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黄金少年 - 席慕容的诗

给黄金少年 -- 席慕容

(一群刚上中学的少年排队走过,领队说停,每个人就惶惶然站在我对面的十字街头。  
 头发已经是一样的模式了,相似得不能再相似。身上穿的衣服也完全相同,甚至学号绣的宽窄也有讲究。他们都很沉默,因为按规定在队伍中是不可以开口的。)  

我不知道  
为什么我要流下泪来  
这里面会有我的孩子吗  

如果真有 请你告诉我  
那个昨天还有着狡黠的笑容  
说话像个寓言与诗篇的孩子  
那个像小树一样 像流泉一样  
在我眼前奔跑着长大了的孩子啊  
到什么地方去了  

  写于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八日.
评论(32)

军队式的管理、应试式的学习,中国最大、最。。。。。的高中,中国最好的大学录取最多的学生数量的学校,组成一支冷黙的大军,没有人性,绝对利己主义。。。。。.



真是中国式教育的悲哀啊!
只有应试,没有了创新!
我也时常在想,小时候那个聪明可爱幽默的孩子到哪去了?.



整齐划一,就是学校追求的目标,一如考试写出标准答案就是我们读书的目的。目前中国教育的目的就是在竭尽全力地要将孩子的个性天性抹杀。。。

这首诗是席慕容1987年时写的,那时台湾的威权统治刚刚开始松动,快30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民主的台湾孩子们是否开始像小树一样,想流泉一样,能自由地成长?.



所以我要尽我可能地满足儿子课外的一切个性爱好,防止他被洗脑.



这个问题要看站在哪个角度来看,从家长的眼睛里是天性被泯灭,就和从流水线出来的一样。但从管理者和统治者的眼里觉得就得这样管理,才能让队伍有士气,有荣誉感。那些贵族私立学校也是有很严格的规章制度,我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否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岂不乱套?.



如果排成一队的男孩子走在路上去某个地方参观,你推我打,大声说笑,队伍散散漫漫,几乎看不出队形,传个指令要哦声嘶力竭。每个人都穿着不一样的衣服,各种款式当季服装,发型也同样长长短短,甚至有的长的离谱。
如果排成一队的男孩子走在路上去某个地方参观,安安静静,队伍整齐,老师轻声下指令,一会儿就执行完毕.每个孩子都穿着整齐干净的校服,款式经典大方,发型是典型的学生头,不长不短,看上去很舒服。
你会选择哪所学校?.



想起很多年前,奥运会入场式的时候,中国队的队伍总是目不斜视,步调一致,其他队主要是欧美的队都散漫的很,最近几次中国队也学着散漫了,队形也开始不整齐了,步调也不一致了。个人觉得这样挺好的。

审美情趣不一样,就像龚自珍写过的《病梅馆记》一样,有人看到的是扭曲,有人看到的是雕琢的美。都行。个人只要对自己的孩子有要求就行。席慕容也只是希望她的孩子不是其中一员而已,我也是这个看法。.



社会如果能够给家长提供各种选择,而不是只用一种模式来塑造孩子、一个标准来认定成功,那就善莫大焉了。看电影Le Petite Nicolas,会心一笑,在中国的学校是绝对看不到这样的情景的。.



引用:
原帖由 caijunwei 于 2013-3-20 11:35 发表 \"\"
这个问题要看站在哪个角度来看,从家长的眼睛里是天性被泯灭,就和从流水线出来的一样。但从管理者和统治者的眼里觉得就得这样管理,才能让队伍有士气,有荣誉感。那些贵族私立学校也是有很严格的规章制度,我觉得这 ...
如果一个军队的士气和荣誉感是通过流水线一样的严格规章制度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因为其从事的事业具有崇高正义的目的和团队成员的互相协作互相支持而从内心自发产生的,我很怀疑其持久性。

我又不是统治者,我为什么要从统治者的角度看问题,尤其当统治管理 的对象还是我的孩子的时候?站得真高啊 。我只愿意从家长的角度、从为孩子一生幸福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我的孩子被训练成只是表现别人的荣誉感的工具,而我还要从统治者的角度说服他顺从,那就不只是悲哀的问题,而是在对自己的孩子犯罪!.



引用:
原帖由 不亦悦乎 于 2013-3-20 16:16 发表 \"\"
审美情趣不一样,就像龚自珍写过的《病梅馆记》一样,有人看到的是扭曲,有人看到的是雕琢的美。都行。个人只要对自己的孩子有要求就行。席慕容也只是希望她的孩子不是其中一员而已,我也是这个看法。
扭曲的是梅(梅自己的角度),雕琢的美是给别人看的(管理者的角度)。.



终于明白了,原来教育在有些人的眼里就是统治管理呀。我一直以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正直、理性、有良知、具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由精神的自食其力的人呢。.



回复 12楼不亦悦乎 的帖子
这个并不矛盾啊,有些东西当然要进行管理,引导。每个人都会被管理和统治。不是我站得高。看问题要放在一个大环境下,才不失偏颇。.



.

[ 本帖最后由 不亦悦乎 于 2014-12-8 17:16 编辑 ]



回复 1楼不亦悦乎 的帖子
寒暑假越来越长, 可越来越多的孩子却没有了寒暑假.

在这个暑假里,我儿子已经很难约到一起游泳的TX了, 因为都忙着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引用:
原帖由 不亦悦乎 于 2013-3-20 16:38 发表 \"\"


如果一个军队的士气和荣誉感是通过流水线一样的严格规章制度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因为其从事的事业具有崇高正义的目的和团队成员的互相协作互相支持而从内心自发产生的,我很怀疑其持久性。

我又不是统治者,我 ...
说得好!.



引用:
原帖由 不亦悦乎 于 2013-3-20 16:52 发表 \"\"
终于明白了,原来教育在有些人的眼里就是统治管理呀。我一直以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正直、理性、有良知、具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由精神的自食其力的人呢。
送花!.



家里小朋友刚刚从小学-初中-高中的流水线里流出。
还好,就读的初中和高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孩子的个性,没有受到太多的说教。

但一团糟的社会风气,让孩子比较自我、是非观混乱。
对社会丑恶现象非常宽容,还经常说家长是愤青。.



回复 18楼dog汪汪 的帖子
是什么样的中学,能让孩子保持个性?羡慕.



刚刚在隔壁帖子中看到了这段话,大致了解了为什么对忽略个性的正步走之类的,不同的人的理解和感受不一样了。转帖这里,作为其中一种解释。

http://ww123.net/viewthread.php?tid=4875016&highlight=

“我不知道多少人看过《意志的胜利》这个纪录片,这是1934年德国著名的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受纳粹邀请拍摄的片子。我看《意志的胜利》总会想起奥威尔另外一句话,他说:“正步走是世界上最为恐怖的景象之一,甚至比俯冲轰炸机更令人感到恐怖,这是一个赤裸裸的权力的宣言,相当明确而刻意存在于其中的是这个靴子直冲我们脸庞而来的景象,它的丑陋是其存在的一部分,因为它正在宣称的是:‘是的,我很丑,但是你不敢嘲笑我’。”“我很丑,但是你不敢嘲笑我”,我觉得奥威尔的这个观察非常入木三分,但是光有恐吓还不够,墨索里尼说过,所谓法西斯主义,首先是一种美。

  由此可见,权力要想赢得敬畏除了霸道、混不吝之外,还要懂一点美学原理。我猜想在观看党卫军队员正步走的时候,一定会有人被整齐划一、无懈可击的力量所震撼,同时也会被其中所蕴含的所谓庄严的、肃穆的美感所魅惑。而只有当你真正接受到个人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情感上的熏陶,你才会意识到它的丑而不是美。所以,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是右是左,他对权力的态度是喜还是恶,他的生活是有趣还是无趣,除了事关理性、理念、观念,更大程度上是情感教育和审美趣味的问题。”



很同意,所以张大师让上万人排着队喊大风大风,没被威武雄壮感动到,反倒一阵阵寒意。



楼上说的都对。禁锢思想是邪恶的,但是一个群体和一个社会也必须有纪律或是秩序,两者不矛盾的。当然在一个只能坚持一种思想的国家,大家对这个制度的反感到了极限,甚至连必须的秩序都讨厌的地步也可以理解。但是纪律、秩序和公德是一个社会不可缺少的,日本韩国在这方面的束缚不必我们少,不是有个妈妈写孩子在日本读书,要带n个包包去学校的事情,激起一片震撼溢美之辞。在英国,私立学校连袜子的颜色都有规定,不同的体育项目有不同的衣服,不可以错,衣着不当可以被开除;一些公立学校不允许在走廊奔跑,轻则写检查请家长,重则走人,不穿校服不可参加某些集体活动。所以说纪律和孩子的天性不是对立的,保持孩子天性不是让他们无法无天。克己、守德、维护团队利益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美德。

[ 本帖最后由 感谢生活 于 2014-12-9 09:49 编辑 ]



为楼主献花!
排队,我认为只要一个接着一个,歪歪扭扭的也没关系,但不能插队,这是个秩序问题,否则有违公平。整齐划一的正步走,看起来很有组织性纪律性,但把人当个兵马俑,这就有违人性了。民主国家和专制国家的区别,看阅兵式,很能说明问题。
人与集体的关系,各人理解不同,但我认为,人首先是各式各样不同的个体,有个体才有集体,集体是个体为了某一个共同的目标组合在一起,不是不可分割的,不能被集体剥夺自由意志。就像国家,就是国民的组合,如果不想组合了,当然可以独立。
自然界的花千恣百态,如果开成一片红色的花,那是罂粟。



回复 22楼感谢生活 的帖子

缺乏独立思维能力的国人,思想上太容易走极端,反对抑制个性没错,但个性散漫到连起码的礼貌、公德都没有,那就过犹不及了。



原来很喜欢看这样的文章,自己写不出来,看看也解气
看多了,发现很多文章只是文艺的骂街,没什么实质性的见解,或者说只是告诉我这样不对,而没有告诉我怎么才对
人到中年,回首来时路,却发现本没有什么对错,适合的就好。
很多人并没有追求理想的勇气,反过头来怪罪其他,其实是最悲哀



我比较好奇这里讨论的两种观点,仿佛不是军人就是流氓,就只有这两种状态。不知道从哪里看出席慕容的诗里写出她的愿望是希望她的孩子成为无视公德、不讲礼貌的人了(其实希望别人的孩子都被训练成军人,才是最不讲公德和礼貌的事情)。她明明说的是那一群表情木然、沉默无语、一模一样的惶惶然少年,让她感到心疼。不是军人,可以是欢快的一群人,可以是对周遭的一切充满好奇目光的人,可以是眉花眼笑的表情,虽然穿着一样的衣服,也可以看出队伍里的人是性格各异的不一样的人。



回复 23楼丰禾妈 的帖子
赞同!有些人二元论的厉害,就在两个极端选择。

团队利益是个虚假的词,就像国家利益一样,因为团队和国家没有意识,也就不具备自由意志,它只是一个物,而不是人。团队之所以成为团队,是因为团队的每个成员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组合在一起才成为团队的,这个团队的利益就是团队每个人的利益的总和,哪里有什么独立于或超越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所谓“团队利益”。当团队某些人的目标和共同目标不一致的时候,这个团队就分裂了,就是这么简单。因为要大家都能在社会中相处,所以才有社会公德和法律的出现,这些公德和法律应该是全体公民讨论后同意遵守的契约,而绝不是某些人假借一个不知道是谁的国家的名义制定出来让别人成为军人的枷锁。

集体利益是集体主义(儒家文化是其中的代表)或集权主义忽悠别人牺牲的惯用忽悠伎俩。差不多一百年前,胡适就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争取你个人的自由就是为国家挣自由,争取你个人的人格就是为国家挣人格。” 可现在还在说为团队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回复 27楼不亦悦乎 的帖子
说得好!



回复 26楼不亦悦乎 的帖子
一样的衣服和一样的表情是两回事。



上下班路上会经过一个高中,两个初中,一个9年制学校,一个培智学校,
这两天特意留意了一下学生的状态:
感觉都还好啊,特别是放学路上,有爸爸妈妈接的蹦蹦跳跳,三五成群的说说笑笑,独自一人行的也是目光坚定而温柔的多,也有明显是在生气的,气鼓鼓急冲冲的,呵呵,年轻的孩子样……嗯,还有真挚的小情侣……
“惶惶然”的是什么样子的?真没看到
培智学校的孩子上学是很感人的,没有独自来上学的孩子,都是大人送的,看得出大人的疲惫,但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那种天然的单纯善良,就像《不一样的天空》里的弟弟,看到校门口的老师,老远就鞠躬问好,很大声的问好,家长也都是等孩子进校园很远才转身。不管怎么的孩子,都是家长的牵挂。



回复 30楼EG77 的帖子
乐见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情景越多,孩子们就越有希望。

[ 本帖最后由 不亦悦乎 于 2014-12-10 14:07 编辑 ]



转一篇蔡朝阳的博文 《因为你不知道我的悲伤》
http://blog.tianya.cn/post-16063-9971405-1.shtml  
 
因为你不知道我的悲伤
  2007-06-14 00:20 星期四 .
  下午跟孩子们一起看《高三》,我坐在教室的最后,听一个美好的女声唱朴树的《那些花儿》,一下子悲不能禁。这是我第三次看这个碟片,每一次都会悲从中来,身为这出悲剧与荒诞剧之中的一员,我无能为力。我的悲伤来自我深切的认识到这出悲剧的荒诞,而我必须置身其中,无法逃离。这是我的悲剧。我的悲伤还来自,这些天真未凿的孩子们,他们一个个必须通过这张布满钝刀的铣床,他们的痛苦,无处申告,还认为理所当然。这是孩子们的悲剧。
  下午,我靠在墙上,听着美好的女声,眼睛湿润,装作在看窗外的雨滴。也许,更确切的,我是被碟片中他们的青春年华打动了。
  
  前几天入梅,一直下雨。但是年轻的中学生,多么快乐啊。年轻,单纯的就会带来美好,就是美好,明媚,阳光,轻盈,飘洒……我们将用怎么样的词汇来形容这个年龄?青春无敌。这个你我曾经有过,而在不知不觉之中消逝的年龄。曾经沧海难为水呵。我的身份变化只是,从一个置身其中而不知的男孩,成了知道一切而继续置身其中无力改变的世故中年教师。
  
  他们当然有他们的快乐。即便在深渊的底部,也没有人能彻底剥夺他们的快乐。问题是,他们本可以过得更快乐,更放松。世界很大,到处都可以放置自己的身体,你想伸开手,你便可以在任何地方伸开手,打开,让风吹过。你可以走得歪歪斜斜,你可以走得松松垮垮,你可以像陈丹青,在纽约的大街上竖蜻蜓。——你本来,可以自信到似乎根本不用自信这个东西。

  但是从脸部到身体,他们被打上一个印记。你从任何角度看,都可以看到这个印记,于是你悟到,这是中国的中学生,他们美好而拘谨,他们有锐利的爪牙,但迈着柔软的步伐,生怕惊动了什么,似乎生活在丛林。他们的身体外侧,包裹着一张你看得见的透明的罩。
  
  我的这班孩子,读高二,还有两个月就高三了。他们仍是满不在乎。班主任告诉我,有个同学说,除了语文课不睡觉,他都要睡觉。可能这就是区别,福建武平县,用王锦春的话讲,没有任何资源,只有华山一条路——考出去。绍兴的孩子,可能普遍的物质生活的水准,比武平高一些。如果,一个地区,不必再依靠高考,便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那该多好!然而,这不是真的,他们的满不在乎只是因为,他还没有认识到面前这张布满钝刀的铣床。
  
  有一种力量,根本不希望你美好。它希望你成为平面的二维生物,并且它就在使你成为平面的二维生物。

  教育不是这样的。学校教育不是这样的。《高三》最后几个镜头使我大为感慨,他们也打球,他们也拔河。不过,我不知道,这又是不是学校方面励志的一个手段,通过集体活动,使你更加忘我的投入高考这场战争。拔河不是拔河本身,而打球也不是打球本身,一切都化约成为一次班会课,一次叫你忘记所有生活的美好与丰富,闭上眼睛投入高考的班会课。我们的教育甚至取消了我们的人生。
  
  林佳燕同学的日记自述,一次次劝勉自己:佳燕,闭上眼睛,拼命往前跑。
  可是,佳燕,为什么要闭上眼睛?我们生而拥有双眼,是来观看的,是用来寻找光明的。佳燕,你是王锦春老师的学生,你也似乎就是我的学生,可是你为什么要闭上眼睛?
  
  读呀读,读三个代表,读党的领导。然后,在入党积极分子会议上,朗读那些你自己也不相信的话,全票通过,你成为预备党员。你是无辜的,那种你看不到的力量,它无处不在。然而,这是一种多么可诅咒的力量啊。可是,如果我们将一切归之于这种力量,我们又能找到谁,找到哪个具体的人,来担负这个罪责?
  
  还有两个月,我这班孩子们也要高三了。傍晚,他们要到18:00放学;18:30,他们又要开始晚自习。但是没有人能彻底取消他们的快乐,他们会在晚上22:00,唱着青春的歌曲,回到自己的宿舍。

  但没有人知道我的悲伤,即便你知道,你要如何安慰我的悲伤?



做了父母,再回头看这首诗,感触很深~
尽管社会是如此地无奈,但我总希望能让孩子尽量愉快地长大,尽量。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