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6-19 10:34
法国高考重头戏在哲学
2014年06月18日 A27 :评论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
--------------------------------------------------------------------------------
□陈 婧
日前,法国高中会考拉开大幕,考生们迎来了长达一周的考验。考试的科目有哲学、法语、数学、物理化学、第一外语、第二外语、生物等七门,因此考试时间需要持续整整一周。这还不算上那些已经结束的结业科目,总的科目至少达到十门,有些会要求十几门,最终结果是取各个科目成绩的平均值。要想在法国拿到高中毕业文凭,并不比中国的高考轻松。
今年参加法国高考的考生人数一共有68万名,但因为没有年龄限制,所以大家都会怀着同样的好奇,津津乐道考生年龄的上限和下限,分别是多少岁。今年报名年龄最大的考生已经92岁了,打破了应考年龄的记录,去年最年长的高考报名者是91岁。至于他们是否是同一人,目前还无法得知。
在2014年,最年轻的考生跟去年一样只有13岁,但他并不是历史上最年轻的应考生。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不到12岁的亚瑟报名参加了高考并且通过,成为法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业士”,这位神童还在19岁那年获得了数学博士文凭,转行进入了IT领域。根据法国教育部的统计,每年大约有二十多名考生在15岁之前拿到高考文凭。这些神童最后也并非全都淹没在茫茫人海中,除了成为科技精英,他们中有的人成为了法国总统或是总理——德斯坦总统和弗朗斯总理都是在15岁那年获得了高考文凭。
除了被津津乐道的“爷爷”考生和“神童”学霸之间高达79岁的年龄差,被讨论最多的自然是每年的第一门考试科目,也是重头戏的“哲学”。哲学考试历时四个小时,从早上八点开始,中午十二点才结束,只能选择一道题目进行回答,而且在高考科目中比重所占最大。考生必须写一篇冗长、连贯的命题论文,还不能查阅资料,必须靠自己积累的知识,进行逻辑思辨。
好在高中的时候,每个法国学生就接受每周至少八个小时的哲学课教育,这使他们能够接触一大堆法国人所必须了解的“观念”和思辨的“主题”,比如:意识、他者、艺术、存在与时间、物质与精神、社会、法律、责任、幸福。需要参考的作家、哲学家包括柏拉图、奥卡姆的威廉、康德、黑格尔、叔本华、海德格尔、萨特、列维·施特劳斯等等。
当你翻看考题时,可以选择评论一段斯宾诺莎1670年的神学政治论,或是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利他主义,还有卢梭《爱弥尔》中关于“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的论述。当然,你也可以选择那些看起来更加容易回答的题目:比如“与生俱来的欲望是否存在”、“工作,仅仅就是为了做个有用的人吗”、“我们是否有责任追求真理”以及“为了未来,是否应该忘记过去”。
学哲学的目的不是要翻阅人类思维的历史,而是要跳入人类思维状况的长河。研习康德、斯宾诺莎曾经说过的话,目的并不是要单纯地读懂他们的论点论据,而是要利用他们的论点争鸣。教授哲学的目的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完成对年轻人的全面教育、允许他们去思索,并引导他们的生活。哲学对法国中高等教育的影响力之大,甚至可以到达一种较为极端的程度:曾有一位法国作家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外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死前发表的最后一篇博客引述的还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的一句话:“人生最后一个瞬间和一生同等重要。”
在高考之后,法国学生可以填报19个志愿,15个为筛选性大学志愿、4个为普通综合大学志愿。筛选性大学考试较为严格,有的还需要上1-2年预科,随后参加极其严格的淘汰式考试。而普通综合性大学则无权拒绝本学区高考成绩及格者的正常申请,这就给法国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即使被所有的筛选性大学拒绝,手中至少有普通综合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法国高考的通过率目前达到了86.8%,但是每年还会有9万名左右的考生高考落榜。这些考生除了选择复读之外,往往会抓紧时间增加实践技能,例如康复护理、农业生物、驾校教练、酒店行业等,通过更多的培训掌握全面的职场技能。高考落榜生,并不会沦为职场的弃儿。
在法国,高考制度把哲学放在第一位,也恰恰论证了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作者为法国国立人口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