政专科学校校长,与晏阳初长谈后,毅然辞去校长一职,投身平民教育。

平民教育总会视听部主任郑锦(耿裳),是梁启超的好友,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创办人。晏阳初曾当面问他:你何以只作画供豪贵赞扬,不用你的生花妙笔表达平民的可怜和困苦?郑大受感动,半年后辞去校长,参加平民教育。

孙伏园曾是法国留学生,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他主编的《北京晨报》副刊很受人重视。他对晏阳初说:现在晨报副刊有五千人阅读。晏阳初提醒他,国内几万万平民正需要有人为他们撰写他们能看懂的文学,何不到乡村创造新的平民文学?孙也毅然辞去旧职,到平民教育总会办起了《农民报》。

熊佛西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回国后担任国立戏剧学校校长。受晏阳初的影响,也积极为平民教育总会编写农村戏剧。学校公职有人接替后,他立即全时间居住定县乡间。

瞿世英(菊农)也是哈佛大学博士,回国后志愿参加平民教育总会,并愿屈就平民文学部干事。

冯锐(梯霞),是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博士,回国后曾担任广州岭南大学、南京东南大学教授,也积极响应了晏阳初发起的平民教育,辞去教职,担任平民教育总会生机教育部主任。

当时积极投身平民教育的精英才子还有陈志潜、汤茂如、刘拓等。1929年,平民教育总会从北京迁往定县。

抗日战争爆发后,总部又迁往四川,发动各地学校教师及受过教育的成年人,向五十多万人讲述抗日要旨,同时教他们读书认字。一九四九年后,晏阳初离开中国,转道台湾去了美国,“革命走得太快,他的改良只能看着革命的背影黯然神伤”。1951年,晏阳初在美国纽约创立世界平民教育委员会,从此他积极指导第三世界国家的平民教育工作,将起初“除文盲、作新民”的口号改为“除天下文盲、作世界新民”。1960年,在菲律宾创办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亲自任院长,该学院成为培养第三世界国家乡村建设人才的摇篮。

中国改革开放后,他曾于1985年和1987年两次应中国政府邀请回到祖国,一再表示愿意在有生之年继续为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并有意重新创办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可惜他于1990年病逝纽约,这个愿望成了一个莫大的遗憾。

信仰和文化交融的生命

晏阳初在世上度过了非常不平凡的97个年头。他少年立志,青年践行,终生不渝。他不仅看到教化民众要比政治革命更重要,更是身体力行深入农村,并生活在最贫穷落后的民众中。因此,他能感动当时一批社会精英,一同投身平民教育。这种情形在中国历史上几乎绝无仅有。

中国传统文化确实也有体恤民众,“爱民如子”甚至“重民轻君”思想,但主要还是从统治或治理的角度来谈论“民”的重要性,但始终没有主动致力于消除自己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内在差别”。中国历史上还真没有见过谁像晏阳初那样,不以“教育”为社会等级的资本,而以之为帮助民众的能力,并将自己完全投身于其中。

晏阳初体现出来的“德性”,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又超出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是来自他的信仰。耶稣基督甘愿“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并充充满满的表彰恩典与真理,”因此,信靠祂的人也愿意住在平民中间,将自己所得的一切恩典与人分享。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流露莫大牺牲的爱,使爱祂的人也能毫无等差地去爱被社会长期排斥、甚至遗忘的平民大众,并且将自己一生献给他们。晏阳初确实没有处处标榜自己的信仰,更没有致力于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然而从他的生命见证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信仰与文化的融合。诚如他自己所说:“我确是有使命感和救世观,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转引自杨东平:《平民教育之父 ---晏阳初》)

读《晏阳初传》,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今日的中国,比晏阳初生活的时代确实进步了许多,但还是有许多令人担忧之处和隐患。广大农村教育依旧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千千万万的农家孩子或是无学可上,或是没钱上学,旧文盲没有消灭,新文盲更多冒出。大量民工涌进城里,无数孤寡儿童留在乡村,这些都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去农村宣教传福音的人很多,然而献身于教育和关怀的人却很少。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