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9-4 22:48
开学才刚刚4天,整个上海以及我们家里都有不少教育方面的情况发生,先对近期几起初中生跳楼事件说说感想吧。
学生跳楼,责任在谁?学生本身?家长?老师?社会?说社会,实际上既是一种无奈,也可以说是一种推卸。谁给了学生这么大的压力?现在的学生真的比以前脆弱?联想到我们家,小学一年级生活才开始4天,家里大人每天对apple轮番轰炸,事无巨细,必要问得滴水不漏,恨不得对apple本人的每一次迈腿是先迈左腿还是右腿也要问清楚,对别的小朋友的动向要问清楚,对老师今天是否表扬apple,表扬了哪些小朋友,批评了谁,给了谁小粘纸,中午吃了什么,好吃吗,有没有吃干净,其他小朋友有没有吃完,中午睡觉了吗,怎么睡的,老师叫醒的吗,回到家来,几十遍地盯着问作业有哪些,抓紧做,不要看小说,快,整理书包,等等等等。唉,换我自己是apple,虽然全是好意,但真的对事情是正面的吗?哪些可以不说或者更有效更得法地说,教会即止?这些唠叨不也是压力吗?日积月累,每天20遍,一年6000遍,到初中至少也要36000遍,要么耳朵生茧,要么逆反顶撞,要么心灰意冷,想想都是我不好,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现在专家把跳楼叫生命教育的缺失,我倒觉得,还是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失当造成为问题的根本。
另外一点是关于给老师送礼,今天晨报上讲80%家长给老师送礼,如果只是贺卡、文具之类,排除掉,但如果是购物卡、交通卡、月饼票、冰激淋票等等类似的代金券,金额超过100元的,就应该算是一种贿赂了。那么这个事情有几方涉及者:老师、送礼的家长、不送礼的家长、送礼的家长的孩子、不送礼的家长的孩子,分别有什么影响呢?对于送礼的家长,第一个她/他怎么想到要送礼的呢,估计是社会风气所致,现在干点什么不要送礼,因此,为了我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老师的重点照顾,能当上班干部,多一些锻炼机会,多一些表扬机会,树立我自己孩子的信心,提高我自己孩子的能力,要送礼;送礼的家长的孩子,也许知道送礼,不过大多数时候,家长自己也知道这不好不光彩不想给孩子不好的引导,不会告诉孩子,孩子在老师的可能的照顾下,获得了进步;其他准备送礼的家长,开始攀比,你送100,我送200,你送1次,我是个节就送,老师可能今天照顾这个,明天照顾那个,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孩子们也都知道了送礼这事,开始比大小;坚持不送礼的家长,虽然坚持了不送,但心里着实也在打鼓,孩子到底会丢掉多少机会?不送礼的家长的孩子,在送礼风闻之后,可能会向家长来讨公平,要求家长送礼,以求和其他孩子平等的权利;最后再说说当事人老师,首先,我认为除了极其个别的老师挑明了要以外,绝大多数老师是不会主动张口要的,因此,这件事的罪魁祸首应该是第一个送礼的家长,但老师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收,或者叫拒收,这回引起送礼家长心中好生嘀咕,是送的少了吗,老师是不是会对这种送礼的家长比较鄙视,由此家长产生自卑,不能和老师充分良好地沟通?一种是收,但收了后,具体到执行又有以下老师的话可供参考:
“
长的好、读书好的学生送不送都喜欢;
长的好、读书不好的学生送不送无关喜欢,看老师心情;
长的不好、读书好的学生送不送都基本喜欢;
长的不好、读书不好的学生送不送都不喜欢。
总之决定权在个人
”
说了半天,还没有说明我和apple妈妈的定位,我们也经过思想斗争,但比较来比较去,包括拿我们的人格(好像大了点,权且唤作做人底线吧),我们决定做不送礼的家长,这是在apple上幼儿园之前就定下的,当然不是说我们和老师对着干,如果学校有需要我们帮助的,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打印一些资料,刻盘,当家长代表维持活动秩序,帮助收拾活动后的场地等等,那我们会义不容辞地做,包括和老师充分沟通,配合老师工作,这都是应该的,我们不喜欢送了礼被拒后的感觉(被老师看不起),也不喜欢送了礼老师收了后和老师交流时的尴尬(因为此时,从心底里,我们也看不起这样的老师了,虽然是自己送的礼,自己也不是什么好果子)。
今日晨报上“要不要给老师送礼”:http://www.jfdaily.com/newspaper ... 0080904_367509.html
今日晨报上“孩子的生命为何变得如此脆弱”:http://www.jfdaily.com/newspaper ... 0080904_367513.html
今日青年报“多向孩子传递生命的气息”:http://www.why.com.cn/epublish/n ... bject7ai147176.html
家长老师都是孩子的表率,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孩子“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自己应该“诚意、正心、修身”。. |