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133个人次参与评价】

[怀旧] 老房旧事

老房旧事

这些日子和在北京的弟弟通过几次电话,在北京祖辈和父母住过的一个旧房子终于卖了。承载三代人的回忆的老地方就要在这个月底交给别人了。一直潜水的人也想上来冒个泡,借这个机会说说这几十年房子的事。纪念下住过的房子们。

过去的房子的事,就是49年前的,应该是爷爷奶奶的父辈们的事了,没有直接的信息,都是听来的,就不提了,还是从五十年代说起吧。

话说五十年代初,大约是52或53年,我爷爷,一个国民党时代的外交官,抱着对新政权的极大信任,从香港回来了,家里在他回来前已经透过一些党的统战关系,了解到党还是需要这样的人的,也大致谈好了将来的工作,是在北京,新中国的外交部,所以我爷爷先回到上海,接上一家,我奶奶,和四个子女去北京上任了。

到了北京,了解到还是可以买卖房子的,挑选了一下,他们在东四到灯市口一带的胡同里,买下了一个三套院的四合院。前院住着一家人,父母带着三个孩子,是前房东留下的租户,他们表示暂时也买不了房,还想续租,爷爷奶奶也就痛快地答应了,从五十年代到文革时我们家搬出去,从来没涨过房租,我的父亲和姑姑们也和这家的孩子们一起玩,成了朋友。.

TOP

待续!.

TOP

后院的两套院里,应该大大小小有七八个房间,按大家的长幼,都安顿下来了,我奶奶从当年的旧货市场,买来不少中西式的家具,院子里有树,也种上了大片的芍药花。安定的日子就过起来了。 估计是为了补贴家用,以房养房,我奶奶还在附近买了两处铺面房,涉足商业地产了,但应该这样好事没几年,就被房管所给整顿了,以极便宜的价格,据说也就几百块,把她老人家的商铺给收了。

老太当年的街道小组学习讨论稿还在,我看过,她深刻检讨了自己的思想,说以前没有意识到买商铺收房租是“剥削行为”。

但因为在这个街道,表现都好,邻里关系和睦,相安无事地住到了文革前,这时候我爸和几个姑姑都相继工作了,有两个姑姑还给大学毕业分到了外地。突然一阵,抄家的红卫兵来了,大家都很惊慌。房管部门也来做工作,批评我们家怎么还保留私有房产。


爷爷奶奶惴惴不安地商量了一下,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同意向房管部门交出房契,也就是房产证了,请求搬家,把这个房子交给房管部门管理。.

TOP

房管部门还是比较满意我们家的表现,所以比较快地行动了,在北京的二环到三环间,有一大片,为国家部委,和一些中央部门盖的楼房中,给找了一套。当时六十年代,有管道煤气和暖气的,就是比较先进的了。所以,一家老小没什么好犹豫的,也不敢,就在67年的春天搬家了。

我们前脚一搬,房管部门就安排了五户人家,进驻了那个四合院. 从此那个四合院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虽然有过房管部门来做过后续的走下手续的工作,但那次搬家其实已经决定,那个房子就和我们没什么关系了。

新搬的楼房,就是这次卖掉的房子。 现在看到房产证上的面积,都难以相信当年最多11个人的情况下是如何挤进去的。74米的三房。最多时住了11个人,后来的常住人口也有4-5个。

周围的邻居,互相一打听,很快都认识了,应该和我们家都差不多,都是从城里的四合院里给赶出来的,有国民党时飞行员的遗孀,有一家带着老妈的老中医,有个著名的眼科医生,还有个上海老太,也是什么著名文化人的夫人。我奶奶还从邻居中找到了她贝满女中的中学同学。 我们家对面住的是某妇产科医院的女院长。

大家都有这么个从大点的房子搬来的经历,所以最多交流的信息都是,到附近的旧货市场如何卖东西。首先是象贵妃椅,沙发,梳妆台这类的先被请走。然后留声机,字典,衣服什么的,太大的衣柜,太师椅都出货了。.

TOP

我最初的记忆就是在这个房子里的生活。

三个房间,要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一个姑姑和姑丈,另一个姑丈带着表弟。三个房间要住四家人,原来装饰用的屏风幸亏没卖掉,用来分隔房间。记得小时候大多数中国人的房子里很少有人家有没有床的房间。

这么小的房子,当年我还能和表弟玩捉迷藏,居然还能找上一会儿。那时候大家还不知道能封阳台,增加面积,阳台都是裸着的,记得我三年级时有一次学别人,翻到阳台外侧,全靠两手抓住栏杆,给家里人吓死了。

七八十年代,陆续有所谓落实政策了,就是有些人家的东西,书,字画给发回来了,有些东西政府表示可以用什么价格给买回来。我爷爷工作过的外交部也来问我们家有什么困难,我爸和我一个姑丈主持的和组织的对话,提了两个关键的要求,组织都满足了:一个是把我的一个姑姑从遥远寒冷的东北给调回来了,结束了他们夫妻十四年的两地分居,就是我那个小表弟的妈终于给弄回来了,另一个就是,要求组织给我们家增配一套房子,终于我们又得到了一个50米的两室户,但这个房子,没有煤气和暖气。好在就在现有房子15分钟路程的地方。所以我另一个姑姑和姑丈,就高高兴兴搬去了。.

TOP

等后续.

TOP


并等阅.

TOP

.

TOP

.

TOP

等下文.

TOP

可以把当初那套宅院要回来呀。.

TOP

和洪晃有得一拼?.

TOP

写的真好,我在想,LZ的爷爷,一定懊悔过当初回来的决定吧。
如果没回来,他子女的命运又是两样的了。.

TOP

先交代下那个四合院的下场.

大约在79年,80年时, 又有组织上的人来联络我们,重新登记确认这个四合院的事. 大意是承认我们家有产权,但自动委托房管所管理,里面的六家住户也有使用权,如果不是他们另有安排,愿意不再承租并搬出去,我们是肯定不能赶他们出去的. 但同时房管部门对这个房子的维护和修缮是要钱的,按国家当时的政策向他们收的房租微乎其微, 不足以养房,如果因为房子有问题,伤及住户,房主要负责任的.

所以明摆着就一条路,按国家建议的价格卖给国家.

说实话,当时我们家人真没觉得特冤什么的,自我安慰的说法有很多.比如, 有很多我们认识的,原来有更大的房子住的人,现在住的连煤气暖气都没有,还在用公用厕所,公用自来水,搬煤气罐,烧蜂窝煤的阶段, 我们就算好了.  

再比如,当时那套院子,家里曾经自己装过一套锅炉,供暖,供热水, 但四合院的房子,层高很高,能源浪费, 按照当时家里的收入,觉得即使把住户都请出去,我们也住不起了.

我爷爷奶奶四个子女,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就是我爸.那时候,我爷爷已经去世了, 从东北给捞回来的大姑,在海淀区那边,某大学教书,虽说住着筒子楼,也不会再回城里. 二姑当年大学毕业也给弄到东北,在那里安了家,也不会回来. 三姑在北京, 住了那个新增配的50米的房子. 就剩我们一家和奶奶, 大家都觉得不需要四合院了.

于是,奶奶签字,同意卖给国家, 价格呢,就是国家给算出来的,不到一万元的一个数. 我奶奶主持把这个钱分了六份, 三个女儿各一,她自己留一份,我爸,我妈各一份. 估计这个钱够当时买套家具,或添几样电器?.

TOP

等呀等…….

TOP

这个四合院的下场,我觉得是当时大多数四合院的下场.

洪晃的故事,我觉得有两个关键,一是那个房子是章士钊的, 即使在文革时,章也没完全倒下,因为是领导人的老师. 二是,他们家从没搬出去过,不存在其他人有使用权的事. 但一般老百姓,鲜有文革还敢独门独户死扛一个三套院的勇气. 朝里没人,谁能做到呢?

关于四合院,比较惨的故事也有, 有个大院子,就是家里有荷花塘, 很大的花园,冬天能泼出冰场,夏天能学自行车的那种. 49年前, 这个房子有一半曾租给过梅兰芳. 半中半西式的. 49年后, 主人被赶出去了,先是变成阿尔巴尼亚大使馆了, 后来和这个社会主义小兄弟闹僵了, 这个房子被某元帅用了. 文革这个元帅也倒霉了.  就给了中国红十字会用. 到了八十年代,这个房子太老了,  红会推掉,盖了新楼.

房子的主人, 49年前就去世了, 传给儿子,这个儿子是个好好先生,在五十年代也去世了. 儿子的太太带三个孩子住. 变成使馆时, 就借住在亲戚家,文革时,亲戚也没得住了, 就进到了那种没暖气,没煤气的筒子楼. 这时候三个孩子,一个去了内蒙,一个去了大连附近的小城,叫做普兰店?  红会的人当时对这个老太还算客气,比如会安排她去下北戴河疗养一下,  感谢她捐了房子和大量文物。.

TOP

好看!等.

TOP

这种人家悲欢离合的故事多了,LZ家已经算是平安的了。.

TOP

顶一下,送鲜花了.

TOP

搬个板凳仔细听。.

TOP

再说这个74平米住过很多人的房子.

这个房子在东城区,这在北京当年算是个比较好的住宅区了,因为周围都是国家部委,今天就是个破败的旧小区,但当年计划经济体制下,透着权威和秩序. 傍着煤炭部,化工部的大院, 再稍远点,有经贸部,农牧渔业部的宿舍,劳动部,人事部 也在公交车一站的地方. 离我们两站地的地方有中央乐团, 还有什么统战楼, 住些当年的国民党将领,当然是投诚了的.

我家所在的这一片有12幢楼,小马路对面是个医院,很多人觉得对着医院不好,但当年我们都把这当成个优点,万一看个病,多快啊. 这个楼前有两种公共汽车. 终点是北京火车站和崇文门. 没有汽车的年代,这属于交通便捷的, 外地亲戚也好找.

我们在的是一号楼, 四层, 有五个单元门,  每层两户. 我家在最边上的单元,二层. 房型是两南一北. 厨房和卫生间在北面. 对门住了两家人,朝南的两间住了妇产医院的退休院长,个人经历估计就和林巧稚一样. 终身未嫁. 全身心投入了所爱的工作.  朝北一小间住了个前女蓝队员, 我真的不记得她有多高大,就记得她嗓音嘶哑. 相貌男性化.

三楼的邻居有个外科医生,我家楼上是房管部门的一个小领导. 四楼有个老太,就是我奶奶的贝满校友, 那个老太是冰心的同班同学,比我奶奶大两岁. 四楼还有一家是穿着军装的,路数和大家不同,但也都很和蔼.  我最爱的一个芳邻,要最后说, 就是在我家楼下的, 这个房子算是街道的,当年也没有什么三产,  街道在这里开了个小卖铺. 想想当年是没有超市的,在居民区里有个小铺, 多大的便利啊..

TOP

楼主的故事让我想起我爸妈家的故事了。他们俩都老北京,两家的老宅院都没了,充公了;字画古玩,也没了,全烧了砸了。普通人家几十年生活变迁,跌宕起伏,也是故事多多。

我从小在上海后去南京,一直没跟老辈生活过,对北京的老家完全没概念 我们家的故事都从我妈那里听来的。

看见贝满两字,好是熟悉 我姨妈是贝满的,我妈是慕真的,我爸是惠文的。嘿嘿,老听我妈说这几个教会学校来着.

TOP

回复 22楼pp_dream 的帖子

贝满, 我奶奶,她的姐妹,我的姑姑们都是在那里上过学,等我结了婚发现我婆婆也是贝满的,还和我二姑同届.

你爸上的应该是,汇文.  我爸也是这个学校的..

TOP

回复 23楼海底的鱼 的帖子

汇文,应该是哦,我都不知道是哪几个字的,总是听他们说起,听故事,很带劲的。呵呵。

我老妈说女校里,贝满的学习好,慕真的偏文艺。可俺老妈文艺着文艺着还是干了通讯工科这行。小姨是贝满的学习确实好,上了清华,搞原子能的干活,却悔了一辈子。

看你写老房故事,让我想起很多老爸老妈讲过的故事。

你接着说,我不打岔了,呵呵。.

TOP

小卖铺在当年的意义绝对不止生活方便。比这重大的多。

那是个基本的生活物资都要凭票,凭证的年代。这个小卖铺是街道办的,虽然小但经营的东西都是顶顶要紧的。因为离家太近了,所以从小学一二年级起,都是我帮助买东西,记忆犹新。 让我说说居民购物本上的重要项目:猪肉,鸡蛋,白糖,食用油,芝麻酱,粉丝。逢年过节的一点花生瓜子。不用本的有酱油,醋,盐,当然各种针头线脑,日用百货,从松紧带,发夹,到卫生纸,擦手油也有的。 但他们的重要性和吃的,没法比。还有,要用粮票的各种传统的就那几样的糕点。北京的所谓糕点一直是全国人民,特别是上海人民的笑柄。 传统的笑话是,压路机把一块蛋糕压到路面里了,怎么也弄不出来,有人用一根江米条给撬出来了。这么多东西都放一起,可以想见味道多么复杂,但当时那就是吃的味道,很有生活的感觉。没人觉得嫌弃。

小卖铺在三室中是这样安排的,朝南房间和北房打通,房间中间是柜台,分割了顾客和营业员。稍小点的南房是仓库。朝北的窗户也打开,改造成卖肉的专用窗口,因为从早上开门,肉是很快能卖完的,那么多人排队,就排在外面好了,不用进到楼里。

傍着这么重要的地方,大家都挺满意,没人梦想回四合院了。

我的欢乐童年都砸在这个小卖铺了。.

TOP

好听的故事,慢慢等着听故事。.

TOP

不错。。。。.

TOP

好看,送花.

TOP

回复 25楼海底的鱼 的帖子

我撒了很多花。喜欢听这样的故事。好!.

TOP

真不错哦!芍药花等等!.

TOP

送花,等听故事,等着LZ娓娓道来!.

TOP

把一天的花都送完了.

TOP

送花了,慢慢等.

TOP

送花.

TOP

泪奔!.

TOP

看到楼上各位爱心MM的花花,感动.准备插播两段北京小土孩对上海的无限敬仰..

TOP

上海的亲戚们和他们可爱的礼物

从小我就知道,我们家不是北京当地的,我们是南方人,但多南呢,我也没概念。爷爷奶奶号称祖籍福建广东。但他们也都是在北京长大的。后来读书都去了法国,我爷爷奶奶工作也在法国呆过,他的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们在北京住过但好像从三十年代就去了上海。所以我们有很多上海亲戚。

小时候觉得上海亲戚比我们有钱,因为当年亲戚们互相走动都是借出差便利,大家都工作很忙得。很少有人有悠闲的时间,在不是逢年过节时,还跨省走亲戚。但上海亲戚们就行。

大概是70年或71年,我的大伯公, 就是我爷爷的哥哥,带着他的儿子,和另一个外孙女来北京玩了,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来也不单纯为玩,我爷爷当时已经病重, 癌症,他们是真心来看他的。

来的这位小表姐比我大6岁,在我眼中就像个小仙女一样美。各位可以想像,即使在今天,北京女孩的穿着打扮,还是和上海有点差距的。上海的精致,细巧,我一直都欣赏。她可以吃泡泡糖,但只给我大白兔。她穿着有点小白毛领子的格子小大衣,我只是穿着深蓝色的小棉猴。但我心里还是喜欢她。

慈祥的大伯公给我的是12色的彩色铅笔,还有一大铁盒的大白兔。另外有巧克力,不规则的大块的,吃的时候要用刀或勺子刮。

我的那位伯父,没结婚没小孩,当时在我们众多北京亲戚看来,很牛,他大学毕业,组织分配他去甘肃的张掖,不去,从此呆在上海,就是个大龄的待业青年。这在北京,很少见。他是对我最好的。到今天都是。他当时没给我什么礼物,但从他那次回上海,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地给我寄书,在我成长的各个阶段他都是我的良师益友。

有人知道71年,上海出了一套,很革命的[十万个为什么],我就是这个书的小读者,他还给我寄了另一套[科学小实验],这样的书对学龄前的我,还是深了点,但我一直爱看. 比后来的金光大道,艳阳天都早看. 现在觉得这样的书,会奠定我理性看世界的基础,.

TOP

搬个板凳,等!.

TOP

我今天的花都给你了!.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加油,写!.

TOP

小卖铺的乐趣

如果你想知道梨子的滋味, 就要自己去尝尝.”
这段话是毛主席说的, 但大意如此,原话我忘了,知道有这么一段毛主席语录,是因为这是写在那套[科学小实验]中每一本的首页上的.


还没上学,我就利用自己出来玩的机会, 跑到小卖铺来了.

首先最爱的是各种秤. 东西放入秤盘, 再酌情放秤砣,很权威地拨动秤杆上的准星,找到平衡,报个分量, 再拨着算盘给个数, 太酷了.

那个卖油的东西更神秘, 油都放在大缸里,上面有盖板,还有个量油的工具, 当年买油没法5,10斤的,都是几两, 根据购物本, 说个三两什么的, 营业员把那个量油的手柄拉到第三格, 然后油瓶子接好,向下按手柄, 三两.
记得当年有位中央领导人,XX, 在东北当政多年, 因为东北人民多年都是每月只供应三两食用油, 所以他有个外号,陈三两.


还有个木箱上面有瓶盖大的整齐的小孔, 旁边有开关,能打开木箱里的灯. 这个恐怕今天的MM都没见过,我当年对这个东西也很崇拜,这个是照鸡蛋新鲜不新鲜的.

还有柜台边就划上刻度, 这个是买松紧带时,量尺寸的.

能掌握这么多工具,还要算帐,我对营业员的工作太景仰了. 很想将来就做营业员了.

我经常长时间地泡在小卖铺, 万一人家有用的着我的地方,我肯定会上的,. 就是可惜这样的机会太少了.
但我还是经常默默地赖在那里, 多看看也好的.
.

TOP

送花了!.

TOP

送花了。.

TOP

真有趣儿,喜欢,花花.

TOP

好帖呀好帖,就是慢!我急呀.

TOP

超喜欢LZ的美文.

TOP

哎呀!長見識了,感覺在看故事一樣.

TOP

不到十岁的小孩能干点什么?

这个问题放在今天,恐怕大部分父母都会跟我急,孩子还小,功课多,睡眠少,你想让他们干什么。我现在看着我三年级的儿子,穿个衣服,我都要冲上去给整理下,要干个小家务,也只限于一次性,在目力范围内严密监控的情况下,到厨房拿个碗,都出错。

想想我小时候,干过的活,和我儿子的差距,只能感慨我的下一代退化的也太快了。

我五岁多的时候,妈妈生了我弟弟。确切地说,我比他大五岁14天,帮家里干过的大事就是,在我不到五岁半时,妈妈给弟弟准备洗澡水,要我站在旁边,抱着他。I did it!!!没辜负我妈天大的信任。

不到一年后,我姑姑生了小表妹,坐月子时,在娘家, 就是我家。从这个小婴儿来了,我就跃跃欲试,老想去房间里抱她,大人都不让,我像小狗一样老想找机会,但都被大人防着。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这个小宝宝哭了,周围没有大人。我迅速地爬上大床,抱好小宝,滚下大床,坐在对面一张躺椅上,轻摇小宝。这故事被大人们又惊又喜地传了好久。


平时买个东西,摘个菜都是我爱干的。做好作业会缠着奶奶到厨房找工作,和她一起准备全家的晚饭。我是个很受宠爱的孙女。

以至于中学不到,我会总结很多很直接的生活小经验,比如,如何让切好的土豆丝颜色不变? 答案是,先泡在水里。在家里发绿豆芽,怎么才能肥壮点?答案是,绿豆放在筐里,在上面的盖布上压上块大鹅卵石。

让我奶奶最为惊喜的是,我上二年级时,有一天中午我很细心地用擀面杖把炒好的花生米擀成面,放在盘子里去孝敬奶奶,因为她牙齿不好,然后悄悄上学去了。.

TOP

很有趣的童年生活.

TOP

 98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